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弓根注入万古霉素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融合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万古霉素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隙融合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3年1月—2016年10月解放军第82医院收治的30例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60~85岁,平均69.8岁。全部采用经椎弓根注入万古霉素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融合治疗技术。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JOA下腰痛评分及ODI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30例患者术后4~6个月均达到植骨融合,无一例感染发生,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2个月,患者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NRS、JOA、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应用万古霉素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椎弓根螺钉固定更加牢固,松钉的风险降低,术后椎间融合率高,能预防深部感染,且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临床疗效满意。

其他文献
小婴儿出现反流/溢奶、婴儿肠绞痛、便秘、排便困难、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比较常见,此类胃肠道症状多为功能性紊乱,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国内外医师对其认识程度及处理方案不统一,且相关的双盲对照前瞻性研究非常有限,目前的处理策略仍旧依据经验总结。现就参照罗马Ⅳ诊断标准及国内外专家共识,分别介绍各种小婴儿胃肠道症状、诊断及处理策略,提高临床儿科医师对此类症状的认识,规范管理。
目的探讨手指屈肌腱粘连的原因、治疗及预防的研究进展。方法以指屈肌腱、肌腱粘连、肌腱愈合为关键词,在PubMed、CNKI、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使用计算机检索2016年6月之前的有关手指屈肌腱粘连的原因、治疗及预防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手指屈肌腱粘连原因是因为屈肌腱损伤和腱周环境的破坏,导致外源性愈合参与过多形成肌腱粘连。通过手术锐性分离肌腱粘连组织,修复或重建腱周组织,可治疗屈肌腱粘连;而通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修复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4周龄健康雄性SD幼鼠5只,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双侧干骺端完整的胫骨及股骨,截除干骺骨端,暴露骨髓腔,收集骨髓细胞体外分离培养BMSCs,对第3代BMSCs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并调配成浓度为1×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脊髓移植备用。选取8周龄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
目的探讨自体颅骨超低温保存并回植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去骨瓣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15~72岁,平均39岁。患者均采取自体颅骨超低温保存并回植的方法治疗,观察术后修补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液氮保存后的自体颅骨外观如新鲜骨瓣,钻孔所得骨屑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病理检查可见成
目的探讨滑车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作为股骨远端假体旋转对线标志物的可靠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膝关节CT检查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影像学资料,共75例75侧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名,女39名;年龄23~60岁,平均(44.7±11.5)岁。在CT图像上定位外科经股骨上髁轴、前后轴、后髁轴、滑车线,以外科经股骨上髁轴为参照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90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18~63岁;膝关节游离体54例,半月板损伤3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分别注射镇痛药:罗哌卡因组(R组)为0.25%罗哌卡因14 mL+生理
目的探讨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在股骨标本单髁置换(UKA)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性依据。方法2016年1月—2017年2月选取复旦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成人股骨标本40根,男性22根、女性18根,年龄35~78岁,身高152~178 cm。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导板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导板组采用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辅助UKA手术,术前采用薄层CT扫描对股骨进行医学图像数据采
目的探讨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中前部背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收治足中前部背侧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22~56岁;左足4例,右足7例;重物碾压伤5例,绞伤3例,车祸伤3例。11例患者创面均伴有肌腱、骨、关节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0 cm×3.0 cm~15.0 cm×9.0
目的探讨偏心型封堵器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规律,总结嵴内型VSD介入治疗经验,为临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2015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进行介入治疗的65例嵴内型VS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所选择封堵器大小分为A组(封堵器型号≤6 mm,n=29)和B组(封堵器型号≥7 mm,n=36),分析两组术前合并
目的探讨不同月龄新西兰兔建立桡骨骨缺损模型时骨缺损大小的选择。方法选取3月龄(幼龄兔)及6月龄(成年兔)健康雄性新西兰兔各20只,根据兔龄分为A组(3月龄)和B组(6月龄),每组兔前肢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亚组制备桡骨骨缺损模型,每组20侧。其中A1组、B1组桡骨骨缺损长度为15 mm,A2组、B2组骨缺损长度为20 mm。分别于模型制备术后第4、8、12周行X线检查,并应用X线Lane-S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