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疫情背景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十分必要,又具有充分依据。疫情下众多青年纷纷投入到抗疫中去,传播正能量,守望人文精神。目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应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开放包容意识,加强法治保障,营造网络安全环境,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式,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新冠疫情;青年爱国主义;挑战和对策
引言
2020年初,发生在武汉,继而袭扰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建国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波及范围最广、造成最大损失的公共卫生事件。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本着生命第一,人民第一的原则,不计代价的抢救生命。在防治疫情的过程中,青年勇担重责,不顾自身安危,冲锋在前,为人民的健康构筑坚实防线,突显了我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效。但也有部分青年在网络上肆意散发谣言,扰乱人心;借机谋取私利,发国难财;恶意隐瞒病情、扩散病毒、危害人民安全……疫情下,众生显现百态。本文基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年的具体表现,运用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对疫情下青年爱国主義教育作用及意义进行研究,提出目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更好发挥青年爱国主义正能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1.疫情背景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1符合党和国家对青年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期待
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一个时代的底色,青年人自身的精神风貌往往对时代、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青年人摆脱了道路的迷茫,坚定了道路的自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人都顺时代潮流,不做旁观者,嘲弄者,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去,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做时代的弄潮儿。党和政府历来关心青年、呵护青年,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青年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投入到疫情的救助中去,他们不仅仅送物资、送温暖,关注人的病情,人的危难,更注重一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关怀,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更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1.2符合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性
(1)从思想基础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国家必然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不断总结,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指出国家的本质和国家观念的变更。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关于国家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阐述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并鼓励青年服务人民,报效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马克思主义关于爱国的思想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2)从文化角度看,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完善,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力量。中国传统社会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就是要求“家国同构”和“家国一体”。中国古代还强调“民为邦本”和“民贵君轻”的理念。这些思想实际就是在启示我们,爱国的核心在于爱民,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就从某种意义上突破了狭隘愚昧的忠君爱国思想,具有进步性。此外,古代“大一统”思想也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奠定了文化根基,它们孕育着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思想的文化基因。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青年需要结合社会条件,正确认识国家和个人关系,新时代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精准认清自己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将自身发展与党和国家发展相统一,勇担责任和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1.3符合家国情怀观念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家国情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古代华夏文明的扩张方式是一种同心圆模式,由汉族到四夷,由中原到边疆,而我们的家国也是一种同心圆,由家扩散到乡,由乡扩散到郡县,由郡县扩散到州府,进而扩散至整个国家。家中的人,可以影响四邻,四邻可以影响更远,如同一种扩散波,将其影响力扩散至天下。从宋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明代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情怀,一种天下情怀。到了近代,由于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爱国主义也成为民族国家的一种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家与国从来就是一体的,没有国,便没有家。家是国最小的单位,家是一种文化依恋,一种故土情怀,一种文化传承。而国是由千千万万的家所组成,在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家互相来往,交流,融合,国是家的依靠,是家的保证。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常常泪流满面,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片土地上有家,有国,更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亲人。
爱国主义是一种真挚朴素自然的情感,也是一种调整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主义的爱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但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行为之中。
2.疫情下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青年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融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去。
2.1青年是正能量的传播者
疫情当前,什么最重要,答案是真实的信息。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封城封路,人人都隔离家中,此时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在信息时代,打开手机,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有危言耸听者,有造谣生事者,此时唯有真实的消息才具有真正的价值。青年人制作科普视频、图文信息,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将科学防范病毒的方式传播出去,为广大群众提供真实情况、真实数据。 2.2青年是抗击疫情的践行者
