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yi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生于1933年,今年已经86周岁了,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有近六十年的党龄。在父亲十二岁的时候,我的爷爷便离开了人世,父亲就和我的两个伯父一道用孱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父亲常说起一件事,就是在爷爷去世后,他就跟着我的二伯到村子东边的煤窑里往外背煤挣钱。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二,刚吃过晚饭,二伯喊他一起去上工。说是再上这一个工,明天过小年就彻底休息准备过年了。可那天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特别不想去,就赌气说:“明天都腊月二十三了还去背煤,该歇歇了,要去你自己去!反正我是不去了。”二伯没再多说就一个人走了。谁知道这一走竟是永别,冥冥之中却救了父亲一命。当天夜里,噩耗传来,煤窑塌方了,二伯被埋在下边。等第二天早上把二伯挖出来时,他早已没有呼吸,那年二伯才刚满十八岁。直到现在,父亲每次说起这件事,总是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强留住二伯,这也是父亲心头永远解不开的结。
  父亲曾当过十一年的生产队长,因为严厉和认真,他得罪了不少人。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倡用年轻干部,一群年轻人便想方设法当这个队长,还强加给他三十三条莫须有的罪状。他们找人做父亲的工作,说如果承认了便不再追究,结果遭到父亲的严词拒绝。后来罪状从三十三条减到十三条,又减到三条,但父亲硬是没有签这个字。直到前几年,父亲才跟我们说起这段往事。他说:“我站得直、行得正,十一年生产队长我当得问心无愧。不当队长可以,但总还是一名党员吧,如果签了字按了手印,是对共产党员这个称呼的侮辱,也会让我的孩子们永远抬不起头来!”瘦弱的父亲用他的坚强捱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维护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尊严。
  父亲一生勤劳,乐善好施,虽然自己的生活并不宽裕,却常常接济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打小的记忆里,我家就常常有说书的、算卦的、耍猴的、卖香箔的外乡人来借吃借宿。如果遇上连阴雨,一住就是好几天。小时候,村子里只有一口井,而且离我家较远,冬天河水干净,左邻右舍就起早到门前的河里挑水吃。每逢下雪,父亲总是第一个起床,把门前的大路扫得干干净净,通过大桥直达河边,为的是方便那些早起挑水和行路的人们。
  2007年,父亲已经74岁,我想让父亲到我家安度晚年,便执意让邻居把我家的地给种了。可父亲闲不住,每天早上都会把我们的楼梯从七楼扫到一楼。他说:“我身体这么好,就是因为从来没有脱离过劳动,不干活反而很快就会生病的。”我拗不过父亲,只好帮他找了一个看门的零工,好让他有个寄托,他一干就是两年多。
  父亲一生最崇拜、最感恩的人是毛主席,他说他的幸福生活全是毛主席给的。他不止一次讲起,1976年9月,听到广播里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时,全村人在地里一边劳动一边哭的情景。作为儿子,我非常理解父亲,他想在有生之年到北京再看一眼毛主席,这也是父亲藏在心里多年的夙愿。2010年的重阳节,那天正是母亲78岁的生日,我终于帮父亲实现了这个愿望,陪着他们第一次来到了北京,第一次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父亲一生从来没有奢侈过,但那天他主动买了三枝黄色的菊花,并向毛主席遗体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从毛主席纪念堂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还没擦干的泪痕,我的心也禁不住为之一颤,在父亲坚强的外表下竟也有如此柔软的部分。
  父亲不抽烟、不喝酒,也不会打牌,但很爱看书。他识字不多,遇到不认识的字总是向我们请教。我们学过的课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特别是历史、政治以及有关毛主席的书籍。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会把一些开会的文件带到家里。父亲总是爱不释手地翻了又翻,眼神中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喜爱,所以我總时不时地从单位借几本《党的生活》等杂志给他看。他说:“人虽然老了,但思想不能老,要经常学习才能跟得上形势,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2014年七月,母亲因肝癌去世之后,父亲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也越来越苍老了。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痴呆愈加严重,常常不认识他的孙子孙女,还反反复复问我今年多大了,甚至刚刚吃过饭就不知道吃的啥。上个月父亲竟然在我家楼下转悠了半天找不到家,我们发动附近的亲戚朋友到处寻找,最后只得报警才找到了父亲。当巡警开着警车把他送到我身边时,父亲满脸都是孩子般的欣喜,我却感到一阵揪心的疼。尽管如此,父亲却从来没忘记每年都要回老家交党费,他说:“不交党费那就不叫党员了。”
  父亲86岁生日马上就到了,适逢党的九十八周年。此时此刻,写下这些简单的文字,是想替父亲表达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忠贞不渝的热爱,也算聊表一下做儿子的敬意。如今,我也是一名有着十九年党龄的党员,决心用父亲的优秀品质来指导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以共产党员的名义将使命进行到底。
  作者简介:执著,实名武星,医务工作者,喜欢写作。
其他文献
世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应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英美文学作品作为外国文化的一部分,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英美文学中语言艺术来源、特征、遵循原则进行分析。  语言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之一,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的特征。因此,想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了解他们国家的文学作品。  一、英
