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抓手,也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教育是关键,乡村民族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办好职业教育,是加强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阐述职业教育在振兴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发展中肩负的使命和任务。
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和开发乡村人力资本,通过职业教育培育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新型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这不仅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才保障,农业科技的推广也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推动“三农”进步必须从职业教育着手,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以教育为依托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自己的“三农”队伍。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
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新时代“三农”问题也需要依靠教育来解决。乡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乡村实用型人才的主要培育者,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纽带。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解决乡村人才匮乏问题、提高乡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肩负着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乡风文明新气象、服务乡村绿色发展、服务农民收入增长四大任务。
(一)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体系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它包括科技型产业类型、全产业链、农业形态、广泛农业类型,还融合了农产品精加工和农业旅游。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己经形成了一条龙式的全产业链,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精加工再到产品销售,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产业的粮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肥料等方面也都包含着科技因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就业部门,而且关乎粮食安全问题。
(二)服务乡风文明新气象
我国农村、农业文明自近代以来经过百年曲折变迁,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尽沧桑,农业发展态势呈现出多样化形式。部分农村传统社会规范和固有文化己经不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和提升,对封建迷信需要摒弃,对传统优秀文化需要坚守世代相传。对新时期出现的不良风气应纠正和取缔。建设幸福、富裕的乡村需要乡风文明作保障,还需要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文化,新文化建设是以“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摒弃传统文化糟泊”为前提的持续文化创新。农民作为乡村主体,在“新文化、新风貌”文化风气的熏陶下,改变了自身对待事物的方式,改变了自身的能动性。“新文化、新风貌”赋予农民和谐的生活与发展环境。
(三)服务乡村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的本质强调在立足于自然的状况下创造经济增长,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对自然过度索取、不对自然造成破坏。自然是人的生命之源,所以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作指导,.通过保护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来实现适合乡村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遵循"生态宜居"原则,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快速增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宝贵财富,也是其最大优势。
(四)服务农民收入增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教育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影响农民收入的最基本因素是产业与就业。在我国各种类型的教育中与“产业”和“就业”关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就是职业教育。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支撑意义。而这些培训对农民收入增长会产生很大的价值。因此,只有夯实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才能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能,这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资源,才能切实服务于农民收入增长。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
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都有了新的飞跃。虽然在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职业院校重视正规化教育,重视学历教育,对服务社会的更广泛性重视程度不足。乡村振兴战略要塑造美丽幸福新农村,这是一项改变乡村风貌的巨大工程,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则对人才与技术有着巨大需求。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方面按服务“三农”的要求实施教学改革,并建立一支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增加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优化教师结构,不断的增进教学交流,促进教师素质水平提升。其次,政府要全面统筹规划职业教育资源,制定阶段性行动目标,升级、改造、搭建区域职业教育教学平台,优化激励机制,职业教育需要多元协同治理,加强多方联动,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职业院校要推进资源有效配置,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本质功能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得以体现。职业院校在履行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时不仅考验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潜能,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运作能力和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是一种考验和衡量。
(二)民族地区的职教院校办学应立足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
在創新专业课程和实践平台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的定位,顺应“三农”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植物生理、农业机械、电子商务、农经管理等农学知识,培育助推精准脱贫的关键力量,着力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培育爱农学农的农业生力军来破解乡村人才瓶颈的问题。并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实际问题,以促进就业和人才培养为教学重点,最大化开发民族地区人资源。课程专业应围绕”助农富“这一思路进行设计,课程设置应与培育目标相一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大力提倡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满足乡村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上找准着力点力求新的突破。
(三)在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时应围绕“授农技”而开展
在专业师资配置中以实践性教师为主,增加涉农类专业教师,在涉农课题研究和教改实验创新中,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参与到其中,不断的扩展和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积极引进涉农类管理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后。引导教师学习农业知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认同涉农课程,在了解和掌握涉农知识的基础上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并把所掌握的涉农知识的传授作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内容。
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支撑的关键
乡村产业的兴旺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这需要融合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的农民,这三大要素是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由此可见,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重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学科专业至关重要。将乡村文化特色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体系里,这对传承乡村本身的特色文化属性、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具有助推作用,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通过着重开发能体现乡落特色文化的学科专业,以此激发乡村发展的外在推力与内生动力。并将静态保护的文化资源转向开发利用,职业院校要与其深度联合发展新型文化体系,促使经济价值与乡村文化价值的相统一。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上以民族地区特有的村落文化的纹样装饰、造型设计为中心,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从学习内容的时代性导向出发,不仅使学生真正领会乡村文化的精髄,通过对丰富的村落文化资源的拆解、融合、摄取,更能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情,促使其扎根于乡村,从而推动农村产业化的发展。
