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不轻《格里芬教授的烦恼》编辑手记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f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始编辑工作前初读《格里芬教授的烦恼》,我犯了一个错误——把它归入“假日小说”一类。在英文原版封面上,沙滩上散放着三三两两的彩色躺椅;不少外国读者也说这是他们度假时看的书。确实,构架清晰的两段式故事,讲了主人公格里芬教授生活中的各种假期:女儿好友的婚礼,女儿的婚礼;童年时跟着父母去海滨,青年时与朋友们仅因临时起意就奔赴墨西哥,诸如此类。
  作者开篇就好好折腾了他的男主角一把:年老的母亲仍不放过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的机会,在开车途中给他打来电话,害得他成为静止的标靶,惨遭鸟屎袭击;同样身为教授的父亲好像遗传给了他成捆弄丢学生作业的基因,本想舒舒服服在度假屋外批个论文,结果一阵风吹来……整理完四散的纸张后他发现还少三张,有一张在一个街区外找到了,它像一张寻找失踪宠物的传单似的粘在电线杆上,另外两张则很有可能在前往临近城市的路上——这样的桥段更让人很难不去设想,这大概是一个由各种戏剧化事件点缀的喜剧甚至闹剧,云淡风轻地一笑而过。
  我们都错了,但我们其实也没错。凭借一本《帝国瀑布》荣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理查德·拉索也是位编剧,蒙太奇式地编织各种故事,影视剧一般几分钟安排一个小高潮是他的老本行。不过这一回,他却用看似轻巧的方式讲了几件很沉重的事。
  不得不說的是,理查德·拉索真是一位残忍的作家,他把很多人藏在心里不敢说的一句话说出来了:“我们终将变成自己曾经最不想成为的人,那就是我们的父母。”《格里芬教授的烦恼》借一位中年大学教授的“倒霉”生活,讨论了一个敏感尖锐、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话题:我们所经历的最好和最糟糕的事,都发生在家庭里——家的温暖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然而源自父母与家人的羁绊和伤害却也是最深、最难逾越的。格里芬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他们自命不凡,以知识分子自居,但事实上却自负、虚荣,为人刻薄,甚至还会在租来的度假屋里小偷小摸。年近六旬的格里芬一直想要摆脱家庭的阴影,追求从精神到物质上的无拘无束。因此他努力避免妻子、女儿与父母接触,并认为自己成功地避开了他们的影响。然而在独自前往一场婚礼的过程中,他得以有机会回顾近年来的生活,却蓦然发现自己和父亲一样头发稀疏,眉毛上长出了和母亲一样的痣,更糟糕的是,他的事业和婚姻都在重走父母的老路:小说家的理想无从实现,与妻子从分歧变成了隔膜。
  虽然格里芬是一个身陷中年危机的美国知识分子,但他面临的问题却是不分年龄、国别与阶层的:父母对人生、对婚姻的观念,是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你?他们性格中的缺陷,是否也成为了你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他们是否期望你继承他们毕生未竟的理想,而你是否因此觉得受累痛苦却又无法摆脱?最“可怕”的是,你最不想成为的人,你不想重走的婚姻道路,是否最终都成了现实?
  理查德·拉索用一个很有喜剧效果的细节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甚至是绝大多数时候——梦想之于一生,有如假期之于一年,对于它们的期待能够推动时间流转,但最终你能获得的东西却完全没有任何保障。小说中,格里芬的父母将科德角视为理想家园之所在,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们又认为自己不愿屈就现实——于是两人自创了一种只有两个类别的房产分类法:“买不起”与“白送也不要”。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幸福观可以说相当普遍,有太多人把高远的梦想变成了眼下还碌碌无为的借口。
  最后,理查德·拉索再次探讨了一个无数人已经探讨过的问题:记忆这东西非常不靠谱。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身兼好莱坞编剧的格里芬有次偶遇业界大罢工,闲来无事就写了篇名为《布朗宁一家的夏天》的故事,借此回忆了小时候在海滨度夏时认识的一家人——开朗、和善、阳光,与自己的家庭截然不同的一家人。敏感的小主人公就是格里芬自己,他用羡慕的眼光窥探着:布朗宁夫人美丽又能干,布朗宁先生是个运动健将,他们的孩子彼得很快就和格里芬热络起来,带给了他从没体验过的友情。但等假期一过,这一切都戛然而止。格里芬自认为这是对童年的一个交待,是自我反思和探索的尝试,但在别人眼中却完全变了味:他的好友认为格里芬讲的是小男孩发现自己性取向的过程;而刻薄的母亲更是否认了格里芬回忆中的一个又一个细节,认为他把什么都记错了。这种像是玩笑般的转折,似乎更像是给读者一记闷棍,这也是理查德·拉索举重若轻的表现手法之一。
  因此,在设计本书封面的时候,我们用漫画形式的初衷便是希望尽可能地将这种举重若轻视觉化。而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正是第一个跃入我们脑海的形象:一张看上去总是愁容满面的苦瓜脸,同样唠唠叨叨的知识分子,不时说着大胆自我剖析的刻薄玩笑——像极了理查德·拉索的格里芬,像极了现实生活里一个个“负隅顽抗”的“老男人”们。
其他文献
