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物理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和规律,都是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与生活中观察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因此,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阐述以及巩固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类型的演示和实验来造成一种特定的物理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引导他们手脑和感观并用,直观形象地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概念,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还能使他们获得实际技能和掌握实验的方法。这是教师应承担的重要的责任。下面我根据个人的体会,谈谈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有趣的物理实验是引起他们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一个有声有色、有直观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把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综合为理性知识,完成认识过程中的飞跃,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
例如“电磁感应”问题的教学,比较抽象,如果没有一个实验支持,学生很难理解。若用一个电流计和螺线管连成一个闭合回路,先让学生讨论:“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瞬间,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瞬间,电流计指针突然偏转一下,这时可能有学生会问:“当条形磁铁静止在螺线管中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吗?”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后,老师可以马上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问题的答案。老师再问学生在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的过程,电流计指针偏转有什么不同,观察仔细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在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的过程,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正好相反,而观察不仔细的同学则可能没有发现这一点,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重做一遍实验,让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学生注意观察。这时,聪明的学生还可能会问:“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大小又与什么有关呢?”老师可以接着做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当条形磁铁快速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电流计指针偏转较大;而当条形磁铁缓慢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电流计指针偏转较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等问题都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正是象这样一个个的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更容易理解了。
从记忆的角度来看,结合演示实验讲解的物理规律远比用单纯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曾经说过:“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必须大力加强演示实验,改变重讲述、轻实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实验课是以实验为主的教学课,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亲自进行操作,亲自取得实验数据,亲自得出结论。由此获得的实验能力、操作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物理实验课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担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类型物理课所无法替代的,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探究单摆周期的学生实验中,以往学生做实验完全是“被动式”的,教师怎么讲,学生只能怎么做,留给学生的创造、发挥余地小。若实验时分成这么几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1、熟悉器材,暴露错误。先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自己先做,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比如有的学生没有把摆球的半径加到摆长里,有的学生开始记时的位置不对,有的学生的摆球在做圆锥摆运动,有的学生没有把细线固定好……此时教师应该把学生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并要一一加以解释解决。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要把完整的实验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要求学生要仔细观察。3、猜想假设,制定方法。单摆周期到底与什么有关?学生可能给出单摆摆长、摆球质量、摆动角度等不同答案。怎样分组才能把这么多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学生能自然的想到分组实验、控制变量。教师把学生分成大组,采用不同的摆长。大组中再分质量不同、摆角不同的、摆球质量不同的小组。4、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得出的数据展示出来,剔除错误数据,得出单摆的周期只和摆长有关。再根据数据,利用软件绘出L-T2图象,从而得出单摆的周期和摆长的关系式。
实验中学生亲自观察研究,亲自动手操作,经历着“感受实验——出错纠错——观察实验——再次实验”的过程,也伴随着“科学思维——应变处理能力——建立实验理论”的培养,让他们初步领略了科学研究的甘苦,懂得物理规律的建立来自严谨的科学实验的道理。
三、通过自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等。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个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较薄弱环节,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的难点。学生自制小实验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例如在学“超重和失重”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失重实验装置,并观察失重现象,有些学生找了一根绳子系一个小球,然后剪断绳子,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有些学生找了一个用过的易拉罐,在靠近底面打一个洞,用手指堵住洞口,在里面装水,移开手指,会就从洞中喷出; 如果放开手,让易拉罐自由下落,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口射出。这样,在实验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又如讲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由于相互作用的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引起接触处的形变不易观察,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改变,因而学生缺乏形象地感性认识,导致思维障碍,不利于概念的建立,若指导学生利用木板上固定长毛刷来做实验,就能把接触处的形变模拟出来,并在空间上加以放大,从实验中就可以判断静摩擦里的大小和方向,通过自制实验,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自然而然,认知能力必然也就加强了,创新能力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实验在完成物理教学的任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方向。
一、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有趣的物理实验是引起他们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一个有声有色、有直观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把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综合为理性知识,完成认识过程中的飞跃,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
例如“电磁感应”问题的教学,比较抽象,如果没有一个实验支持,学生很难理解。若用一个电流计和螺线管连成一个闭合回路,先让学生讨论:“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瞬间,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当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瞬间,电流计指针突然偏转一下,这时可能有学生会问:“当条形磁铁静止在螺线管中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吗?”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后,老师可以马上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问题的答案。老师再问学生在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的过程,电流计指针偏转有什么不同,观察仔细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在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的过程,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正好相反,而观察不仔细的同学则可能没有发现这一点,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重做一遍实验,让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学生注意观察。这时,聪明的学生还可能会问:“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大小又与什么有关呢?”老师可以接着做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当条形磁铁快速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电流计指针偏转较大;而当条形磁铁缓慢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电流计指针偏转较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等问题都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正是象这样一个个的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更容易理解了。
从记忆的角度来看,结合演示实验讲解的物理规律远比用单纯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曾经说过:“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必须大力加强演示实验,改变重讲述、轻实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实验课是以实验为主的教学课,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亲自进行操作,亲自取得实验数据,亲自得出结论。由此获得的实验能力、操作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物理实验课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担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类型物理课所无法替代的,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探究单摆周期的学生实验中,以往学生做实验完全是“被动式”的,教师怎么讲,学生只能怎么做,留给学生的创造、发挥余地小。若实验时分成这么几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1、熟悉器材,暴露错误。先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自己先做,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比如有的学生没有把摆球的半径加到摆长里,有的学生开始记时的位置不对,有的学生的摆球在做圆锥摆运动,有的学生没有把细线固定好……此时教师应该把学生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并要一一加以解释解决。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要把完整的实验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要求学生要仔细观察。3、猜想假设,制定方法。单摆周期到底与什么有关?学生可能给出单摆摆长、摆球质量、摆动角度等不同答案。怎样分组才能把这么多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学生能自然的想到分组实验、控制变量。教师把学生分成大组,采用不同的摆长。大组中再分质量不同、摆角不同的、摆球质量不同的小组。4、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得出的数据展示出来,剔除错误数据,得出单摆的周期只和摆长有关。再根据数据,利用软件绘出L-T2图象,从而得出单摆的周期和摆长的关系式。
实验中学生亲自观察研究,亲自动手操作,经历着“感受实验——出错纠错——观察实验——再次实验”的过程,也伴随着“科学思维——应变处理能力——建立实验理论”的培养,让他们初步领略了科学研究的甘苦,懂得物理规律的建立来自严谨的科学实验的道理。
三、通过自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等。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个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较薄弱环节,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的难点。学生自制小实验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例如在学“超重和失重”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失重实验装置,并观察失重现象,有些学生找了一根绳子系一个小球,然后剪断绳子,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有些学生找了一个用过的易拉罐,在靠近底面打一个洞,用手指堵住洞口,在里面装水,移开手指,会就从洞中喷出; 如果放开手,让易拉罐自由下落,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口射出。这样,在实验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又如讲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由于相互作用的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引起接触处的形变不易观察,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改变,因而学生缺乏形象地感性认识,导致思维障碍,不利于概念的建立,若指导学生利用木板上固定长毛刷来做实验,就能把接触处的形变模拟出来,并在空间上加以放大,从实验中就可以判断静摩擦里的大小和方向,通过自制实验,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自然而然,认知能力必然也就加强了,创新能力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实验在完成物理教学的任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