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高校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以来,十余年间,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从而使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的就业压力骤然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了广大教育学者所关注的重点。因为贫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经济、心理、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在就业压力巨大的社会现实前,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从而顺利就业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结合就业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给与些许参考。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就业难的现状就更加成为了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因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顺利与否,不仅关系到其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高校教育的和谐。帮助贫困大学生确定正确的择业观,帮助貧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1 贫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的意义
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特殊性,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1 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我国从精英教育方向转向大众教育,已经十年有余。大众教育模式,有效提升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奠定了基础。但进入大众教育模式后,我国高校逐渐扩招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一时间造成了供需的不平衡,大学生择业难也就成为了社会的顽疾。在大学生普遍择业困难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其中很多大学生在上学期间获得了国家贷款自助体系的帮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可是从学业完成到进入社会也是需要过程的,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背负自身的学业贷款,还要背负家庭的生活重担,在双重压力之下还要考虑自己的安身立命,无疑各方面压力都是巨大的。2015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工作,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和指导服务。可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社会和高校所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有,实现教育的公平,让所有的学子有学可上是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教育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给贫困学子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高校贫困学子的就业受到影响,那么将动摇受教育者对社会的信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2 贫困生顺利就业是改变家庭贫困局面的希望
贫困大学生相对普通大学生而言,改变命运的念头要强烈的多。他们往往凭着坚强的毅力,走过高考,迈入高校。他们往往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泪水,每一个贫困学子背后可能都有一本血泪史。所以他们肩负着改变家庭的重担,肩负着实现个人理想的信念。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因为一个贫困学子所获得的一份稳定工作,是实现贫困家庭由贫困转向温饱再到小康的唯一希望。
1.3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有助于促进大学就业率的提升
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就业率成为了考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虽然这个标准不够科学。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无疑对高校的就业率的提升起到一个重要的促进作用。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对学校的就业体系良性循环的构建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贫困大学生进入社会,当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之后,往往对学校资助者给与回报,这种良性循环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极富意义的。
1.4 贫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促进
贫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承受过更多的磨难和挫折。所以贫困大学生往往深知生活不易,也更能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当贫困大学生将来能够有所作为的时候,其本身的经历对社会良好风气的构建更能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尤其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诸如吃苦耐劳、踏实勤劳、艰苦朴素等精神在这个浮华的社会中更能得到发扬和光大。
2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之所在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同时和学校的教育责任也是分不开的:
2.1 来自家庭的因素
贫困大学生来自家庭的因素,主要是经济上的困难。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要想顺利完成学业,就要承担比普通大学生更多的压力。比如学费、生活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花销光凭家庭的提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大学生不得已开始兼职打工,这些兼职打工的收入虽然在某些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但却挤占了大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使得贫困大学生在专业素质上要想得到提升可谓难上加难。
2.2 自身的心理因素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焦虑、自卑、悲观甚至嫉妒等负面情绪,将直接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焦虑的情绪,主要是在面临毕业时,很多贫困生在入学之时家庭所灌输的“上学改变命运”的观念牢牢影响到其自身的观念。在他们的脑海当中,上大学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敲门砖,是改变命运,改变家庭的捷径。但残酷的社会现实摆在眼前,过高的期望值使得很多大学生事与愿违。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产生了焦虑、恐慌的负面情绪,甚至有看不到未来之感。除了焦虑情绪困扰着广大贫困大学生之外,自卑心理也是贫困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情绪。由于受经济所限,许多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忙于兼职打工,往往没有闲暇时间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导致综合素质较差。这种情况下,在面临各种竞争、面试时,面对光鲜亮丽的同学,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比如近些年的一些极端大学生案例,马加爵事件等,都是由于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作祟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期望值过高也是大学生不正常心理的一个方面,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因此急于借助就业收回成本,就造成了对择业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的情况,这种错误的预估使得其迟迟不能顺利就业。 2.3 社会因素
