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同时也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是高校学生进入校园后的必修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类型的军训并不能满足高校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开展军、校融合模式成为新时代军训工作开展的基调,在军、校融合模式下探索大学生军训工作体系,有利于深化军训内容、落实军训成果。
【关键词】军;校融合;大学生军训;体系研究
综述
军训作为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新生入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在高校开展已有三十年余年,其历经多年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学者开始探寻新时代下军训的更多内涵外延,力求通过新时代下的军训培育更有时代担当的的新青年。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人民武装部的陈康和袁金明[1]探索了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实践创新,即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要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入挖掘以军训自训模式弥补军训外训模式的比较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吉林建筑大学的于慧丽[2]对“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高校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析,指出傳统的高校大学生军训过多关注技能训练,对学生军训过程中思想政治意识教育有所欠缺,阻碍了对学生“三全育人”思想的实施,其从“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高校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提出了在高校军训工作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的田媛媛[3]则从高校自主军训实践育人的价值和路径出发,指出传统军训模式由于军训时间短,军训效果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军训成果难以巩固和延伸,而且增加了带训部队的负担,其提出高校自主军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依靠学生骨干力量。使军训质量得到了保障,不仅锻炼了军事教员队伍,而且使军训效果得到了延续,学生管理力量也得到了补充。
1.大学生军训的意义
高校是国家培养是时代优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专业的文化课程培训的同时,开展军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军训之所以能够成为各大高校新生入校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因为其对高校学子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其一,新时代高校学子理应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军训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教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优质人才的重要措施。
其二,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整个大学生军训的主旋律,更是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开展军训可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高校学子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其三,军训期间,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军事武器、学习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这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四,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大、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军训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形式。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名族的兴衰与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有着密切的联系。
军训的目的是通过相对严格的军事训练来激发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作风,同时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
2.大学生军训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大学生军训工作的现状
军训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学子进入大学后接受的第一门课程。大学生军训主要包括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主要的板块,可以军事知识、内务整理、队列训练、集体活动等多个小的部分。绝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初期进行为期2-3周的集中军事技能培训,以较为严格的方式管理学生,之后军事理论课程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任务。本文主要从军训的方式、军训的内容、军训的整体性以及军训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来探析大学生军训工作开展的现状。[4]
(1)军训的方式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军训工作主要以两种方式开展,其一是将新生集中至军营进行全封闭式的军事训练,其二是由学校联系相关部队派遣教官到校协助开展军训工作。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需要进行军训的学生越来越多,全封闭式军训面临场地不够、住宿不足的问题,而在校军训则对教官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军训工作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军训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2)军训的内容
目前各大高校大学生军训主要包括队列动作训练、内务卫生整理、军事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以及相应的集体活动。在白天主要进行军姿训练、齐步走、正步走等一系列队列动作训练,晚上会进行一些军歌对唱、拉歌比赛等集体活动,部分高校甚至会进行一些轻武器设计和基本的战术训练。
(3)军训的整体性
绝大部分高校军训时采用的是男女方阵分开训练,在不同方阵中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一般是采取按学院为总体单位,往下再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采取相同的训练内容,但在追求整体性的同时,军训忽略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军训的需求的差异性,其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4)军训的有效性
高校军训一般采取入校初期2-3周进行集中训练,在军训期间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具有良好的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其国防意识和军事基本技能也稍有提高,但由于军训开展时间短,持续性不强,导致后期效果不足,一段时间后又将恢复到军训前的状态,无法将军训的成果持续运用到之后的学习生活中。
