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目前,高校已经将培养实践性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本文主要探讨高校选派大学生到地区挂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教育和社会适应性,从而培养和造就人才.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挂职;人才培养;社会实践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216-01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新挑战.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等文件精神明确指出,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业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方法、途径、体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而大学生实践能力低下,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学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据2011年厦门市针对实践操作能力做了一份研究调查表明41.84%的用人单位认为非常重要,0%的用人单位认为很不重要,38.10%的高职院校认为非常重要,1.59的高职院校认为很不重要,35.74的高职学生认为非常重要,5.48%的学生认为很不重要。2013年2月向厦门华厦职业学院2013届341名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截至2013年7月,共回收288份有效问卷显示92%的学生希望增多社会实践方面的教学。
所以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筛选毕业生的重要量尺.而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发展机制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现实和迫切的任务.
(二)高校大学生地区挂职意义
挂职就是在不改变干部行政关系的前提下,委以具体的职务到其他地方培养锻炼的一种临时性任职行为.选派高校大学生到地区挂职(这里地区指农村、社区、贫困县城等地)旨在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学习和亲身锻炼,提高高校大学生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高校选派大学生挂职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诸多薄弱环节.一挂职是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创建更高更广阔的舞台,改变只涉及到企事业单位的局限性,开辟了社会实践新领域.二是目前大学生实践活动过多的注重形式,缺乏实际性.高校与地区进行”联姻”, 从地方用人、大学育人、学生成才的角度充实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性,既能发挥高校与地区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人才,还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种很好的推动方式,是拓宽研究视野以及加强大学生踏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三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熟悉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往往硬件方面建设设施薄弱,软件方面人才资源有限,社会基层事务繁琐,人员综合素质教育相对较差,经验能力等较欠缺.大学生到社会基层挂职一方面为基层建设开展提供充足人员等丰富资源,通过走访基层,面对面交流,了解基层需要什么,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把地区相关信息、资料整合,服务地区人民,改善地区环境,促进地区发展,对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加快校地人才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通过校地合作挂职案例反馈,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改革建设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 探索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需求型人才,输送优秀人才.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当前我国大学生培养社会实践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学校教学实现;二是校内外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三是通过校企合作。
(一)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课堂往往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实践教学主要是按照专业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实际训练,如实验操作,课堂模拟表演,课上或课后作业等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二)通过参加校内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校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科技、环保等校园社团组织或者社会上志愿服务或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例如暑期社会调研、三下乡、参观企业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围绕当今社会民生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热点的形成原因,解决的意见和建议,是否可行性等,形成调研成果。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调查的选题、途径、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开设社会调查课程或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较常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方式是校企合作.
1)把学校办在工厂,实现工学交融
2)把专家请进校园,提高实践教学
3)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也是校企合作的表现之一
4.通过校地合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校地合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培养方式,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类型具有地方自身特点的社会实践基地及青年就业创业基地
我们从厦门大学和厦门市思明团区委合作的选派大学生团支书挂职到社区的案例中,体现了大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的作用,通过对优秀大学生的选拔,将优秀人才选派到地方进行挂职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对探讨高校育人,地方用人,学生成才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载体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为调研高校大学生到社会基层挂职给予帮助和经验,也为大学生到社会基层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发展给予帮助。
三、探索高校大学生到社会基层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发展 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学校在培养实践中应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3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4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5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四、如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指导中心
在项目开展的前期,由校就业指导中心、校学生处、地区等有关部门组织建立了大学生挂职指导中心.为满足地区的人才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对项目广泛研究和深入的探讨,确定了大学生在项目中的实际功能职位,制定了一套较详细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操作机制,并根据不同岗位制定不同规定,加强组织的领导作用。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前期工作为有效的开展项目增强了制度保障。
(二)实行社会实践分级分类指导
根据年级专业筛选学生到不同的岗位,再根据实际岗位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提高用人的效率。其次,在分配好各自的岗位后,大学生、地区、指导中心签订三方协议,用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作,也对大学生起到了约束和保障作用。最后,为了让挂职大学生尽快的适应所在岗位的职责,指导中心应对挂职大学生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培训,其中包括地区的经济建设概况、公务礼仪、公文写作以及方言的培训,这为大学生对所在岗位的适应和良好发挥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安排,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
在海挂职锻炼中,大学生的实习工作与以往不同,要求大学生一周之内至少要有两天在岗,暑期期间至少要一个月的在岗时间,在这期间,要求实习学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既保证了文化课的学习也将专业知识及时学以致用,对挂职工作进行地更加深入。
另外,为了调动实习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所挂职的单位也可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确保了实践的多元化,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所在职位的功能与义务。
(四)完善制度,做好督与教作用
目前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假期实习通常都只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且每个同学所处的行业也不同,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另外,实际的在岗过程中,没有专门的老师对实习生进行专业的辅导,就算有也没有具体的任务要求,所以,学生在执行岗位职责的时候常常会“摸爬滚打”,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锻炼。为了能更好的操控和指导学生进行挂职锻炼,指挥中心为高校大学生挂职人员分配相应的指导老师,负责教导岗前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督、年度考核和评比等工作,保证每月有一次的工作经验交流.当然,指导教师也要遵守相应的制度,指导中心也可对指导教师进行一系列的考核、评比。
(五)宣传推广,让更多人关注青年发展
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实际成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激励环境,构建有力的社会实践平台。
五、改革建设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
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基于就业工作的社会实践和人才培养反馈,学校加强对社会需求的研究,每月收集一次用人单位对选派的人才培养意见,并对此分析社会人才供需及高校大学生毕业质量,并及时将信息应用到就业、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环节.可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创建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的建设方向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挂职;人才培养;社会实践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216-01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新挑战.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等文件精神明确指出,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业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方法、途径、体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而大学生实践能力低下,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学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据2011年厦门市针对实践操作能力做了一份研究调查表明41.84%的用人单位认为非常重要,0%的用人单位认为很不重要,38.10%的高职院校认为非常重要,1.59的高职院校认为很不重要,35.74的高职学生认为非常重要,5.48%的学生认为很不重要。2013年2月向厦门华厦职业学院2013届341名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截至2013年7月,共回收288份有效问卷显示92%的学生希望增多社会实践方面的教学。
所以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筛选毕业生的重要量尺.而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发展机制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现实和迫切的任务.