韩昌黎文集校注  作者:韩愈/著,马其昶/校注,  马茂元/整理  出版日期:2014年2月  本书以万历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为底本,去诗存文,并为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遗文一卷,附录集外文三篇,集传一卷。  本书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复经马氏哲嗣、当代著名学者马茂元先生整理,已成为韩愈文集的经典整理之作。  传书堂藏书志(全三册)  作者:王国维/撰,王亮/整理  出版时间
期刊
得未曾有  作者:庆山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得未曾有》是安妮宝贝改笔名“庆山”后首次发表的最新散文集新书,她的旅途从江南延展到甘肃,遇见四个不相识的人,记录下与他们相会的每个瞬间。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作者:俞敏洪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俞敏洪每天晚上12点之后会坚持写一篇文章,《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就是这些记录文字的呈现。全书精选了10
期刊
日本写真50年  作者:大竹昭子  译者:黄大旺  出版社:脸谱文化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生存和意念全数记录,立体展现日本五十年来摄影的丰富样貌与发展历程。摄影评论家大竹昭子与十位摄影师深谈摄影的价值和感受性,他们针对“活着的本体”与“摄影”的关系,深入摄影核心,翻来覆去的辩证与独特的世界观,是当代摄影中没有过、魅力满点的摄影论,堪称是中平卓马发表的各种摄影论之后,拥有最强烈论点和观察的
期刊
时间步入四五月份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开始不断上升,日渐炎热的天气让国人提前领教了酷夏的厉害,而对于大众出版商来说,这无疑也是一年中最为难熬的时候。  面对纸质出版的衰退,出版商不得不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采取花样百出的行销手段,其中“假期效应”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之一。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让当代人常常忙得“消费都是一种奢侈”,对于包括图书在类的众多商品来说,每年大大小小的节日假期就成为打开销
期刊
鸟山石燕:  百鬼夜行全图鉴  作者:鸟山石燕  出版社:新星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百鬼夜行全图鉴(盒装全四册,随书附赠30张精美妖怪装裱图)。鸟山石燕从《和汉三才图会》和传统日本民间故事中搜集了大量素材,并整理成系谱,倾其一生完成了《画图百鬼夜行》《今昔画图续百鬼》《今昔百鬼拾遗》《百器徒然袋》这四册妖怪画卷,合共描绘二百零七种妖怪,确立了今日我们所见到的日本妖怪的原型。  1491:
期刊
台湾某BBS上有两位网友的这样一段对话。网友A说:“我终于买到了一套倪匡科幻小说,是远景版的哦!”网友B说:“倪匡科幻小说我只看远景版,其他版本我都不看,因为最好看的倪匡作品都在远景版这里……”  这段对话,也许更多体现的是读者对书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从中我们依然能够了解到“远景版”的图书在一代读者心中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地位。远景现任发行人叶丽晴也时常从这些在网络上无意看到的段子中收获读者
期刊
崇祯三年(1630)元月,葡国铳师队由公沙·的西劳率领抵京,并有耶稣会士随行。公沙还作《西洋大铳来略说》,欲辨明红夷(荷兰人、英国人)与西洋(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之不同,更强调这些大铳应称作西洋大铳,红夷为海寇,葡人则系“西极欧逻巴沿海国土人,在小西洋之西,故称曰大西洋”,这些西洋铳是他们用以抵御红夷的。徐光启也作出“红夷之志,欲剪澳夷以窥中国;澳夷之志,欲强中国以捍红夷”的一番背书。讽刺的是,这
期刊
书香:大家怎么会想到做独立出版?  夏民:我大学读的是创作,我的学长姐、老师他们或出书或去报社、出版社上班,都跟出版界有关系。我看到出版这行很有趣,便想试试看。其实原来我想当高中英语老师,后来就从教育圈叛逃,跑去书林出版社上了两年班。我心里很想做跟纯文学有关的书,但如果赔钱的话,好像拿公司的钱在玩,不太好,所以我就想自己来,对自己负责任就好了。  刘霁:当时还没有“独立出版”的概念。我本来是做翻译
期刊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刚看照片的时候我就感觉很温暖、很感动,好像河清不久前才离开我们一样。河清的照片特别有他的气质,把我唤回了那个年代,让我想起他的神情动态、音容笑貌,以及跟我们在一起谈话的情景。  现在的中文系越来越不像一个有味道的中文系,越来越不能吸引真正热爱文学的学生。因为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好像就在八十年代像河清这样的老师、优秀的学者去世之后,好多东西都逝去了一样。河清对学生的感召
期刊
作者:王汎森  出版社:北京三联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這一百年来,对于新旧文化的争论,新派逐渐成为主流论述,旧派对历史文化的看法常常被连带地扫到历史的边缘,成为隐蔽的层面。作者认为,有些论调是主调,有些却成了执拗的低音。这些“低音”需要“重访”,他想做的工作之一,是从问题遮蔽的那一面看主流与边缘的分叉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