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中国的“特富龙风波”始末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pt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年中,一条惊人的消息见诸国内新闻媒体:美国环保署怀疑杜邦特富龙中有致癌物质。此言一出,举座皆惊。这是继中国国内市场出现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的又一起严重风波!
  我首先想要说的一句话是:特富龙不是一种化学品,不是某种不粘炊具的商标,当然就更不是不粘炊具产品的名称。它只是杜邦公司一种涂料产品的品牌。因此,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特富龙毒锅”,我觉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就视觉的真实性而言,我将它定义为一种突发事件——“特富龙安全担忧”事件。
  
  “特富龙”遭遇“滑铁卢”
  
  2004年7月,一条惊人的消息见诸新闻媒体:美国环保署局怀疑杜邦特富龙中有致癌物质。此言一出,举座皆惊。这是继中国国内市场出现毒奶粉之后的又一起严重事件!
  三人成虎,传言四起。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高度敏感的话题,触及了寻常百姓的生活消费,一时间,闻者色变,杜邦不粘锅有毒!有人据此引申:杜邦不粘锅是“毒锅”!
  市场对此迅疾作出反应。最明显的变化是大卖场,原本陈列有序的不粘锅,开始从货柜或货架的中心位置后撤,后撤,昔日的市场宠儿被打入冷宫,等待它们的是市场的冷眼和消费者的无情抛弃。
  据来自权威部门的一项统计,从“发现”杜邦不粘锅“有毒”那天开始,到这年年底,时间不过5个多月,尽管相当普及地采用特富龙不粘涂料的不粘炊具在北美、欧洲,以及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并没有遭到“倒春寒”的袭击,销量继续占其全部销售额的90%,但是,尚以传统炊具为主的国内市场销售却显然兵败“滑铁卢”!与同期相比,它的销售量骤然下降80%,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零销售!
  销售成了瓶颈,难畅其流;反观库存,积压、膨胀!到这一年年底,不粘炊具的库存竟高达一个亿!
  消费者横眉冷对“毒锅”,一个个质询电话追寻至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消费者纷纷要求杜邦澄清事实真相。不仅如此,有消息传来,杜邦在华的特许制造商倒戈,要求停止与杜邦的往来业务。
  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杜邦,在“毒锅”问题上面临着一场严峻的信任危机。市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大逆转,被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的“杜邦不粘锅有毒”,引起了中国炊具市场的剧烈震荡,有迹象表明,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危及中国的炊具行业!
  这究竟为什么?不只是庞大的国内消费群体在聚焦“特富龙”,甚而至于,国际市场也纷纷将目光关注在发生在中国的“特富龙”风波。
  
  “毒锅”报道引发的一波转载浪潮
  
  最先向外界披露“杜邦不粘锅有毒”消息的是中国国内的一家著名网站。2004年7月9日下午,“新浪财经”率先转载了美国的相关新闻报道。这是迄今我所能知道的当天的唯一一篇有关“杜邦不粘锅有毒”的报道。
  客观地说,此家网站的转载并非空穴来风。此前,也就是7月8日,美国环境保护署向美国新闻界宣布,就几份有关全氟辛酸铵技术文件的报告责任问题向杜邦公司提出指摘。指摘所涉及的报告程序问题的时间点是20世纪70—80年代。美环境保护署发言人在指摘中说:此指摘“只是针对杜邦的技术报告责任,并不是要对全氟辛酸铵的安全性问题提出警告,消费者没有必要停止使用与全氟辛酸铵相关的消费品和工业品”。其后,美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并且引用了美环保署发言人的有关指摘仅与技术汇报程序有关,而与杜邦公司的产品安全性无关的说法。
  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在对于法律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分歧,因而通过行政或者法律的手段要求对方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问题得到澄清,此种情况在美国可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或许正因为此,美环保署的指摘,并没有引起社会反响,杜邦公司的产品销售在市场上也没有因此引起震荡,它在华尔街上市的股票价格也没有发生异动。
  然而,从“新浪财经”转载此消息以后的第二天起,中国国内其他网站以及一些纸质媒体便掀起了一波热热闹闹的竞相转载浪潮。7月10日,有消息称:“杜邦隐藏材料”、“产品致癌”。
  看似平静的湖面,实际上正在波涛涌动。到了7月11日,风云突变,转载加温,以“特富龙有猫腻,不粘锅伤人于无形”为标题的新闻开始赫然见诸报端;接着,一家全国最有影响的电视台播出了“美国环保局怀疑特富龙有致癌物”爆炸性新闻;再接着,有网站在转载中干脆直截了当地明言“杜邦不粘锅致癌事件”。于是乎,“毒锅”一说迅速开始蔓延。有关“杜邦与美国环保署对相关文件提交在法律理解上的分歧”信息,在众说纷纭中渐渐失真,“特富龙”和不粘锅成了同一概念,杜邦公司成了不粘炊具的制造商!
  颇具意味的是,不知是否出于偶然的疏忽,还是其他原因,尽管美环保署发言人的有关指摘仅与技术汇报程序有关,与杜邦公司的产品安全性无关,但率先在网上转载新闻的那家网站却并没有将杜邦公司与美国环保署的分歧与不粘炊具的安全性联系起来。
  7月12日,转载的“高烧”不退,各地媒体竞相介入,有媒体劝告消费者不要购买,同时向销售商发难,要求将“毒锅”撤下柜台,逐出卖场。
  一轮又一轮来自媒体的冲击波,使大量社会公众心存疑虑:不粘锅怎么啦?有毒?善良的消费者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据一份民意调查:有60%以上的民众表示将“不再购买杜邦公司的产品。”
  是耶?非耶?不粘炊具陷入了是是非非的泥淖。有关“毒锅”的报道却远远没有结束。
  