四、结语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鼓励将课堂放到农村家庭农场或者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生产一线,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使农业从业者能够较快地了解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的现状和要求,有助于提高农业从业者的创业能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和开发乡村人力资本,通过职业教育培育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新型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这不仅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才保障,农业科技的推广也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推动“三农”进步必须从职业教育着手,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以教育为依托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自己的“三农”队伍。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
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新时代“三农”问题也需要依靠教育来解决。乡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乡村实用型人才的主要培育者,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纽带。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解决乡村人才匮乏问题、提高乡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肩负着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乡风文明新气象、服务乡村绿色发展、服务农民收入增长四大任务。
(一)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体系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它包括科技型产业类型、全产业链、农业形态、广泛农业类型,还融合了农产品精加工和农业旅游。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己经形成了一条龙式的全产业链,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精加工再到产品销售,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产业的粮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肥料等方面也都包含着科技因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就业部门,而且关乎粮食安全问题。
(二)服务乡风文明新气象
我国农村、农业文明自近代以来经过百年曲折变迁,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尽沧桑,农业发展态势呈现出多样化形式。部分农村传统社会规范和固有文化己经不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和提升,对封建迷信需要摒弃,对传统优秀文化需要坚守世代相传。对新时期出现的不良风气应纠正和取缔。建设幸福、富裕的乡村需要乡风文明作保障,还需要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文化,新文化建设是以“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摒弃传统文化糟泊”为前提的持续文化创新。农民作为乡村主体,在“新文化、新风貌”文化风气的熏陶下,改变了自身对待事物的方式,改变了自身的能动性。“新文化、新风貌”赋予农民和谐的生活与发展环境。
(三)服务乡村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的本质强调在立足于自然的状况下创造经济增长,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对自然过度索取、不对自然造成破坏。自然是人的生命之源,所以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作指导,.通过保护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来实现适合乡村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遵循"生态宜居"原则,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快速增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宝贵财富,也是其最大优势。
(四)服务农民收入增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教育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影响农民收入的最基本因素是产业与就业。在我国各种类型的教育中与“产业”和“就业”关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就是职业教育。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支撑意义。而这些培训对农民收入增长会产生很大的价值。因此,只有夯实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才能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能,这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资源,才能切实服务于农民收入增长。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
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都有了新的飞跃。虽然在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职业院校重视正规化教育,重视学历教育,对服务社会的更广泛性重视程度不足。乡村振兴战略要塑造美丽幸福新农村,这是一项改变乡村风貌的巨大工程,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则对人才与技术有着巨大需求。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方面按服务“三农”的要求实施教学改革,并建立一支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增加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优化教师结构,不断的增进教学交流,促进教师素质水平提升。其次,政府要全面统筹规划职业教育资源,制定阶段性行动目标,升级、改造、搭建区域职业教育教学平台,优化激励机制,职业教育需要多元协同治理,加强多方联动,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职业院校要推进资源有效配置,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本质功能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得以体现。职业院校在履行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时不仅考验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潜能,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运作能力和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是一种考验和衡量。
(二)民族地区的职教院校办学应立足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
在創新专业课程和实践平台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的定位,顺应“三农”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植物生理、农业机械、电子商务、农经管理等农学知识,培育助推精准脱贫的关键力量,着力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培育爱农学农的农业生力军来破解乡村人才瓶颈的问题。并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实际问题,以促进就业和人才培养为教学重点,最大化开发民族地区人资源。课程专业应围绕”助农富“这一思路进行设计,课程设置应与培育目标相一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大力提倡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满足乡村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上找准着力点力求新的突破。
(三)在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时应围绕“授农技”而开展
在专业师资配置中以实践性教师为主,增加涉农类专业教师,在涉农课题研究和教改实验创新中,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参与到其中,不断的扩展和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积极引进涉农类管理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后。引导教师学习农业知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认同涉农课程,在了解和掌握涉农知识的基础上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并把所掌握的涉农知识的传授作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内容。
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支撑的关键
乡村产业的兴旺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这需要融合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的农民,这三大要素是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由此可见,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重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学科专业至关重要。将乡村文化特色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体系里,这对传承乡村本身的特色文化属性、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具有助推作用,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通过着重开发能体现乡落特色文化的学科专业,以此激发乡村发展的外在推力与内生动力。并将静态保护的文化资源转向开发利用,职业院校要与其深度联合发展新型文化体系,促使经济价值与乡村文化价值的相统一。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上以民族地区特有的村落文化的纹样装饰、造型设计为中心,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从学习内容的时代性导向出发,不仅使学生真正领会乡村文化的精髄,通过对丰富的村落文化资源的拆解、融合、摄取,更能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情,促使其扎根于乡村,从而推动农村产业化的发展。
四、结语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鼓励将课堂放到农村家庭农场或者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生产一线,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使农业从业者能够较快地了解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的现状和要求,有助于提高农业从业者的创业能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