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栀子香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k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江汉平原的乡间,过去或现在,四季都是不缺花的。我小时候生活的九里潭村,村里人家鲜少特意种花养花,但各种花儿,却在村里村外各处绽放。树木的花,庄稼的花,蔬菜的花,野生的花,它们自由自在,带着世间温煦的美色千般激荡,万种芬芳,既妩媚,又与人可亲。
  在过眼欲狂的花花草草中,入夏之后盛开的栀子花,则独有自己的礼遇。它不仅是乡人少有特意种植的花,而且人们种植它,只为了观赏栀子花。
  栀子是常绿灌木,花苞在寒冬孕育,夏至时节绽放。相较于花瓣薄如蝉翼的桃、李、杏花,栀子花不是那种飘逸的花,它的花瓣厚实,花朵很大,全开的一朵栀子花,可以大过成年人的拳头。花谢了,也没有桃、李、杏花那种落英缤纷的幽意。
  然而,正如明朝诗人薛瑄所言:“栀子湖湘见,重看在锦城。花如梅蕊淡,香比木犀清。会取风霜实,还添药饵名。”栀子,能被人们守候,被江汉平原上乡村的人喜爱,有过往的传承,也有它在物竞天择中保有的品质。栀子可以入药,还可以提取黄色染料,最为特别的是,我以为还有栀子花的历久弥香。
  与多数花朵都是五片花瓣不同,栀子花由多层六瓣花组成,淡绿的花蒂之上,叠叠层层的六瓣花一层一层打开,素淡如雪,却香得浓郁广远。这种香,用汪曾祺先生的话说,是香得痛痛快快,掸都掸不开。栀子花萎谢了,干枯了,它特别的香味也久久发散,放在衣柜里或是随身揣着,依然暗香盈袖,让人心有灼然。
  九里潭村里的人们特意种植栀子花,我想大约就是栀子花这特别的香味了。我如此以为,也因为每年栀子花开的时候,采摘栀子花,佩戴栀子花,都是村里最为喜悦而浪漫的盛事。
  那些年的九里潭人家,家家户户都种有栀子,池塘边、房前屋后、菜园里,处处都有枝叶四季青翠的栀子。在温暖湿润的江汉平原,栀子特别容易种植和存活,剪一段栀子树枝,插到土里,很快就能长出树根,花朵当年就能含苞。花期到了,洁白的花儿朵朵漫过碧绿的枝条树叶,花瓣缱绻舒展,花香辗转激荡,风吹草动,皆是栀子花浓郁而清新的香。
  单朵栀子花的花期并不长,从花开到花谢,只有三五天。但是,整株栀子树上花朵此谢彼开,生生不息,月余不辍。这月余的时光里,最为兴奋的是村里的女子,在农忙之余采摘栀子花,成为她们在辛劳中的一种乐趣,一种简单的欢喜。
  有的栀子树年头长,大到一丈多高,她们就搬出木梯子,登高上树,在满枝满树的花朵中精挑細选。有的栀子树种植不久,俯身一丛,开出的花朵儿也是饱和得历历在目,弯腰采摘,深深一嗅,又有别种的沉醉。
  然后姑娘们、媳妇们、婶婶们把栀子花插在发梢发簪上,别在衣襟上,花香盈动之间,皆平添了平日里被忽略的姿色。男人们自然是不好意思把玩花儿的,这时他们却借了嗅花香,与大方些的女子调侃打趣,说一些诨话或荤话。快乐的感觉,如此也随了花香,在村里充溢,瓦当,人家,氤氲裹卷在这样的气息里,疏疏落落的,仿佛就改了面目,花事、农事、人事熨帖又温存。
  而但凡温情的、被人们广泛喜爱的物事,大多有一个不凡的民间传说。栀子花也不例外,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这个传说里,栀子花本是天上的一枝仙花,名号栀子花仙子。她看见人间只有一些小花小草,就下凡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栀子花树。不想,由于水土不服,花树渐渐就要枯萎了。这时,一位早出晚归做长工的穷汉发现了这棵可怜的树,他把树移植到家门口悉心照料。慢慢地,树有了生机,长得叶色碧绿,枝叶繁茂,并在初夏开满了洁白芳香的花朵,特别招人喜欢。
  有一天,穷汉开门回家看到了一桌的饭菜,他很奇怪,第二天他出门不久就折了回来,躲在外面偷愉往家里看。这时,只见身着白衣的女子从花树上下来,飘进了他家。穷汉子吓呆了,壮着胆子进屋询问,女子如实相告说:“我是栀子花仙子,来到人间,一时不适应环境与气候,是你在我危难时出手相救,你是我的恩人,如果你不嫌弃,我愿嫁你为妻。”
  后来,他们在婚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栀子花仙子还将栀子花的枝条剪下来插枝繁殖,门前的栀子花树长成了林。附近的百姓闻到这特别的花香,看到饱满皎洁的花朵,都想种植,他们就将栀子花树送给人们,从此,家家户户都种养起了栀子花。