2.2大学生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军训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是件受益匪浅的事,但从军训工作开展的现状看来,现阶段军训工作效果不尽人意,造成上述军训现状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5] (1)军训工作目标的迷失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军事课程的目标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程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军训作为军事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理应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落实为国家培养人才和国防后备力量,但纵观全国高校,极少能够真正从政治、军事、教育等多角度综合考虑完成军训工作,大部分高校仅是将其作为一项任务,开展形式化的军事训练,要求上和严格程度上都达不到相关要求。缺乏高强度的训练,高校和承训部队均没有把军训工作提升到加强国防建设的高度上去考虑和完成,这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军训工作的目标,失去了军训工作特有的价值与意义。
(2)军训工作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军训工作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军训开展情况与开展效果,以近几年军训工作开展的情况看来,由于军训制度和体系产生的军训工作开展问题已经逐步暴露。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完全落实军训制度和要求,针对军训工作管理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也没有专门的军训机构对其负责,大部分高校军训工作设立在学生处、保卫(武装)部甚至是体育部门,军训的基层建设没有做好,那么军训工作自然不会有高质量的效果。由于军训制度不完善、军训考核体系不健全,军训工作则很难规范化、制度化,这导致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对于军训都没有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
(3)军训工作资源不足,保障难度大
随着高校扩招的浪潮,进入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军训工作的规模和数量都在进一步提升,难度逐年增大,这导致承训部队教官输出量越来越来,而由于部队本身就有繁重的训练任务,调出更多教官协助军训存在一定的困难,就此部分承训部队甚至派出新兵作为教官,由于其本身缺少经验,在军训工作开展方面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影响军训的质量。目前大部分高校军训采取在校内进行,由于训练场地的局限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军事训练很难落实,大部分训练仅仅局限于站军姿、走军步等方式上,教学单一性不仅使军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学生对军训的兴趣下降,致使其在身心上都比较疲惫,失去军训工作开站的意义。
(4)军训的短期性难以巩固其教育成果
军训一般只持续几周时间,在训练期间或许大学生整体素质会有一定提高,但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还是很困难的。在军训结束后,高校对军事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下降,学生在军训期间的成果逐渐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消失,无法得到巩固。
3.基于军、校融合模式的大学生军训工作体系
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九大报告,新时代新型军事人才从何而来的呼声此起彼伏。“军民融合”承接了推动民族复兴大业中经济建设的“棋局”与军事斗争准备的“战局”紧密结合之任,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事。高教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指出:“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主体,亦理应成为军事教育之强大后盾,军民融合将为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开启新篇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的“加强教育资源统筹,使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深度融合”要义更为具体化—高等院校植入军事学科,部队院校主动开门办学,军工企业倾力协作。
由此可见,完善军、校融合模式是国家发展大势,在军、校融合模式下探索大学生军训工作体系是提升军训工作质量和成效的重要途径。
3.1军、校融合模式提供人力支撑和教学保障
军、校融合模式即高校与驻地部队合作,让部队参与学校工作,在学生国防教育、新生军训、大学生应征入伍、大学生预备役分队建设给与专业支持,深化军、校双方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国防、关心国防、投身国防。学校也应进一步完善領导协调机制,促进军、校双方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和融合发展,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开创军、校融合模式下国防教育新局面。
在军、校融合模式下,国防教育板块的工作由驻地部队直接负责,部队提供专业人员进行教学和工作开展,人力配备得到保障,驻地部队的专业性,教学质量也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3.2军、校融合模式推进军训工作正规化
在军、校融合模式下,驻地部队直接负责新生入学军训工作,部队可以建立相对完善的军训工作安排,在有限的训练条件下对学生进行最高质量的培训,相较传统模式下学校多部门协同配合的机制,其专业和针对性更强。同时高校通过与部队深入合作,军训不在局限于开学几周的时间内,而是建立一种长效工作的军训机制,在学生长期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渗透军事训练元素,明确军训形式、内容和军训目的,从更专业的角度推动军训工作的开展,这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军训工作开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军训工作主管部门职权更加集中,军训工作开展更加常规化,正规化。
3.3军、校融合模式提升军训工作质量和实效
通过军、校融合模式,军训不再是集中于开学初期几周内的一项任务,而是在驻地部队参与下的长期工作,持续渗透于高校学子后期学习和生活中。军、校融合模式下加强学生思想纪律建设,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督导作用,坚持用军训意识加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使学生在融合模式下养成良好的军人素质,营造奋发向上的优良作风,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军、校联合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军营,深刻感受军队文化。可以看出,相较传统军训模式,军、校融合模式下的军训工作质量更高,效果更好,持续性更强。
4.结论
军训是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基本军事素养,为军队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传统军训质量和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建立军、校融合模式下的军训工作体系成为提升军训质量与效果的有效方法,不断创新大学生军训机制,适应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和国防建设新要求,严格落实军训工作目标,让大学生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不再浮于表面,进一步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军队后备力量,为国家国防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康,袁金明.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实践创新[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2):107-108.
[2]于慧丽.“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高校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5):49+71.
[3]田媛媛.浅议高校自主军训实践育人的价值和路径[J].西部学刊,2020(17):78-81.
[4]耿勤.试析当今大学生军训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1):63-65.
