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岁末,77岁的朱在仁老师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纸,见到熟人就给一张,收到这份“特殊礼物”的人,也都欣然接受,乐呵呵的说声“谢谢”后,便饶有兴趣的欣赏起来。
一张薄薄的纸,上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吸引着这么多人的眼球呢?
朱老师展开纸,原来是一张精美的2009年日历。“这是我自己设计的,图片也是自己拍摄的,经过Photoshop处理。既是我在Photoshop沙龙学习一年来的检验,也算我给大家的新年礼物吧。”说话的时候,他的幸福溢于言表。
一拍即合,Photoshop沙龙成立
2007年12月28日,省老年大学的罗铭辉、刘世富、张廷熙三位图片处理提高班的学员在闲聊中渐渐熟悉,他们觉得课堂上学习的时间很有限,加上老年人记忆力减退,需要反复实践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就这样,三个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Photoshop沙龙。
吴善绮本来就喜欢摄影,可是回来后总觉得有些照片不是很满意,留下遗憾。“把作品通过Photoshop软件处理好是我最大的愿望。”因此,虽然已经64岁了,她还是参加了沙龙,从最基础的学起,“现在,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理我的这些图片了。”吴善绮笑着说。
“参加沙龙,不仅学到的是图片处理的技术,对电脑的操作也得心应手了。”72岁的李少华认为,在这个集体里,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网络认识了许多朋友、知晓了很多事情。“每天1到2个小时上网,浏览国家大事和历史故事,让我的精神世界不落伍。”
参加沙龙没多久的苏和珍说,“老年人不学电脑,不敢接触现代化的东西,不敢用银行自动取款机,手机的各种功能不懂也不会用,甚至反映现代题材的电视都看不懂了。Photoshop沙龙给我们这些老年人提供了学习的空间。”
一声令下,召集班子负责
Photoshop沙龙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走过了一年的历程,成员们都说,这和沙龙的三个“幕后英雄”是分不开的。
罗铭辉、刘世富、张廷熙作为沙龙的召集人,可谓尽心尽责、不畏劳苦。每一次活动都要事先做好安排部署,活动的主题、活动的场地、作业的评点……每一项工作都是三个人经过协商后确定的。
彭邦卿是原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利用他自己的专长,给大家讲解摄影的方法。“出去采风的时候,彭老师站在烈日下、风雨中告诉我们如何采光、如何调焦距、如何构图,而且从来没有怨言,这对于一位77岁、身体又不大好的老人来讲,实属不易。”罗铭辉说,“有什么好的图片、好的软件,彭老师都是在第一时间发到各个成员的邮箱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了一个负责任的“召集班子”和团结的集体,成员学习的兴致提高了。2007年2月份凝冻低温,但是每个月的活动还是如期进行,而且没有一个人缺席。10月份去天河潭摄影,虽然下着瓢泼大雨,但是大家打着雨伞、披着雨衣,在风雨中完成了这次“采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天天气不好,天河潭水洞、旱洞内光线黑暗,根本拍不出来效果。“但是,因为准备充分,罗老师他们带上了照明灯,大家拍出了很好的照片。”苏和珍说。
快乐人生,快乐摄影
要想学习Photoshop,就必须有足够的图片做基础,这些图片都是成员们自己拍摄的。每一次的采风交流活动,就是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
朱在仁和老伴牟肇龄都参加了沙龙,两人互相搀扶着游走在鱼洞峡,寻找合适的风景作为拍摄。“当了几十年的教授,到了七十多岁才开始学习电脑、接触数码相机,怎能不珍惜这个机会呢。”拍摄、上网、处理图片、和朋友们交流,老两口忙的不亦乐乎。有人曾经不解的问他:“你不打麻将,这一天天的怎么过啊?”朱老师笑着说:“我一天忙都忙不过来呢,怎会无聊呢!”
从鱼洞峡回来,每人都拿出自己美化鱼洞峡的作品,并介绍电脑制作的经验。有的作品是用蒙版技术,把数张照片合成一张,做得天衣无缝;有的作品取实景,用电脑技术创作出富有新意的图片。
“看着自己的作品被大家传看,即使是批评,心里也很高兴”,彭邦卿说,“以前用传统相机,生怕别人问我关于数码相机的问题,我不懂啊,怕出丑。现在我可不怕了。”
张廷熙说,“沙龙”一词源于法文salon,它本是上流社会探讨文学艺术的场地。我们取用之,是寓意一种广泛性、群众性的团体,只要兴趣爱好,都可以参加。这个大门是敞开的,对所有人。
其实,在电脑上修修改改,就像人生一样,需要不停的修、不停的改。
链 接
“圈子”档案
成立时间:2007年12月28日
现有人数:30人
“圈友”年龄:56~77岁
活动地点:省农业厅或老年大学
活动时间:每月最后一周周五下午
“圈友”宣言:在学习中生存,在快乐中养老。
圈子成员名单:罗铭辉、张廷熙、刘世富、
彭邦卿、朱在仁、牟肇龄、杨达治、吴善绮、刘运起、高瑞珍、何鸿玲、曾巧玲、
郭兴道、王慧纯、万二碧、王珍源、郑晶、郑维亚、陈桂云、屠明德、李黔珍、苏和珍、李少华、刘梦涛、姚文翠、鄢在雄、
颜民亨、孙煒、许才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