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体育运动的科学性是国内外体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普遍关注的话题。蒙台梭利在“运动神经培养”中指出“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孩子的运动就显得混乱不堪……”;俄罗斯的社会学家扎托洛夫指出,幼儿时期的体育必须在科学的理念下进行,否则将错失奠定良好身体素质的基础期和关键期,不利于个体健康体格的合理塑造。
在课例研究中,我们发现以投掷教学活动为例,教学材料和形式的花哨并不一定能使幼儿体能得到有效锻炼。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是这个道理。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们日益觉得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证研究,是一项身心都要高度付出的活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怎样的教学活动,既是孩子感兴趣的,又是孩子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呢?
一、理论学习,调整设计
为了更好地加强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适宜性,我们学习了一些测量方法,旨在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中,孩子的运动量、运动密度、平均心率等方面进行检测,并分析相关数据,以验证体育教学活动是否科学和有效。
以中班投掷活动《战胜大灰狼》为例,(如表1)通过测量方法得到的数据没有达到幼儿运动练习密度的适宜范围50%-70%,因此本活动练习密度不达标。究其原因,此教学活动准备材料需要:每人一块定位垫,8张大灰狼图片悬挂在四个触跳架上,4个平衡木,8把椅子,8个小圈,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活动中3—4位老师要随时待命,根据情节需要,随时摆放器械,变换场地布局。整个16分钟的体育教学活动,场景转换了3次,配班教师忙于器械调整和摆放,幼儿实际用于投掷练习次数很少,紧密型练习5分钟,集体游戏中每人投掷了2次,大量时间是排队和等待,孩子的活动量不容易达标。
表1 幼儿体育活动密度测试记录表
二、实践研讨,设计再调
在此基础上,教师们觉得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于是对原活动进行了调整、实践。
1.抛繁就简
中班投掷《战胜大灰狼》中,教师们更关注的是孩子们的活动兴趣所在,设计一连串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这样做的工作量很大,而且教学活动组织需要多人配合,场景转换过程,往往要“乾坤大挪移”般的繁复,孩子的活动量不容易达标。在二研中,我们提炼出“抛繁就简”活动设计策略,如该活动被重新设计和命名为《我是投弹手》,教学活动材料:定位垫、网球架和沙包。场地布局:原有方形场地。活动过程中,大量时间在原有场地内进行,利用定位垫,完成热身运动、教师示范讲解、幼儿练习动作等一系列活动环节,整个活动环环紧扣,运动频率逐渐加强。
2.有来有回
在投掷练习时,幼儿投出去的投掷物必须自己捡回来再投,或是为幼儿准备更多地投掷物进行游戏。在活动中,由于幼儿四散练习,投掷方位和远近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会发现有的孩子捡完投掷物后就“闲逛”起来,并游离出大家的练习区域。通过实践研究,我们采用了“有来有回”的投掷方法,幼儿分成两队,远远地面对面站立,投掷——互捡——再投掷,节省了四散寻找投掷物的时间,并且加强了投掷练习的密度。
经过后期的的事对比研究,前测、中测和后测都表明,各年龄段幼儿投掷能力,不管是实验班还是对照班,都是男孩优于女孩,证明投掷能力有性别差异性。
三、再次统整,验证完善
1.目标调整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人类动作发展概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小班上学期幼儿在学习单手投掷时,最初不会向前迈一步;到了中班上学期,他们迈出一步,但是迈出的腿和投掷的手在同侧;最终,经过教学和练习,到大班下学期他们已获得成熟的投掷动作模式,即向前迈步,并且迈出的腿和投掷的手是异侧的。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依据《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中的投掷阶段性特征,重新梳理、调整了课程中关于基本动作——投掷的各年龄段目标(见表2)。
表2 各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投掷发展目标
新的各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投掷发展指标,使教师能更科学地分解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更适宜各年龄段幼儿的动作发展需求,也使体育教学活动的序列性与递进性更为科学规范。
得出研究结论:小班“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中班“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左右”、大班“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
各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投掷评价指标 (单位:米)
(本文系无锡市崇安区实验幼儿园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提升幼儿体育运动科学性的实证研究——以基本动作为例》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为:B—a/2013/02/096。)
在课例研究中,我们发现以投掷教学活动为例,教学材料和形式的花哨并不一定能使幼儿体能得到有效锻炼。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是这个道理。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们日益觉得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证研究,是一项身心都要高度付出的活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怎样的教学活动,既是孩子感兴趣的,又是孩子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呢?
