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家桥乡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南,属丘陵湖区,山水资源丰富,东倚蒲首山脉,西临黄盖湖,山水相间,地势东高西低,是三国赤壁古战场的一部分。面积 132.6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人口 1.67万人。全乡有大岭村、冷家湖村、余家桥村三个重点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05户,3093人,其中2016年预脱贫人口296户,1210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与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积极争取项目,为贫困群众做了一些实事好事,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深化认识,提升组织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指导思想。目前开展的“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开展的经常性教育,加强了党员的党性修养,通过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成为有力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使扶贫攻坚战真正做到精准、有力、高效,妥善改变贫困局面。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乡镇一级领导班子是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基层党员干部是脱贫攻坚战的“冲锋队”,村党支部是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配齐建强基层班子队伍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花大力气去抓,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择优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乡土人才、大学生村官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目前已举办了2期贫困户培训班,着重对党的知识、精准扶贫、惠农政策、劳动技能等方面知识进行了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选准用好“第一书记”,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个人优势和所在单位优势,帮助村党组织建强班子、理清工作思路、制定扶贫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等各项工作;三是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长效机制,坚持从问题入手,以建强组织、规范管理、服务基层、助推扶贫为重点,开展集中整顿,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加快脱贫的内生动力。
依托项目,解决贫困户急需
“输血”不如“造血”,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才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没有项目、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无异于空中楼阁,是难以长久的。脱贫攻坚要把着力点放在项目扶贫和产业发展上,做大做强地方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实现贫困群众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捆绑式”的抱团发展,以达到真正的标本兼治、“造血”脱贫。
在落实帮扶措施方面,我们一帮谋划,落实一户一策、一村一规;二帮技术,确保凡是有产业的贫困户,均安排一名技术员对接帮扶,安排一名土专家联系帮扶;三帮资金,现已放贷260万元,涉及65户,在外名人、富人投入到包括修路、绿化等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50多万元;四帮信息,帮助贫困户在成本核算、品种选育、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收集信息;五帮协调,在“土地流转”、合作组织成立等方面搞好协调,提高组织化程度。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仅今年以来,实施整村推进“美丽乡村”项目,落实项目资金300万元;新修村组道路21.3公里,落实项目资金337.3万元;新建沧桥湖闸口并疏浚河道1.6公里,落实项目资金65万;完成了余家桥电站项目建设和大岭、余家桥、冷家湖三个村的低压线路整改;在水产养殖上,落实稻虾连作近2800亩,落实项目资金70余万元等等。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除了积极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还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选出了农民义务监督员和义务养护员,确保项目质量和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找准路子,发展特色产业
全乡按照精准脱贫和同步小康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狠抓特色产业开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紧紧围绕打造特色水果示范乡的目标,念好“山字经”,栽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做到“无中生有,有中提质”,不断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支持鼓励贫困户依靠短、平、快的产业脱贫致富。目前已初步形成4个水果专业村、3个水产专业村、2个茶叶专业村,建了4个光伏发电站,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夯实了市场与产业基础。
余家桥乡配合驻村工作队,深入开展调研,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的脱贫致富的路子。如余家桥村5组贫困户李开波,他本人体弱多病,两个孩子都在上初中,家庭负担十分沉重。当基地落地该村时,李开波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抱着几亩农田不肯放松,乡里通过反复与李开波算经济账,他终于同意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目前李开波除了可以获得每亩350元的土地流转报酬,还和妻子一起通过在基地务工,获得每天百余元的劳动报酬,年收入达2.8万元左右,同时还照顾了两个孩子,现在见到李开波他很有信心的说:“我2016年就能脱贫了。”我们还引导群众在发展养殖业做文章,引导贫困户和在外务工的成功人士返乡发展养殖业,再如大岭村5组贫困户周神林目前养鸡1000多只,年收入七万余元,增收明显,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有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养殖脱贫致富。
