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拓宽了更广阔的天地,对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课程环境下,学生要学好语文,不仅要有一定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依赖多种非智力因素:意志、方法、兴趣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还要着重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因为后者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刘国正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发出了“跳出应试怪圈”的呼吁,他说为了应试,语文教学“很少发挥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美的因素,以及活跃思想的因素”。“这样的教学,教师很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堪重负。有的孩子在小学时很喜欢语文,进了中学,却越来越不喜欢语文了。这样的教学,误人子弟,摧残健康,摧残人才,是万万要不得的。”真是一针见血!要学好语文,当然非下苦功夫不可,但是也并非一味苦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语文学不好,恐怕于语文教师忽视学生心理学习兴趣有很大关系。可见,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可能培养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技能形成兴趣。“因此,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在教师的启发下,让他们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猎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乐趣,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动,自觉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单纯为应试教学往往采用注入式的方法,使学生的身心结构为消极、被动的容器和仓库,迫使他们机械地去听讲,他们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给泯灭了,造成主体失落感,把学习当成苦差事,怎么好会“乐”起来呢?例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基础,根据导学案,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和小组同学共达成目标,并在完成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班级进行展示评比。这样,不是老师让你怎样学,而是我们该如何学会自己要学的,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否定或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两方面要综合发挥,才能得到良好的成效。
二、着力创造感染的情景
所谓感染,对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被教师的讲授所陶醉。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形成较强的感染力,就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这必定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它能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语文教材有很多抒情名篇,教师要根据这类教材的特点—“情”,备出情来,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那么,在情感渲染下,学生学习自然就会充满兴趣。例如朱自清的《春》,《背影》还有《老王》等等,这些课文通过教师情感丰富的吟诵,学生就会被情所感染,自然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和研究中来。还有的教材情节跌落,趣味横生,我们要在教材趣味性的基础上向深处开凿,把浅层情趣引向深层情趣。同时,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美之所在,引导学生发现、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美,让学生逐步步入艺术美的境界之中。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美的发现,学生就得到了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的愉悦,积极性必然会大为提高。
三、努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想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语文,就要讲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否者学生便会陷入苦学的境地之中。讲求效率,要向课堂要效率,尽可能少占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效率,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精讲精练”。有的课文,一个课时学生就可以学会,可有的教师却要用两节课,甚至三节课才教完,效果反而很差。因此,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找准讲解课文的切入点,让学生的学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例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有的教师要就从两个问题入手让学生研究讨论:1 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2 为什么那么多人取笑他而不同情他?从这两个问题入手。学生的研究活动由点到线,由线而面的展开,很快便对人物形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把握了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本原因,最后在对人物语言进行分析,一节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教师教得活,学生也学得愉快主动。可以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力量就表现在花最少的时间求取最大的效益。“精讲精练”取消一切无效劳动,学生如释重负,学得轻松愉快。
四、注意营造和谐的气氛
苏霍姆里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我们要是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平等的民主的和谐气氛。魏书生老师就对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有人曾经用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你最喜欢的的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更偏爱能沟通师生感情“交流性”教师,而不是那种刻板的“工作性”教师。教师喜欢和尊敬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学生对老师也会尊敬,发自内心的喜爱,并且还常常由人及“科”,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由此对这个教师所教得学科感兴趣。在这方面我有较深的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创造出一种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气氛,对学生坚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解除压抑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学习积极性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可以说,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如果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和谐的情感,那么就是失败,就无法打开学生心灵的闸门。”说得多么中肯。
五、结合运用激励的手段
中学生有一种心理需要:受人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如其分的运用激励手段,也同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的学习信心。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盛行之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经常受到关照和表扬,因而表现出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而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应加倍努力学习,但由于失败,加上经常受到冷落、批评甚至斥责,因而学习情绪低落。这不正是“富则益富,穷则益穷,差距拉大,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吗?其实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智力就差,他们也有自尊心、好胜心。只要我们能转念观念,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注意培养他们的成功感,给予必要的鼓励,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等,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学有所长。这已经被一些教师的实践所证明。我在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堂上进行抢答、课外组织猜谜语、讲故事等多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大显身手的机会。教师的经常鼓励,使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好的或差的学生都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是自己养成自觉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每个学生就必定会在追求中不断获得进步。