  这样的传说,或许只是人们表达心中所愿的某种附会。不过,也正是因为人们在心里缱绻了温情,才有了这些最为朴素的附会。事实上,人间有意,万物传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传说或附会,仅凭人们对它的喜爱,成为传情达意的一种精神存在。栀子花,就是这样的事物载体。在栀子花期,村里人走亲戚、串门,都会随手剪几朵最大最美的栀子花作为礼物,虽然别人家也是有,但正如村里人说的:“你有是你的,我带来是我的心意。”
  而最为浪漫的传情达意,又总是会体现在少男少女之间。栀子花开的时节,正是端午节期间,作为曾经的楚国腹地,端午是江汉平原上十分隆重的节日。已经定了亲事的少年,在端午节来临时,都要给自己的对象家里送节礼,栀子花这时便代表了少年们美景良辰未赏透的缠绵心思。
  对象,是其时村里对已经定亲的少男少女的一种说法,也叫“搞对象”或“处对象”。那些年,对象最初由媒婆牵线,在媒妁之言后,男女双方见面相亲,互相中意了,亲事就踏出了第一步,就可以说有了对象。
  按照乡间当时的风俗,有了对象后,逢重大节日,少年郎都要代表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送节礼。送的礼物,就是当时乡村的普通物品:一块花布,一两块香皂,一些自制的点心,几斤鱼,几斤肉等等。具体也没有什么规定,大约就是男方家庭表达的一种谢意。传统乡村以家庭为社会劳动单元,一户人家,辛辛苦苦把女儿养育成人,能干活能参加社会劳动了,也出嫁了,成了别人家的劳动力。乡民忠厚,便以一些形式,表达出自己知恩图报的态度。送节礼,就是这其中的一种形式。节礼送到,女子家也会回礼,这种回礼,叫打发对象。相比男方,女方家的回礼更简单些,一两样物品,表达的也是自己礼尚往来的态度。
  这些形式作为风俗固定下来,成为乡村的一种礼仪,一种文化,一种代代相承的教化,也是乡村生活的一种丰富。看少年郎进村送节礼,看女子家回什么礼,看姑娘们羞答答地等自己的对象上门,在那时的乡村,是比栀子花更历久弥香的人间花事。   端午节送节礼时,少年们多会精心挑选一些栀子花,作为特别节礼送给自己的对象。送节礼的少年还很青涩,十七八岁,十五六岁,或者更小。那个年代,乡村男女结婚虽然有法定年龄,但是相亲定亲却是很早的,十五六岁之前,大多都定下了亲事。
  青涩的少年走在送节礼的路上,他们挑着一副箩筐,箩筐用红布盖着,里面装着节礼,放着栀子花。少年走一路,花香散一路,香得少年的脸颊生出红云。进了村,红云滔滔发散,一群小孩子追赶着喊道:“某某的对象来啰!”
  有更调皮的孩子,则一路跟到女方的家里,喊着闹着要少年给他的对象戴上栀子花,大人们也跟着起哄。少年敌不过,其实也想成全自己暗揣了一路的小心思,风吹花动的刹那,抽出一朵花,就戴在了姑娘的辫子上。姑娘羞红了脸,偷眼看向少年,躲都无法躲,便成风景。
  有这样的风景为底色,小女子半梦半醒,想到地久天长朝朝暮暮,不由得就摸了摸自己的衣服口袋,那口袋里,正藏着女子要送给少年的特别礼物。
  这特别的礼物,是女孩子巧手为对象量身制作的物件。一般为各种绣品、织品、缝制品,比如绣了各色花样的枕套、手帕、鞋垫、鞋子;用毛线织的手套、围巾、毛衣;手工做的布鞋等等。
  在栀子花开的端午节,女孩子的绣品上,也肯定会有几朵栀子花。它们在枕套或手帕上情事青葱,从最初的天真,到旧事温存的终生守望。
  小名叫毛三的一位女孩,是我在村里特别要好的玩伴。她长我几岁,在我远离父母兄妹在乡村生活的日子,她很多时候都像姐姐一样呵护我。我外婆出门走亲戚的时候,都是她在又大又古老的房子里陪我过夜。
  一年端午节期间,外婆去走亲戚,毛三姐来陪我,还带来了几朵没有全开的栀子花。此时,毛三姐像村里大多数姑娘一样,已经早早定了亲。这些花,都是她对象送端午节礼时给她采摘的。
  采摘这样没有全开的栀子花,用来送人最为合适,把它们泡在水里,离枝之后的花朵持續绽放,满屋盈香,多天不败。我找出几个大碗,在碗里装上清水,与毛三姐一起,一碗一朵栀子花,摆放在卧房的木格子窗户下。
  那夜的月光,也特别清亮,清淡清朗的光辉在窗外的天井上方移动,慢慢地,从窗格子里透进来,栀子花瓣上盈盈生光,波光闪烁,像童话一般。我被染了心情,仿佛有深思,又若隐若现地有些迷离,心里恍然有了神秘朦胧的向往,很是希望也有一位对象,有一个特别的人送花给我。
  毛三姐说:“你跟你外婆讲,找一个媒婆,帮你物色一个对象。”她说过想了想,又说:“不过我觉得你的对象不好找,因为你总归要离开这块地方,哪个媒婆会给你张罗呢?”
