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紫砂装饰发展到今天,其手段和方法已大大超越了前人,在紫砂世界里呈现面目繁多、百品竞新的现象。只有将新的元素不断充实其中,紫砂创作的技艺方法也会发生相应地变化,这就有待于一批有志之士去开拓、去创新。
关键词:紫砂壶;装饰;创新
中国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20-1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今,以其独特的材质美、别致的造型美、精湛的工艺美以及高雅脱俗的装饰美享誉海内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紫砂工艺日趋成熟。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善、丰富,其中原因除了具有紫砂特有的材质与传统的成型工艺外,还和它独特的装饰手法是分不开的。
紫砂装饰发展到今天,其手段和方法已大大超越了前人,在紫砂世界里呈现面目繁多、百品竞新的现象。本文就紫砂壶传统和现代的主要装饰方法作简要的阐述。
一、印纹
印纹装饰是采用“印板”和“印章”的方法在壶体上装饰的一种模压手法。此法借鉴于青铜器。印花装饰的花纹是凸起的阳文,刻画装饰的花纹是陷入胎体的阴文,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印花装饰不仅有花纹图案,还有文字,传世曼生壶中的瓦当壶及四方回纹瓶等即是。“印板”上刻的花纹图案一般是较繁琐和装饰性较强的,如龙凤图案、二方连续图案等,也有用汉字图案装饰的。
二、线条
在运用各种线、纹装饰时,必须十分注意与壶体造型的严格结合。如壶体造型不同,则线、纹装饰也要有区别,使之相互衬托、和谐、贴切,达到壶体雅致美观的效果。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凸凹线、皮带线、凹肩线、筋囊线、抽角线、折角线及云水纹、如意纹、菱纹、花瓣纹等。
灯草线是一种状如灯草的细圆线,用在壶口称翻口线,用在底足部称底线,也可以成组或单独用于肩和腹部,增加壶体装饰效果。
子母线,是一组一粗一细的平行双线,又称文武线,常用于壶的口盖组合。一般粗线在上,细线在下,使器形更趋稳定。
云肩线,用于壶肩转折处的线条,目的在加强造型线条的韵致和节奏。
凸凹线,一般用于器腹部,以线条的粗细、厚薄、宽窄的变化达到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的紫砂壶由上下两半镶接成型,在接合的腹部加贴凹凸线或皮带线,以掩盖接痕,增强镶接牢度。
凹肩线,是壶肩部的一种双曲线,以增加造型变化,同时使器形更趋稳重。
筋囊线,也即筋纹器表现筋囊的重直线条。
抽角线、折角线,主要用于方器转角部的处理,使之藏锋匿角,方中寓圆,增加器形变化。
云水纹、如意纹、菱纹、花瓣纹,是构成壶身装饰云水、菱形、如意、花瓣形状的凹线,布满器身,流畅贯通。
三、泥绘
以泥为墨,以刀、笔为媒是泥绘表现的主要途径。在泥绘装饰中,依靠泥的厚薄以及不同色泥效果表现不同的装饰主题。可多色调并用,描绘出山水、花卉、动物或昆虫等,使画面色彩谐调、古朴雅致,起到画在壶上、壶在画中的效果。这是紫砂“五色土”的一大优势。通过点、线、面的构成变化臆造出真山水、真性情,初看略显粗糙,但却能体现出泥绘的本真率性,与中国写意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格调颇高。
四、陶刻
陶刻装饰是紫砂壶应用最广泛的装饰方法之一,它充分利用紫砂泥料所固有的本色和特性,在泥坯上先用毛笔写好墨稿,然后用锋利的钢刀依迹刻去,有的在刻好后再填描各种色泥,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发展到现代的陶刻装饰,不但注重形式、内容、手法、技巧以及作者的文化修养,而且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时代感,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且在陶刻装饰中,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撷取古诗词之佳句,缀以书法、绘画,配以遒劲的金石刀法,使壶艺与陶刻取得完美和谐的统一,成为具有高雅气质和浓郁文化的实用艺术品。紫砂壶体积小,能够装饰的部分有限,所以镌刻时必须考虑书画布局与紫砂壶器型的和谐统一,如此才能相得益彰,且气韵生动。
五、镶嵌
镶嵌装饰就是用有色紫砂泥和其它材料。镶嵌借鉴于金银铜工艺技法,先在紫砂壶坯体上刻饰好细致的纹样,纹样的线条均为阴文,经烧成后再嵌入金、银、铜等金属丝,然后整平磨光,在朱紫色的壶身展现出金黄色或银白色的精美图案纹样,显得富丽堂皇。用作镶嵌的金属材料,黄金太昂贵,一般人以铜来代替,银丝价格适中,比较合适。镶嵌装饰在紫砂壶上的应用有一种温文尔雅、华贵脱俗的视觉感受和艺术魅力,由于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已经越来越受到紫砂技术人员的喜爱和应用,并成为装饰工艺中的一大门类。
要装饰好一件紫砂壶,光靠熟练的紫砂装饰技艺是远远不够的。创新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必由之路。紫砂壶的创意,是紫砂壶的灵魂,是为了体现一把壶主题的构思,紫砂壶的装饰,就是壶的创意的组成部分,是突出壶的主题或点明壶的主题的手段。紫砂装饰艺术的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传承是为发扬光大,传承也不是将传统的一切内容、形式都原封不动的因袭下来,而是要将此前的历史传统与当前的时代风貌相结合,进而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创新。
参考文献:
[1]何继主编.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M].台湾奇园艺术中心,1993.
