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玫瑰1997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nl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概十年前,我在一家报纸做了一期《天堂盛宴》的专题,纪念1997年的谢世名人。就在这一年,一些光辉的名字陆续离我们而去。有被称为“贫民窟里的阳光”的特蕾莎修女;有曾经因为无书可读而觉得生命像黄昏一样暗淡下去的王小波;有唱着“乡村路带我回家”的约翰·丹佛;有高歌梦断,以“我的未来不是梦”滋养一代人心灵的张雨生……甚至连“垮掉的一代”的标志性人物艾·金斯堡也在这一年仓促谢幕了。
   “你宛若风里的蜡烛,永不随日落而褪色,也不随雨水而消逝,你的足迹永远印在英伦翠绿的山峦,纵使你的烛光熄灭,你的传奇也将永存不息……”相信许多人都记得这首《风中之烛》(《Candle in the Wind》),正是这首情意悠长的挽歌,送走了那朵早谢的英伦玫瑰,又将她的芬芳永久地留存人心。
   转眼间黛妃已经逝去十年。大街之上,依旧车来车往。那些醉心于你侬我侬的才子佳人以及宫廷情史的猎奇者,继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纪念她、消费她,各取所需。然而,所有关于黛妃的证据抑或谣言,在她死后都无一例外地消褪了颜色,渐渐变成了一纸风行的传说。
   为纪念黛妃过世十周年,电影、音乐会、新闻纪录片近期陆续出笼。黛安娜幼时的保姆也首度打破沉默,回忆起她幼年时的天真羞怯以及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憧憬。黛安娜从小住在诺福克郡一座向王室租赁的豪华庄园里,由于距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庄园很近,所以经常和安德鲁与爱德华两位小王子玩在一块。据说,九岁的时候,黛安娜曾经对一位女仆说:“除非碰到深爱的人,否则我绝不踏入婚姻,因为婚姻少了爱,一定以离婚收场,而我绝不离婚。”
   黛安娜小时候满脑筋想的就是幸福婚姻,梦想有朝一日嫁给查尔斯王子。若干年以后,当人们为黛安娜从灰姑娘变成众人瞩目的王妃而欢呼时,却忽略另一个残酷的现实——对于青春活泼的黛妃来说,婚姻本不自由,更何况深宫更是牢笼。
   回忆黛安娜一生,更多人只能记得起三件事:婚礼、情变与葬礼。1980年7月29日,19岁的黛安娜与比她年长12岁的查尔斯王储举行世界瞩目的世纪婚礼,开始了她童话般的一生。童话中的黛安娜美艳、驰名、富有,也让那些争抢花边新闻的帕帕拉齐踩足油门,尽日迷狂。婚礼进行时,上百万英国民众涌上伦敦街头。两家英国电视台进行了长达六七个小时现场直播,全球至少有7亿观众收看了电视转播。1997年9月,约有25亿人收看了葬礼。
   然而,对我这个坐在电视机前通过CNN全程旁观了这场“死亡party”的局外人而言,当年的葬礼更无所谓悲喜。准确地说,十年前的我更像是在一场精心设计的盛大节日中度过的。当观测新闻变成了审美,有一种感受却是真实的——“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注定是悲剧(王尔德语)。”
   若干年后,当我在巴黎求学,住在塞纳河边,时常会路过阿尔玛桥。1997年8月31日,黛安娜便是在附近的快速隧道里遇上车祸,从此香消玉殒。对于追逐自由的她来说,一切仿佛天意——隧道出口的上方刚好是“自由火炬”(FLAMME DE LA LIBERTE)的雕塑。1989年,为了感谢法国人当年赠送“自由女神”像的深情厚谊,美国人复制了女神像上的火炬并将它当作礼物回赠给了巴黎人。谁也不会料到,在阿尔玛桥畔寂寂寞寞立了近十年的自由火炬会因为一场车祸变成了“DI小姐”(法国人对黛安娜的呢称)的纪念碑。每当我路过这里,总会看到三三两两的行人,在这碑前留影、涂鸦或献花。记得在卡米拉与查尔斯王子宣布订婚时,更有电视台与电台的记者到现场搜集民意。问到我时,我只说那是查尔斯的自由。我不知道我的那个回答是不是让记者有些失望。
   如今,那座金黄的火炬上已经爬满了黛妃的名字,刻下了人们对自由与美的纵情沉醉——我们一边感慨“不要轻言死去的人们,那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一边在心底轻唱,甘心以爱与美的名义,将逝者从死神那里引渡回来。记忆让玫瑰归来,或者从不曾让她离去。在那里,记忆与美同在,记忆是不折不扣的护花使者。
其他文献
著名学者、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先生8月初前往孔子故乡曲阜,拜谒孔庙,旋即转赴北京,举办学术讲座。在济南大明湖畔,记者与傅佩荣先生进行了一番对话。    访谈录:    得半部《论语》而治天下  记者:之前您是否同大陆电视台合作过?另外,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参加山东电视台的《新杏坛》?  傅:去年9月我曾在央视作了两集《易经》的试讲,后来因某种原因停了。可能是觉得《易经》比较迷信吧?(笑)目前央视正邀我去
期刊
