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消费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在于,消费者在进行金融决策时往往表现出偏离最优决策的行为偏误。行为偏误研究的难点,一是缺乏统一的理论;二是缺乏高质量的数据。文章梳理了过去关于消费金融的研究,首先介绍了信贷、投资、消费等日常金融决策中的行为偏误研究。其次,我们归纳总结出三类导致行为偏误的因素:心理学中的认知与思维过程的偏差、金融素养与金融教育的缺乏、新技术的应用,并分别介绍了这三类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键词:消费金融;行为偏误;认知偏差;金融素养
一、 消费金融决策中的行为偏误
1. 信用卡相关行为研究。针对信用卡借贷,Ausubel(1991)发现消费者会关注信用卡公司提供初始优惠利率,并以此决定是否进行透支的决策,而对最初优惠结束后的正常利率不敏感。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消费者可能低估了未来的消费,从而不考虑之后可能的高利率,只追求短期的低利率。这可能损害了消费者福利。Gross和Souleles(2002)首次发现了所谓的“信用卡债务谜题”。他们发现,美国消费者在拥有相当高的信用卡债务的同时,也持有可观的流动资产。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来看,这是不理性的,因为流动资产的收益通常远低于信用卡债务的利率。Bertaut等(2009)利用美國消费金融调查数据,确认了信用卡债务谜题是一个持续的现象。类似的,Zinman(2009)发现,使用循环信用的消费者往往以高利率借入、低利率借出(投资)。在最近的研究中,Stango和Zinman(2016)发现美国的个体借款成本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两种因素的作用:首先,不同发卡机构提供的年化利率差异很大;其次,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频率差异较大。他们发现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其有效年化利率的差异同信用分数最好和最差的消费者差异类似。
针对信用卡还款的研究中,J.Wang和Keys(2014)发现大约有29%的信用卡账户每个月还款恰好为或接近最低还款额。Kuchler(2015)考察了使用在线财富管理服务的信用卡用户,通过分析其每日的余额和交易记录,发现消费者无法按照既定的计划来降低信用卡债务。对于每一美元计划还款,消费者最终只能还款25美分~30美分。Agarwal等(2015b)研究了2009年CARD法案的实施效果。法案规定信用卡发卡机构需要披露,如果消费在36月内还清债务,而非每月只还最低还款额度,则可以节约多少利息开支。他们发现,仅有0.4%的账户按照推荐还款额进行还款。类似的,J. Wang和Keys(2014)发现,不到1% 的账户使用了36个月还款方案。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了不同信用卡种类的选择。Shui和Ausubel(2004)使用了一个大规模自然实验,发现当消费者面对六种不同的信用卡时,消费者更倾向于:(1)选择初始优惠利率较低、优惠期较短的产品,而非优惠期长、但初始利率较高的,即使事后来看后者更优;(2)消费者不愿意在在不同信用卡直接切换,更改自己最初的选择。这一研究的局限在于,研究者使用了加总层面的消费与储蓄数据,使得对于个人行为的研究无法深入。Meier和Sprenger(2010)克服了这一缺陷,他们使用了自然实验的手段,获得了关于消费者现时偏好(Present-bias)的度量,发现有现时偏好的消费者更可能有信用卡债务。Agarwal等(2015a)同样利用微观数据,研究了消费者的信用卡选择。他们与一家银行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信用卡合约,一种有年费但是利率更低,另一种免年费但是利率较高。平均来说,消费者可以选择合适的合约来最小化其净开支。但作者同时发现,有近40%的消费者选择的是次优的合约,有一些消费者可以避免几百美元的利息开支。当次优选择带来的成本增加时,错误选择的几率降低,且后续转换为最优合约的几率上升。Agarwal等(2009b)使用现金贷(Payday Loan)的数据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即使在拥有足够信用卡额度时,仍会使用现金贷。由于相对于信用卡借款,现金贷的利率较高,因此这种行为是相当不理性的。
2. 投资相关行为研究。Korniotis和Kumar(2013)发现个人投资者存在投资组合不够分散、过度交易和偏好本地股票等投资行为非有效的现象。但是他们指出,这些投资组合的扭曲既可能是由于行为偏误,也可能是由于信息优势。Campbell(2006)和Calvet等(2007)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很难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解释。另一方面Malmendier和Nagel(2016)和Botsch和Malmendier(2015)发现人生的经历决定了期望的差异,从而会影响金融决策。过去经历过市场回报高的时期的投资者会更多地投资于股票,而过去经历过市场低迷时期的投资者会更多地投资于债券。
