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艺术特点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姜夔词集中现存的词有八十余首,多抒写他的个人身世和相思离别,有关感慨国事的词不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词人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其中《扬州慢》可以说是最有现实意义的词章。姜夔二十多岁时,当时扬州城被金兵侵略之后,姜夔满怀激情的来到扬州,看到扬州城不再是历代文人笔下的富丽繁荣的名城,入目的尽是被战争摧残过的断壁残垣,于是内心苦闷,写下了《扬州慢》来缅怀扬州城,感叹内心的愁苦。
  关键词:姜夔;《扬州慢》;化用;意象清冷
  《扬州慢》巧妙地化用杜牧的诗句及其典故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使之与金兵劫后的今日扬州的凄凉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运用清冷的意象描写扬州的萧条与衰败,抒发自己的黍离之悲,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今昔对比
  《扬州慢》中,姜夔皆在虚实、今昔的不断转换中来表现黍离之悲的,并使用了鮮明、尖锐的对比手法。如昔之“名都”乃今之“空城”;昔之修竹滴翠的“佳处”,乃今之“荠麦青青”的荒地;昔之看到的“春风十里”的繁华街道,而今听到的却是“清角吹寒”;昔日到处是青楼碧树,而今却随地成“废池乔木”;昔日是红男绿女们冶游欢笑、笙歌不绝的“二十四桥”,而今却桥在人空,唯有冷月清辉,无声地荡漾在水波之中;昔日人人欣赏、个个喜戴的红芍药花,而今却是“知为谁生”。词人正是通过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对比,巧妙地抒发了家国之痛和历史兴亡的感慨,从而很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这种写法在其他书法家国兴亡的作品中也时有出现,如辛弃疾的《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清平乐》:“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都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加深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再从专写扬州残破的词作来看,同一主题的词,能把昔日繁华、今日凋敝写得入木三分的,较为出色的赵希迈所作《八声甘州竹西怀古》,此词中“前时柳色,今度蒿莱”也是采用兴亡互衬的写法。
  《扬州慢》中反复化用杜牧诗歌中的不同诗句,体现了姜夔对杜诗的崇拜之情,表现姜夔与杜牧身为有志知识分子的共同之处,同时以扬州往昔的繁荣来反衬如今支离破碎,“用杜牧之诗意,伤今怀昔,不尽歔欷”。杜牧诗歌中描写扬州的诗句,被姜夔用一首《扬州慢》囊括,化用在姜夔的笔下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手法在其他词人的笔下并不多见。但也正是如此不同凡响的化用,这也是《扬州慢》的魅力所在。《扬州慢》中去除杜诗中的诗句,确确实实为姜夔所创作的句子也只有一半而已。然而《扬州慢》的独特之处也正是在这里,杜诗中对扬州城的描写都是其繁华富丽与风流名士,而词人“增补”的皆是“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冷月”这些冷清萧条意象了。纵观姜夔的词,他的作品中多有化用唐诗的地方,而且特别喜欢化用杜牧的诗歌。
  《姜夔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中使用化用手法的姜夔的词有九首,分别是《扬州慢》、《探春慢》、《琵琶仙》、《解连环》、《鬲溪梅令》、《鹧鸪天十六夜出》、《月下笛》、《汉宫春次韵稼轩》、《侧犯咏芍药》。姜词多化用唐代的诗歌,尤其喜爱化用杜牧的诗歌,虽然两人不处于同一个时期,但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两人有了类似和情感经历和感慨。杜牧和姜夔都是古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在其诗歌创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人在理想抱负中的对家国兴亡和建功立业的志向。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雄心抱负,只能在诗词中抒发自己的哀思。杜牧的几首诗都不是直抒胸臆,反而利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委婉蕴藉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遣怀》并不只是在感叹过去的时光,更是在抒发为官始终无法得意的感慨。正是这种拳拳之心不能被统治者接受,杜牧唯有将政治上的苦闷寄托在酒色与诗歌之中,杜牧的《遣怀》在这里表现的非常的充分。这与宋词中的表现手法有些类似之处。夏承焘先生在《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对这一问题也提到:“宋末遗民为了避忌讳,便多用咏物词寄托故国沧桑之感(不满民族压迫。而又不敢正视现实,这是他们的阶级意识)。白石这派词也就因此广泛地被传咏仿效起来。”
  二、意象清冷
  对于萧瑟清冷的扬州,姜夔并没有非常全面的描述,而是利用多个具有萧瑟冷清特性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条冷落的气氛,给人以萧条冷清之感。荠麦青青,初读似乎蕴含勃勃生气,以为词人在“以乐景写哀情”,其实不止如此。青青二字,不仅令人感受到“荠麦青青”的活力,它也是冷色调的词语。“清角吹寒”吹来的不只是号角的声音,还有人的一种寒冷的感觉。“空城”是词人对此时扬州的整体感知,扬州城在历经无休止的战争之后,只剩的是一片冷落萧瑟,不止树没有生气,人也毫无生气,“空”更是将萧瑟的气氛淋漓尽致地体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多用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冷月”本来就是以冷色调的形容词来修饰月亮,营造的是冷落、清冷的氛围,词人更是又用“冷”和“无声”修饰月亮,增加了月亮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月亮带给读者的冷清萧瑟也就愈发明显。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白石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说:“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陈廷焯的“沉郁”之说,认为“姜夔南宋词人,感时伤事,缠绵温厚者,无过碧山,次则白石”。姜夔清冷意象特点在姜其他词中也有所体现,如《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中的清苦,《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中的“冷山”,这里的“皓月冷千山”与《扬州慢》中的“冷月无声”不相上下,《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词中的“冷香”以通感的方式,将触觉中的寒冷与味觉中的香味彼此转换。《莺声绕红梅》也有“冷香”一词:“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法曲献仙音》:“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八归湘中送胡德华》:“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湘月》:“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暗雨、暗柳也都是萧条清冷的典型意象。姜夔词中多使用萧条冷落的意象,并不是在无故呻吟,而是心中有所感慨而发。姜夔对于国家、社会、生活、恋爱的感慨都使得姜夔多忧愁苦闷而很少欢愉喜悦,在词中多用清冷意象就更加不足为奇了。
  姜夔清冷意象的选择受李商隐、李贺等人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李贺的影响比较大,李商隐和李贺诗歌中常出现清冷意象。夜、雨、月、黄昏、蜡烛等词语在李商隐诗歌中经常被描述,营造成一种清冷、冷落的氛围,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中的:“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滞雨》:“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李贺的诗中也常常用到具有冷清意味的词语,如露、寒、愁、死等运用次数非常多,且这些意象的组合形式多样,如《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赠陈商》:“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梁台古意》:“台前斲玉作蛟龙,绿粉扫天愁露湿”,《平城下》:“唯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等。
