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环卫工朋友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每天从北向南的威海市区青岛路直行,到了一个站点中途下车,再由东向西行走。我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一名身穿橘红马甲的环卫人。他手执一个贴着补丁的塑料袋和一柄铁丝钩子,目光紧盯着地面,时而将路边的纸屑和杂物熟练地捡起来,动作是那样的连贯。
  我们之间打过许多的照面,我无法记清有多少次了。我从远处看到他,他却看不到来往的人和车辆似的,这么专注地看着地面使他像一个丢失者在寻找自己如同丢失的小到一把钥匙,大到一个手提包。他又使我想到了田里种地的庄稼人,在炎热的夏天锄草和施肥的情景。当我走近他时,只见他的那双手将那铁钩牢牢地攥紧,像一名战士紧握着手中的钢枪在边防线上神圣地巡逻。
  我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我看到他的那张脸黝黑像土地的脸,是不是沥青路对皮肤的反射不得而知。但我在童年时,整天在太阳底下与海边玩耍,那凌厉的海风吹拂我,那张脸黝黑、黝黑,还有出现在南墙根下的老人,也是那张黝黑的脸。这一切让我判断出,他来自何地、他于室外的答案了。
  在许多个日子里,我和环卫工人成了路上最为亲近但从未语言交流的朋友。他是白雪茫茫、东方天刚露出曙光时一个在路上行走、一个在用铁锨清扫路边积雪的人。他在寒风瑟瑟的清晨用这种方式迎接路人。这种工作状态每天都有,几乎每天都保持着这种目不转睛的习惯。于是,我就有了关注他的想法。首先,我猜测他肯定有梦想。一直在做对家中过好日子、对妻子和孩子负责的梦想;还有当好合格的环卫工人的梦想。
  春天里,好多人喜欢站在吐绿的柳树下,吸着新鲜空气和粗壮的柳树说着悄悄话,那是一种非凡的享受,这种享受非亲历劳作所不能体会。这时候也时常刮起风来,那些人扔下的烟头、烟盒和扔下的卫生纸往往随着风卷起来,飘向河的两岸,石头墙边,杂物被石头的棱角挡住,摇摇摆摆地影响着市容。其实这并不属于工作上的失误,可是这种情况常常会给人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是清除干净还是视而不见,这种选择很难。但是对他来说,我就看见他倾全力在做一件危险的事,他像体操运动员在做极难动作的吊环,单手把住河岸的石墙,单手在勾住一个废弃的塑料袋,一次、两次、三次,像祛除了肉体上的一块毒瘤。似乎他的冒险行为与他前程未卜的生计有直接的关联,我呆呆地站立,想用最美好的词汇来描述他的行为,但是茫然了。可是他的行为温暖着我的心灵。
  和这位环卫工人朋友相比,我的颈椎病、腰椎病已经折磨我好多年了,有人说这是职业病所致,长期久坐不活动导致形成的,为此我去过医院和个体诊所,治疗方法多种,采用拔火罐、针灸和牵引等手法治疗,解燃眉之急,患处时常复发隐隐作痛,显然因为身体素质的问题和长期的不运动,使我每当进入工作状态时,都会陷入一种空虚乃至恐惧之中,于是,这样下去治疗花费和身体状况倒是我想得最多的问题。
  在我被职业病困扰的时候,我不免对从未说句话的朋友担忧起来。风里雨里的他是不是腰腿也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是不是也时常感觉哪里不舒服去医院呢?他的经济状况制约他怎么办?