期刊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古典叙事诗,其语言优美绮丽,向来为人所称道。基于《长恨歌》的诗歌内容,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共有十个章节。本文选入第二个章节《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内容作为分析重点,同时分析《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及其蕴含的文学性、民族性。  清唱剧最早诞生于欧洲中世纪,是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明珠。《长恨歌》作为我国第一部清唱剧,由黄自创作、韦瀚章填词。全剧围绕着杨贵妃和
期刊
美国历史学家王祺雅的《明尼苏达州的苗族》,讲述了老挝苗族是怎样作为战争难民来到美国,成为美国苗族。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老挝苗族在明尼苏达州的生活,他们努力适应现代生活,建立社区,保持文化传统。作者采访了近20位美国苗族人的移居经历,其丰富的内容足以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明尼苏达州的苗族,这对研究海内外苗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古老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他们的祖先可以追
期刊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英國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该剧讲述了异族人奥赛罗和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的爱情悲剧。在该剧中,多次描写了奥赛罗和苔丝狄梦娜的性格特点,通过这种描写的方式,剧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显示了西方文化的特点。本文通过剖析《奥赛罗》的主要人物,反映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奥赛罗》创作背景及剧情介绍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女性不允许出
期刊
电影中的细节物件是整个剧情和主题的有机部分,不仅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具有象征或者借物抒情等作用,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是一部意味深长、具有人文关怀的哲理性短片。在这部影片中,冯老先生请搬家公司的人给自己搬家,可是到了百花胡同,搬家公司一行人发现这是一块空地,除了一颗大槐树以外“一无所有”,然后搬家公司的一行人配合冯老先生的需求,在一片空地上“搬家”。本片看似显
期刊
《战狼2》是一部爱国主义旗帜高高飘扬的大片,人们对其抱以极大的关注,“战狼热”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从影片中的关键道具“子弹”入手,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英雄情结和爱国主义情怀。  一、“战狼热”的现象  《战狼2》自2017年7月27日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56亿大关,成为华语电影史上又一项里程碑式的纪录。在票房纪录不断刷新的同时,影片也几乎一边倒地获得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好评。《战狼2》能够在暑期
期刊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读书,尽管那时候可以读到的书非常少,但是每得到一本,我都感觉如获至宝,总会痴迷其中而不分昼夜地把它读完。于是,经常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夜凉如水,万籁俱寂,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一个少年,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凝重,如饥似渴地读着一本新书。有时候,母亲醒来了,会关切地说“哎!还不睡觉?又把飞蛾引来呀”。  的确,那一盏煤油灯能引来飞蛾,有时候引来的还不止一只,我也不止一次见证过什么
期刊
我有些怨恨。不到十二岁,怎么就有怨恨了呢?同桌小雅在放学路上说了伤害我的话。后来那话没有谁提及,就像从来没发生过。外婆、妈妈、我的玩伴都不曾提及。那天,我回到家,偷偷用妈妈梳妆台的镜子打量自己。我看到自己目光混浊,混浊里有点忧伤,忧伤里更多一些怨恨。我当时不相信,反复照了三次。第一次,看到镜子里的我,一点都不相信那是自己,我曾上树摘过星星,下河捉过泥鳅,这些在后面我会讲,反正镜子里的我不是我。我又
期刊
1953年上演的荒诞剧《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作《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该部作品一反传统,既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又没有爱憎鲜明的人物性格,甚至该剧的主人公戈多都是作者虚构的,全剧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这个人物。该剧是人类戏剧史上一次伟大的观念革新,侧重表现的是剧中人物的思想活动、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障碍,似乎毫无意义的等待和一
期刊
有人说:“八十年代是诗歌的年代。”诗歌成就了海子,而海子引领了一个诗歌的时代。  中学时,我读海子的诗,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阿尔的太阳》,还有他的《亚洲铜》。那时,国外名著已经可以随处买到,我知道阿尔是梵高故乡的小镇,是他麦田作画的地方。而对于《亚洲铜》,却真的无法看懂,也无法意会。直到有一次去北方一座城市参加笔会,看到广袤的黄土高原,我才恍然大悟——这无边的黄色不正是“亚洲铜”吗?海子说:“诗,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