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装设计课教师,除了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服装设计理念和各种表现手法,以及各种设计要素加以巧妙糅合,根据思维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施教学,以求在探求事物的过程中,当遇到各种问题时,学生能够重新组织概念,从而产生新的设计。
美感,是人们在欣赏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动情的、积极的综合心理反应。那么如何启迪和造就学生的审美感知,拨动其心弦,培养其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从而去发现新的美,便成为服装设计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此,究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人感觉相互雷同,即所有的教育教学研讨似乎都相对集中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恰恰忽略了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以及能够激发心理各因子产生连锁反应的客观环境条件。由于缺乏对受教育者心理各因子的挖掘和培养这一重要环节,而导致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基本上都在室内进行,这种毫无审美对象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善于动情心的召唤和培养。
那么怎样做才能触发心灵,取得“格物致知”,以达“格物致新”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就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叙以我见。
一、情境融入法
情境融入的做法是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让他们去享受、去观察、去扑捉大自然的美,教师在一旁就美的形态、美的色彩、美的形体、美的造型从细节上加以引导和解说。美妙深动的语言,加之浓厚情感色彩的表述,易于激发学生们的动情心,由此产生心理各因子的连锁反应,从而诱发和熏陶热情奔放的情感,拥抱美好生活的胸襟。为此,要注重以下三种因子的挖掘与培养。
1.兴趣性因子
兴趣性是独立思维的第一要素。尽管人们对周边的一切司空见惯甚至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中,往往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未知世界等待人们去体验、去认识、去发掘、去研究。显然,在动情心的驱使下,兴趣性因子才能对事物的认识起到积极作用,它将促使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持续、拓展、纵深以致发现新的、美的、可借鉴的素材。所以培养学生善于动情的心和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
2.怀疑性因子
敢于怀疑是启动兴趣的又一要素。当学生从不同角度聚精会神观察某种事物时,会产生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和质疑,对质疑的提出和讨论将有利于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延伸,这就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了客观条件。通常客观上已知的东西往往易被人接受,而未知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只有在欣赏审美对象时才会有所发现而产生新的灵感。因此注重怀疑性因子的启发和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对未知事物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使之发现问题勇于提出,并形成新的思维而导致新的发现。
3.自变性因子
自变性是开拓创新者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它由兴趣而使然,它的自变性在于不同于他人的思考和见解,这种彻底的独立思维既要独立地坚持又要独立地改变,既要“独”于人又要“独”于己,既要敢于打破旧框框的束缚,又要敢于打破自己的思维框框,这样才能出现创新的变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让人探索、思考和有待发掘的美的素材。所以特定环境易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开启真善美的心,用一双敏锐观察的眼睛去再现生活,美化生活。
二、拓展想象法
创造性思维往往启迪人们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想象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的表象运动,即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并通过分析、综合创造新的形象。以往的教学活动比较注重再现性思维,学生只要就书上写的、老师说的按葫芦画瓢重复既可得满分,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思维多向性的培养与延展。再现性思维习惯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而创造性思维则以寻找新路为己任,能以多向思维方式开发事物的质与量,使思维的广度得以发展。服装设计教学特别要强调思维多向性的培养,因为设计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内容的精炼与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多向性主要依赖以下三种机制。
1.发散机制
即在一个问题面前尽量提出多个设想和答案以扩大选择余地。
2.换元机制
即在多种因素决定的事物中以变换其中一二个因素来开拓新的思路。
3.转向机制
即当思维第一个方向受阻时能自觉转向另一个方向,所以善于转向的人,思维越“逼”越活、越“逼”越快。
在服装设计课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在细节上更要把握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遵循思维活动规律,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工业技工学校)
美感,是人们在欣赏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动情的、积极的综合心理反应。那么如何启迪和造就学生的审美感知,拨动其心弦,培养其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从而去发现新的美,便成为服装设计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此,究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人感觉相互雷同,即所有的教育教学研讨似乎都相对集中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恰恰忽略了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以及能够激发心理各因子产生连锁反应的客观环境条件。由于缺乏对受教育者心理各因子的挖掘和培养这一重要环节,而导致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基本上都在室内进行,这种毫无审美对象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善于动情心的召唤和培养。
那么怎样做才能触发心灵,取得“格物致知”,以达“格物致新”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就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叙以我见。
一、情境融入法
情境融入的做法是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让他们去享受、去观察、去扑捉大自然的美,教师在一旁就美的形态、美的色彩、美的形体、美的造型从细节上加以引导和解说。美妙深动的语言,加之浓厚情感色彩的表述,易于激发学生们的动情心,由此产生心理各因子的连锁反应,从而诱发和熏陶热情奔放的情感,拥抱美好生活的胸襟。为此,要注重以下三种因子的挖掘与培养。
1.兴趣性因子
兴趣性是独立思维的第一要素。尽管人们对周边的一切司空见惯甚至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中,往往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未知世界等待人们去体验、去认识、去发掘、去研究。显然,在动情心的驱使下,兴趣性因子才能对事物的认识起到积极作用,它将促使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持续、拓展、纵深以致发现新的、美的、可借鉴的素材。所以培养学生善于动情的心和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
2.怀疑性因子
敢于怀疑是启动兴趣的又一要素。当学生从不同角度聚精会神观察某种事物时,会产生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和质疑,对质疑的提出和讨论将有利于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延伸,这就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了客观条件。通常客观上已知的东西往往易被人接受,而未知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只有在欣赏审美对象时才会有所发现而产生新的灵感。因此注重怀疑性因子的启发和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对未知事物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使之发现问题勇于提出,并形成新的思维而导致新的发现。
3.自变性因子
自变性是开拓创新者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它由兴趣而使然,它的自变性在于不同于他人的思考和见解,这种彻底的独立思维既要独立地坚持又要独立地改变,既要“独”于人又要“独”于己,既要敢于打破旧框框的束缚,又要敢于打破自己的思维框框,这样才能出现创新的变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让人探索、思考和有待发掘的美的素材。所以特定环境易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开启真善美的心,用一双敏锐观察的眼睛去再现生活,美化生活。
二、拓展想象法
创造性思维往往启迪人们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想象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的表象运动,即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并通过分析、综合创造新的形象。以往的教学活动比较注重再现性思维,学生只要就书上写的、老师说的按葫芦画瓢重复既可得满分,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思维多向性的培养与延展。再现性思维习惯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而创造性思维则以寻找新路为己任,能以多向思维方式开发事物的质与量,使思维的广度得以发展。服装设计教学特别要强调思维多向性的培养,因为设计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内容的精炼与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多向性主要依赖以下三种机制。
1.发散机制
即在一个问题面前尽量提出多个设想和答案以扩大选择余地。
2.换元机制
即在多种因素决定的事物中以变换其中一二个因素来开拓新的思路。
3.转向机制
即当思维第一个方向受阻时能自觉转向另一个方向,所以善于转向的人,思维越“逼”越活、越“逼”越快。
在服装设计课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在细节上更要把握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遵循思维活动规律,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工业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