从新型城镇化路径解读县域经济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an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以及具体政策将快速推进,接下来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解读中国县域经济的变化,必须深度了解201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顶层设计的思路。
  结合三中全会的决议,未来新型城镇化路径设计的原则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前,城镇化表现出来的是半城镇化,也就是2亿多农民工尽管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大部分群体没有享受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养老等在内,出现了农民工与市民之间较大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到2012年底,全国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52.57%。
  ——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前的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干了很多市场该干的事,结果出现了很多“鬼城”,也推高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而三中全会后,政府将进一步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在城镇化领域,会鼓励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之前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中。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土地流转、抵押等方式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而推动农民收入提升,可以最终实现城镇化从最大的内需潜力变成真正的内需。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构筑更有利于城镇化走质量型路径的财税体制。通过财税制度改革,为县级政府建立起可持续的税收来源,也可以避免其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改变之前土地城镇化远高过人口城镇化的局面。通过财税制度改革,也可以激励地方政府将城市打造得更宜居,吸引更多人来居住,从而提高自身税源。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将有利于扭转之前县域经济发展中走的粗放路径,也有利于有资源的县域经济获得更多的生态补偿资金。
  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对201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设计总过程的一次权威定性。过去的一年中,对待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设计的落实和理解,在中国的县级政府层面中表现出来了三种态度:
  一是迷茫。一方面,县级政府认为很多制度改革的权力在中央政府,县级政府很难有大的突破,于是等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后才考虑动手;另一方面,对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这种质量型城镇化的路径,找不到升级的办法和路径。该类型的地方政府,多分布在思想比较保守、经济实力较弱的中西部地区。
  二是装糊涂。一些县级政府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是明白的,但却采取了片面解读方式。比如,刻意将投资大跃进、房地产化、人为造新城等老模式装到“新型城镇化”的筐里,开始走新一轮的圈地型城镇化老路。这种城镇化路径的异化,是当前中国政府推行新型城镇化最大的挑战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大范围偏离新型城镇化的初衷。该类型的县级政府,遍布各地,比重不小。
  三是先行先试。一些县级政府深刻认识到之前的城镇化路径难以为继,于是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主要体现在土地流转、宅基地交易、宅基地换社保、户籍改革中的居住证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改革、开征房产税、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加大混合社区建设、扩大镇级政府的自主权等多个方面。但这种类型的地方政府总体数量较少,还未形成主流。
  2013年,新型城镇化还在路径的顶层设计过程中。新型城镇化路径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总体上还是平稳的,老路径的城镇化依旧是主体。但三中全会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以及具体政策将快速推进,接下来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县域经济会日益分化。随着市场主导,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县改市等城镇化路径予以落实,县域经济间会因为自身资源和条件的不同加速洗牌,人口和产业将聚焦到更适合发展的县域或市域,2852个县域经济会出现“二八原则”,大部分的县域经济会保持平稳或者萎缩,小部分县域经济会得到加强。
  其次,城市群会成为主体形态,在城市群范围内的县域经济会得到做强做大的机会,得到更多的资源聚焦和外溢的机会。而非城市群外的县域经济,具有旅游文化、矿产、口岸、空气等特色资源,有足够人口规模的,在交通节点和国土安全的县域,会有成长空间,而其他县域经济可能会进入到瓶颈期。
  最后,未来的县域经济会更多地遵循产业支撑的规律来发展,而现在的产业支撑日益表现出产业链、产业集群特点。具有这种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县域经济,会得到更好发展,反之会萎缩。
  总体而言,新型城镇化更关注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民、农业、城市、政府、集体多赢路径的县域经济,可能会培育出新的产业支撑点。县域经济将不仅是过去单一的规模化发展道路,也将形成小而精的发展格局。(支点杂志2014年1月刊)
其他文献
核心提示:要坚持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推进绿色城镇化,用制度保护环境。制度做好了,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就自然解决了。  要优先解决“人”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如果仍然像过去那样大拆大建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若干年后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所以必须选择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人本的城镇化,或者说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城镇化。以
期刊
多边外交 新增长点  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强调从长远战略高度来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显示了中国外交思维在新形势下的重要转变。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处理邻国关系时,中国外交的重点一直是大国外交。但当美国近年来决定抛弃中美双边模式,而调整为“重心转向亚洲”的战略时,中国周边国家正逐渐被中国看作一个整体。  新形势的显著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需要中国在各个方面迅速作出适应与调整。事实上,中国在201
期刊
核心提示:地方政府主要是实行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保护好环境,而不是直接去配置资源。  当前,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长期粗放扩张型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要依靠深化改革,形成激励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
期刊
核心提示:俄罗斯利用中国资金发展经济,中国向俄罗斯融资投资,保值外汇,促进俄对华能源出口和中国对俄商品出口。  2013年9月19日,俄罗斯西北小城瓦尔代国宾馆。普京总统会见出席世界“俄国通”非政府组织“瓦尔代俱乐部”年会的学者,笔者躬逢其盛。  英国学者查尔斯·格兰特提问:“中国的成功会不会威胁俄罗斯?”  普京妙答:“为什么俄罗斯要把中国的成功看作威胁,而不是为之高兴?我讲个故事。有个农民一无
期刊
核心提示:中国在自身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将逐步提升并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体系,形成亚洲命运共同体,而2014年则是这一战略的开局之年。  继2010年,中国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亚洲的最大经济体后,2012年中国再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在此基础上,中国与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继续积极发展。同时,与中国贸易的重要程度,也在这些国家悄悄的改变。  事实上,中国在201
期刊
核心提示:以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为主旨的“精明增长”以及城市扩张中的“紧凑发展”理念,应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  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的新型城镇化,其“新”要求城镇化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改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城镇化的核心是较低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具有优质公共服务和生
期刊
韩国女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说了两句意味深长的话:“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没有人,什么都没法实现;但没有制度,什么都无法持续。”  这两句话被中国网友在微博上大量转载评论。我认为这两句话特别适用于企业管理,中国企业大多是“一个人走”,且大多无暇顾及制度层面的竞争力建设。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中国不会买下全世界》中写道:中国目前还没有培育出在全球具有
期刊
核心提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有长期战略。从当今世界竞争趋势看,其建设重在产业而非行政体系竞争。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中国制造全世界42%的布匹,外汇储备达到3万多亿美元,出口份额、工业产值以及汽车销量目前均居世界第一。那么,与现有的开放式经济模式或经济格局相符合,世界格局背景下的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应进行怎样的规划和定位?  重在产业而非行政体系竞争  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解需打
期刊
核心提示:浙江中心城市的快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省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的不断增强。大都市经济圈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快速崛起的强大推动力量。  中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几千年过去,县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文化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属于基础层次、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  作为城市经济与乡村经
期刊
核心提示:随着中国经济对外需依赖减弱,外贸走低是经济调整的必然趋势。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从上半年的50.4%降低到前三季度的49.7%,这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情况有很大关系。东盟、印度、南非、巴西等主要新兴经济体占中国出口份额的17%,由于债券收益率上升及收紧信贷等因素,部分新兴经济体国内需求趋缓,影响到中国出口。  同时,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出现好转,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欧洲经济企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