[5]刘星. 当代大学生军训现状及创新模式研究[C]// 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协会;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协会;北京联合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军勋,1973年出生,男,汉族,陕西商洛,本科,任职于西南交通大学保卫处,研究方向:军事理论。
【关键词】军;校融合;大学生军训;体系研究
综述
军训作为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新生入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在高校开展已有三十年余年,其历经多年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学者开始探寻新时代下军训的更多内涵外延,力求通过新时代下的军训培育更有时代担当的的新青年。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人民武装部的陈康和袁金明[1]探索了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实践创新,即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要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入挖掘以军训自训模式弥补军训外训模式的比较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吉林建筑大学的于慧丽[2]对“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高校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析,指出傳统的高校大学生军训过多关注技能训练,对学生军训过程中思想政治意识教育有所欠缺,阻碍了对学生“三全育人”思想的实施,其从“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高校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提出了在高校军训工作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的田媛媛[3]则从高校自主军训实践育人的价值和路径出发,指出传统军训模式由于军训时间短,军训效果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军训成果难以巩固和延伸,而且增加了带训部队的负担,其提出高校自主军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依靠学生骨干力量。使军训质量得到了保障,不仅锻炼了军事教员队伍,而且使军训效果得到了延续,学生管理力量也得到了补充。
1.大学生军训的意义
高校是国家培养是时代优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专业的文化课程培训的同时,开展军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军训之所以能够成为各大高校新生入校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因为其对高校学子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其一,新时代高校学子理应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军训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教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优质人才的重要措施。
其二,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整个大学生军训的主旋律,更是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开展军训可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高校学子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其三,军训期间,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军事武器、学习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这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四,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大、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军训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形式。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名族的兴衰与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有着密切的联系。
军训的目的是通过相对严格的军事训练来激发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作风,同时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
2.大学生军训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大学生军训工作的现状
军训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学子进入大学后接受的第一门课程。大学生军训主要包括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主要的板块,可以军事知识、内务整理、队列训练、集体活动等多个小的部分。绝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初期进行为期2-3周的集中军事技能培训,以较为严格的方式管理学生,之后军事理论课程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任务。本文主要从军训的方式、军训的内容、军训的整体性以及军训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来探析大学生军训工作开展的现状。[4]
(1)军训的方式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军训工作主要以两种方式开展,其一是将新生集中至军营进行全封闭式的军事训练,其二是由学校联系相关部队派遣教官到校协助开展军训工作。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需要进行军训的学生越来越多,全封闭式军训面临场地不够、住宿不足的问题,而在校军训则对教官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军训工作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军训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2)军训的内容
目前各大高校大学生军训主要包括队列动作训练、内务卫生整理、军事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以及相应的集体活动。在白天主要进行军姿训练、齐步走、正步走等一系列队列动作训练,晚上会进行一些军歌对唱、拉歌比赛等集体活动,部分高校甚至会进行一些轻武器设计和基本的战术训练。
(3)军训的整体性
绝大部分高校军训时采用的是男女方阵分开训练,在不同方阵中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一般是采取按学院为总体单位,往下再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采取相同的训练内容,但在追求整体性的同时,军训忽略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军训的需求的差异性,其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4)军训的有效性
高校军训一般采取入校初期2-3周进行集中训练,在军训期间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具有良好的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其国防意识和军事基本技能也稍有提高,但由于军训开展时间短,持续性不强,导致后期效果不足,一段时间后又将恢复到军训前的状态,无法将军训的成果持续运用到之后的学习生活中。