虽然为了帮扶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我国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起到实际作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另外,社会现实使得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着不公平对待的思想存在。比如一些销售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对员工的家庭构成很是看重,对员工是否能为其带来客户资源看得尤为重要,希望能够借助所招聘员工的社会人脉能为其带来效益。可是贫困大学生,家庭背景相对简单,难以提供有效的资源为单位服务。保险公司有保险销售任务,银行有拉储蓄的任务,这些任务是贫困大学生家庭所不能提供帮助的。综上种种,使得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更容易遭受用人单位的歧视。今年北京一家大型企业,更是提出了必须是本地户口的要求,其给出的理由是,贫困大学生对于工资待遇看得尤其重要,当企业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员工后,却在另一家企业给出了更高薪水的情况下容易跳槽。跳槽的行为使得贫困大学生的流动性大,也让很多企业存在顾虑。
2.4 学校的因素
高校对于贫困大学生在读书期间的资助比较重视,为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开了绿灯,另外努力提供一些兼职就业机会,比如食堂打工、清扫校园等,帮助其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以支撑学业顺利完成。不过,在就业方面却重视度不够,许多高校甚至有“学生毕业了,那么责任就不再学校了”的念头,对学生顺利就业帮扶程度远远不够。也就是说,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存在严重误区,高校的关注重点主要在资金和物质援助方面,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扶政策的制定。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也不太完善,一些就业指导部门流于形式,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实现。
3 相关解决对策
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当从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入手,共同完成,携手共进。
3.1 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培训师
现如今很多高校虽然设立有就业指导服务办公室,但其就业指导师人员构成相对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际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结合社会现实,打造高水平的就业辅导队伍势在必行。这些就业指导师,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心理知识,还要具备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另外了解社会现实,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有效测评,给学生一个有效的帮助。
3.2 校企合作进一步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校企合作是为学生提供岗位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采取和企业合作教学的模式,为企业提供实用型人才,既能解决高校就业难的困境,也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这是一种三赢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提前感受到工作的实质,体会到工作的难处,为进入社会打下了基础。不过,校企合作目前主要存在于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实践情况不多,建议今后普通高校科研参考此模式,尝试将一些实用性的专业进行校企合作。
3.3 就业心理咨询师的设立
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悲观、消极、急躁等。高校设立专项的就业心理咨询师有助于帮助或缓解贫困大学生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心态,对其负面的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和缓解。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以积极、饱满的情绪面对就业,面对各种面试,以提高成功率。
3.4 完善相关社会、高校体制,為企业提供税收等减免措施
由于贫困大学生具有特殊性,对企业招聘贫困大学生给与一定的政策性的照顾有助于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问题的解决。比如当招录贫困大学生达到一定比例,适当给与税收方面的照顾等。高校不妨构建贫困生就业帮扶专项通道,积极做好贫困生的推荐工作,主动为其联系企业,并减免大学生的相关求职报名费用等。
3.5 设立完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其工作能效,帮助贫困大学生认清社会现实,让其了解到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社会问题。要学会先就业再择业,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让大学生明白,在大城市工作不一定就是最理想的工作状态,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哺农村,在农村进行创业,反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改变贫穷的命运有多种途径,一味地往大城市钻并非明智之举。
3.6 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成绩外,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综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心理素质、口语能力、身体素质等。鉴于贫困大学生在入学时综合素质整体偏弱的局面,高校要采取措施,着重构建相关教学内容,努力拓展渠道,全方面的为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帮助。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加强其交流合作能力。
4 结语
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是社会有关部门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帮助贫困大学生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关心和照顾,要从心理、家庭等方面给与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高校要成立专项工作组,提前给与预防,制定完善的方针政策,将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创业思想的培养也是高校应当注意的问题,创业教育对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总之,只有社会和高校全力配合,才能破解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崔征.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4).
[2]曹丽娜.当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探微[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
[3]温娟.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06).
[4]石柳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问题浅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22).
[5]张哲.贫困大学生就业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8(02).
[6]李毅,何伟光.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01).
