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调查报告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20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常规监测中发现5月28日~6月5日外科、妇产科做35例手术,5例切口愈合不良。普外科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妇产科3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渗液延期愈合。切口感染率5.7%,术后切口不良愈合率14.2%。
  初步调查
  感染管理科将此情况及时报告院领导,立即召集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了解情况后,展开调查。对手术室、外科及妇产科换药室、病房空气,灭菌手术包及外科医生的手分别进行采样。医生的手合格、供应室生物监测合格,余均不达标。其中病历夹采样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措 施
  将采样结果反馈至相关科室,提出具体要求。
  6月15日前后对手术室、临床科室等所有空调进行彻底清洗。
  6月27日召开病房卫生员会议,告知病房通风、患者床单位清洁、消毒的方法及重要性,护理人员参与,护士长加强监管。
  结 果
  6月6日~7月6日外科无术后切口感染,妇产科剖宫产术后仍继续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切口内可见吸收线线头;外科仅1例膀胱手术用可吸收线,延期愈合;骨科5月28日~7月6日未用可吸收线,无切口愈合不良,提示近期切口愈合不良与可吸收线吸收不良有关。7月7日停用可吸收线,7月7~14日妇产科11例剖宫产,无切口愈合不良征象。
  7月初落实事改措施后监测结果:供应室高压锅压力表校对合格、手术包灭菌合格、供应室无菌区、手术室、产房、外科换药室空气等均达标。
  继续进一步调查
  7月14~21日15例剖宫产,1例表浅切口裂开,3例渗液,切口愈合不良的真正原因没有消除。
  感染专职人员7月18日剖宫产手术观摩发现问题:空调出风口正对手术器械台面,当即纠正;术中用旧干纱布垫止血,有可见飞扬棉尘,7月19日更换新纱布垫。
  请上级医院妇产科主任协助查找原因:认为是一次性手术包所致,该医院曾出现类似情况,换用布类手术包后得到控制。立即向耗材科主任了解购进的一次性手术包,得知于2008年6月初新进一次性手术包(之前用的批号20071224),手术室于6月10日从库房领取后使用,与停可吸收线平稳1周,再度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时段相吻合。7月25日停用一次性手术包,并将其送微生物室做细菌培养,继续观察监测。采样结果回报,无细菌生长。
  7月14日医务科、感染管理科、药剂科调查各科抗生素应用情况。妇产科产科不合理应用较多,9个剖宫产术后用到二联,其中一例从入院至检查当日应用6种抗生素,担心切口愈合不良,恐慌而致滥用。
  整改后请外科、骨科主任协同妇产科查房,查看切口愈合情况。
  控制效果
  7月31日查房:7月22~23日2例剖宫产手术,术后7~9天愈合拆线;7月28日2例术后3天换药无异常;8月1日查房:7月24日~25日手术2例愈合拆线;7月29日手术3例换药无异常。
  7月25日~8月8日做31例手术无新增切口愈合不良发生。
  经验教训总结
  医院感染暴发调查需要面对临床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短时间内理清思路,发现的感染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将危害降至最低,同时针对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这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1~3]
  本次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事件,近2个月时间发生7例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无明显红肿热痛、无脓液、分泌物细菌培养绝大部分无细菌生长,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主要相关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肥胖、贫血)、一次性手术包、可吸收线吸收不良。
  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各司其职,感染管理科密切观察近期切口愈合状况,相关科室(外科、骨科)通力协作,通过取消可吸收线及一次性手术包使用,规范操作环节,合理围手术期用药,环境清洁消毒等综合治理,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得到控制。
  需要改进的防控措施
  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若无禁忌,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术前即刻进行,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剖宫产手术于脐带结扎后给药。
  术前皮肤消毒最好由聚维酮碘改为2%氯己定,其皮肤渗透作用强,持续抑菌达1周。
  术中手术野冲洗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接触切口及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参考文献
  1 崔扬文,胡必杰,高晓东,等.2009年上海市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67-1669.
  2 余秋萍,戴频.爱尔碘Ⅱ型皮肤黏膜消毒液性能试验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891-1892.
  3 謝必会.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39-1940.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浅刺疾出针刺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推拿配合浅刺疾出针刺法,对照组口服“思连康”治疗。两组互作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总有效率84.4%。经X2检验,P<0.05两组治疗结果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療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配合浅刺疾出针刺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好,无不良反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诊断肺小气道病变的价值。方法:45例临床可疑小气道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进行薄层、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法(VR)重建图像分析诊断,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临床证实。结果:小气道病变在多排螺旋CT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有5种表现,包括树芽征、边缘不清的小叶中心结节、局限磨玻璃密度影,气腔样实变,或二者并存、肺密度减低和马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简称NAG)、尿中微量白蛋白(mAlb)与肌酐(Cr)比值对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尿蛋白阴性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5例,以健康体检人群118名为对照,采用胶体金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 C含量,两点法测尿NAG、免疫比浊法测定尿mAlb含量,酶法测定血清Cr和尿Cr。计算尿mAlb/尿Cr。结果:高血压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快速尿素酶試验法对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胃黏膜活组织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情况。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对200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胃黏膜活组织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结果:受检2000例患者中,Hp感染者1250例,占受检者62.5%,其中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Hp感染率最高,其次为慢性胃炎。结论: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明显相关,尤其在上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两种不同试剂检测BUN、Cr、UA、GLU的影响,为科室选用试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00份正常人血清标本在溶血前和溶血后血清BUN、Cr、UA、GLU的值,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BUN、Cr、UA、GLU两种试剂溶血前后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BUN、Cr,四川产试剂溶血前及溶血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GLU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432例,对261例单纯糖尿病及171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检测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胱抑素C(CysC)濃度等相关指标,并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下肢血管病变组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首次检出HIV阳性者同时检测CD4细胞分布状况,为加强艾滋病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澂江县2006年~2010年194例首次检出的HIV阳性者同时检测CD4细胞分布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209例HIV/AIDS,采用同时检测CD4细胞的运作方式,检测率保持在90.20%~95.65%;CD4细胞小<350個的检出率42.26%。结论:42.26%首次检出的HIV阳性者,
期刊
摘要 目的:應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系统评估急诊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疾病的危重程度、疗效和预后。方法:观察内科急诊ICU重症患者127例,进行3天动态APACHE Ⅱ评分及临床对比。结果:死亡37例,APACHE Ⅱ分值24.67±6.93分;存活90例,APACHE Ⅱ分值15.8±7.33分,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4.65,P<0.01)。其中肺部感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对河南地区1299例儿童的14种食物过敏原IgG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初步了解该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半定量检测受检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IgG抗体。结果:总的食物过敏原IgG抗体阳性率99.9%,14種食物IgG抗体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鸡蛋、奶、鳕鱼、大豆、螃蟹、蕃茄、牛肉、大米、小麦、鸡肉、玉米、虾、猪肉、蘑菇;14种食物过敏原IgG抗体级别间比较,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脑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方法:先应用常规的DSA造影,发现或疑似脑动脉瘤即做三維脑血管造影,图像经3D专用工作站进行处理,显示脑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瘤颈口及与之毗邻的血管的关系。结果:三维脑血管造影较普通DSA图像明显改善,清晰显示脑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情况。结论:三维脑血管造影图像清晰,层次丰富,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率高,明显优于普通DSA,为脑动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