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引领了现代散文的创作,真挚而浓郁的情感是其散文创作的特色之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爱国主义情怀在后期的散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 散文 情感 真挚 激愤
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引领了现代散文的创作,其文章独特的选材范围、巧妙的结构、平易生动而又不失优美的语言、真挚而浓郁的情感吸引着无数人研究学习,在此,我们来探讨朱自清散文的情感特点。
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前期,主要以写景叙事抒情性散文为主,这些散文或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后期,一方面,他冷眼看待人生,以日常生活用语和人间世情为议论对象,从而抒写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他为民族国家的新生而奔走呐喊,多充满激进的爱国情感。
一、质朴、真挚而浓郁
作为一代散文大师和学者的朱自清,其求“真”求“实”的创作态度使得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出自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亲身感受的景和物。因为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所以文章写得自然,感情质朴、真挚而浓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慑力,使读者会因他喜而喜,因他痛而痛,因他忧郁而忧郁,因他彷徨而彷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强烈的情感脉搏。朱自清最初是诗人,散文中也流溢出诗人的情怀,每一篇散文都富有浓郁的情感,不必说前期的借景抒情散文;写亲情、平凡琐事为主的叙事散文,就是后期的议论性散文也饱含挚情。
《背影》是朱自清的成名作,全文约1500字,但字字含情,句句有意,没有华丽的词藻,只用平白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质朴深沉的父子之情与父子之爱。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行文线索。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出现4次:开头“不能忘记”“背影”;站台买橘子的背影;走入人流的背影;结尾“泪光”中的“背影”。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定格在儿子的脑海中,也定格在你我的脑海中,成为父爱的象征。背影后儿子含泪的双眼也永驻在你我的心中,它饱含着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怀念,父子互爱互怜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用凝炼而又清丽的语言描写了荷塘月色下的美。在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寂寞、迷惘彷徨,追求美好厌恶黑暗现实的情感。“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贯穿于全篇的情感基调。“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可不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心中的“不平静”而又想挣扎的心境。月下的荷塘,荷塘里的荷花荷叶、流水月光、荷塘周围的树、蝉声蛙声、路灯光都成了作者抒发感情的对象,通过赞美荷花表明不同流合污的心志。月光下的荷塘是美好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使我们的心情又跟随作者回到黑暗的现实中,感到美好只是一种期盼,现实是黑暗的,黑暗的现实怎能使“我”释怀?全文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记叙作者与好友俞平伯夏夜同游“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经历。“足系人情思”的“‘七板子’”,“最能钩人”的“灯彩”,“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枕着历史的沉淀,“被引入”秦淮河的“美梦”里去。我们跟着作者去追梦:船在“六朝金粉所凝”的“秦淮河的水”上行走,“等到灯火明时”“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在梦一样的境况里,过了利涉桥、东关头、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淡月、眩晕的灯光绿水、歌声胡琴声,我们随作者沉醉其中,而歌妓的出现,使“我”的心情变得纠结,想听歌,又受道德律的束缚不敢听歌,作者把当时的心理冲突细致而深刻地刻画出来,并做了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使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属于那个时代的,追求美好、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沉醉在梦幻般的秦淮河中,希望听到美妙的歌声,增添其中的美好境界,但想到歌妓都是由于生活所迫,从事着不正当的生意,不可能增添美好,又受道德律的束缚,是断然不能听歌的。同时,使“我”感到人民生活的艰辛,社会的黑暗,不知不觉地“满载着怅惘”了。作者以“充满了幻灭的情思”结尾,表达了当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社会充满了黑暗,祖国山河美好的景色只能给他沉郁的心情带来片刻的喜悦,如梦幻一般短暂缥缈,但对美好的追求和渴望是不可阻遏的。全文借景抒情,真挚浓厚、沉郁委婉的情感贯彻始终。
《儿女》写父亲对儿女的爱,《给亡妇》写夫妻之情,《冬天》写家人和朋友间的温暖,每篇都写得质朴却情真意切。
二、爱国主义情怀,激愤呐喊
抗日战争爆发后,残酷黑暗的现实社会使得朱自清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更加激进,他不再迷惘,不再彷徨,他用手中的笔直抒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敌人残酷暴行的愤慨,赞扬抗日的行为和热情,发出激愤的呐喊,爱国挚情使人感动给人以力量。
他在《这一天》里写到“这一天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发出了心灵的呐喊,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对祖国的明天充满希望,对人民充满信心。
《北平沦陷那一天》写到“只要人心不死,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咱们的!”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我们听到一个爱国者愤怒的呼喊。《蒙自杂记》文中多次提到抗战,肯定了人们抗战的行为,对胜利倾注了无比的期待。《论吃饭》肯定了吃大户的行为,充满了革命的气息。
好的散文都很注重抒发情感,朱自清的散文表现得尤为突出,独特的情感特点使其散文具有了灵魂,虽历经历史的长河依然熠熠生辉,许多文章家喻户晓,历久弥香。《春》《匆匆》被选入小学课本,《背影》选入初中课本,《荷塘月色》选入高中课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选入大学课本,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朱自清散文精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