  后来,环卫工人朋友的“自我疗法”给了我一生受之不尽的启示,于是,我经过的马路所接触过的植物,这些储备的天然物种被环卫工人所用,使我开始尝试这种植物疗法带来的好处。
  那是一次在路上,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正按照正常的规律行驶。环卫工人时而捡起地上的土块,时而将伏倒的花草扶起。
  这时候他直起了腰板,后仰几下,我发现他可能是腰肌部分出现问题了。我走近他,看见他沾满泥土的双手有些颤抖,我想,这病肯定折磨他很久了。
  我没有上前问他不舒服的原因,我知道体格再健康的人也会有毛病,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这时候我真为他捏了一把汗,他能挺得住?很快,我看见他缓缓地走向一棵树,这棵柳树树干一人搂不过来,在一米高的树上有一处被磨圆润的树皮清晰可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我正思考这个问题时,他走近那里,摘下手套,放在树干上,将自己的背靠在树干上,开始在人和树间磨蹭着。
  依靠大树,他在做腰椎的治疗,十分钟、二十分钟……这是一个多么廉价的身体康复疗法啊,从此,我也选择了一棵树,常常和那棵柳树亲密接触,我发现人与植物的摩擦比在温室里做牵引和服药精神得多。
  总之,我总是望着他的背影,从内心深深烙下对他的记忆,他仍然在走,他肯定坚信能走10年、20年,直到走不动为止,不仅仅只为得到取舍,更为了胸怀。每一个走过这条路的人都不应忘怀:浸染着血液的老人不正是一位道路守护神吗?在他的眼里,不容留下一点污物,他任由人们随意扔物,他原谅和宽容那些人,他认为自己该为那些人服务。我曾经看过发生在外地的一篇报道,一位过路人当着环卫人辱骂。我想我那位朋友总不抬头看着和他同行的人,绝不是因为自卑的心理,相反是他拥有自尊形成的傲骨之气,这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本来,我不想把这人思想境界猜测得如此之高,在翠绿如香之地,他热爱这片土地,或许是他把土地看得如此神圣,每片树叶都珍爱无比,与能人们相比,他的确干不了什么,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这条大路的整洁,表明了他的付出换来城市的整洁。他的劳动无需探索和创新,只要用心敬业来完成,他的索取或许是不高的,这样平凡的岗位和平静的心态,也无需顾及那么多,他心存的美好只有一点,在现实中前行,在阳光下叙述自我。
  这就是他的事业,甚至是生命。我把此生有过一路之缘的朋友写进文章里,收进我的记忆里,以铭记朋友。
  (摘自《威海卫文学》)
其他文献
入世10余年,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然而,让人悲哀的是,顶着这顶荣耀帽子的同时,“全球电子垃圾大国”的称号也随之而来。  日前,联合国一份报告指出,世界生产的大约70%的电子产品最终变成垃圾并流向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场”。联合国报告所指的电子垃圾是废旧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这些产品大多产自中国,在世界各国“履职”完毕后,最终“叶落归根
期刊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近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一些政协委员尖锐地指出当下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环境现状。  而近期媒体曝光的环境污染案例中,来自乡村的恶性污染层出不穷。仅以广东为例,就有好几起事件曝光:广东廉江北京塘水库已经成了养鱼、养鸭、养生猪的养殖场,恶臭熏天,下游住户无水可喝;广东汕头贵屿镇,垃圾废水随意排放,河流变成垃圾流,当地九成儿童重金属超标,部分学生带药上课已成习惯;
期刊
