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切实需要。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离不开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行分析推理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和规律的分析、推理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记算能力;方法;培养
学生进行计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计算的定律、性质、法则、公式,对已知数据和算式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结果的过程。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只有弄清了算理,运用正确的计算法则和进行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行分析推理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和规律的分析、推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计算,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或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进程和简便运算的思路。加强对错题的分析,指出造成错误的分析、推理方面的原因,并进行正确思路和错误思路的比较,说明如何改进错误等,使学生学会分析推理。
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纯技巧的培养过程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必须同时进行思维活动,才能完成计算的任务。巩固和应用数学规律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巩固和运用阶段,加深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使学生能在熟记并灵活应用中形成技能。如估算:55×97=6135,是否正确?掌握了估算方法的学生就会很快指出,得数不对,因为经过分析,97<100,而55×100的积为5500,于是经过逻辑推理,55×97的积一定小于5500,但题目的得数却大于5500,于是得出的得数一定不对。正确的答案是:55×97=55×100-55×3=5500-165=5335。
二、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技巧,应使学生认识运用简便算法要有根有据
理解是数学规律教学的关键,而使学生能巩固知识,应用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则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了定律、公式、法则、性质,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以达到巩固、加深理解并形成计算技能的目的。
练习要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地组织学生进行训练。例如:1、生产100双皮鞋5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几双?每天生产这批皮鞋的几分之几?2、生产一批皮鞋5天完成,平均每天做这批皮鞋的几分之几?如果3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这批皮鞋的几分之几?
记忆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一种反映,是人们积累个体的经验、学习知识技能和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和条件。记忆力在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以对旧知识的记忆、理解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对系统知识的记忆,就谈不上以其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对中小学生计算中的记忆力的培养。
三、培养中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提高其计算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牢固掌握数学的概念和定律、法则、公式等,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形成技能。在计算的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求学生通过视觉或听觉感知数据,并能立即记忆,进行计算。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对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的正确率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听写、视算和心算等练习。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地加快出示数据、试题的速度,缩短展示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迅速、准确、熟练地感知和记忆数据和式题的能力。此外,在计算实践中,学生能否熟练地记忆一些常用的数据,并能在记忆材料中灵活地加以选择,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如常用的乘法九九表、加法表、常见的凑整百、整千的数据(如:4×25=100,125×8=1000,37+63=100等等),常见的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求简单的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的公式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计算中经常要用到的,都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要求学生熟记,达到脱口而出。
当然,教师在培养学生记忆的过程中,要遵循记忆的规律,使学生能记得快、记得牢、理解得透、运用得活,切忌无意义的死记呆套。
【关键词】小学生;记算能力;方法;培养
学生进行计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计算的定律、性质、法则、公式,对已知数据和算式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结果的过程。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只有弄清了算理,运用正确的计算法则和进行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行分析推理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和规律的分析、推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计算,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或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进程和简便运算的思路。加强对错题的分析,指出造成错误的分析、推理方面的原因,并进行正确思路和错误思路的比较,说明如何改进错误等,使学生学会分析推理。
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纯技巧的培养过程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必须同时进行思维活动,才能完成计算的任务。巩固和应用数学规律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巩固和运用阶段,加深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使学生能在熟记并灵活应用中形成技能。如估算:55×97=6135,是否正确?掌握了估算方法的学生就会很快指出,得数不对,因为经过分析,97<100,而55×100的积为5500,于是经过逻辑推理,55×97的积一定小于5500,但题目的得数却大于5500,于是得出的得数一定不对。正确的答案是:55×97=55×100-55×3=5500-165=5335。
二、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技巧,应使学生认识运用简便算法要有根有据
理解是数学规律教学的关键,而使学生能巩固知识,应用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则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了定律、公式、法则、性质,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以达到巩固、加深理解并形成计算技能的目的。
练习要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地组织学生进行训练。例如:1、生产100双皮鞋5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几双?每天生产这批皮鞋的几分之几?2、生产一批皮鞋5天完成,平均每天做这批皮鞋的几分之几?如果3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这批皮鞋的几分之几?
记忆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一种反映,是人们积累个体的经验、学习知识技能和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和条件。记忆力在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以对旧知识的记忆、理解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对系统知识的记忆,就谈不上以其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对中小学生计算中的记忆力的培养。
三、培养中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提高其计算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牢固掌握数学的概念和定律、法则、公式等,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形成技能。在计算的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求学生通过视觉或听觉感知数据,并能立即记忆,进行计算。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对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的正确率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听写、视算和心算等练习。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地加快出示数据、试题的速度,缩短展示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迅速、准确、熟练地感知和记忆数据和式题的能力。此外,在计算实践中,学生能否熟练地记忆一些常用的数据,并能在记忆材料中灵活地加以选择,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如常用的乘法九九表、加法表、常见的凑整百、整千的数据(如:4×25=100,125×8=1000,37+63=100等等),常见的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求简单的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的公式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计算中经常要用到的,都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要求学生熟记,达到脱口而出。
当然,教师在培养学生记忆的过程中,要遵循记忆的规律,使学生能记得快、记得牢、理解得透、运用得活,切忌无意义的死记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