在阻击疫情战中,众多80后、90后白衣战士纷纷请缨,赶赴一线,海外留学生搶购物资寄往国内,快递小哥无惧风雨,搭建生命通道,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岗位,筑起了防范疫情扩大传播的“城墙”,新闻工作者纷纷赶赴一线,呈现真实疫情战场。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青年人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用实际行动去阐释践行所学所思所想。
2.3青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守望者
在疫情当中,最危险的并不是病毒本身,而是病毒带来的次生灾害。病毒带来了歧视,人人谈“武”色变,对湖北人避之不及,病毒带来众多家庭支离破碎,生还者不仅要承受亲人离世带来的伤痛,还要忍受周遭人异样的眼光。破疫情易,破心中偏见难。许多青年心理医师开通深夜电台,倾听他们的诉说,众多社区志愿者走进受害者家庭,化解他们心中的寒冬,将爱国主义化为春风细雨,润化众人的心灵。
同时这场防疫大考也暴露出我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一些青年在网络上肆意散发谣言,恶意煽动舆论,扰乱人心;高价售卖防疫物资,借机发国难财;故意隐瞒个人病情,扩散病毒危害人民安全,不配合社区工作人员体温检测……如何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更好的发挥青年爱国正能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疫情背景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
3.1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时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伴随全球化趋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冲击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些青年人从小受到不良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的负面影响,把个人实现的物质、经济利益放在追求个人的社会理想之后,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减弱。第二,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兴起,一方面提高了生活的质量,但一方面也腐蚀了青年人的心灵。一些自媒体惟恐天下不乱,往往断章取义,甚至编造虚假信息,更有甚者以西方不良思想为主导混淆视听,众多青年深受其害。
3.2全社会没有形成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共识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教育的共同培养,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不尽人意,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少之寥寥。学校内部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传统、落后,内容形式仍旧停留在看看爱国电影,写写读后感的阶段。政府部门目前并没有出台关于社会各界究竟如何参与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政策,部分企业和社会媒体过度追求自身的利益,对爱国主义教育关注较少。
3.3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内容单一性、讲述方式传统的问题
大学阶段学生专业背景虽然不同,但所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枯燥讲述极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反感,部分老师一谈爱国主义就是仅仅讲述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而后放映一些抗战题材的电影,课后作业就是写一篇观后感。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单一,内容陈旧,不易引起当代学子的共鸣。爱国主义题材不应仅仅是过去式的,革命式的,英雄式的,它也应是现在式,生活式,普通式。爱国主义的讲述方式也不应仅仅是讲几个故事,喊几个口号而已。
4.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义不容辞。
4.1正确认识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强化教育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青年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明史和屈辱史,用历史的眼光认知国家,了解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才能搞清楚未来“到哪里去”。大河汤汤,文明繁衍不息。我们不仅仅应该给时光以文明,更应给文明以时光。手中有宝,更应珍之惜之,并将这独特的价值传承并发扬光大。文明背后的屈辱史更会让青年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深刻感受幸福来之不易,深刻理解国家独立、国家富强以及“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孜孜以求的梦想,从而明确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定位,明确时代新人历史使命和肩负的时代重任。
弘扬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注重典型引领,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通过讲述疫情防控中先进典型的故事,注重细节的展示,体现生活的烟火味,使其可亲可爱可学,而不能脱离对象实际,把典型塑造成高大上,甚至完美无缺。其次,要注重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的培养。结合此次疫情,要向青年宣传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同苦难奋斗的历史,从上古神话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故事中就可以看出,勇于同苦难奋斗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我们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成长,在苦难中发展,在苦难中壮大,更是以坚强的韧性和奋斗精神在灾难中越挫越勇,不断成长。最后,要注重批判性思维的涵育。爱国主义教育要向青年呈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不能教他们只看成绩、不看问题,也要注意“度”的把握,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看问题要看关键和主流。
4.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开放包容意识。
在全球化浪潮中,既要扎根本民族文化,又要扩大开放。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这个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之根,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深入挖掘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资源,促进青年对传统文化底蕴的认可;积极引导青年树立国家主权不容侵犯的意识,坚定地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问题,在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外来文化。培养青年全球化的视野,在对本国文化高度自信的前提下,敞开胸怀,吸纳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优秀文化。帮助青年提高辨别能力,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看待中国和各国的关系,将爱国主义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结合起来。
4.3加强法治保障,营造网络安全环境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支撑保障作用。在我國,宪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英烈保护法等法律对爱国主义有直接规定,这对青少年依法表达爱国情感,矫正错误的、非理性的言行具有重要意义,对一些打着爱国旗号做害国之事的人产生震慑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的具体标准。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平凡人物特别是那些为抗击疫情而献身的医生、护士、警察等,需要国家在法律上作出规定并给予相应的褒扬,这既是对爱国者的尊重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和鞭策。