  人人惊讶的是:“杜邦”并不生产炊具
  
  “毒锅”究竟有没有“毒”?杜邦必须回答。杜邦用事实以告天下人。
  始于50年前的美国厨房革命,使成千上万的家庭主妇拓展了生命的空间。而在此之前,能干的家庭主妇们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就业,不粘炊具的出现,恰恰迎合了这些巧妇们希冀省下洗涮碗筷的时间,从而尽快走出厨房的需要。时间过去了50年,即便是今天,崇尚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家庭主妇们,以及白领阶层,在他们的厨房里,不粘炊具仍然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何以如此?也许,是不粘炊具的特性决定了它在现代生活中的走向:其一是由于它的不粘性,洗涮方便;其二是因为在烹饪食品的时候用油少,对人体有益。当美国家庭主妇的厨房革命方兴未艾、不粘炊具一路走红之际,欧洲人的目光也开始为它的魅力吸引,于是,不粘炊具大举进入欧洲,进入国际市场,后来又进入了亚洲。但它问鼎中国市场,时间较之美欧为晚,前后不过20年。随着它在中国市场的渐渐得宠,杜邦在中国的特许制造商20年来发展到了20家,生产渐成规模,其中以爱仕达、苏泊尔最为著名(顺便说一句,2004年10月,中国质监总局命名这两家的产品为免检产品,商标为著名商标)。
  应该说,这是炊具行业的一种荣耀。人类从爬食到坐食,不可否认的是,炊具的变革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在认知世界中的一种进步。
  杜邦是一家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公司,80年代开始走向中国市场,1988年在深圳设立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这是杜邦在华设立的第一家全资投资实体。
  然而,一个让人多少感到惊讶的事实是:此家世界著名的老牌企业,它的产品和服务涉及化工、农业、食品与营养、电子、纺织、汽车等多个行业。特富龙不粘涂料是杜邦公司2400多种产品之一,提供给生产不粘炊具以及生产微波炉、电熨斗等小家电的生产企业。杜邦特富龙不粘涂料是用于不粘炊具的表面涂层,但杜邦并不生产炊具!杜邦特富龙是杜邦公司生产的用于炊具的聚四氟乙烯涂层材料的一个专用产品商标。正像我在本文开篇时所说,它不是不粘炊具的商标,也不是不粘炊具产品的专用名称,杜邦公司只是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炊具制造商提供杜邦特富龙品牌的聚四氟乙烯不粘涂料。而杜邦特富龙不粘涂料符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以及多个国家的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另据最新的国内外科学研究表明,采用杜邦特富龙不粘表面的炊具是不含全氟辛酸铵的。
  那么全氟辛酸铵是什么呢?据了解,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氟聚合物生产厂商在加工氟聚合物时都必须使用一种加工助剂。这种加工助剂名曰全氟辛酸铵。氟聚合物是制造杜邦特富龙不粘涂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全氟辛酸铵是生产杜邦特富龙不粘涂料的一种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助剂,起表面活性剂作用,而不是杜邦特富龙不粘涂料的一种原料。或许对这一概念差异的忽视就是这场风波的起因。科学是严谨的。过去50年的历史已经烛照,全氟辛酸铵对人体和环境是无害的,除杜邦公司外,其他主要氟聚合物生产厂家也是采用全氟辛酸铵作为生产氟聚合物的加工助剂,而且目前并没有发现有替代物。
  杜邦公司大中国区总裁唐博伟先生如此说:“我们相信全氟辛酸铵是安全的。我们将继续安全地使用全氟辛酸铵。”
  这是一种自信,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和科学严谨基础上的自信。
  