作者简介
杨凡(1982-),男,湖南省吉首市人。现供职于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
作者单位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吉首市 416000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就业难的现状就更加成为了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因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顺利与否,不仅关系到其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高校教育的和谐。帮助贫困大学生确定正确的择业观,帮助貧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1 贫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的意义
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特殊性,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1 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我国从精英教育方向转向大众教育,已经十年有余。大众教育模式,有效提升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奠定了基础。但进入大众教育模式后,我国高校逐渐扩招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一时间造成了供需的不平衡,大学生择业难也就成为了社会的顽疾。在大学生普遍择业困难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其中很多大学生在上学期间获得了国家贷款自助体系的帮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可是从学业完成到进入社会也是需要过程的,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背负自身的学业贷款,还要背负家庭的生活重担,在双重压力之下还要考虑自己的安身立命,无疑各方面压力都是巨大的。2015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工作,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和指导服务。可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社会和高校所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有,实现教育的公平,让所有的学子有学可上是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教育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给贫困学子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高校贫困学子的就业受到影响,那么将动摇受教育者对社会的信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2 贫困生顺利就业是改变家庭贫困局面的希望
贫困大学生相对普通大学生而言,改变命运的念头要强烈的多。他们往往凭着坚强的毅力,走过高考,迈入高校。他们往往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泪水,每一个贫困学子背后可能都有一本血泪史。所以他们肩负着改变家庭的重担,肩负着实现个人理想的信念。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因为一个贫困学子所获得的一份稳定工作,是实现贫困家庭由贫困转向温饱再到小康的唯一希望。
1.3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有助于促进大学就业率的提升
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就业率成为了考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虽然这个标准不够科学。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无疑对高校的就业率的提升起到一个重要的促进作用。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对学校的就业体系良性循环的构建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贫困大学生进入社会,当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之后,往往对学校资助者给与回报,这种良性循环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极富意义的。
1.4 贫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促进
贫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承受过更多的磨难和挫折。所以贫困大学生往往深知生活不易,也更能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当贫困大学生将来能够有所作为的时候,其本身的经历对社会良好风气的构建更能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尤其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诸如吃苦耐劳、踏实勤劳、艰苦朴素等精神在这个浮华的社会中更能得到发扬和光大。
2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之所在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同时和学校的教育责任也是分不开的:
2.1 来自家庭的因素
贫困大学生来自家庭的因素,主要是经济上的困难。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要想顺利完成学业,就要承担比普通大学生更多的压力。比如学费、生活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花销光凭家庭的提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大学生不得已开始兼职打工,这些兼职打工的收入虽然在某些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但却挤占了大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使得贫困大学生在专业素质上要想得到提升可谓难上加难。
2.2 自身的心理因素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焦虑、自卑、悲观甚至嫉妒等负面情绪,将直接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焦虑的情绪,主要是在面临毕业时,很多贫困生在入学之时家庭所灌输的“上学改变命运”的观念牢牢影响到其自身的观念。在他们的脑海当中,上大学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敲门砖,是改变命运,改变家庭的捷径。但残酷的社会现实摆在眼前,过高的期望值使得很多大学生事与愿违。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产生了焦虑、恐慌的负面情绪,甚至有看不到未来之感。除了焦虑情绪困扰着广大贫困大学生之外,自卑心理也是贫困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情绪。由于受经济所限,许多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忙于兼职打工,往往没有闲暇时间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导致综合素质较差。这种情况下,在面临各种竞争、面试时,面对光鲜亮丽的同学,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比如近些年的一些极端大学生案例,马加爵事件等,都是由于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作祟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期望值过高也是大学生不正常心理的一个方面,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因此急于借助就业收回成本,就造成了对择业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的情况,这种错误的预估使得其迟迟不能顺利就业。 2.3 社会因素
