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态度欠缺型“问题学生”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对其是否有效转化是衡量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其成因,掌握其思想动态,把握时机,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干预转化问题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本文以一个“问题学生”的有效干预典型案例,说明了情感态度欠缺型“问题学生”具体的实施方法及感悟。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学生;有效干预
一、案例和问题成因
案例:小尹,男,进入我们学校第一周在六天军训的时间里,他就打了三次架,这让班主任很生气,想来个下马威制服他,于是在教室里对小尹严厉批评,结果小尹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顶撞老师……这让学校领导也很头疼,最后就转到了笔者所代的七年级(1)班。之后,笔者对小尹在学校的表现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他在班上最调皮捣蛋,叛逆心理较强,自控能力差,经常违反纪律,喜欢搞恶作剧;同时,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小尹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小学期间的表现进行了侧面了解,得知小尹父母经营着一家长途客车公司,父母忙于公司经营而疏于对小尹的教育,加之爷爷、奶奶对他过于宠爱和放任,于是小尹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家庭氛围中,长此以往,他更加欺负同学、顶撞老师,成绩节节倒退。
笔者分析认为:造成小尹在校表现“问题”较多的原因主要是其情感态度欠缺,其典型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常伴有叛逆、嫉妒和自我安慰的心理,师生关系比较紧张,课堂上贪玩,经常做出影响他人的举动,缺乏学习意志。具体成因有:一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的放任和爷爷奶奶的庇护,使其将家庭中的“唯我独尊”心理不知不觉带到了学校;二是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和教师对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没有跟踪了解,各科老师只对其采取简单的批评教育,加之同学的抱怨排斥,久而久之,逐渐产生了排斥心理;三是形成自闭心理,其在校的行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使老师和其他学生对他“避而远之”、“敢怒不敢言”,老师和学生对他的教育、交流越来越少,导致其形成“唯我独尊”的自闭心理。
二、问题的解决及实施效果
鉴于小尹的上述情况,小尹刚到笔者所代的七年级(1)班时,笔者并没有着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从侧面了解他的父母、他的朋友、他的小学老师得知,其实小尹是个挺聪明的孩子,就是在学习上不配合。于是在笔者课堂上有意设置一些小学奥赛方面的习题,让学生抢答,其实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上来,但笔者却给小尹机会,并夸张的称赞他为“本班聪明第一号”。开始听到这个称呼时他有点不好意思,低下了头;后来,我经常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只要他能回答上来,或者有了一点思路,我就会在课堂上夸奖他,一周后,他在课堂上敢抬起头听讲、也时而举手回答问题。同时,笔者与其家长和其他科任教师交流沟通,各科任教师采取同样的办法,慢慢地,他开始认真听课了,态度也端正了许多,再也不排斥老师了,对于老师的善意批评也会欣然接受,也开始喜欢学习了,渐渐融入到班集体了。
三、反思与结论
通过对小尹这个教育案例的干预分析,笔者深刻认识到: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长期,复杂并且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要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耐心,反复的教育与指导观察,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合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品质,激发其主动进步性。只要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取得进步,学习进步了,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著名教师丁谷怡说过:爱心贴近童心,它会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的确,在问题学生的有效干预方面,教师需要付出艰辛和爱心,花费精力、心思。当然,本个例研究只是初步的尝试,还有待于长期的追踪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康杰.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完全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朱琼.随迁子女社会认同、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3]廖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4]蔡晓艳.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5]殷余忠.中学校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1
[6]向阳.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杨菲菲(1969.10~),中学高级数学教师,本科学历,县优秀教师,并多次获各种奖项。
注:此论文为平凉市“十三五”2016年度微课题《初中数学“问题学生”的干预与转化策略探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为:PLWK20167071。
(作者单位:平凉市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学生;有效干预
一、案例和问题成因
案例:小尹,男,进入我们学校第一周在六天军训的时间里,他就打了三次架,这让班主任很生气,想来个下马威制服他,于是在教室里对小尹严厉批评,结果小尹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顶撞老师……这让学校领导也很头疼,最后就转到了笔者所代的七年级(1)班。之后,笔者对小尹在学校的表现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他在班上最调皮捣蛋,叛逆心理较强,自控能力差,经常违反纪律,喜欢搞恶作剧;同时,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小尹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小学期间的表现进行了侧面了解,得知小尹父母经营着一家长途客车公司,父母忙于公司经营而疏于对小尹的教育,加之爷爷、奶奶对他过于宠爱和放任,于是小尹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家庭氛围中,长此以往,他更加欺负同学、顶撞老师,成绩节节倒退。
笔者分析认为:造成小尹在校表现“问题”较多的原因主要是其情感态度欠缺,其典型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常伴有叛逆、嫉妒和自我安慰的心理,师生关系比较紧张,课堂上贪玩,经常做出影响他人的举动,缺乏学习意志。具体成因有:一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的放任和爷爷奶奶的庇护,使其将家庭中的“唯我独尊”心理不知不觉带到了学校;二是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和教师对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没有跟踪了解,各科老师只对其采取简单的批评教育,加之同学的抱怨排斥,久而久之,逐渐产生了排斥心理;三是形成自闭心理,其在校的行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使老师和其他学生对他“避而远之”、“敢怒不敢言”,老师和学生对他的教育、交流越来越少,导致其形成“唯我独尊”的自闭心理。
二、问题的解决及实施效果
鉴于小尹的上述情况,小尹刚到笔者所代的七年级(1)班时,笔者并没有着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从侧面了解他的父母、他的朋友、他的小学老师得知,其实小尹是个挺聪明的孩子,就是在学习上不配合。于是在笔者课堂上有意设置一些小学奥赛方面的习题,让学生抢答,其实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上来,但笔者却给小尹机会,并夸张的称赞他为“本班聪明第一号”。开始听到这个称呼时他有点不好意思,低下了头;后来,我经常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只要他能回答上来,或者有了一点思路,我就会在课堂上夸奖他,一周后,他在课堂上敢抬起头听讲、也时而举手回答问题。同时,笔者与其家长和其他科任教师交流沟通,各科任教师采取同样的办法,慢慢地,他开始认真听课了,态度也端正了许多,再也不排斥老师了,对于老师的善意批评也会欣然接受,也开始喜欢学习了,渐渐融入到班集体了。
三、反思与结论
通过对小尹这个教育案例的干预分析,笔者深刻认识到: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长期,复杂并且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要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耐心,反复的教育与指导观察,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合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品质,激发其主动进步性。只要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取得进步,学习进步了,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著名教师丁谷怡说过:爱心贴近童心,它会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的确,在问题学生的有效干预方面,教师需要付出艰辛和爱心,花费精力、心思。当然,本个例研究只是初步的尝试,还有待于长期的追踪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康杰.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完全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朱琼.随迁子女社会认同、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3]廖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4]蔡晓艳.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5]殷余忠.中学校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1
[6]向阳.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杨菲菲(1969.10~),中学高级数学教师,本科学历,县优秀教师,并多次获各种奖项。
注:此论文为平凉市“十三五”2016年度微课题《初中数学“问题学生”的干预与转化策略探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为:PLWK20167071。
(作者单位:平凉市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