  果然,毛三姐是有先见之明的。几度栀子香过,村里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子,陆陆续续都有了对象,她们喜滋滋的,比着赶着,悄悄说一些关于对象的私房话。也会时不时地问我一句:“你几时找对象呀?”
  但是我外婆家里,始终没有媒婆上门,我也一直没有对象。后来,父母接我回城里读中学,我与毛三姐一起在清水里泡栀子花时生出的乡村情事,自此成为记忆里的花影嫣然。
  再后来,我从江汉平原到北京,看栀子花开,也成了一种追忆。栀子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北京室外的气候不适宜种植栀子。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不少北京人甚至不知道栀子花,就像我家乡的人也曾经不知道西府海棠。
  故乡九里潭,我虽然有时回去,却因为回去的时间多为春节,看栀子花开,在现在亦是一种向往了。
  今年清明期间,我回到九里潭祭拜外公外婆,之后特意去找寻老屋池塘边的栀子树,来回几圈,却没有找到。世事和环境不断变迁,老屋前后的池塘因为无人打理都已干涸,池塘内外灌木杂草密不透风,不知道栀子树是蛰伏在其中,还是已经不在这世间了。
  老屋池塘边的栀子树,曾经排在村里最大的栀子树之列,在我小时候,每年开得繁花满树。栀子树高,我够不着,外婆也不让我爬梯子,都是外公采摘栀子花。我每次跨一个竹篮子候在树下,外公采满了一篮子,我接下来,再把空篮子递给外公。
  几树栀子花实在太多,每年送不完,也戴不完,逢赶集的日子,外公也会在当日清早剪一些花朵,拿到集市售卖。我最喜欢的,是在清晨跟外公去采摘栀子花。细腻绵柔的花朵上挂满露珠,晶莹润泽犹如精灵。经年翠绿不凋的叶子,这时也被露水渲染得沁人心脾,似绝代佳人眼波流转。
  有时候,我会在树下想:不知道这些言笑殷殷的栀子花,到了集市会遇到怎样的一些女子,女子们染了这样的白、这样的香,也会想要有一个特别的人分享吧?也许,就有了又一个栀子花仙子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我当年,在吾家有女初长成的年月,沉迷于栀子花生出的一点想象,或者情怀。不过,我体验自己当年的这份思绪,也并不觉得只是一份遐思。其实,人的一生,与花的一生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一年又一年,花会谢,人会老,人与万物,都有相似的循环。但是,种花的土地不瘠,人的心里不荒,这世间,就一直会有想象可待,有往事可栖。
  责任编辑 黄月梅
其他文献
老胡说,我辞职吧,我没方向感。  老战友啊老战友,你叫我怎么说你呢?  这回,王总没叫他老班长,老胡知道,在王总心目中,他已经渐渐失去分量。以往任何场合,王总一直叫他老班长。老胡反对过,但王总说,要的就是为你树立威信,你是我最敬重的人。虽然王总以前是自己手下的兵,但老胡只称呼王总,过去和现在,两回事。  老胡还在为上次的事内疚。一个投资商看中了王总淮城的项目,带着一帮人来考察,偏偏副省长到访,走不
期刊
“姐,妈说让咱们回家吃饭,爸有事要商量。你知道了吗?”林凯用微信给姐姐发语音,“是不是爸爸刚退下来寂寞了,要给咱们开会呀……”  “不会的。你还不了解咱爸,他可不是这样的人,没有官瘾。”  “不节不年的,说什么事呀?什么事不能放在星期六或者星期天再说。”  “肯定是有事,爸这一辈子在家里从来不做主,一定有什么事。好了,别说了,我收拾东西,准备下班了,一会儿家里见吧。”  林岚收起手机,急匆匆地往外
期刊
