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融合是当下高校学科建设的一大趋势,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既充满无限生机,又蕴含重重矛盾,高校二级学院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责任人,其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SCP理论对于建构高校二级学院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的教学管理模式,完善师资结构、学科建设等方面大有可为。
关键词:学科融合;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建构
当前,世界一体化、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高校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科融合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科建设的执行单位,高校二级学院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制度,那将难于发挥学科融合的作用。
一、學科融合的现状及时代意义
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最初主要的研究机构有:美国兰德研究中心、德国跨学科研究中心、法国跨学科研究中心,到20世纪70年代,跨研究学科研究逐渐成熟,也相继产生了一些知名的研究刊物,比如:德国的《国际跨学科研究年鉴》、英国的《跨学科科学评论》等,1980年跨学科研究国际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跨学科研究走向国际化。我国的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高校合并调整,但最初多是学校层面并校后各个学科拼盘式融合,各个学科简单堆集,体现的是学校学科门类量的增加,而关于高校二级学院的学科融合实践探索是在近几年才逐渐涉及,笔者所在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
院目前所建立的“语言+专业”可以说是创新性的探索,将英语语言文学和外交学、国际政治三个不同的学科融合,目的是探索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2015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鼓励交叉新兴学科建设。学科融合即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教学活动。学科融合既是未来高校学科建设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利用各学科不同的特点,打破常规的单一学科建设模式,在交叉学科中探寻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在学科建设中彰显特色。这对未来学科建设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机制。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科融合顺应了社会对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适应了新时代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意义。
二、目前学科融合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多学科课程体系融合流于形式
当前,各高校在二级学院探索多学科课程体系融合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加强,也确实焕发出学科新的活力,在摆脱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在学科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凸显,课程体系建设难免形成简单的不同学科叠加,甚至有些课程设置不能遵从不同学科融合所应有的规律性,可能会牵强为之,不能根据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内化融合,难以形成多模态、立体的课程体系,这对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势必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目前多学科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教师对学科融合认知度不高,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学校教学活动的完成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教师,学科融合需要建立多学科体系,同样,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自然会参与其中,但往往教师对学科融合的认知显得知之寥寥,或者是不积极参与其中,不管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不能依照不同学科融合特点而改变,教学实践中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也就各自为战,全身心倾注于自身学科的教学活动,而对交叉学科置若罔闻。当然,这与高校二级学院管理部门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关,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主要是采取量化的形式,依据个人科研能力和论文数量,这一单一学科评价模式已深入人心,因此,如果没有建立起符合多学科融合的教师评价体系,就很难调动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
(三)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二级学院设置是依据国家学科门类,根据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所设置,二级学院通常都是设置单一学科组织形式,针对所属学科设置不同的教研室进行教学探讨活动。学科融合意味着二级学院同时拥有多种学科门类,不同的学科门类对于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的要求各有不同,在现有的二级学院管理体制下,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设备难于整合,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难于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这种割裂的管理状态,点状的管理模式自然不利于多学科一体建设。
三、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建构
(一)SCP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SCP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学者创立的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最初由哈佛大学教授梅森首先提出。作为产业组织的正统理论,哈佛学派以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手段,按结构、行为、绩效对产业进行分析,构架了系统化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近年来,该理论也逐渐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也应顺应学科融合这一趋势,适时求变,高校二级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管理系统既有一般管理系统的规律,又有其特殊性,高校二级学院的组织目标是对教师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从而提高管理绩效,实现学校的顶层目标。尤其是对多学科融合背景下怎样高效、有序的组织教学活动意义非凡。根据SCP的理论框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从组织、绩效、行为等三个方面建构高校二级学院的管理体系,摒弃单一学科管理模式的弊端,形成立体化的管理模式,提升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二)加强学科的课程群建设
依据SCP理论,群体的行为特征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个体成员之间相互包容、信息共享、团结互助,则个体行为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升,也会极大地提高群体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市场的竞争,而高校所面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SCP理论结构—行为—绩效中管理结构的完善至关重要,结构决定了行为的合理、有效实施,结构和行为决定了组织绩效的实现。在企业中结构要依据企业目标而设置,在高校中结构应服务于人才培养。
高校二级学院在学科融合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多学科融合难成体系,因此,这一难题也是困扰学科融合的结构性问题之一,解決这一结构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建立课程群,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规划和融合各学科的课程信息,将具有共同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科课程融合进一个课程群之内,重新梳理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建构课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扩充知识的宽度和广度,教师可以加入几个课程群,推动教师不断学习,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认知,对应课程群,二级学院应积极发展教学团队,通过课程群建设推动教学团队的建立,依据教学团队群体的力量推动课程群的建设,这样,学科融合才能真正内化于每位教师心中,学科融合才能真正的做到质的融合,而不是量的叠加。
(三)健全师资知识结构