挑战数千年女子无权的习俗,天文数字的财产纠纷,缠绵的豪门恩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案子都能激发最麻木的神经末梢。  盛七小姐,本名盛爱颐,是清末首富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宣怀官做得大,以帮助李鸿章办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时已经官居邮传部尚书,生意做得更大。他办洋务40年,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家民用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讯企业——天津电报局;第一个近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期刊
雷颐的学术美文以其独到的眼光,总能于常人并不在意的历史裂缝中,捕捉到富于原创性和穿透性的智慧之光。  大清王朝回光返照式的“同治中兴”,直接归功于曾国藩拼死镇压洪秀全的太平军,进而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然而,正当竭诚报国的曾国藩功成名就的时候,幕客赵烈文给他预测了大清王朝的历史宿命:“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扑,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赵
期刊
编译/彭华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不同历史阶段,不论是北伐战争,还是抗日战争,甚至解放战争,苏联空军都曾出兵援助过中国。更鲜为人知的是,“斯大林雄鹰”——苏军飞行员曾空袭台湾岛和日本。    苏联空军参加中国北伐    早在1923年3月,苏联就向孙中山提供了200万墨西哥银元的经济援助,并支援了武器,派遣了政治和军事顾问。  1923年夏,苏联第一批5人顾问组来到广州。孙中山对他们下达的主要任务
期刊
与其说是神喻暗示了战争的命运,不如说,是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决心主导了历史的方向。    公元前480年,第二次波希战争爆发。斯巴达国王雷奥尼达带领七千希腊联军集结在德摩比勒山隘口——温泉关,迎战从东而来的波斯30万军队。希腊叛徒带领波斯军队从小道包围了守关的希腊军队,联军撤退后,雷奥尼达和300斯巴达士兵英勇战死温泉关。  当斯巴达国王雷奥尼达准备和波斯军队开战之前,他按照传统来到了一座神庙。在这
期刊
《色·戒》  导演:李安  主演:梁朝伟、汤唯、王力宏  电影剧本是从张爱玲小说改编的。而张爱玲小说里的原型是郑苹如刺丁(汉奸丁默村)案。中日混血的郑苹如是上海滩上有名的美女,19岁加入中统,还做过《良友画报》的封面女郎。郑苹如刺杀失败后于1940年2月被杀害,死时年仅23岁。历史事件本身都够让人心动,何况是李安的片子。可以说,“李安”两个字已经足够把人拉进电影院了。    《集结号》  导演:冯
期刊
所谓大老,是指在香港德高望重、社会地位显赫的高寿人士。在上世纪50年代,年过90的香港首富何东爵士和周寿臣爵士,双双被人尊称为香港大老(Grand Old Man of Hong Kong)。周寿臣爵士是清政府派出的第三批留洋幼童之一、香港史上第一位华人议政局(即后来的行政局)议员、第三位受封为爵士的土生华人、香港东亚银行的创始人,在20世纪初期的香港政商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迄今香港岛南区的寿
期刊
编译/张海鹏  1812年,发生在尼亚加拉河北岸的一场胜利,促使杂色的美国陆军转变成一支职业化的作战部队。它展示了好的训练、职业水准和纪律所能实现的是什么。西点美国陆军军官学校为铭记和感谢这一胜利,学员都采用灰色制服,这一传统流传至今。    1812年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正是这场战争中的齐佩瓦战役,创造了一个传奇,鼓舞和启发了几代的军人,甚至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院校——西点军校里的学生
期刊
公元1274年和1281年,日本两次从蒙古大军的攻击下死里逃生,日本人将此归功于天佑日本的“神风”。然而最新的考古发现却表明,蒙古军队使用的“豆腐渣”战船才是战争逆转的关键     公元1274年10月,元至元十一年,九百多只舰船组成的蒙古舰队在朝鲜合浦(今韩国东南庆尚道)整装待发。这支舰队的统帅是蒙古人呼敦,他奉忽必烈的命令去征讨不肯向蒙古人纳贡称臣的“蕞尔小邦”——日本。那时,不善理财的蒙古贵
期刊
编译/李 玉 陈璐怡      1967年10月,来自古巴的革命者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被秘密枪决,他的死,成就了一个萨特所称的“我们时代的完人”。但随着越来越多资料被披露,越来越多的亲历者开口,在“切”的神圣光辉背后,出现了另一个格瓦拉。    1968年,巴黎的学生们高举着那张著名的格瓦拉肖像,口中呼喊着“切!切!切!”的口号走上街头,第一次向全世界传递着格瓦拉式的激情。  此时的格瓦拉,完成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