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生是我国学术研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生中屡次出现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这种现状若不加以重视势必会影响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因此本文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界定、以及探讨了其形成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来规范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
关键词 研究生 学术行为规范 学术不端行为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然而近年来科研界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行为不端的情况不断的被媒体披露。因此,在当今学术诚信问题日渐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环境下,重申及重视研究生学术科研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与表现形式
学术不端或科学不端、学术失范都是指从事学术与科研人员的不良学术行为。国际上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学科面临的不同研究环境,尚未对此给出一个权威、精确的定义。但是失范(anomie)一词,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所使用,他认为失范是“指一种无规范状况,或者是社会准则的缺乏和含糊不清”。随后,美国社会学家墨顿(Robert.K.Merton)对迪尔凯姆的失范概念的内涵进行了修正和发挥,认为“当个人以正当手段去实现正统目标时,个人行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当目标与手段不一致时,失范行为即出现了”。可见国外的定义从未脱离“道德规范”这一主线。
在中国科学院2007年2月26日发布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到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
对于研究生的特定群体,其学术不端行为可发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课题研究、奖励评定和毕业授位过程中每一个培养环节。其学术不端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达到实现自己文化目标,即获得学位的目的。
其表现为:①篡改、编造科研数据;②剽窃,又称抄袭;③将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已有;④请他人代为实验甚至代笔书写论文或帮他人实验撰写论文;⑤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其它不良行为。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因素
作为特定群体,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有其自身特殊的根源,是环境、制度以及研究生自身道德因素三方面的交互作用。
环境因素: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但与之相应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各种不诚信行为在各个领域大量出现。学界抄袭造假、粗制滥造等现象屡见报端,院士、教授学术不端也屡被披露。研究生最为崇敬的研究生导师的这些学术不端行对研究生产生消极影响,削弱了他们的学术诚信意识,诱发了研究生学术行为不端现象的产生。
制度因素:研究生的学业评价实行量化考核,以学术论文在何种刊物发表或发表了多少作为考核标准,而不以学术含金量作为指标。许多学校都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提出了必须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要求,并将此作为他们能否参加毕业答辩及评定奖学金的必要条件,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研究生为了能顺利毕业、获取奖学金,而置学术道德于不顾。
研究生自身道德素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根本上归咎于自身学术道德修养缺失,自律和规范意识淡薄。从年龄层次看,目前在校研究生多数处于23~30岁之间,这属于青年中期阶段。从社会地位看,他们在经济上尚不自立,且面临着就业问题,需要承担的家庭社会负担也相应增多,故在思想上具有一种不稳定感。这些都导致研究生群体的道德心理是不完全成熟的。
四、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根据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因素,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杜绝这种不端行为的发生。
(1)良好科研学术环境的构建:包括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建立有关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监督机构,大力开展学术评议,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等。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人格垂范、为人师表的重要作用。此外,学校应更积极地承担起学术规范教育的责任、完善学术道德的教育体系。
(2)完善研究生学术规范制度:高校要对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涉及学术规范的具体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使研究生明确知道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属抄袭、什么样的行为是剽窃,并对学术不端行为要严格执行惩戒制度。
(3)研究生要加强自我修养:应加强对学术规范的认知,把握学术道德的善恶标准与尺度,明确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
参考文献:
[1]黄国斌.研究生学术创作中不端行为的心态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36-38.
[2]江新华.美国大学研究生荣誉制度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50-54.
[3]凌翔.研究生学术失范原因及对策浅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1):25-27.
[4]王锋.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J].科学学研究,2002 (1): 11-16.
[5]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27.
[6]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8.
关键词 研究生 学术行为规范 学术不端行为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然而近年来科研界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行为不端的情况不断的被媒体披露。因此,在当今学术诚信问题日渐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环境下,重申及重视研究生学术科研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与表现形式
学术不端或科学不端、学术失范都是指从事学术与科研人员的不良学术行为。国际上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学科面临的不同研究环境,尚未对此给出一个权威、精确的定义。但是失范(anomie)一词,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所使用,他认为失范是“指一种无规范状况,或者是社会准则的缺乏和含糊不清”。随后,美国社会学家墨顿(Robert.K.Merton)对迪尔凯姆的失范概念的内涵进行了修正和发挥,认为“当个人以正当手段去实现正统目标时,个人行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当目标与手段不一致时,失范行为即出现了”。可见国外的定义从未脱离“道德规范”这一主线。
在中国科学院2007年2月26日发布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到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
对于研究生的特定群体,其学术不端行为可发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课题研究、奖励评定和毕业授位过程中每一个培养环节。其学术不端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达到实现自己文化目标,即获得学位的目的。
其表现为:①篡改、编造科研数据;②剽窃,又称抄袭;③将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已有;④请他人代为实验甚至代笔书写论文或帮他人实验撰写论文;⑤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其它不良行为。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因素
作为特定群体,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有其自身特殊的根源,是环境、制度以及研究生自身道德因素三方面的交互作用。
环境因素: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但与之相应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各种不诚信行为在各个领域大量出现。学界抄袭造假、粗制滥造等现象屡见报端,院士、教授学术不端也屡被披露。研究生最为崇敬的研究生导师的这些学术不端行对研究生产生消极影响,削弱了他们的学术诚信意识,诱发了研究生学术行为不端现象的产生。
制度因素:研究生的学业评价实行量化考核,以学术论文在何种刊物发表或发表了多少作为考核标准,而不以学术含金量作为指标。许多学校都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提出了必须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要求,并将此作为他们能否参加毕业答辩及评定奖学金的必要条件,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研究生为了能顺利毕业、获取奖学金,而置学术道德于不顾。
研究生自身道德素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根本上归咎于自身学术道德修养缺失,自律和规范意识淡薄。从年龄层次看,目前在校研究生多数处于23~30岁之间,这属于青年中期阶段。从社会地位看,他们在经济上尚不自立,且面临着就业问题,需要承担的家庭社会负担也相应增多,故在思想上具有一种不稳定感。这些都导致研究生群体的道德心理是不完全成熟的。
四、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根据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因素,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杜绝这种不端行为的发生。
(1)良好科研学术环境的构建:包括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建立有关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监督机构,大力开展学术评议,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等。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人格垂范、为人师表的重要作用。此外,学校应更积极地承担起学术规范教育的责任、完善学术道德的教育体系。
(2)完善研究生学术规范制度:高校要对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涉及学术规范的具体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使研究生明确知道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属抄袭、什么样的行为是剽窃,并对学术不端行为要严格执行惩戒制度。
(3)研究生要加强自我修养:应加强对学术规范的认知,把握学术道德的善恶标准与尺度,明确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
参考文献:
[1]黄国斌.研究生学术创作中不端行为的心态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36-38.
[2]江新华.美国大学研究生荣誉制度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50-54.
[3]凌翔.研究生学术失范原因及对策浅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1):25-27.
[4]王锋.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J].科学学研究,2002 (1): 11-16.
[5]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27.
[6]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