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味道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9876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望道

  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只言片语、零散的、不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已经难以满足中国先进分子的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纲领性文件之一,《共产党宣言》全文的翻译工作成为中国先进分子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迫切任务。

“真理就是甜的”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为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在中国想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就十分需要翻译出一部完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
  想要翻译好《共产党宣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精通外语,还需要有很高的汉语言文学内涵和素养。除了要过语言关,更要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研究。
  1919年6月,陈望道受“五四运动”的感召毅然从日本回国,并应聘为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此时,陈望道进入了陈独秀和邵力子等人的视线。最终,在邵力子的力荐下,陈望道成为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理想人选。
  为了安全并避开各种干扰静下心来专注译书,1920年年初,陈望道回到老家,躲进了柴屋内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天,母亲爱子心切,特意端去粽子和红糖。出来时,母亲还特意问道:“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给你添些?”陈望道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再次进屋准备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也没动。原来,他竟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母亲嗔怪他不知甜与苦,陈望道却笑着说:“真理就是甜的!”
  1920年4月末,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这也是第一部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同年5月,陈望道带着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前往上海,交给陈独秀和李汉俊审核校阅。

几经周折,一版再版


  为了尽快将《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刊印出来,当时专门在辣斐德路(今上海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建立了一个名为“又新”的小型印刷厂。当第一册《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下线,众人如获至宝。这册中译本为竖排平装本,内文共56页,文中部分专用名词后注有英文供参照。封面标注“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书末版权页还竖排印有几行字:“1920年8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是马克思1875年在伦敦拍摄的。第一版开印1000册,同年9月再印1000册,封面马克思肖像的底色从水红色改成了蓝色。到1926年5月止,共印行了17版。后来,国民党当局将《共产党宣言》定为“禁书”,不准再出版。
首版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全本,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矢志不渝,后继有人