[2]史俊棠.紫砂讲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姚迁等编著.宜兴紫砂陶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关键词:紫砂壶;装饰;创新
中国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20-1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今,以其独特的材质美、别致的造型美、精湛的工艺美以及高雅脱俗的装饰美享誉海内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紫砂工艺日趋成熟。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善、丰富,其中原因除了具有紫砂特有的材质与传统的成型工艺外,还和它独特的装饰手法是分不开的。
紫砂装饰发展到今天,其手段和方法已大大超越了前人,在紫砂世界里呈现面目繁多、百品竞新的现象。本文就紫砂壶传统和现代的主要装饰方法作简要的阐述。
一、印纹
印纹装饰是采用“印板”和“印章”的方法在壶体上装饰的一种模压手法。此法借鉴于青铜器。印花装饰的花纹是凸起的阳文,刻画装饰的花纹是陷入胎体的阴文,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印花装饰不仅有花纹图案,还有文字,传世曼生壶中的瓦当壶及四方回纹瓶等即是。“印板”上刻的花纹图案一般是较繁琐和装饰性较强的,如龙凤图案、二方连续图案等,也有用汉字图案装饰的。
二、线条
在运用各种线、纹装饰时,必须十分注意与壶体造型的严格结合。如壶体造型不同,则线、纹装饰也要有区别,使之相互衬托、和谐、贴切,达到壶体雅致美观的效果。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凸凹线、皮带线、凹肩线、筋囊线、抽角线、折角线及云水纹、如意纹、菱纹、花瓣纹等。
灯草线是一种状如灯草的细圆线,用在壶口称翻口线,用在底足部称底线,也可以成组或单独用于肩和腹部,增加壶体装饰效果。
子母线,是一组一粗一细的平行双线,又称文武线,常用于壶的口盖组合。一般粗线在上,细线在下,使器形更趋稳定。
云肩线,用于壶肩转折处的线条,目的在加强造型线条的韵致和节奏。
凸凹线,一般用于器腹部,以线条的粗细、厚薄、宽窄的变化达到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的紫砂壶由上下两半镶接成型,在接合的腹部加贴凹凸线或皮带线,以掩盖接痕,增强镶接牢度。
凹肩线,是壶肩部的一种双曲线,以增加造型变化,同时使器形更趋稳重。
筋囊线,也即筋纹器表现筋囊的重直线条。
抽角线、折角线,主要用于方器转角部的处理,使之藏锋匿角,方中寓圆,增加器形变化。
云水纹、如意纹、菱纹、花瓣纹,是构成壶身装饰云水、菱形、如意、花瓣形状的凹线,布满器身,流畅贯通。
三、泥绘
以泥为墨,以刀、笔为媒是泥绘表现的主要途径。在泥绘装饰中,依靠泥的厚薄以及不同色泥效果表现不同的装饰主题。可多色调并用,描绘出山水、花卉、动物或昆虫等,使画面色彩谐调、古朴雅致,起到画在壶上、壶在画中的效果。这是紫砂“五色土”的一大优势。通过点、线、面的构成变化臆造出真山水、真性情,初看略显粗糙,但却能体现出泥绘的本真率性,与中国写意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格调颇高。
四、陶刻
陶刻装饰是紫砂壶应用最广泛的装饰方法之一,它充分利用紫砂泥料所固有的本色和特性,在泥坯上先用毛笔写好墨稿,然后用锋利的钢刀依迹刻去,有的在刻好后再填描各种色泥,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发展到现代的陶刻装饰,不但注重形式、内容、手法、技巧以及作者的文化修养,而且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时代感,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且在陶刻装饰中,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撷取古诗词之佳句,缀以书法、绘画,配以遒劲的金石刀法,使壶艺与陶刻取得完美和谐的统一,成为具有高雅气质和浓郁文化的实用艺术品。紫砂壶体积小,能够装饰的部分有限,所以镌刻时必须考虑书画布局与紫砂壶器型的和谐统一,如此才能相得益彰,且气韵生动。
五、镶嵌
镶嵌装饰就是用有色紫砂泥和其它材料。镶嵌借鉴于金银铜工艺技法,先在紫砂壶坯体上刻饰好细致的纹样,纹样的线条均为阴文,经烧成后再嵌入金、银、铜等金属丝,然后整平磨光,在朱紫色的壶身展现出金黄色或银白色的精美图案纹样,显得富丽堂皇。用作镶嵌的金属材料,黄金太昂贵,一般人以铜来代替,银丝价格适中,比较合适。镶嵌装饰在紫砂壶上的应用有一种温文尔雅、华贵脱俗的视觉感受和艺术魅力,由于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已经越来越受到紫砂技术人员的喜爱和应用,并成为装饰工艺中的一大门类。
要装饰好一件紫砂壶,光靠熟练的紫砂装饰技艺是远远不够的。创新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必由之路。紫砂壶的创意,是紫砂壶的灵魂,是为了体现一把壶主题的构思,紫砂壶的装饰,就是壶的创意的组成部分,是突出壶的主题或点明壶的主题的手段。紫砂装饰艺术的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传承是为发扬光大,传承也不是将传统的一切内容、形式都原封不动的因袭下来,而是要将此前的历史传统与当前的时代风貌相结合,进而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创新。
参考文献:
[1]何继主编.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M].台湾奇园艺术中心,1993.
[2]史俊棠.紫砂讲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姚迁等编著.宜兴紫砂陶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