(二)高校大学生地区挂职意义
挂职就是在不改变干部行政关系的前提下,委以具体的职务到其他地方培养锻炼的一种临时性任职行为.选派高校大学生到地区挂职(这里地区指农村、社区、贫困县城等地)旨在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学习和亲身锻炼,提高高校大学生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高校选派大学生挂职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诸多薄弱环节.一挂职是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创建更高更广阔的舞台,改变只涉及到企事业单位的局限性,开辟了社会实践新领域.二是目前大学生实践活动过多的注重形式,缺乏实际性.高校与地区进行”联姻”, 从地方用人、大学育人、学生成才的角度充实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性,既能发挥高校与地区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人才,还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种很好的推动方式,是拓宽研究视野以及加强大学生踏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三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熟悉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往往硬件方面建设设施薄弱,软件方面人才资源有限,社会基层事务繁琐,人员综合素质教育相对较差,经验能力等较欠缺.大学生到社会基层挂职一方面为基层建设开展提供充足人员等丰富资源,通过走访基层,面对面交流,了解基层需要什么,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把地区相关信息、资料整合,服务地区人民,改善地区环境,促进地区发展,对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加快校地人才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通过校地合作挂职案例反馈,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改革建设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 探索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需求型人才,输送优秀人才.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当前我国大学生培养社会实践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学校教学实现;二是校内外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三是通过校企合作。
(一)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课堂往往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实践教学主要是按照专业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实际训练,如实验操作,课堂模拟表演,课上或课后作业等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二)通过参加校内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校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科技、环保等校园社团组织或者社会上志愿服务或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例如暑期社会调研、三下乡、参观企业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围绕当今社会民生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热点的形成原因,解决的意见和建议,是否可行性等,形成调研成果。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调查的选题、途径、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开设社会调查课程或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较常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方式是校企合作.
1)把学校办在工厂,实现工学交融
2)把专家请进校园,提高实践教学
3)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也是校企合作的表现之一
4.通过校地合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校地合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培养方式,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类型具有地方自身特点的社会实践基地及青年就业创业基地
我们从厦门大学和厦门市思明团区委合作的选派大学生团支书挂职到社区的案例中,体现了大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的作用,通过对优秀大学生的选拔,将优秀人才选派到地方进行挂职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对探讨高校育人,地方用人,学生成才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载体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为调研高校大学生到社会基层挂职给予帮助和经验,也为大学生到社会基层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发展给予帮助。
三、探索高校大学生到社会基层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发展 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学校在培养实践中应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3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4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5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四、如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指导中心
在项目开展的前期,由校就业指导中心、校学生处、地区等有关部门组织建立了大学生挂职指导中心.为满足地区的人才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对项目广泛研究和深入的探讨,确定了大学生在项目中的实际功能职位,制定了一套较详细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操作机制,并根据不同岗位制定不同规定,加强组织的领导作用。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前期工作为有效的开展项目增强了制度保障。
(二)实行社会实践分级分类指导
根据年级专业筛选学生到不同的岗位,再根据实际岗位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提高用人的效率。其次,在分配好各自的岗位后,大学生、地区、指导中心签订三方协议,用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作,也对大学生起到了约束和保障作用。最后,为了让挂职大学生尽快的适应所在岗位的职责,指导中心应对挂职大学生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培训,其中包括地区的经济建设概况、公务礼仪、公文写作以及方言的培训,这为大学生对所在岗位的适应和良好发挥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安排,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
在海挂职锻炼中,大学生的实习工作与以往不同,要求大学生一周之内至少要有两天在岗,暑期期间至少要一个月的在岗时间,在这期间,要求实习学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既保证了文化课的学习也将专业知识及时学以致用,对挂职工作进行地更加深入。
另外,为了调动实习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所挂职的单位也可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确保了实践的多元化,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所在职位的功能与义务。
(四)完善制度,做好督与教作用
目前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假期实习通常都只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且每个同学所处的行业也不同,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另外,实际的在岗过程中,没有专门的老师对实习生进行专业的辅导,就算有也没有具体的任务要求,所以,学生在执行岗位职责的时候常常会“摸爬滚打”,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锻炼。为了能更好的操控和指导学生进行挂职锻炼,指挥中心为高校大学生挂职人员分配相应的指导老师,负责教导岗前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督、年度考核和评比等工作,保证每月有一次的工作经验交流.当然,指导教师也要遵守相应的制度,指导中心也可对指导教师进行一系列的考核、评比。
(五)宣传推广,让更多人关注青年发展
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实际成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激励环境,构建有力的社会实践平台。
五、改革建设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
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基于就业工作的社会实践和人才培养反馈,学校加强对社会需求的研究,每月收集一次用人单位对选派的人才培养意见,并对此分析社会人才供需及高校大学生毕业质量,并及时将信息应用到就业、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环节.可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创建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的建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