学科融合存在的另一结构性问题是教师结构,教师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科融合的内涵式发展。SCP理论中企业组织目标的达成依靠组织机构的建立,组织结构的建立依赖于企业每位员工,同样,高校二级学院学科融合中,教师结构的合理与否也至关重要,这关乎学科融合的总体目标能否实现,学科融合对教师专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专”,还要“博”,二级学院应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教师培养机制,比如: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尤其是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促使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长效的听课、讲座等学习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逐渐弱化教师的单一学科背景,打破教师单一专业固有观念,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引导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相互合作,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SCP理论中绩效对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有反作用,学科融合需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作用,绩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学科融合中教师最迷茫的是自己找不准定位,不知道自己该为学科融合做什么,因此,二级学院对于学科融合的绩效管理要遵从常规,也应有所变化,在尊重学科特点、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应有所创新,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绩效改革方案,帮助教师解决学科融合实践中自己未来的的发展方向,确实解决教师学习、科研中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打消教师的重重疑虑,带动每位教师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推动教学活动良性、有序的进行。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还应该结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长期跟踪回访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测评学科融合所显现出的具体效果,依据这些反馈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分析人才培养体系、效果,建立稳定的长期的评价体系及绩效考核制度。
(五)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搭建学科融合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以实践教学为推手,搭建学科融合平台,促进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互动,培养不同学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为例,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在英语与外交学、国际政治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并且创建了外交外事实验中心,依托外交外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英语语言和外交学、国际政治的综合专业优势,使英语专业学生在具备娴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同时,学习了外交学、国际关系等专业知识,而外交学、国际政治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并且学生在利用外事模拟平台中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这种外语外事人才学科融合培养模式也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实践教学,搭建学科融合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目前,高校二级学院在探索学科融合之路虽硕果累累,但也矛盾重重,基于SCP管理模式的组织、行为、绩效三个层面,探索学科融合的学科课程群、特色团队建设,搭建有效的团队沟通、激励平台,建立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与反馈机制。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学科融合过程中个体与群体的矛盾,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郝力,姚飞. 基于SCP模式建立高校管理模式SHCP[J].北京:化工高等教育,2007(5):(95-97)
[2]闵敏. 当前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安徽:科教文汇.2011(3):((173-174)
[3]梁松鹤,王雨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依据与价值探析[J].山东:中国成人教育.2013(6):(60-62)
[4]王晓侠.关于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与职业。2008(11):(47-48)
作者简介:姬喻波(1978—),男,重庆市沙坪坝,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155612)。
关键词:学科融合;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建构
当前,世界一体化、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高校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科融合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科建设的执行单位,高校二级学院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制度,那将难于发挥学科融合的作用。
一、學科融合的现状及时代意义
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最初主要的研究机构有:美国兰德研究中心、德国跨学科研究中心、法国跨学科研究中心,到20世纪70年代,跨研究学科研究逐渐成熟,也相继产生了一些知名的研究刊物,比如:德国的《国际跨学科研究年鉴》、英国的《跨学科科学评论》等,1980年跨学科研究国际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跨学科研究走向国际化。我国的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高校合并调整,但最初多是学校层面并校后各个学科拼盘式融合,各个学科简单堆集,体现的是学校学科门类量的增加,而关于高校二级学院的学科融合实践探索是在近几年才逐渐涉及,笔者所在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
院目前所建立的“语言+专业”可以说是创新性的探索,将英语语言文学和外交学、国际政治三个不同的学科融合,目的是探索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2015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鼓励交叉新兴学科建设。学科融合即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教学活动。学科融合既是未来高校学科建设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利用各学科不同的特点,打破常规的单一学科建设模式,在交叉学科中探寻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在学科建设中彰显特色。这对未来学科建设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机制。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科融合顺应了社会对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适应了新时代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意义。
二、目前学科融合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多学科课程体系融合流于形式
当前,各高校在二级学院探索多学科课程体系融合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加强,也确实焕发出学科新的活力,在摆脱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在学科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凸显,课程体系建设难免形成简单的不同学科叠加,甚至有些课程设置不能遵从不同学科融合所应有的规律性,可能会牵强为之,不能根据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内化融合,难以形成多模态、立体的课程体系,这对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势必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目前多学科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教师对学科融合认知度不高,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学校教学活动的完成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教师,学科融合需要建立多学科体系,同样,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自然会参与其中,但往往教师对学科融合的认知显得知之寥寥,或者是不积极参与其中,不管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不能依照不同学科融合特点而改变,教学实践中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也就各自为战,全身心倾注于自身学科的教学活动,而对交叉学科置若罔闻。当然,这与高校二级学院管理部门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关,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主要是采取量化的形式,依据个人科研能力和论文数量,这一单一学科评价模式已深入人心,因此,如果没有建立起符合多学科融合的教师评价体系,就很难调动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