此外,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互联网为青年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五花八门的低俗信息侵蚀青少年的思想,因此,必须严格监管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言论,努力为青年爱国主义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构建和谐而公平的网络环境,抵制网络给青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4.4坚持正面价值导向,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正面的价值导向,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三观,同时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教育方式,一是创新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紧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鼓励青年将家国理想与个人情怀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投入到国家建设上。二是创新教育途径。不应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新闻宣传等传统方式,也应拓展到网络新媒体这一新途径。发挥网络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便利性的功能,积极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抖音、快手等载体来弘扬爱国的相关理论和传播感人事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与青年网民的双向互动;针对重大网络事件,要形成正确的舆论,让爱国主义占领主阵地,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4.5注重将爱国主义融入具体工作生活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话套话不如实实在在的行动。唯有经历生活工作的锤炼击打,一个人的脊梁骨才会愈加挺直,一个人的品格才愈加高尚。此次的疫情防控就是一堂生动又切合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我们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中明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最美逆行者”的坚定步伐中感受精诚团结的力量,在国内外支援武汉的集体行动中读懂大爱无疆的境界,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中见证中国速度的奇迹,在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中体会青春的担当,在治愈患者的感谢中认识生命的可贵,在集全国之力支援武汉支援湖北中感受体制的优越性。这些生动的实践能够从不同角度涵育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他们把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报国行。这个时期,家、校应进一步增强协同,教育他们坚守正道、弘扬爱国主义,鼓励他们在安全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公益活动,引导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和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光明党建,http://dangjian.gmw.cn/2019-10/11/content_33224251.htm,2019-04-30.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sz/201810/t20181003_11746123.htm,2018-05-02.
[3]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4]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08.
作者简介:钱柯言,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专业。
【关键词】新冠疫情;青年爱国主义;挑战和对策
引言
2020年初,发生在武汉,继而袭扰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建国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波及范围最广、造成最大损失的公共卫生事件。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本着生命第一,人民第一的原则,不计代价的抢救生命。在防治疫情的过程中,青年勇担重责,不顾自身安危,冲锋在前,为人民的健康构筑坚实防线,突显了我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效。但也有部分青年在网络上肆意散发谣言,扰乱人心;借机谋取私利,发国难财;恶意隐瞒病情、扩散病毒、危害人民安全……疫情下,众生显现百态。本文基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年的具体表现,运用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对疫情下青年爱国主義教育作用及意义进行研究,提出目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更好发挥青年爱国主义正能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1.疫情背景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1符合党和国家对青年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期待
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一个时代的底色,青年人自身的精神风貌往往对时代、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青年人摆脱了道路的迷茫,坚定了道路的自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人都顺时代潮流,不做旁观者,嘲弄者,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去,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做时代的弄潮儿。党和政府历来关心青年、呵护青年,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青年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投入到疫情的救助中去,他们不仅仅送物资、送温暖,关注人的病情,人的危难,更注重一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关怀,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更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1.2符合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性