虽然为了帮扶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我国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起到实际作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另外,社会现实使得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着不公平对待的思想存在。比如一些销售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对员工的家庭构成很是看重,对员工是否能为其带来客户资源看得尤为重要,希望能够借助所招聘员工的社会人脉能为其带来效益。可是贫困大学生,家庭背景相对简单,难以提供有效的资源为单位服务。保险公司有保险销售任务,银行有拉储蓄的任务,这些任务是贫困大学生家庭所不能提供帮助的。综上种种,使得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更容易遭受用人单位的歧视。今年北京一家大型企业,更是提出了必须是本地户口的要求,其给出的理由是,贫困大学生对于工资待遇看得尤其重要,当企业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员工后,却在另一家企业给出了更高薪水的情况下容易跳槽。跳槽的行为使得贫困大学生的流动性大,也让很多企业存在顾虑。
2.4 学校的因素
高校对于贫困大学生在读书期间的资助比较重视,为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开了绿灯,另外努力提供一些兼职就业机会,比如食堂打工、清扫校园等,帮助其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以支撑学业顺利完成。不过,在就业方面却重视度不够,许多高校甚至有“学生毕业了,那么责任就不再学校了”的念头,对学生顺利就业帮扶程度远远不够。也就是说,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存在严重误区,高校的关注重点主要在资金和物质援助方面,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扶政策的制定。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也不太完善,一些就业指导部门流于形式,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实现。
3 相关解决对策
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当从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入手,共同完成,携手共进。
3.1 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培训师
现如今很多高校虽然设立有就业指导服务办公室,但其就业指导师人员构成相对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际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结合社会现实,打造高水平的就业辅导队伍势在必行。这些就业指导师,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心理知识,还要具备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另外了解社会现实,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有效测评,给学生一个有效的帮助。
3.2 校企合作进一步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校企合作是为学生提供岗位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采取和企业合作教学的模式,为企业提供实用型人才,既能解决高校就业难的困境,也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这是一种三赢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提前感受到工作的实质,体会到工作的难处,为进入社会打下了基础。不过,校企合作目前主要存在于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实践情况不多,建议今后普通高校科研参考此模式,尝试将一些实用性的专业进行校企合作。
3.3 就业心理咨询师的设立
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悲观、消极、急躁等。高校设立专项的就业心理咨询师有助于帮助或缓解贫困大学生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心态,对其负面的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和缓解。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以积极、饱满的情绪面对就业,面对各种面试,以提高成功率。
3.4 完善相关社会、高校体制,為企业提供税收等减免措施
由于贫困大学生具有特殊性,对企业招聘贫困大学生给与一定的政策性的照顾有助于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问题的解决。比如当招录贫困大学生达到一定比例,适当给与税收方面的照顾等。高校不妨构建贫困生就业帮扶专项通道,积极做好贫困生的推荐工作,主动为其联系企业,并减免大学生的相关求职报名费用等。
3.5 设立完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其工作能效,帮助贫困大学生认清社会现实,让其了解到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社会问题。要学会先就业再择业,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让大学生明白,在大城市工作不一定就是最理想的工作状态,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哺农村,在农村进行创业,反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改变贫穷的命运有多种途径,一味地往大城市钻并非明智之举。
3.6 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成绩外,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综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心理素质、口语能力、身体素质等。鉴于贫困大学生在入学时综合素质整体偏弱的局面,高校要采取措施,着重构建相关教学内容,努力拓展渠道,全方面的为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帮助。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加强其交流合作能力。
4 结语
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是社会有关部门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帮助贫困大学生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关心和照顾,要从心理、家庭等方面给与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高校要成立专项工作组,提前给与预防,制定完善的方针政策,将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创业思想的培养也是高校应当注意的问题,创业教育对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总之,只有社会和高校全力配合,才能破解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崔征.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4).
[2]曹丽娜.当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探微[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
[3]温娟.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06).
[4]石柳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问题浅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22).
[5]张哲.贫困大学生就业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8(02).
[6]李毅,何伟光.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01).
作者简介
杨凡(1982-),男,湖南省吉首市人。现供职于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
作者单位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吉首市 4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