  《扬州慢》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或借词造境,虚实相生,通过细腻哀婉的笔端,表达了词人对金兵践踏过的扬州寄予深深的同情。同时汲取了《黍离》爱国怀故作为其核心,把杜牧诗句改造化用,与词人自身的直观审美感受融为一体,精当地运用了善于言情的词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宋)姜夔著,夏承焘校注.姜白石编年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宋)姜夔著,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宋)姜夔著,刘乃昌编.姜夔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介绍:
  杨玉凤,女,汉族,1991--,青岛大学,2016级古代文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逸周书·王会解》在早期并非是单篇流传的文本文献,而是一篇图文共存文献。在后世的描摹及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后人多次加工改写,后来图画失传,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王会解》。  关键词:《逸周书》,图文共存文献,《王会解》  在文字尚未普及和通行的上古时代,图画很少用于纯粹的装饰,唐兰先生在《文字学导论》中有言:“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图画在先秦时代,大都具有纪念、教化、礼仪等实用功能,一些图
期刊
我国对交响作品发展与推广可以追溯到清朝,但壮大和大量优秀作品的涌现是从新中国的50年代开始的。  在2014年,四川爱乐乐团的委约作品《锦绣天府》也是描写四川自然风光的。这首作品是四川爱乐乐团委约当代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先生担纲创作的《锦绣天府》。  其中有一首乐曲叫《我的四川》,这首乐曲从一开始就沁人心脾的纯净,是《锦绣天府》的结尾之曲,在经历了山山水水、人文情怀后,回归到了心灵
期刊
摘 要: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从20 世纪20年代就具有借鉴国外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随着多元化的兴起和发展,觉醒本土音乐的文化意识,肯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已成为必然。因此,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一定要在学习西方艺术歌曲的精华的同时,也同时继承和发展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挖掘其本土性的精髓。  关键词:艺术歌曲;演唱;技法  引言  艺术歌曲这一新的音
期刊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中西方的文化与艺术展开了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哥特艺术风格的视觉元素被逐渐地运用在中国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家具设计、游戏原画设计等各个艺术设计领域,在此其中,哥特风格对中国游戏原画设计更是有着显著的影响。哥特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游戏原画的建筑造型表现、人物造型表现、花纹装饰表现等方面,这种融合哥特元素的游戏原画视觉形象创作方式,开拓了中国游戏原画设计
期刊
摘 要:在五四启蒙时代,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周作人作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倡导“人的文学”。他将人、生活、文学紧密结合,发现了生活本真之中的艺术美,倡导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在艺术中品味生活,凸显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关注。他这种平民立场的文化启蒙方式,有力推动了“人”的发现和解放,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文学启蒙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对当代文学仍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启蒙主义;周
期刊
我二○○一年出生,几个小时后零点的钟声敲响后,我来到这世上就有十七个年头了。  我旁边坐着的是我外公,他一九四二年出生,古稀之年的他几个小时后就有七十六岁了。外公是席上最年长的人,而我则是最小的那个。头和尾相接连了三代,在除夕的夜晚围着一大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围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亲戚间虽然平时多有联系,但在除夕团圆、齐聚一堂却是少有。故而酒席间觥筹交错、气氛热烈、好不热闹!大舅的童年趣事被大姨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需要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平台上的播音主持人员迅速增加。同样的,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学院都开设了关于播音主持方面的课程,加上一些非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也不断的加入到播音主持的行业之中,使得现在的播音主持行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巨大。本文主要针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员们该如何更好的进行创新学习做出讨论,并且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播音
期刊
摘 要:住房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需要,住房有商品属性,也有社会保障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无法按价值规律全部供给所有居民以住房,住房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居住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并且已逐步建立起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公共租赁房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期刊
摘 要: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莫里哀一生创作三十余部戏剧作品,有27部作品被翻译到我国。在他的作品中,“行骗”情节是常常出现的写作技巧之一。笔者在对其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后,尝试分析该情节的成因,结合剧本的创作技巧探讨莫里哀的剧作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莫里哀;“行骗”情节;创作分析  在阅读莫里哀的剧本作品时,笔者发现其剧作中常出现“行骗”这一故事情节,通过梳理他作品中的“行骗”情节,尝试分析该情节形
期刊
“娃娃,慢些跑。”面庞沟壑纵横,银发苍苍的老奶奶善意地提醒我前面在施工,一股暖流滑过心扉,突然间想起了那记忆深处多年未归过的故乡。“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总觉得记忆中的故乡离我那么近那么远,算算,果真有10多年没有回去过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虽然并未在那淳朴宁静的乡村长大,然而那好似經脉相连断不离的情感,让我时常在午夜梦回。梦里的我多次掬起一把黄土,又让它缓缓流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