2.2大学生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军训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是件受益匪浅的事,但从军训工作开展的现状看来,现阶段军训工作效果不尽人意,造成上述军训现状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5] (1)军训工作目标的迷失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军事课程的目标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程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军训作为军事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理应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落实为国家培养人才和国防后备力量,但纵观全国高校,极少能够真正从政治、军事、教育等多角度综合考虑完成军训工作,大部分高校仅是将其作为一项任务,开展形式化的军事训练,要求上和严格程度上都达不到相关要求。缺乏高强度的训练,高校和承训部队均没有把军训工作提升到加强国防建设的高度上去考虑和完成,这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军训工作的目标,失去了军训工作特有的价值与意义。
(2)军训工作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军训工作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军训开展情况与开展效果,以近几年军训工作开展的情况看来,由于军训制度和体系产生的军训工作开展问题已经逐步暴露。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完全落实军训制度和要求,针对军训工作管理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也没有专门的军训机构对其负责,大部分高校军训工作设立在学生处、保卫(武装)部甚至是体育部门,军训的基层建设没有做好,那么军训工作自然不会有高质量的效果。由于军训制度不完善、军训考核体系不健全,军训工作则很难规范化、制度化,这导致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对于军训都没有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
(3)军训工作资源不足,保障难度大
随着高校扩招的浪潮,进入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军训工作的规模和数量都在进一步提升,难度逐年增大,这导致承训部队教官输出量越来越来,而由于部队本身就有繁重的训练任务,调出更多教官协助军训存在一定的困难,就此部分承训部队甚至派出新兵作为教官,由于其本身缺少经验,在军训工作开展方面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影响军训的质量。目前大部分高校军训采取在校内进行,由于训练场地的局限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军事训练很难落实,大部分训练仅仅局限于站军姿、走军步等方式上,教学单一性不仅使军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学生对军训的兴趣下降,致使其在身心上都比较疲惫,失去军训工作开站的意义。
(4)军训的短期性难以巩固其教育成果
军训一般只持续几周时间,在训练期间或许大学生整体素质会有一定提高,但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还是很困难的。在军训结束后,高校对军事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下降,学生在军训期间的成果逐渐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消失,无法得到巩固。
3.基于军、校融合模式的大学生军训工作体系
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九大报告,新时代新型军事人才从何而来的呼声此起彼伏。“军民融合”承接了推动民族复兴大业中经济建设的“棋局”与军事斗争准备的“战局”紧密结合之任,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事。高教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指出:“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主体,亦理应成为军事教育之强大后盾,军民融合将为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开启新篇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的“加强教育资源统筹,使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深度融合”要义更为具体化—高等院校植入军事学科,部队院校主动开门办学,军工企业倾力协作。
由此可见,完善军、校融合模式是国家发展大势,在军、校融合模式下探索大学生军训工作体系是提升军训工作质量和成效的重要途径。
3.1军、校融合模式提供人力支撑和教学保障
军、校融合模式即高校与驻地部队合作,让部队参与学校工作,在学生国防教育、新生军训、大学生应征入伍、大学生预备役分队建设给与专业支持,深化军、校双方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国防、关心国防、投身国防。学校也应进一步完善領导协调机制,促进军、校双方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和融合发展,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开创军、校融合模式下国防教育新局面。
在军、校融合模式下,国防教育板块的工作由驻地部队直接负责,部队提供专业人员进行教学和工作开展,人力配备得到保障,驻地部队的专业性,教学质量也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3.2军、校融合模式推进军训工作正规化
在军、校融合模式下,驻地部队直接负责新生入学军训工作,部队可以建立相对完善的军训工作安排,在有限的训练条件下对学生进行最高质量的培训,相较传统模式下学校多部门协同配合的机制,其专业和针对性更强。同时高校通过与部队深入合作,军训不在局限于开学几周的时间内,而是建立一种长效工作的军训机制,在学生长期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渗透军事训练元素,明确军训形式、内容和军训目的,从更专业的角度推动军训工作的开展,这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军训工作开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军训工作主管部门职权更加集中,军训工作开展更加常规化,正规化。
3.3军、校融合模式提升军训工作质量和实效
通过军、校融合模式,军训不再是集中于开学初期几周内的一项任务,而是在驻地部队参与下的长期工作,持续渗透于高校学子后期学习和生活中。军、校融合模式下加强学生思想纪律建设,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督导作用,坚持用军训意识加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使学生在融合模式下养成良好的军人素质,营造奋发向上的优良作风,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军、校联合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军营,深刻感受军队文化。可以看出,相较传统军训模式,军、校融合模式下的军训工作质量更高,效果更好,持续性更强。
4.结论
军训是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基本军事素养,为军队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传统军训质量和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建立军、校融合模式下的军训工作体系成为提升军训质量与效果的有效方法,不断创新大学生军训机制,适应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和国防建设新要求,严格落实军训工作目标,让大学生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不再浮于表面,进一步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军队后备力量,为国家国防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康,袁金明.高校学生军训自训模式与立德树人融合的实践创新[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2):107-108.
[2]于慧丽.“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高校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5):49+71.
[3]田媛媛.浅议高校自主军训实践育人的价值和路径[J].西部学刊,2020(17):78-81.
[4]耿勤.试析当今大学生军训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1):63-65.
[5]刘星. 当代大学生军训现状及创新模式研究[C]// 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协会;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协会;北京联合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军勋,1973年出生,男,汉族,陕西商洛,本科,任职于西南交通大学保卫处,研究方向:军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