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英国新批评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f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新批评就是其中之一。新批评与其它批评方式不同,它侧重对文本的解读,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是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瑞恰兹、燕卜荪是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促进了新批评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新批评进入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新批评;特征;发展历程;瑞恰兹;燕卜荪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84-02
  
  英美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他们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主张细微的经验主义的阅读方式,但新批评有其独特的特征。新批评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至30年代在美国成形,40、50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状态。“新批评”因兰色姆于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而得名,在书中,兰色姆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新批评”这个词就从此流传开来。
  一、新批评的缘起
  在新批评崛起之前,19世纪末的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实证主义注重作家个人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方面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批评则强调研究作家主观情感、天才、想象等,批评家也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情感感受带到文学批评中。这些批评方式都强调对文学进行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客观研究,文学作品仅仅被视为作家心灵的表现或批评家复制个人经验的对象,批评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蔓延和增长,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则消失殆尽。而对文艺批评的种种谬误,新批评勇敢地担负起了建设新批评的重任,他们将批评对象锁定在文学“本文”,建立了一套操作性极强的阅读和批评方法。
  二、新批评的理论特征与发展历程
  (一)新批评的理论特征
  1.科林恩•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
  (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历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的二元论观念,它集中探讨作品中的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此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而产生其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非常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饰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证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文学宗教观而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2.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时间段:1920年到1930年,新批评的发轫期,代表理论家有瑞恰兹和艾略特。
  第二个时间段:1930年到1945年,新批评的形成发展期,代表人物为英国学者燕卜荪与美国学者兰色姆。
  第三个时间段:1945年到1957年,新批评的鼎盛时代。新批评的重镇由英国转到美国,代表人物有韦勒克、维姆莎特、布鲁克斯和本•沃伦,后者是兰色姆的学生。因为他们都曾任教于耶鲁大学,所以又被称为“耶鲁集团”。
  三、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瑞恰兹(1893-1980)英国美学家、批评家和诗人,早年就学于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长期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瑞恰兹写于20年代初至30年代上半期的七本文学理论与美学著作,试图把现代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理论。尤其是他的这几部著作:《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实用批评》《修辞哲学》,对西方现代批评各派,尤其是新批评派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瑞恰兹在这一系列的著作中,首先选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并借助心理学研究,试图建立一种科学化的文学批评方法。
  瑞恰兹在其名著《文学批评原理》中首先区分了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的不同,他认为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而诗歌语言是“感情性的”。他说“一个陈述的目的可以是他所引起的指称,不管是正确的指称还是错误的指称,这是语言的科学用途,但一个陈述的目的也可以是用它所指称的东西产生一种感情或态度。瑞恰兹试图表明文学的真实性与现实没有关系,科学语言是可以通过实验等方法得到验证的真陈述,而文学语言则是只能在文学本文内部有效的 “假陈述”,它不能直接指称现实,也只能引起我们前后一致的情感反应。这样,瑞恰兹在其“语义学”中提出了对新批评有着重大影响的语境理论。瑞恰兹指出,文词意义在作品中变动不居,意义的确定是文词使用的具体语言环境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确定文词意义的语境不仅是指本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包括与本文的阐释对象有关的某个时期的一切事情,以及与本文事件相关的涉及到原因和结果的任何事件及所需要的种种条件。因此,本文的意义在复杂的语境中不可能是单纯或单一的,一个符号绝不止于一种实在的意义,文学作品中的复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必然结果,而复义的语言恰恰是诗歌语言的魅力所在。这样,瑞恰兹就为新批评开启了从语义学进行本文解读的途径。
