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但学生在学习这一模块时普遍存在入门难、理解难、对接难的问题。本文紧紧围绕三大难题,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分别分析导致入门难、理解难、对接难的原因,并着重提出解决三大难题的措施。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学生的“难”;老师的“解”
笔者的调查表明,高中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存在三大难点。一是入门难。即难以形成学习哲学的哲学思维;二是理解难。即某些哲学概念、哲学原理、背景材料难以理解;三是对接难,即哲学理论与背景材料对接不上,无法从材料中提炼恰当的哲学理论。
一、入门难
入门难的主要表现是:听不懂导致成绩差,成绩差导致没信心,没信心导致没兴趣,没兴趣导致不动脑,不动脑又导致听不懂。因此,听不懂是入门难的关键所在。解决入门难的问题,关键是解决听不懂的问题。
如何解决“入门难”的问题呢?我有以下两点感想。
感想一:艺术化的课堂导入是解决入门难的“敲门砖”。例如,在讲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一问题时,我选择的导入素材是萧煌奇的歌曲——《你是我的眼》。萧煌是一位盲人歌手,《你是我的眼》这首歌诠释了他对世界的看法。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很感兴趣,在歌声中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哲学的世界。
感想二: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感是解决入门难的关键。如何才能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感呢?我的理解是:恰当的素材是缩小哲学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感的桥梁。老师在选择素材一般要符合三个要求。一是材料指向明确,与哲学理论的匹配度高;二是学生相对熟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三是老师可以掌控,能够讲清楚、说明白。例如,在讲解“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时,教材提供的材料是光的波粒二象性。从学习的角度看,这个素材理论性强,特别抽象,并不能让学生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感。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素材,效果相对较好。
二、理解难
理解难主要表现在理解哲学概念难、读懂哲学原理难、抓住材料信息难三个方面。对于如何解决理解难的问题,我有以下感想。
感想一:用汉语表达的哲学思想需要用汉语的思维去感悟。因此,学习哲学的方法在本质上和学语文的方法是相同的,都需要对文本细嚼慢咽的精读。但是,目前的学生普遍缺乏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研读文本的精读意识,而是习惯于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泛读。为此,老师要带领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养成精读文本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感想二:老师讲清楚,讲明白是学生想清楚、想明白的前提。老师的语言表达不仅要讲究专业性和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和实效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考虑讲什么,而且要考虑怎么讲。例如,笔者是这样讲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的。
第一步:老师展示两种行为。一是吃一口苹果;而是打开音响,听一首歌。
第二步: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上述两种行为有何差异?哪一种行为是实践活动?
第三步:要求学生精读教材对于实践的定义。
第四步:师生共同分析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三、对接难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最大的难题在于无法将材料的自然语言“翻译”成哲学的专业语言,因而无法实现哲学理论与背景材料的无缝对接。对接难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哲学理论,不能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因此,解决理解难的问题是解决对接难的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对接难的直接原因不在于理解,而在于没有正确的分析思路。如何才能将材料的自然语言“翻译”成哲学的专业语言,法实现哲学理论与背景材料的无缝对接呢?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第一步: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背景材料。
第二步:要求学生找到材料的关键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步:要求学生讲材料的关键词“翻译”成哲学的专业术语。
第四步:要求学生将哲学术语组成完整的哲学理论。
第五步: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点评。
例如:“当前经济不景气,部分劳动者的收入增长缓慢,人们的消费观念因而变得更加理性务实。”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翻译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策略的教学达成度高、效果好。
教学是一门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入门难、理解难和对接难的问题需要老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造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中教材.《生活与哲学》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学生的“难”;老师的“解”
笔者的调查表明,高中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存在三大难点。一是入门难。即难以形成学习哲学的哲学思维;二是理解难。即某些哲学概念、哲学原理、背景材料难以理解;三是对接难,即哲学理论与背景材料对接不上,无法从材料中提炼恰当的哲学理论。
一、入门难
入门难的主要表现是:听不懂导致成绩差,成绩差导致没信心,没信心导致没兴趣,没兴趣导致不动脑,不动脑又导致听不懂。因此,听不懂是入门难的关键所在。解决入门难的问题,关键是解决听不懂的问题。
如何解决“入门难”的问题呢?我有以下两点感想。
感想一:艺术化的课堂导入是解决入门难的“敲门砖”。例如,在讲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一问题时,我选择的导入素材是萧煌奇的歌曲——《你是我的眼》。萧煌是一位盲人歌手,《你是我的眼》这首歌诠释了他对世界的看法。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很感兴趣,在歌声中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哲学的世界。
感想二: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感是解决入门难的关键。如何才能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感呢?我的理解是:恰当的素材是缩小哲学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感的桥梁。老师在选择素材一般要符合三个要求。一是材料指向明确,与哲学理论的匹配度高;二是学生相对熟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三是老师可以掌控,能够讲清楚、说明白。例如,在讲解“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时,教材提供的材料是光的波粒二象性。从学习的角度看,这个素材理论性强,特别抽象,并不能让学生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感。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素材,效果相对较好。
二、理解难
理解难主要表现在理解哲学概念难、读懂哲学原理难、抓住材料信息难三个方面。对于如何解决理解难的问题,我有以下感想。
感想一:用汉语表达的哲学思想需要用汉语的思维去感悟。因此,学习哲学的方法在本质上和学语文的方法是相同的,都需要对文本细嚼慢咽的精读。但是,目前的学生普遍缺乏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研读文本的精读意识,而是习惯于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泛读。为此,老师要带领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养成精读文本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感想二:老师讲清楚,讲明白是学生想清楚、想明白的前提。老师的语言表达不仅要讲究专业性和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和实效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考虑讲什么,而且要考虑怎么讲。例如,笔者是这样讲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的。
第一步:老师展示两种行为。一是吃一口苹果;而是打开音响,听一首歌。
第二步: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上述两种行为有何差异?哪一种行为是实践活动?
第三步:要求学生精读教材对于实践的定义。
第四步:师生共同分析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三、对接难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最大的难题在于无法将材料的自然语言“翻译”成哲学的专业语言,因而无法实现哲学理论与背景材料的无缝对接。对接难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哲学理论,不能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因此,解决理解难的问题是解决对接难的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对接难的直接原因不在于理解,而在于没有正确的分析思路。如何才能将材料的自然语言“翻译”成哲学的专业语言,法实现哲学理论与背景材料的无缝对接呢?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第一步: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背景材料。
第二步:要求学生找到材料的关键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步:要求学生讲材料的关键词“翻译”成哲学的专业术语。
第四步:要求学生将哲学术语组成完整的哲学理论。
第五步: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点评。
例如:“当前经济不景气,部分劳动者的收入增长缓慢,人们的消费观念因而变得更加理性务实。”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翻译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策略的教学达成度高、效果好。
教学是一门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入门难、理解难和对接难的问题需要老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造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中教材.《生活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