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习题课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课型。通过习题课,可以让老师及时知道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中不懂的地方,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老师的课后反思和调整教学思路提供依据。
关键词:初中物理 习题课 教法
在十几年的物理教学中,本人深知习题课是一种很重要的课型,它是学生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的真实再现,是教师课后反思的依据,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为此,本人把多年来在指导学生练习课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知名语文教育家汪广仁曾经说过:“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一堂好的练习课就是在践行这一真理。为此,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练习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要求学生从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六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复习和记忆。
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我们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习题的选择就是关键,不能随意选择。例如,在运用欧姆定律公式解题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一电路中有两个电阻串联,其中一个电阻值R=5欧,其两端电压为8伏,电源电压是20伏,由此让学生从这些已知量中推导出想应的量;又如在速度一节中我就编了这样一个题:中午2∶00上课,我家到校的距离是9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8m/s,问老师(我)1∶4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没有迟到。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我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20kg的酒精,用容积为2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20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进而启发学生从2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20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2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我们就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3×109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我就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就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5米长的杠杆将重为500N的物体提到2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动力是60N,那么支点在什么地方?”由于刚学到杠杆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在那时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1)求动力臂;(2)求阻力臂;(3)求支点与那端的距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反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平面镜、激光笔、硬纸板,在实验中找准入射点,从入射点照射过去,在另外面就能看到出射光线,由此找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并用量角器测出它们的角度进行比较,就能得出反射的一个规律。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反射击”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有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入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增加锻炼的机会,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作者简介:赵代凤,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绿化中学教师,中学二级教师职称。邮编:551504;电话:15086354265;QQ:1401741102;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初中物理 习题课 教法
在十几年的物理教学中,本人深知习题课是一种很重要的课型,它是学生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的真实再现,是教师课后反思的依据,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为此,本人把多年来在指导学生练习课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知名语文教育家汪广仁曾经说过:“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一堂好的练习课就是在践行这一真理。为此,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练习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要求学生从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六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复习和记忆。
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我们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习题的选择就是关键,不能随意选择。例如,在运用欧姆定律公式解题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一电路中有两个电阻串联,其中一个电阻值R=5欧,其两端电压为8伏,电源电压是20伏,由此让学生从这些已知量中推导出想应的量;又如在速度一节中我就编了这样一个题:中午2∶00上课,我家到校的距离是9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8m/s,问老师(我)1∶4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没有迟到。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我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20kg的酒精,用容积为2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20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进而启发学生从2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20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2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我们就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3×109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我就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就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5米长的杠杆将重为500N的物体提到2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动力是60N,那么支点在什么地方?”由于刚学到杠杆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在那时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1)求动力臂;(2)求阻力臂;(3)求支点与那端的距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反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平面镜、激光笔、硬纸板,在实验中找准入射点,从入射点照射过去,在另外面就能看到出射光线,由此找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并用量角器测出它们的角度进行比较,就能得出反射的一个规律。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反射击”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有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入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增加锻炼的机会,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作者简介:赵代凤,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绿化中学教师,中学二级教师职称。邮编:551504;电话:15086354265;QQ:1401741102;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