当学生认为学习中有乐趣的话,他们就不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语文学习是非常有乐趣的事,我们教师就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这种乐趣,并在享受这种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应用,努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就和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相距的距离就不远了。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技能形成兴趣。“因此,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在教师的启发下,让他们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猎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乐趣,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动,自觉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单纯为应试教学往往采用注入式的方法,使学生的身心结构为消极、被动的容器和仓库,迫使他们机械地去听讲,他们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给泯灭了,造成主体失落感,把学习当成苦差事,怎么好会“乐”起来呢?例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基础,根据导学案,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和小组同学共达成目标,并在完成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班级进行展示评比。这样,不是老师让你怎样学,而是我们该如何学会自己要学的,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否定或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两方面要综合发挥,才能得到良好的成效。
二、着力创造感染的情景
所谓感染,对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被教师的讲授所陶醉。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形成较强的感染力,就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这必定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它能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语文教材有很多抒情名篇,教师要根据这类教材的特点—“情”,备出情来,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那么,在情感渲染下,学生学习自然就会充满兴趣。例如朱自清的《春》,《背影》还有《老王》等等,这些课文通过教师情感丰富的吟诵,学生就会被情所感染,自然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和研究中来。还有的教材情节跌落,趣味横生,我们要在教材趣味性的基础上向深处开凿,把浅层情趣引向深层情趣。同时,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美之所在,引导学生发现、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美,让学生逐步步入艺术美的境界之中。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美的发现,学生就得到了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的愉悦,积极性必然会大为提高。
三、努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想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语文,就要讲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否者学生便会陷入苦学的境地之中。讲求效率,要向课堂要效率,尽可能少占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效率,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精讲精练”。有的课文,一个课时学生就可以学会,可有的教师却要用两节课,甚至三节课才教完,效果反而很差。因此,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找准讲解课文的切入点,让学生的学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例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有的教师要就从两个问题入手让学生研究讨论:1 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2 为什么那么多人取笑他而不同情他?从这两个问题入手。学生的研究活动由点到线,由线而面的展开,很快便对人物形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把握了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本原因,最后在对人物语言进行分析,一节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教师教得活,学生也学得愉快主动。可以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力量就表现在花最少的时间求取最大的效益。“精讲精练”取消一切无效劳动,学生如释重负,学得轻松愉快。
四、注意营造和谐的气氛
苏霍姆里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我们要是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平等的民主的和谐气氛。魏书生老师就对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有人曾经用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你最喜欢的的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更偏爱能沟通师生感情“交流性”教师,而不是那种刻板的“工作性”教师。教师喜欢和尊敬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学生对老师也会尊敬,发自内心的喜爱,并且还常常由人及“科”,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由此对这个教师所教得学科感兴趣。在这方面我有较深的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创造出一种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气氛,对学生坚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解除压抑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学习积极性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可以说,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如果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和谐的情感,那么就是失败,就无法打开学生心灵的闸门。”说得多么中肯。
五、结合运用激励的手段
中学生有一种心理需要:受人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如其分的运用激励手段,也同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的学习信心。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盛行之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经常受到关照和表扬,因而表现出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而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应加倍努力学习,但由于失败,加上经常受到冷落、批评甚至斥责,因而学习情绪低落。这不正是“富则益富,穷则益穷,差距拉大,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吗?其实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智力就差,他们也有自尊心、好胜心。只要我们能转念观念,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注意培养他们的成功感,给予必要的鼓励,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等,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学有所长。这已经被一些教师的实践所证明。我在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堂上进行抢答、课外组织猜谜语、讲故事等多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大显身手的机会。教师的经常鼓励,使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好的或差的学生都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是自己养成自觉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每个学生就必定会在追求中不断获得进步。
当学生认为学习中有乐趣的话,他们就不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语文学习是非常有乐趣的事,我们教师就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这种乐趣,并在享受这种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应用,努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就和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相距的距离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