  瑞恰兹离开文学研究后,他开创的学派在英国实际上后继无人,只是他的学生威廉•燕卜荪1930年在瑞恰兹对他的一份作业的批改后写下了《朦胧七型》一书,把瑞恰兹的语义学文学理论用于批评实践。威廉•燕卜荪(1906-1984)是英国诗人和批评家。他在剑桥大学最初学习数学,后改读文学,师从的就是瑞恰兹。1931年至1934年在东京大学任教,1937年至1939年任北京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的文学教授。
  《朦胧七型》一书,以大量的实例为旁证,燕卜荪将他定义为可使用一句话引起不同反应的语义差别的朦胧亦即含混,分成七种类型:1.一物与另一物相似; 2.上下文引起的多义并存; 3.同一词具有两个似乎并不相关的意义即双关; 4.一句话的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合并反映作者的复杂心态;5.一种修辞手段介于要表达的两种思想之间;6.矛盾难解的表述迫使读者自己去寻找本身同样是相互冲突的多重解释;7.一个词的两个意义正是它们的反义所在。
  例如分析陶渊明的两句诗“迈迈时运,穆穆良朝”,他说,人们计算时间有两种主要的尺度,第一种以整个人生为单位,第二种以人能够意识到的短暂时刻为单位。陶渊明的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两中尺度的同时领悟,正视瞬息与永恒的对比,热烈、纷繁与宁静、恬淡的对比。“迈”和“穆”构成了朦胧,迈,是动,是迁流;穆,是静,是凝滞。“年”本来是一个较长的时段,但用小尺度衡量也是“迈”;“朝”虽然是一个很短的时段,用大尺度衡量也是“穆”。所以,长和短,迁流和凝滞,都是朦胧的。的确,一个人在静谧的清晨与自己的影子为伴,踽踽漫步,感受着时光在微风中流逝,宇宙和社会永不停息地变迁,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和哲理的,这两句诗译成英文后没有韵律,但还是诗,其诗意源于这种朦胧。
  四、新批评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1919-1930年印刷发行的文学基础理论有30多种,充分显示了对形式之美以及文学独立价值的重视,成为文学研究与批评的重要理论资源。于是,新批评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便顺利进入中国。先是伊人翻译瑞恰兹《科学与诗》于1929年出版,接着瑞恰兹本人也在1929年到1930年在清华大学讲授比较文学。1929年至1930年底,瑞恰兹在外文系授课,所开课程有“第一年英文”,“夕阳西洋小说”,“文学批评”等课程,其中文学批评一课是其所开的重要课程。1934-1937年,是瑞恰兹和艾略特的文论翻译和介绍较为集中地进入中国的时期,燕卜荪的介绍稍微晚些,虽则中国的学人们并未意识到这是“新批评”,却已经有意识地建构一种科学的批评理论。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有曹葆华、叶公超、吴世昌、卞之琳、李安宅、朱自清、钱钟书等人。他们的介绍重点在于瑞恰兹的语义学理论和艾略特的“非个性化”,并提出了新批评很重要的概念,如隐喻、戏剧化等,并明确主张对语义的分析和细读。
  参考书目:
  [1](英)威廉•燕卜荪.朦胧七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2](英)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3](美)约翰•克罗•兰色姆.新批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陈均.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专书研究或者专题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意义重大。对古代典籍进行专书研究,调查分析每部书中语法现象,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本文将在前人总结的关于名词活用现象的诸多理论基础之上吸收传统训诂学,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以《战国策》为例浅谈“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关系。  关键词:《战国策》;词类活用;词的兼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
潍坊水利经过多年的防汛信息化建设,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整合了防汛专网、防汛视频会商、大型水库监控平台等现有防汛信息化系统,打造了一个以数据中心为基础,业务应用为
摘 要:李权事件的发生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统治者对科举重视程度的提高、应试举人的增多,对知贡举者的要求更高,秩仅从六品上的考功员外郎已不堪重任。并且吏部专掌取士与选官,势力颇大,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权。另外,唐玄宗力图消除请托之风是推行科举的主观因素。李权事件后,主司地位提高,促进了座主与门生地位的形成。二者之间的相互援引为唐中后期的党争提供了条件,从而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关键
摘 要:《乐记》是我国儒家美学思想理论著作,该书以“礼”“乐”的矛盾关系为主线,论述“礼”“乐”的社会功用,突出“乐”在社会生活中的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礼;乐;和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02-02     《乐记》是我国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著作,总结和发挥孔子以来的儒家音乐著作,其礼乐文化的独特关照影响深远,《乐记》虽然是以乐为对象著书立说,但实
期刊
麻湾灌区原二干南延北水南调工程,是以原打渔张三干渠首泵站为水源,在原打渔张二干渠基础上改扩建而成。该工程是贯通广饶县的水源大动脉,工程的建成实现了县域水利设施的联
摘 要:神话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它是一个民族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言。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神话昆仑山被称为东方的“奥林匹斯山”,在这些神祗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西王母。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昆仑山和西王母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神话;昆仑山;西王母;象征意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103-02    有关昆仑山的神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