  消费者心头的疑云需要拂去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一位高管人士披露,由于至今无法确认的原因,从7月初开始的这波报道浪潮,历时3个多月,从北到南,由一类城市,渐及二、三类城市,席卷了上千家新闻媒体,各地刊出的有关“毒锅”的新闻报道竟高达8000多篇!
  消费者的心态为之浮动,质询的电话铃声接连不断,“杜邦”陷入了“危机”。我问这位管理人士,此一时,彼一时,杜邦是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的?这位儒雅的先生笑笑,意味深长地吐出了一个“熬”字。
  但是,杜邦没有沉默。就在美环保署向杜邦公司提出指摘的当天,杜邦公司便作出了回应,否认美环保署的指摘,并且声明将在30天内提出正式反驳。美国当地时间7月8日下午,杜邦公司董事长兼CEO贺利得向杜邦的全球员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通报与美环保署的分歧和美环保署对杜邦公司的指摘;7月12日,杜邦公司中国网站发布新闻,当天在北京、上海、香港接受88家媒体采访,向社会公众解释与美环保署分歧的实质、特富龙不粘涂料的安全性以及相关的一些技术细节;7月15日,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任亚芬以及专程从深圳赶来的特富龙涂料技术经理王文莉作客“新浪网聊天室”,回答主持人及网友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杜邦与美环保署分歧的实质、特富龙涂料本身的特性、不粘锅加工工艺、杜邦对此次事件的态度等。在一个多小时的聊天中,共有2000多个问题提交上网,在线网友超过1万人次;7月19日,《人民日报》以显著位置刊载了该报驻美国记者采访杜邦公司董事长兼CEO贺利得的采访实录。贺利得“以杜邦200年的声誉来担保采用特富龙涂料的不粘炊具的安全性”;7月20日,杜邦在北京召开记者介绍会,来自国内外80多家媒体的100多名记者出席,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查布朗在会上发表讲话,对不实传言进行澄清,并重申“过去50年所积累的经验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表明,全氟辛酸铵对人体和环境无害”;8月12日,杜邦公司向美国环保署提交正式答辩,对三项指摘全面反驳。
  三个多月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杜邦的“跋涉”却颇为不易。期间,“小插曲”时断时续:
  7月29日,广东小家电生产商立邦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停止使用杜邦公司的涂料,并宣称“如果美国查实涂料致癌,将向杜邦索赔1000万美元,捐赠给国内癌症基金会”;
  8月28日,一消费者以没有在产品包装上提示“不粘锅在高温下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为由,将苏泊尔公司等告上法庭;
  9月10日,杜邦公司与西弗吉尼亚州生产氟聚合物的华盛顿工厂周围居民就2001年开始的生产氟聚合物过程中的全氟辛酸铵的排放集体诉讼案,与居民的律师达成和解协议。但一些媒体报道时,将氟聚合物生产厂混同为特富龙涂料生产厂,并将生产过程的排放混同为最终消费产品有害,进而得出相关的错误结论。
  然而,问题的最终解决,并不会因为诸多的消费疑虑而停滞。“毒锅”究竟有没有“毒”?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内的消费者不堪心理重负和质询劳累,国内市场不堪云里雾里、莫衷一是的压抑,这一切,无不表明:蒙在消费者心头的疑云必须拂去,中国不粘炊具是“且缓放行”还是继续发展的结论必须浮出水面。
  
