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是有着几千年发展史及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医学学科,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但因受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及人们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框架的基本固定,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多年来未能有大的突破。因此,有必要探讨中医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寻找出发展中医的内在动力。 1 中医理论的形成源于临床 中医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伴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疾病流行的程度、性质、发生的特性和人们认知疾病的能力,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早在殷代甲骨文里,就记载着疾病的命名,如心病、肠胃病、疟病、蛊病等;殷商时代发明了用汤液药酒、金属刀针治疗疾病;周朝将医学分为食医、疾医、疡医等;春秋时期,医和给晋侯治病,就用“六气致病说”解释各种疾病的成因;战国时期,完成了多种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较为完整的中医著作,从病因、病机、转归、传变及预后进行论述,突出了“整体观念”的概念;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以及其后的中医各家学派的出现无不与当时的医疗实践和疾病种类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