  陈望道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哲学、文艺理论、中国语言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后来,他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为新中国的诞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1923年,陈望道受陈独秀委派,去上海大学任教,后为代理校务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任命陈望道出任复旦大学校长,一直到1977年10月29日因病去世,享年86岁。陈望道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人们不会忘记他为党奋斗的一生,也不会忘记他忠诚教育的一生。
  在陈望道之后,又有许多翻译家投身到《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中。1929年,上海书店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中国共产党秘密创办了华兴书局。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包围下,为了适应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华兴书局和其他进步出版发行机构出版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华岗译本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个由共产党人翻译的中文全译本,当时华岗年仅27岁。参照陈望道译本,华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于1930年年初出版了《共产党宣言》中英文对照本。随着对翻译要求的不断提高,成仿吾、徐冰、博古、陈瘦石、乔冠华、谢唯真等人陆续翻译、校译了《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不仅对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信仰的起点。从翻译片段到全文,从秘密出版到公开发行,从伪装本、手抄本到纪念版、珍藏版……《共产党宣言》的不同中译本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与奋起,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初心。
  对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我国几代领导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1949年7月全国文代会上周恩来遇见陈望道,紧紧握住他的手,当着在场代表们的面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刘少奇、邓小平、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把陈望道译《共產党宣言》作为自己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路明灯”、自己革命路程的入门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向政治局常委们意味深长地讲述了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手沾墨水口来尝,真理味道终觉甜”的故事。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刘强  “别哄我了,这哪有茄子味啊?”电视剧《红楼梦》里,贾母让凤姐给刘姥姥吃了一口茄鲞,刘姥姥愣是没吃出茄子味。制作过程颇为复杂的茄鲞,如今被东北小伙刘强复刻出来。从当学徒到成为名厨,他把每道菜做出了中华文化的味道。  要做就做最好  刘强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一个小镇,父亲是一名乡厨,每次帮厨回来,都会给他带一小块肉,年幼的他希望长大后当一名厨师。15岁那年,刘强不想再上学,觉得不如早点学门手艺傍
期刊
不久前,我和几个朋友在贵州自由行。从贵阳出发前往荔波小七孔景区的路上,途经上堡服务区休息时,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服务区一家卖烧饼的门店前排着迅速移动的长龙,而其他食品店门口客人寥寥无几。  这是我第一次在高速服务区见到食品店生意火爆如网红店。当地向导阿邦告诉我,这家店面积不到10平方米,只有两个长条案板,两个烧饼炉和三个工人,但每天至少能够卖出1000余个烧饼。  “一个烧饼卖8元,平均一天收
期刊
我的父亲叫魏廉,曾是一名运动员,退役后担任江苏省自行车队总教练。  20世纪60年代,在父亲的陪伴下,我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再归来,我成了父親,94岁的父亲却已不在。但那些与父亲相处的日子,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10岁时我眼中的父亲和60岁时我眼中的父亲一点没变,他那双眼睛里永远闪烁着稚气与可爱。他乐观、热爱运动,更爱教育人要多锻炼。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爱上了体育运动,当过运动员。奔跑的每一刻,
期刊
雷锋车队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在黑龙江哈尔滨就有一位善良的老人,他叫彭云松,为了抚养六个孤儿终身未娶。老人的所作所为时刻影响着孩子们,儿子栾景通创业成功后,创建了雷锋车队,继续传承父亲的大爱精神。15年收养六个孤儿  今年已经百岁的彭云松老家在山东,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只上过三年私塾。后来,因生活所迫,彭云松来到哈尔滨,在一家机械厂上班。  一个寒冬的傍晚,彭云
期刊
朱河存  早上可以完成的事一定要拖到晚上;明明有事要做,却不想行动;待实施的计划拖了又拖……如果说拖延症是一种病的话,很多人都已经“病入膏肓”。拖延症怎么治?朱河存当起了“拖延症监督师”,隔着网线提供监督服务。隔着网线监督你  今年21岁的小伙朱河存是河南信阳人,工作之余爱玩微博。一天,他在一个微博博主的粉丝群里发现了这样一则留言:“每天最难的事就是起床!闹钟响个不停,就是起不来,有没有人能提供监
期刊
徐文骏和子英  身体“不完美”的孩子,内心也有闪闪发光的梦想。浙江杭州一家名为“梦守护”的公益团体,帮助身患重疾的孩子“私人订制”实现他们的梦想。创始人徐文骏说:“不让梦想因疾病而迟到,唤醒重疾孩子内心的梦想,让他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这是‘梦守护’创立的宗旨和初衷。”守护重疾孩子的梦想  徐文骏198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2013年,从澳洲学成归国后,在杭州一家大型物流企业做工程师。  2016年3
期刊
郭吉勇  近日,一则水下中国风舞蹈視频引起许多网友的惊叹。该视频的导演郭吉勇来自江苏靖江,因为他一直喜欢舞者盖盖演绎的国风街舞《卷珠帘》,便想把它带入水下舞台。今年4月初,他终于在澳门实现了这个想法。他与团队两天潜水16小时,下水200余次,在澳门的“水舞间”拍摄水下中国风舞蹈,经过视频剪辑后,最终制作成一条2分钟的视频,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与评论。“斜杠玩家”开创水下舞蹈新业态  郭吉勇毕业于南
期刊
克里斯托弗·诺兰  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风格突出,以烧脑著称。他擅长重新解构故事内容,将故事打乱后再碎片化地拼贴起来。也许初看起来,影片的推进好像杂乱无章,观众静下来思考后,才发现却是环环相扣、精妙绝伦。学习电影叙事  诺兰197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从事广告行业,母亲是一名乘务员。7岁那年,诺兰不知疲倦地看了12遍乔治·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那是他最初的电影记忆。4年后,家里买来
期刊
刀剑总有入鞘时,人总有老的时候。仿佛遥不可及,可是,却又那么轻而易举地让你感受到苍老就在眼前。比如阴雨天,起床时,忽而感觉一向灵便的双腿僵硬难忍;或者爬山时,儿子在前方一马当先,而你却步履蹒跚。不经意间,老就来了,猝不及防,躲不得。于是,忽然觉得自己该老了。  老了咋办?想起了作家许冬林的抱负:择一座小镇慢慢地老。一个慢字,包含了所有对老的不忍与不甘。索性,悄悄地,柔柔地,告诉自己:老了,别乱跑了
期刊
北京外國语大学英语系教授群星灿烂,张汉熙则是其中与众不同的一颗。  张汉熙1921年生于印度,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印度人。1942年,张汉熙毕业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1948年回到中国,第二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28岁晋升教授,年轻有为。由于英语是母语,张汉熙的口语尤为出色,语速极快,往往不假思索就能出口成章,就连许国璋教授和王佐良教授也难以望其项背。此外,由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上册、下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