  受伤的炊具市场捂着伤疤等待复苏
  
  中国的炊具行业和炊具市场在翘首以盼。数以万计的消费者在翘首以盼。终于,“毒锅”事件在万众的翘首以盼中开始渐渐趋向明朗。
  10月13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发布检测结果:市场上18个品牌28个规格型号的不粘锅产品的检测均没有发现全氟辛酸铵残留。其检测方法和结果经过相关多学科专家的论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天中午,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出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的检测报告:受检不粘炊具产品没有发现全氟辛酸铵残留。
  11月12日,国家卫生部和国家日用五金标准化中心正式澄清:国家标准没有要求不粘锅必须在摄氏250度以下使用。
  看来,有关“特富龙”事件是虚惊一场了。也许,炊具市场的消费者可以稍稍缓下一颗绷紧的心了。但事实上,消费的步履仍然并不轻松。炊具市场的“花容失色”留下了够多的负面影响:第一,导致了国内不粘炊具市场的停滞,国内炊具生产厂家的国内销售业务与往年同期相比有50%以上的损失;第二,给杜邦公司的企业及其品牌蒙上了一层深浅不等的阴影。这究竟是市场的脆弱,还是消费心理的脆弱?善良的消费者无意将目光聚焦新闻媒体。但是,在这波为时三个多月的转载报道浪潮中,新闻需要觉醒,需要人格化的独立。
  值得一说的是,当“毒锅”事件搞得消费者惶惶不安之时,尽管许多媒体对杜邦的澄清将信将疑,但基本上在报道事件的同时,突出报道了杜邦公司的立场,不再臆测,不再随风一边倒。7月12日晚,北京电视台有记者打电话给杜邦公司表示,通过深入调查,认为杜邦公司在中国网站上提供的资料是可靠的。北京电视台在“晚间新闻报道”中指出:消费者无须恐慌。7月13 日,上海《新闻晨报》给出了相同结论。《南方周末》不仅详细刊出了记者调查,而且语重心长地告诫:在进行公众利益的报道时,必须慎重。
  在对待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的检测结果上,杜邦的低调处理是颇值得让人瞩目的:不借机炒作,只是在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个公司声明,对检测结果表示欢迎,同时表示将通过特富龙特许制造商在零售渠道将不粘炊具的正确使用方式传递给消费者,倡导理性消费,让市场在平静中自然恢复。
  至此,“特富龙”风波是落幕了,但它留给中国炊具行业的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受伤的炊具市场捂着伤疤在静静地等待复苏。但,这需要假以时日。
其他文献
中国加入WTO后,国外资本流入我国所受到的限制已大大减少。在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自由化的背景下,国外资本乘势加快流入中国.这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国际筹资方式之一    直接贷款筹资  直接吸收国际贷款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外国政府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但鉴于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它主要吸收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主要是世界银行下设的国际金融公司
期刊
美国人举起“反倾销”大棒  金刚石圆锯片是一种工业用切割用具,用途广泛。按照美国海关2004年税则,该产品(属HTS 8202390000税则号项下)美国口岸进口最惠国关税为0%。据美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非钢制圆锯片总金额为2660万美元(按美国口岸到岸价计算),其中大部分是人造金刚石锯片。
期刊
居平:作家海明威先生曾说,人类一代过去一代又来,而世界长存,太阳依旧升起。人生因梦想而美好。王先生,作为一个来寻梦的年轻建筑师,您的梦想源自何处?  我生在台湾屏东,是一个风景名胜的地方。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新竹人。对上海印象是一个海港的国际贸易城市,在大陆是个主要经济城市。这个城市将来无可限量,人们很积极很努力地工作。为什么不去北京,来说,我们希望是一个很有朝气的经济城市,而且很流行,因为艺术跟
期刊
一番话和一张名片    那天,上海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组团前往杭州考察娃哈哈集团。在座谈会上,有几个老板即兴谈了感想,坐在我旁边的一位30出头的年轻人说:“我们是家族企业,如果我们现在不做,生活也无忧了。不过,我还想发展,要进一步国际化。”这话其实也很平常,不过他说话的诚恳神态却让我有了些许感动,于是我和他交换了名片。  哦,他叫吴君亮,上海益森园艺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地址在上海闵行区。那张名
期刊
进入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对外出口继续表现出强劲势头,对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同比均呈现两位数增长,但产品价格却依然未能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量增价跌”的状况仍十分明显。据统计,2005年1月中国输美纺织品数量增幅超过30%,部分敏感产品,如棉制裤子等甚至同比增长了1081%,但产品平均价格却大幅下跌了22%。与此同时,国外针对中国出口纺织品所采取的各类贸易限制性措施近期也逐步进
期刊
日前,星期六上午,又是风又是雨,记者一大早就奔赴上海市贸促会,去采访岑富荣会长。岑会长中等个子,端了一个茶杯,微笑着来到会议室。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他侃侃而变,没有喝过一滴水……
期刊
专家预测,CEPA将使得包括港澳在内的整个珠江三角洲得以开展全面的规划和产业布,形成经济发展的合力,重新塑造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今年6月,“9+2”成员联合签署《泛珠三角区域框架协议》。
期刊
成立于1943年的道康宁公司现已成长为硅基技术及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公司总部设在密歇根州的Midland,在全球拥有约8000名员工,公司为全球2.5万多家客户提供7000余种产品及服务。
期刊
     
期刊
去年,上海的“大外贸”形势如何?有什么特点?今年,将面临多少挑战?又有多少希望在前方闪耀?请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