朱自清 散文 情感 真挚 激愤
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引领了现代散文的创作,其文章独特的选材范围、巧妙的结构、平易生动而又不失优美的语言、真挚而浓郁的情感吸引着无数人研究学习,在此,我们来探讨朱自清散文的情感特点。
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前期,主要以写景叙事抒情性散文为主,这些散文或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后期,一方面,他冷眼看待人生,以日常生活用语和人间世情为议论对象,从而抒写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他为民族国家的新生而奔走呐喊,多充满激进的爱国情感。
一、质朴、真挚而浓郁
作为一代散文大师和学者的朱自清,其求“真”求“实”的创作态度使得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出自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亲身感受的景和物。因为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所以文章写得自然,感情质朴、真挚而浓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慑力,使读者会因他喜而喜,因他痛而痛,因他忧郁而忧郁,因他彷徨而彷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强烈的情感脉搏。朱自清最初是诗人,散文中也流溢出诗人的情怀,每一篇散文都富有浓郁的情感,不必说前期的借景抒情散文;写亲情、平凡琐事为主的叙事散文,就是后期的议论性散文也饱含挚情。
《背影》是朱自清的成名作,全文约1500字,但字字含情,句句有意,没有华丽的词藻,只用平白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质朴深沉的父子之情与父子之爱。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行文线索。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出现4次:开头“不能忘记”“背影”;站台买橘子的背影;走入人流的背影;结尾“泪光”中的“背影”。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定格在儿子的脑海中,也定格在你我的脑海中,成为父爱的象征。背影后儿子含泪的双眼也永驻在你我的心中,它饱含着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怀念,父子互爱互怜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用凝炼而又清丽的语言描写了荷塘月色下的美。在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寂寞、迷惘彷徨,追求美好厌恶黑暗现实的情感。“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贯穿于全篇的情感基调。“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可不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心中的“不平静”而又想挣扎的心境。月下的荷塘,荷塘里的荷花荷叶、流水月光、荷塘周围的树、蝉声蛙声、路灯光都成了作者抒发感情的对象,通过赞美荷花表明不同流合污的心志。月光下的荷塘是美好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使我们的心情又跟随作者回到黑暗的现实中,感到美好只是一种期盼,现实是黑暗的,黑暗的现实怎能使“我”释怀?全文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记叙作者与好友俞平伯夏夜同游“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经历。“足系人情思”的“‘七板子’”,“最能钩人”的“灯彩”,“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枕着历史的沉淀,“被引入”秦淮河的“美梦”里去。我们跟着作者去追梦:船在“六朝金粉所凝”的“秦淮河的水”上行走,“等到灯火明时”“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在梦一样的境况里,过了利涉桥、东关头、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淡月、眩晕的灯光绿水、歌声胡琴声,我们随作者沉醉其中,而歌妓的出现,使“我”的心情变得纠结,想听歌,又受道德律的束缚不敢听歌,作者把当时的心理冲突细致而深刻地刻画出来,并做了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使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属于那个时代的,追求美好、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沉醉在梦幻般的秦淮河中,希望听到美妙的歌声,增添其中的美好境界,但想到歌妓都是由于生活所迫,从事着不正当的生意,不可能增添美好,又受道德律的束缚,是断然不能听歌的。同时,使“我”感到人民生活的艰辛,社会的黑暗,不知不觉地“满载着怅惘”了。作者以“充满了幻灭的情思”结尾,表达了当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社会充满了黑暗,祖国山河美好的景色只能给他沉郁的心情带来片刻的喜悦,如梦幻一般短暂缥缈,但对美好的追求和渴望是不可阻遏的。全文借景抒情,真挚浓厚、沉郁委婉的情感贯彻始终。
《儿女》写父亲对儿女的爱,《给亡妇》写夫妻之情,《冬天》写家人和朋友间的温暖,每篇都写得质朴却情真意切。
二、爱国主义情怀,激愤呐喊
抗日战争爆发后,残酷黑暗的现实社会使得朱自清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更加激进,他不再迷惘,不再彷徨,他用手中的笔直抒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敌人残酷暴行的愤慨,赞扬抗日的行为和热情,发出激愤的呐喊,爱国挚情使人感动给人以力量。
他在《这一天》里写到“这一天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发出了心灵的呐喊,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对祖国的明天充满希望,对人民充满信心。
《北平沦陷那一天》写到“只要人心不死,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咱们的!”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我们听到一个爱国者愤怒的呼喊。《蒙自杂记》文中多次提到抗战,肯定了人们抗战的行为,对胜利倾注了无比的期待。《论吃饭》肯定了吃大户的行为,充满了革命的气息。
好的散文都很注重抒发情感,朱自清的散文表现得尤为突出,独特的情感特点使其散文具有了灵魂,虽历经历史的长河依然熠熠生辉,许多文章家喻户晓,历久弥香。《春》《匆匆》被选入小学课本,《背影》选入初中课本,《荷塘月色》选入高中课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选入大学课本,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朱自清散文精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