许多文献发现实证证据,证明投资者的特征与投资行为有关。研究发现,更富有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投资者会做出更好的金融决策,如投资组合更分散(Calvet et al., 2007)、表现出更少的惰性,即更积极地调整投资组合(Calvet et al.,2009a;Campbell,2006)、处置效应更弱,即不会持有回报低、卖出回报高的股票(Calvet et al., 2009a;Dhar
关键词:消费金融;行为偏误;认知偏差;金融素养
一、 消费金融决策中的行为偏误
1. 信用卡相关行为研究。针对信用卡借贷,Ausubel(1991)发现消费者会关注信用卡公司提供初始优惠利率,并以此决定是否进行透支的决策,而对最初优惠结束后的正常利率不敏感。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消费者可能低估了未来的消费,从而不考虑之后可能的高利率,只追求短期的低利率。这可能损害了消费者福利。Gross和Souleles(2002)首次发现了所谓的“信用卡债务谜题”。他们发现,美国消费者在拥有相当高的信用卡债务的同时,也持有可观的流动资产。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来看,这是不理性的,因为流动资产的收益通常远低于信用卡债务的利率。Bertaut等(2009)利用美國消费金融调查数据,确认了信用卡债务谜题是一个持续的现象。类似的,Zinman(2009)发现,使用循环信用的消费者往往以高利率借入、低利率借出(投资)。在最近的研究中,Stango和Zinman(2016)发现美国的个体借款成本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两种因素的作用:首先,不同发卡机构提供的年化利率差异很大;其次,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频率差异较大。他们发现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其有效年化利率的差异同信用分数最好和最差的消费者差异类似。
针对信用卡还款的研究中,J.Wang和Keys(2014)发现大约有29%的信用卡账户每个月还款恰好为或接近最低还款额。Kuchler(2015)考察了使用在线财富管理服务的信用卡用户,通过分析其每日的余额和交易记录,发现消费者无法按照既定的计划来降低信用卡债务。对于每一美元计划还款,消费者最终只能还款25美分~30美分。Agarwal等(2015b)研究了2009年CARD法案的实施效果。法案规定信用卡发卡机构需要披露,如果消费在36月内还清债务,而非每月只还最低还款额度,则可以节约多少利息开支。他们发现,仅有0.4%的账户按照推荐还款额进行还款。类似的,J. Wang和Keys(2014)发现,不到1% 的账户使用了36个月还款方案。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了不同信用卡种类的选择。Shui和Ausubel(2004)使用了一个大规模自然实验,发现当消费者面对六种不同的信用卡时,消费者更倾向于:(1)选择初始优惠利率较低、优惠期较短的产品,而非优惠期长、但初始利率较高的,即使事后来看后者更优;(2)消费者不愿意在在不同信用卡直接切换,更改自己最初的选择。这一研究的局限在于,研究者使用了加总层面的消费与储蓄数据,使得对于个人行为的研究无法深入。Meier和Sprenger(2010)克服了这一缺陷,他们使用了自然实验的手段,获得了关于消费者现时偏好(Present-bias)的度量,发现有现时偏好的消费者更可能有信用卡债务。Agarwal等(2015a)同样利用微观数据,研究了消费者的信用卡选择。他们与一家银行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信用卡合约,一种有年费但是利率更低,另一种免年费但是利率较高。平均来说,消费者可以选择合适的合约来最小化其净开支。但作者同时发现,有近40%的消费者选择的是次优的合约,有一些消费者可以避免几百美元的利息开支。当次优选择带来的成本增加时,错误选择的几率降低,且后续转换为最优合约的几率上升。Agarwal等(2009b)使用现金贷(Payday Loan)的数据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即使在拥有足够信用卡额度时,仍会使用现金贷。由于相对于信用卡借款,现金贷的利率较高,因此这种行为是相当不理性的。
2. 投资相关行为研究。Korniotis和Kumar(2013)发现个人投资者存在投资组合不够分散、过度交易和偏好本地股票等投资行为非有效的现象。但是他们指出,这些投资组合的扭曲既可能是由于行为偏误,也可能是由于信息优势。Campbell(2006)和Calvet等(2007)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很难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解释。另一方面Malmendier和Nagel(2016)和Botsch和Malmendier(2015)发现人生的经历决定了期望的差异,从而会影响金融决策。过去经历过市场回报高的时期的投资者会更多地投资于股票,而过去经历过市场低迷时期的投资者会更多地投资于债券。
许多文献发现实证证据,证明投资者的特征与投资行为有关。研究发现,更富有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投资者会做出更好的金融决策,如投资组合更分散(Calvet et al., 2007)、表现出更少的惰性,即更积极地调整投资组合(Calvet et al.,2009a;Campbell,2006)、处置效应更弱,即不会持有回报低、卖出回报高的股票(Calvet et al., 2009a;Dh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