(1)从思想基础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国家必然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不断总结,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指出国家的本质和国家观念的变更。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关于国家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阐述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并鼓励青年服务人民,报效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马克思主义关于爱国的思想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2)从文化角度看,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完善,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力量。中国传统社会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就是要求“家国同构”和“家国一体”。中国古代还强调“民为邦本”和“民贵君轻”的理念。这些思想实际就是在启示我们,爱国的核心在于爱民,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就从某种意义上突破了狭隘愚昧的忠君爱国思想,具有进步性。此外,古代“大一统”思想也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奠定了文化根基,它们孕育着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思想的文化基因。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青年需要结合社会条件,正确认识国家和个人关系,新时代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精准认清自己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将自身发展与党和国家发展相统一,勇担责任和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1.3符合家国情怀观念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家国情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古代华夏文明的扩张方式是一种同心圆模式,由汉族到四夷,由中原到边疆,而我们的家国也是一种同心圆,由家扩散到乡,由乡扩散到郡县,由郡县扩散到州府,进而扩散至整个国家。家中的人,可以影响四邻,四邻可以影响更远,如同一种扩散波,将其影响力扩散至天下。从宋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明代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情怀,一种天下情怀。到了近代,由于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爱国主义也成为民族国家的一种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家与国从来就是一体的,没有国,便没有家。家是国最小的单位,家是一种文化依恋,一种故土情怀,一种文化传承。而国是由千千万万的家所组成,在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家互相来往,交流,融合,国是家的依靠,是家的保证。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常常泪流满面,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片土地上有家,有国,更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亲人。
爱国主义是一种真挚朴素自然的情感,也是一种调整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主义的爱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但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行为之中。
2.疫情下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青年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融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去。
2.1青年是正能量的传播者
疫情当前,什么最重要,答案是真实的信息。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封城封路,人人都隔离家中,此时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在信息时代,打开手机,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有危言耸听者,有造谣生事者,此时唯有真实的消息才具有真正的价值。青年人制作科普视频、图文信息,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将科学防范病毒的方式传播出去,为广大群众提供真实情况、真实数据。 2.2青年是抗击疫情的践行者
在阻击疫情战中,众多80后、90后白衣战士纷纷请缨,赶赴一线,海外留学生搶购物资寄往国内,快递小哥无惧风雨,搭建生命通道,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岗位,筑起了防范疫情扩大传播的“城墙”,新闻工作者纷纷赶赴一线,呈现真实疫情战场。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青年人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用实际行动去阐释践行所学所思所想。
2.3青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守望者
在疫情当中,最危险的并不是病毒本身,而是病毒带来的次生灾害。病毒带来了歧视,人人谈“武”色变,对湖北人避之不及,病毒带来众多家庭支离破碎,生还者不仅要承受亲人离世带来的伤痛,还要忍受周遭人异样的眼光。破疫情易,破心中偏见难。许多青年心理医师开通深夜电台,倾听他们的诉说,众多社区志愿者走进受害者家庭,化解他们心中的寒冬,将爱国主义化为春风细雨,润化众人的心灵。
同时这场防疫大考也暴露出我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一些青年在网络上肆意散发谣言,恶意煽动舆论,扰乱人心;高价售卖防疫物资,借机发国难财;故意隐瞒个人病情,扩散病毒危害人民安全,不配合社区工作人员体温检测……如何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更好的发挥青年爱国正能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疫情背景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
3.1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时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伴随全球化趋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冲击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些青年人从小受到不良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的负面影响,把个人实现的物质、经济利益放在追求个人的社会理想之后,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减弱。第二,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兴起,一方面提高了生活的质量,但一方面也腐蚀了青年人的心灵。一些自媒体惟恐天下不乱,往往断章取义,甚至编造虚假信息,更有甚者以西方不良思想为主导混淆视听,众多青年深受其害。
3.2全社会没有形成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共识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教育的共同培养,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不尽人意,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少之寥寥。学校内部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传统、落后,内容形式仍旧停留在看看爱国电影,写写读后感的阶段。政府部门目前并没有出台关于社会各界究竟如何参与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政策,部分企业和社会媒体过度追求自身的利益,对爱国主义教育关注较少。
3.3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内容单一性、讲述方式传统的问题
大学阶段学生专业背景虽然不同,但所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枯燥讲述极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反感,部分老师一谈爱国主义就是仅仅讲述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而后放映一些抗战题材的电影,课后作业就是写一篇观后感。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单一,内容陈旧,不易引起当代学子的共鸣。爱国主义题材不应仅仅是过去式的,革命式的,英雄式的,它也应是现在式,生活式,普通式。爱国主义的讲述方式也不应仅仅是讲几个故事,喊几个口号而已。
4.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义不容辞。