那一天,我和高棉记者普恩·波帕,与45岁的查特·乌蒂在豆蔻山脉穿行,我们要为《柬埔寨日报》英文版采写一篇报道,介绍乌蒂拯救东南亚森林的事迹,那里是东南亚生物多样性最后的屏障。过去20年,掠夺者毁坏了6200平方公里的柬埔寨森林,把茂盛的山谷变成了荒芜的大坑。乌蒂经常是一个人在战斗,牺牲的那一刻,他正在做着自己喜欢也痛恨的事情。  过去10年里,全球有超过700名环保人士,为保护祖先的土地和濒临灭绝
期刊
很远。远在时光的尽头。  我说的是喀什葛尔。  早年读新疆史话,知道喀什葛尔是古突厥语,大意为玉石聚集之地。想象中,在远古时代,这里的玉石应该很多,遍布戈壁山谷,像星月一样灿烂。除此之外,这里应该还有西伯利亚虎、雪豹和野骆驼,它们的斑纹被昆仑玉的光辉照耀着,在黄昏或夜晚,闪现梦幻般的颜色。古苍茫的大地瀚海,孤独的天穹星座,恍惚迷离的黄沙白草——透过千年岁月,我依稀看见喀什葛尔的背影:雪峰、冰川、胡
期刊
2013年6月26日,第二次被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下称二审草案),首次将公益性诉讼条款写入环境保护法。这是吸取了2012年10月一审草案的教训,上版草案因未对公益诉讼作出规定,被环境专家、环保组织、公益律师批评为“与实践脱节”。  然而,此次二审草案公益性诉讼条款因“主体限定过窄”仍饱受质疑。  根据二审草案第48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期刊
女儿给我打了许多次电话,每次她都说:“爸爸,在仙人掌花季之时,你一定要来啊!”我想去,但是从美国本德过去开车就要两小时。在她的再三劝说下,我答应下个礼拜天去。  礼拜天的早晨很冷,还下起了沙尘暴。因为已答应过女儿,所以我还是开车去了。终于来到了安妮塔的家,拥抱和问候外孙们后,我对女儿说:“忘了仙人掌吧,安妮塔!这一路上都是沙尘飞舞,什么也看不见,如果不是为了看你和外孙们,我才懒得大老远跑来呢。天一
期刊
经过物质与精神双重贫瘠的年代,在人生的下半场,环卫女工贾风霞吹起了萨克斯。  这是一对特殊的演奏者与听众。演奏地点就在大同市嘈杂的马路边。演奏者是一位环卫女工,听众则是一位智力不健全的流浪汉。  58岁的贾风霞穿着桔红色的环卫工作服,手里捧着一把锈迹斑斑的萨克斯。她的指法有些笨拙,那首萨克斯名曲《回家》声音忽高忽低、断断续续。流浪汉吃完贾风霞给他准备的泡面,闲适地舒展开双腿,从衣兜里摸索出一根烟头
期刊
长信宫灯曾被用于长信宫的浴室,因此得名。当时住在长信宫中的是汉武帝祖母、太皇太后窦氏。长信宫灯在历史课本、文史科普读物中出镜率很高,常被仿制成工艺品在古迹景点售卖。这盏宫灯为青铜制造,通体鎏金,高48厘米,重15.85公斤。材质不算贵,精致小巧,但“分量”比同时代的大型青铜器还要重。宫灯约制造于公元前172年,于1968年在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氏墓中被发现,一出土就举世震惊,很快便担当文化使者,出访
期刊
一位已定居国外的华侨年少时曾受过别人的无私帮助,功成名就后,他想回报社会,在自己的家乡资助一批家境贫困的优秀学子。但令人费解的是,他没有直接寄钱给这些学生,而只是先让国内的亲戚帮忙给这些孩子每人邮寄了几本励志书籍。  听说有人肯无私资助自己继续读书,家乡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们不知道有多高兴。可几天后,当村长把“资助品”分发到他们的手里时,大家全都傻眼了。有人当场把书扔到了地上,他不明白:自己连学都上
期刊
当我们走进位于保护区老林村的一户农家院落时,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伸出双手迎面而来,他饱经沦桑的脸上露着灿烂的微笑,预示着这片广袤山林的历史变迁和美好前景,握住他那双粗糙而温暖的双手,仿佛体会到山的蜿蜒和水的淳朴,他就是本篇的主人公——84岁的老猎人石邦安(村民们称之为石老汉),在他娓娓道来的惊险离奇故事和满怀深情的叙述中,在他由一位老猎人变成一位护林员的传奇经历中,饱含着对山林的敬畏和情怀,他的一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