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茶之源”和“专用茶具”的确立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_d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从对茶的文字溯源进行了探讨,从发生学的角度对茶起源于祭品、药物、食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茶与茶具最初的发展历程,即从茶之源到茶为饮,再到器为茶用,最后到专用茶具的确立。
  【关键词】茶文化;茶;茶具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一、茶之源
  (一)文字溯源
  茶是一种常青灌木,其叶有锯齿,呈椭圆,可以为饮。从词源的角度来考量,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对茶的称谓和写法也极其复杂,“荼,槚,蔎,茗,荈,搽”等,其中,以茶为最普遍,流传最广。文献中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但论记载最早的文献,当属《尔雅》:“槚,苦茶。” 但“茶”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茶”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茶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茶”的基础上,造一“搽”字。康熙字典中的对茶的记载:“茶,春藏药,可以为饮。”可以看到,茶,是一种可以做药,也可以饮料的植物,并且根据不同的制作方式,茶可以加工为绿茶、红茶、黑茶等,口味和功效也会大有不同。
  (二)起源之说
  饮茶能帮助人们陶冶情操、去除杂念,符合东方哲学中“清静恬淡”、“天人合一”、“涤除玄鉴”的思想。文人雅士亦将品茶亦被视为一种生活礼仪,一种生活艺术,一种生活方式。从文字溯源来看,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利用茶。但是我们的祖先为何要利用茶呢?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一般来说,主流观点包括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三种说法。
  1.起源于祭品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祭祀的记载,由此可见,早在先秦之前,祭祀就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活动。祭品就是祀神供祖时用的物品,祭品的不同,不仅反映了地域、民族生活方式的不同,更是彰显了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巨大意义。当时已有许多植物作为祭品,茶便是其中之一,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所以有学者提出“茶由祭品转而菜食,继而药用,最终为饮”。从发生学的角度说,祭祀是一种非常神圣的礼典,献给神灵和祖先的各种物品必定不会随意取材,理应拿出最好的物品祭献。祭品通常都需要兼顾稀有性、有效性、普遍性,才能登上台面,表达对神灵或先祖的诚意。如此说来,茶肯定是得先被发现利用,而后具有一定的功效,才能被作为祭品祭祀给神灵。
  2.起源于药物
  通过科学研究发现,茶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目前发现的已有近500种。主要成分有茶碱、咖啡碱、可可碱、胆碱、黄嘌呤、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钙、锰、铁、氟、碘、磷等多种矿物质。具有良好的食疗价值、药理作用和保健作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由秦汉期间众多学者第一次系统总结、搜集、整理而成。所以说,早在上古神农时代,就已经发现了茶叶可以解毒治病的功效。所以大多学者和文献都赞同茶起源于药这个说法。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这段话表面了他认同了《神农百草经》的记载,即赞成了药物起源说。
  3.起源于食物
  俗話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民以食为天,以茶为菜的记载,屡见不鲜。古时文献就有关于人们在食用后发现茶叶具有良好的味觉口感,经常将茶菜煮成羹,配以调料而食。《晏子春秋》记载:“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今天,基诺族仍有一道以茶为菜的典型——“凉拌茶”。基诺族人将新鲜茶叶揉软、搓细,摆盘,再配上酸笋、酸蚂蚁及各种调料,即做成“凉拌茶”待客。所以,诸多学者认为茶起源于食。
  研究历史,要把历史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考查。诚然,“药物说”的理论支撑很充分,但在那个时代,还未进入农耕社会或刚刚步入农耕社会,大家过的都是“茹毛饮血”的生活,作为老百姓,首先看重的是食物,人们为了吃饱,在采摘植物食用时偶然发现了茶能食用,然后在食用中发现了其提神解毒的功效。所以,可以得出“食物说”的观点更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器为茶用
  茶,需要一种载体才能为人所饮,这种载体就是茶具。茶具,一般来说只指饮茶的器具,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历史上的茶具包括从采茶、制茶、煮茶、泡茶、品茶等中所以与茶相关的所有器具。汉代《僮约》中记载“武阳买茶……烹茶尽具”,这是我国关于茶具的最早记载。“武阳买茶”表明了在当时已有商贩开始出售茶叶,“烹茶尽具”表明了烹煮好茶并用洁净好茶具。这里的“茶具”煮茶器具还是饮茶的器具,是专用茶具还是与酒器、碗通用的器具?目前并无定论。“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这里的“瓦盂”,在古代是指盛饭用的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是茶具、食具并未细分。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生活中看到“一器多用”的影子。
  但是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对茶具就有“茶具”与“茶器”之分,他认为在采制、烘焙、贮藏时所用的工具就是具,即在制茶过程中使用的叫茶具;在烧水、碾茶、煮茶过程中使用的是茶器,即在饮茶过程中使用的叫茶器。这表明在唐代,采茶和饮茶器具的界限是严格区分的。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茶具”,在内涵上还是有区别的。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早期的饮茶器具,是与酒器、食器相共享的,茶具和其他器具一样,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一方面随着技术、材料、审美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饮用方式的变化,也极大促进了茶器的发展。
  三、专用茶具的诞生