精神扶贫,重拾生活信心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我十分注重对这类贫苦户的心理疏导,采取精神扶贫。如月星山村1组贫困户许新民,因“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常年就医吃药,母亲年老体衰卧病在床,家里的住房也是“东边看日头、西边看月亮、遇上雨天无处藏身”,这样的生活状况压的他无法脱身,生活黯淡无光。对于这种情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同驻村工作队一起,经常到许新民家帮助照顾卧床的母亲,同他讲解目前的扶贫政策,同时帮助他落实了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和动员亲戚帮助,建起来两间平房,又给他介绍在村委会旁边的农资店工作,他既能照顾卧床的母亲,又能挣钱养家,现在许新民走路腰板也硬了,见人也热情了,年内就能脱贫。
深化认识,提升组织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指导思想。目前开展的“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开展的经常性教育,加强了党员的党性修养,通过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成为有力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使扶贫攻坚战真正做到精准、有力、高效,妥善改变贫困局面。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乡镇一级领导班子是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基层党员干部是脱贫攻坚战的“冲锋队”,村党支部是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配齐建强基层班子队伍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花大力气去抓,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择优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乡土人才、大学生村官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目前已举办了2期贫困户培训班,着重对党的知识、精准扶贫、惠农政策、劳动技能等方面知识进行了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选准用好“第一书记”,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个人优势和所在单位优势,帮助村党组织建强班子、理清工作思路、制定扶贫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等各项工作;三是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长效机制,坚持从问题入手,以建强组织、规范管理、服务基层、助推扶贫为重点,开展集中整顿,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加快脱贫的内生动力。
依托项目,解决贫困户急需
“输血”不如“造血”,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才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没有项目、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无异于空中楼阁,是难以长久的。脱贫攻坚要把着力点放在项目扶贫和产业发展上,做大做强地方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实现贫困群众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捆绑式”的抱团发展,以达到真正的标本兼治、“造血”脱贫。
在落实帮扶措施方面,我们一帮谋划,落实一户一策、一村一规;二帮技术,确保凡是有产业的贫困户,均安排一名技术员对接帮扶,安排一名土专家联系帮扶;三帮资金,现已放贷260万元,涉及65户,在外名人、富人投入到包括修路、绿化等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50多万元;四帮信息,帮助贫困户在成本核算、品种选育、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收集信息;五帮协调,在“土地流转”、合作组织成立等方面搞好协调,提高组织化程度。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仅今年以来,实施整村推进“美丽乡村”项目,落实项目资金300万元;新修村组道路21.3公里,落实项目资金337.3万元;新建沧桥湖闸口并疏浚河道1.6公里,落实项目资金65万;完成了余家桥电站项目建设和大岭、余家桥、冷家湖三个村的低压线路整改;在水产养殖上,落实稻虾连作近2800亩,落实项目资金70余万元等等。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除了积极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还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选出了农民义务监督员和义务养护员,确保项目质量和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找准路子,发展特色产业
全乡按照精准脱贫和同步小康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狠抓特色产业开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紧紧围绕打造特色水果示范乡的目标,念好“山字经”,栽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做到“无中生有,有中提质”,不断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支持鼓励贫困户依靠短、平、快的产业脱贫致富。目前已初步形成4个水果专业村、3个水产专业村、2个茶叶专业村,建了4个光伏发电站,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夯实了市场与产业基础。
余家桥乡配合驻村工作队,深入开展调研,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的脱贫致富的路子。如余家桥村5组贫困户李开波,他本人体弱多病,两个孩子都在上初中,家庭负担十分沉重。当基地落地该村时,李开波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抱着几亩农田不肯放松,乡里通过反复与李开波算经济账,他终于同意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目前李开波除了可以获得每亩350元的土地流转报酬,还和妻子一起通过在基地务工,获得每天百余元的劳动报酬,年收入达2.8万元左右,同时还照顾了两个孩子,现在见到李开波他很有信心的说:“我2016年就能脱贫了。”我们还引导群众在发展养殖业做文章,引导贫困户和在外务工的成功人士返乡发展养殖业,再如大岭村5组贫困户周神林目前养鸡1000多只,年收入七万余元,增收明显,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有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养殖脱贫致富。
精神扶贫,重拾生活信心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我十分注重对这类贫苦户的心理疏导,采取精神扶贫。如月星山村1组贫困户许新民,因“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常年就医吃药,母亲年老体衰卧病在床,家里的住房也是“东边看日头、西边看月亮、遇上雨天无处藏身”,这样的生活状况压的他无法脱身,生活黯淡无光。对于这种情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同驻村工作队一起,经常到许新民家帮助照顾卧床的母亲,同他讲解目前的扶贫政策,同时帮助他落实了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和动员亲戚帮助,建起来两间平房,又给他介绍在村委会旁边的农资店工作,他既能照顾卧床的母亲,又能挣钱养家,现在许新民走路腰板也硬了,见人也热情了,年内就能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