一大早,梅正山就开始收拾这座木楼,楼上楼下,桌椅橱柜,门窗屏风,都擦得干干净净,连楼梯都拖得一尘不染。  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中共临城区委每月一次的例会要在这里召开。几天前,区委书记老魏来通知梅正山时,顺便告诉他,他加入组织的事,要在这次会议上研究表决。梅正山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一夜没睡。为了这次会议不受干扰,他昨天就让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梅正山曾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5月参加了
期刊
修堤進行到紧要关头,快断炊了。供应给修堤民工的野菜粥越来越稀。  “说好了管干饭的,粮食呢?”有民工责问管粮食的孙排长。  年轻的孙排长还没答上话,又有一个民工跟着起哄:“没得吃,哪有力气修堤。走,不修了!”  也有人替孙排长说话:“乡亲们,新四军帮我们修筑海堤保卫家园,就是饿着肚子,我们也要干下去。”  “要饿肚子你去饿,我不能饿。”有人撺掇部分民工走下大堤。  下堤时,他们拨开一簇高高的茅草,
期刊
一株幸福的栀子花  一株幸福的栀子花  她的幸福在于她在无风时的愣神  她傻傻地想着自己的心思,无察  绕着她的嘤嘤嗡嗡的蜂、蝶  一位少年走过来,她的香气像泼下的  一盆水,不偏不倚浇在他的身上  少年一脸惊诧的快乐,消融在栀子花园的  深处。起风了,栀子花睁开眼  她复瓣的睫毛之间有了共鸣  在林中,在空中,在心中,眨动她  满树洁净的眼睛。没错  这是她一年间最委婉的表达  有重音,有轻音,
期刊
1  朱松键第一眼见到侯兰珍时,很有点失望。这点失望,也许就为后来俩人的战争留下了伏笔。  早春二月的一个周末,晚饭时,母亲一边咀嚼着饭菜,一边含糊不清地告诉朱松键:明个礼拜天,你哪里也不要去了,柳婶要领个姑娘来给你看。  朱松键问是哪家的姑娘,朱母说是侯八家的大闺女。朱松键停了筷子,翻着眼睛想了半天,也无法搞清侯家大丫头到底是谁。朱母说:邻村的女子你都不认识,怪不得讨不到人。那丫头人还不错,嘴甜
期刊
江边风景  一个年轻的妇人  站在江水里,洗一棵白菜  我惊讶她的想象力  她用一条长江,洗一棵白菜  我不知道,弱水三千  能否洗净  一棵白菜里的尘埃  深夜的蝴蝶  黑夜走到了深處  蝴蝶的深处  是谁,狠狠地吹了一下  整栋楼房的灯火,都灭了  只留下一个  朝向不明的窗户  保留着光明,百花凋残  只留一朵  所有死亡的灯火  都在这里复活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  读仓央嘉措的情诗  你来
期刊
敬亭山  师从石匠  从你的额头,眼睛开始  用肌肤,热血,三千青丝  用腾格淖尔的马头琴  融化,凝固  一个人的皱纹,宗教  汗水反复敲击着  古昭亭的晨曦  飞出的火蝴蝶,不是玉真公主  一定是我  放牧希拉穆仁的羔羊,马群  用晨雾,用甘泉  用昼的长衣衫,用夜的绿雪茶  用赛罕塔拉的篝火  燃烧,焚毁  一个王朝的阴影  让灵魂从独坐楼出走  宁 国  ——给叶枫林  枫林或者风林,不重
期刊
环游记  通往大海的路径还未显现。一个  经验丰富的水手知道,如何通过土壤分辨  前路的方向。伟大的旅行不亚于一场  占卜,从北半球到南半球  世界的极地忽隐忽现。并不是所有的水手  都善于在陆地行走,你何曾见过  涉水的青蛙又久居旱地?因此,真正的  大海远不如你想象的那样凶险  而白帆,一页页浮于水面的腮体  其下都隐有一颗硕大的头颅,水手们  以歌为号,在日落前抛下巨锚。只有  他们知道,一
期刊
商代断墙  断墙连接着殷商  上面的文字已被岁月读走  它的腰肢被雨水切断  一半沉入泥土  一半蹲在风的肩上  没有门 门被古今的行人  屡屡开合  开到极限 就闭成了无形  表情数千年 模糊到眼底  城门隐身 喘息  来往的灵魂 追赶着光阴  到泥土里谈今论古  过程在过程之外  无影的表白 摆动着安静  它在收留空中的浪迹  春天来了  送给断墙朵朵残缺  春天的手轻巧一动  就撩开了传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