  回望茶文化的发展,当其成为一种根植于生活的文化,从量变到质变,一步步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时候,专用茶具的诞生就具有历史必然性了。唐代以前,茶称为“茗饮”,食用时通常采用烹煮法,茶如同煮汤一样,放上各种调料而成为餐食。在这种方式下,自然一个碗就足以,不会有太多的“盛汤形式”。出土的文物,也并没有将茶具、酒具、餐具等严格区分,“一器多用”的使用状态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瓷器诞生了。因其具备耐磨不透水的物理特性,以及色彩鲜艳、质地光滑、造价低廉等优点,奠定了专用茶具的物质基础。茶产业的繁荣昌盛,所谓“不可一日无茶”,奠定了饮茶的群众基础。最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佛学、禅学即所谓茶道的发展,又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当饮茶成为品茶时,茶的物理功效变逐渐转向了精神功效,从食用、药用到以茶为雅、为乐。“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香”、“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等等, 咏人咏事咏境,因茶而发着,不胜枚举。这表明饮茶已从粗放煮饮进入了精煎细品阶段。文人雅士的品茶雅兴为茶具的独立创造了条件。一件雅致精美的茶具,有助于提高茶色、茶香、茶味,其本身又且有很高的艺术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茶经》“四之器”中记载的关于炙、贮、煮、饮及配套器具共20余件。如风炉,一种用以生火煮水的炉子,炉身有三孔,用于通气。上有三架,用以承受茶壶之重。炉底有一个口,用以通气出灰,其下可放灰承接灰。采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去百疾的设计思路,对应了饮茶能使五脏调和,百病消散的药理功能,可谓是别具匠心。
  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出土一套盛唐时期的茶具,包括茶匙、茶碗、茶盆、茶笼、茶罗子、茶碾、茶炉、茶托等,包括了从贮茶、烘茶、烹茶到饮茶等全部饮茶流程所使用的器具。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间最早、组合最全、等级最高的御用茶具。这是僖宗皇帝恩赐佛寺之物。《茶经》四之器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 分别代表了文人雅士和宫廷贵族使用的茶具,系统地表明了在唐代已具有专用茶具,而且配套齐全,且非常注重工艺和形式美感。
  四、 结语
  所有艺术的发展,都是分类日渐明显,形式由少到多,工艺由粗到精,茶具也不例外。在科学、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化的脚步正在加速前进,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亡,而是融合,是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交叉融合,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茶具的文化内涵和设计内涵。对于茶文化的发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找出其发展的本质规律。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
  [2](清)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12.
  [3](唐)陆羽著,钟强主编.茶经(经典珍藏本)[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10,2.
  [4]朱郁华.无茶不文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5.
  [5]王颜,杜文玉.论唐宋时期的文思院与文思院使[J].江汉论坛,2009,4.
  作者简介:杨钦(1990-),男,汉族,江西省南昌市,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在结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中的急性肝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0例结肠癌肝转移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给予腺苷蛋氨酸500mg静滴,1次/d,同时给予还
在伤口愈合和癌细胞扩散过程中,会出现细胞集体迁移现象——细胞“大军”目标明确地向指定地点集结。但到目前为止,生物学家对这一重要现象还有不少困惑,如每个细胞参与有序集体运动的机制,特别是细胞使用何种信息来确定集体细胞运动的方向等。  一项最新的研究进展,也许会帮助解决上述困扰。近日,英国Nature杂志封面发表重大工程学突破——仿生物细胞群体机器人问世。  这种机器人能够模拟生物细胞集体迁移,实现移
期刊
河南能源集团中原大化公司尿素厂化工二班,是我们全体班组员工的第二个家。作为一线班组,我们每天都在维护“家庭”和谐,做到“家和万事兴”;为了建好这第二个家,我们想了很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在我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重型颅脑损伤发生率也大大增加.我院自2010年至2011年共收治63例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我们对患者术前状
大漠漫漫,铁流滚滚,鹰击长空。  沙漠、草原、山地、壕沟……2017年7月30日上午,充满野性气息的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迎来了一次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的阅兵。  这里一时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建军节为主题的专项阅兵,是自1981年华北军事大演习阅兵之后第一次在天安门以外地区举行的大阅兵,是中国在亚洲最大的、解放军最先进的、可媲美美国加州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的
期刊
2007年过去了,一年的时光不短也不长,它却足以让一个人改变,让一件事改变.从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成长.在转身而过的须臾,2008年也到来了.rn2008年是中国人不同寻常的一年,庆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这一点在高职类院校中尤为明显.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教学中使用"蓝墨云班课",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并针
爱国,先从守护国旗、爱护国徽、唱好国歌开始!  国旗、国徽、国歌作为政治符号,起源于近代西方国家,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晚清之后,这些政治符号在中国也相继出现。新中国成立前夕,选定国徽的工作纳入筹备开国大典的重要议程。但是,作为国家的标志之一,国徽却未能与共和国同步诞生。迟到近一年才诞生的国徽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毛泽东一边指挥解放军进军全国,一方面开始着手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工作。
期刊
访谈嘉宾:嘉吉公共关系及社会责任总监 郑泽群    初次见到郑泽群,是在嘉吉关爱委员会举办的活动上。那次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嘉吉员工志愿者们对社会责任活动的积极热情。还有一个就是郑泽群,干练却又十分亲切。  作为嘉吉的CRO,郑泽群很享受现在的工作。“在嘉吉做社会责任工作,每做一次就会坚定一次信心。这里的人有一致的价值观,然后大家齐心协力地把价值观变成行动。这种行动会激励我继续从事
《龙的传人》那首歌:“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歌曲《龙的传人》所呈现出的那种身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以超越政治、超越时空的高度,传现出一种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龙的传人》甚至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的现代族歌,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高尚的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