一、理论学习,调整设计
为了更好地加强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适宜性,我们学习了一些测量方法,旨在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中,孩子的运动量、运动密度、平均心率等方面进行检测,并分析相关数据,以验证体育教学活动是否科学和有效。
以中班投掷活动《战胜大灰狼》为例,(如表1)通过测量方法得到的数据没有达到幼儿运动练习密度的适宜范围50%-70%,因此本活动练习密度不达标。究其原因,此教学活动准备材料需要:每人一块定位垫,8张大灰狼图片悬挂在四个触跳架上,4个平衡木,8把椅子,8个小圈,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活动中3—4位老师要随时待命,根据情节需要,随时摆放器械,变换场地布局。整个16分钟的体育教学活动,场景转换了3次,配班教师忙于器械调整和摆放,幼儿实际用于投掷练习次数很少,紧密型练习5分钟,集体游戏中每人投掷了2次,大量时间是排队和等待,孩子的活动量不容易达标。
表1 幼儿体育活动密度测试记录表
二、实践研讨,设计再调
在此基础上,教师们觉得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于是对原活动进行了调整、实践。
1.抛繁就简
中班投掷《战胜大灰狼》中,教师们更关注的是孩子们的活动兴趣所在,设计一连串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这样做的工作量很大,而且教学活动组织需要多人配合,场景转换过程,往往要“乾坤大挪移”般的繁复,孩子的活动量不容易达标。在二研中,我们提炼出“抛繁就简”活动设计策略,如该活动被重新设计和命名为《我是投弹手》,教学活动材料:定位垫、网球架和沙包。场地布局:原有方形场地。活动过程中,大量时间在原有场地内进行,利用定位垫,完成热身运动、教师示范讲解、幼儿练习动作等一系列活动环节,整个活动环环紧扣,运动频率逐渐加强。
2.有来有回
在投掷练习时,幼儿投出去的投掷物必须自己捡回来再投,或是为幼儿准备更多地投掷物进行游戏。在活动中,由于幼儿四散练习,投掷方位和远近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会发现有的孩子捡完投掷物后就“闲逛”起来,并游离出大家的练习区域。通过实践研究,我们采用了“有来有回”的投掷方法,幼儿分成两队,远远地面对面站立,投掷——互捡——再投掷,节省了四散寻找投掷物的时间,并且加强了投掷练习的密度。
经过后期的的事对比研究,前测、中测和后测都表明,各年龄段幼儿投掷能力,不管是实验班还是对照班,都是男孩优于女孩,证明投掷能力有性别差异性。
三、再次统整,验证完善
1.目标调整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人类动作发展概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小班上学期幼儿在学习单手投掷时,最初不会向前迈一步;到了中班上学期,他们迈出一步,但是迈出的腿和投掷的手在同侧;最终,经过教学和练习,到大班下学期他们已获得成熟的投掷动作模式,即向前迈步,并且迈出的腿和投掷的手是异侧的。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依据《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中的投掷阶段性特征,重新梳理、调整了课程中关于基本动作——投掷的各年龄段目标(见表2)。
表2 各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投掷发展目标
新的各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投掷发展指标,使教师能更科学地分解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更适宜各年龄段幼儿的动作发展需求,也使体育教学活动的序列性与递进性更为科学规范。
得出研究结论:小班“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中班“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左右”、大班“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
各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投掷评价指标 (单位:米)
(本文系无锡市崇安区实验幼儿园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提升幼儿体育运动科学性的实证研究——以基本动作为例》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为:B—a/2013/0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