4.1正确认识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强化教育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青年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明史和屈辱史,用历史的眼光认知国家,了解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才能搞清楚未来“到哪里去”。大河汤汤,文明繁衍不息。我们不仅仅应该给时光以文明,更应给文明以时光。手中有宝,更应珍之惜之,并将这独特的价值传承并发扬光大。文明背后的屈辱史更会让青年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深刻感受幸福来之不易,深刻理解国家独立、国家富强以及“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孜孜以求的梦想,从而明确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定位,明确时代新人历史使命和肩负的时代重任。
弘扬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注重典型引领,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通过讲述疫情防控中先进典型的故事,注重细节的展示,体现生活的烟火味,使其可亲可爱可学,而不能脱离对象实际,把典型塑造成高大上,甚至完美无缺。其次,要注重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的培养。结合此次疫情,要向青年宣传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同苦难奋斗的历史,从上古神话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故事中就可以看出,勇于同苦难奋斗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我们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成长,在苦难中发展,在苦难中壮大,更是以坚强的韧性和奋斗精神在灾难中越挫越勇,不断成长。最后,要注重批判性思维的涵育。爱国主义教育要向青年呈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不能教他们只看成绩、不看问题,也要注意“度”的把握,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看问题要看关键和主流。
4.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开放包容意识。
在全球化浪潮中,既要扎根本民族文化,又要扩大开放。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这个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之根,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深入挖掘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资源,促进青年对传统文化底蕴的认可;积极引导青年树立国家主权不容侵犯的意识,坚定地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问题,在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外来文化。培养青年全球化的视野,在对本国文化高度自信的前提下,敞开胸怀,吸纳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优秀文化。帮助青年提高辨别能力,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看待中国和各国的关系,将爱国主义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结合起来。
4.3加强法治保障,营造网络安全环境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支撑保障作用。在我國,宪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英烈保护法等法律对爱国主义有直接规定,这对青少年依法表达爱国情感,矫正错误的、非理性的言行具有重要意义,对一些打着爱国旗号做害国之事的人产生震慑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的具体标准。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平凡人物特别是那些为抗击疫情而献身的医生、护士、警察等,需要国家在法律上作出规定并给予相应的褒扬,这既是对爱国者的尊重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和鞭策。
此外,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互联网为青年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五花八门的低俗信息侵蚀青少年的思想,因此,必须严格监管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言论,努力为青年爱国主义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构建和谐而公平的网络环境,抵制网络给青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4.4坚持正面价值导向,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正面的价值导向,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三观,同时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教育方式,一是创新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紧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鼓励青年将家国理想与个人情怀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投入到国家建设上。二是创新教育途径。不应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新闻宣传等传统方式,也应拓展到网络新媒体这一新途径。发挥网络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便利性的功能,积极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抖音、快手等载体来弘扬爱国的相关理论和传播感人事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与青年网民的双向互动;针对重大网络事件,要形成正确的舆论,让爱国主义占领主阵地,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4.5注重将爱国主义融入具体工作生活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话套话不如实实在在的行动。唯有经历生活工作的锤炼击打,一个人的脊梁骨才会愈加挺直,一个人的品格才愈加高尚。此次的疫情防控就是一堂生动又切合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我们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中明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最美逆行者”的坚定步伐中感受精诚团结的力量,在国内外支援武汉的集体行动中读懂大爱无疆的境界,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中见证中国速度的奇迹,在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中体会青春的担当,在治愈患者的感谢中认识生命的可贵,在集全国之力支援武汉支援湖北中感受体制的优越性。这些生动的实践能够从不同角度涵育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他们把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报国行。这个时期,家、校应进一步增强协同,教育他们坚守正道、弘扬爱国主义,鼓励他们在安全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公益活动,引导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和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光明党建,http://dangjian.gmw.cn/2019-10/11/content_33224251.htm,2019-04-30.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sz/201810/t20181003_11746123.htm,2018-05-02.
[3]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4]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08.
作者简介:钱柯言,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