(三)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二级学院设置是依据国家学科门类,根据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所设置,二级学院通常都是设置单一学科组织形式,针对所属学科设置不同的教研室进行教学探讨活动。学科融合意味着二级学院同时拥有多种学科门类,不同的学科门类对于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的要求各有不同,在现有的二级学院管理体制下,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设备难于整合,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难于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这种割裂的管理状态,点状的管理模式自然不利于多学科一体建设。
三、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建构
(一)SCP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SCP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学者创立的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最初由哈佛大学教授梅森首先提出。作为产业组织的正统理论,哈佛学派以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手段,按结构、行为、绩效对产业进行分析,构架了系统化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近年来,该理论也逐渐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也应顺应学科融合这一趋势,适时求变,高校二级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管理系统既有一般管理系统的规律,又有其特殊性,高校二级学院的组织目标是对教师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从而提高管理绩效,实现学校的顶层目标。尤其是对多学科融合背景下怎样高效、有序的组织教学活动意义非凡。根据SCP的理论框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从组织、绩效、行为等三个方面建构高校二级学院的管理体系,摒弃单一学科管理模式的弊端,形成立体化的管理模式,提升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二)加强学科的课程群建设
依据SCP理论,群体的行为特征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个体成员之间相互包容、信息共享、团结互助,则个体行为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升,也会极大地提高群体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市场的竞争,而高校所面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SCP理论结构—行为—绩效中管理结构的完善至关重要,结构决定了行为的合理、有效实施,结构和行为决定了组织绩效的实现。在企业中结构要依据企业目标而设置,在高校中结构应服务于人才培养。
高校二级学院在学科融合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多学科融合难成体系,因此,这一难题也是困扰学科融合的结构性问题之一,解決这一结构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建立课程群,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规划和融合各学科的课程信息,将具有共同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科课程融合进一个课程群之内,重新梳理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建构课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扩充知识的宽度和广度,教师可以加入几个课程群,推动教师不断学习,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认知,对应课程群,二级学院应积极发展教学团队,通过课程群建设推动教学团队的建立,依据教学团队群体的力量推动课程群的建设,这样,学科融合才能真正内化于每位教师心中,学科融合才能真正的做到质的融合,而不是量的叠加。
(三)健全师资知识结构
学科融合存在的另一结构性问题是教师结构,教师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科融合的内涵式发展。SCP理论中企业组织目标的达成依靠组织机构的建立,组织结构的建立依赖于企业每位员工,同样,高校二级学院学科融合中,教师结构的合理与否也至关重要,这关乎学科融合的总体目标能否实现,学科融合对教师专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专”,还要“博”,二级学院应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教师培养机制,比如: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尤其是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促使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长效的听课、讲座等学习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逐渐弱化教师的单一学科背景,打破教师单一专业固有观念,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引导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相互合作,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SCP理论中绩效对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有反作用,学科融合需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作用,绩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学科融合中教师最迷茫的是自己找不准定位,不知道自己该为学科融合做什么,因此,二级学院对于学科融合的绩效管理要遵从常规,也应有所变化,在尊重学科特点、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应有所创新,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绩效改革方案,帮助教师解决学科融合实践中自己未来的的发展方向,确实解决教师学习、科研中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打消教师的重重疑虑,带动每位教师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推动教学活动良性、有序的进行。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还应该结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长期跟踪回访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测评学科融合所显现出的具体效果,依据这些反馈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分析人才培养体系、效果,建立稳定的长期的评价体系及绩效考核制度。
(五)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搭建学科融合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以实践教学为推手,搭建学科融合平台,促进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互动,培养不同学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为例,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在英语与外交学、国际政治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并且创建了外交外事实验中心,依托外交外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英语语言和外交学、国际政治的综合专业优势,使英语专业学生在具备娴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同时,学习了外交学、国际关系等专业知识,而外交学、国际政治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并且学生在利用外事模拟平台中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这种外语外事人才学科融合培养模式也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实践教学,搭建学科融合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目前,高校二级学院在探索学科融合之路虽硕果累累,但也矛盾重重,基于SCP管理模式的组织、行为、绩效三个层面,探索学科融合的学科课程群、特色团队建设,搭建有效的团队沟通、激励平台,建立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与反馈机制。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学科融合过程中个体与群体的矛盾,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郝力,姚飞. 基于SCP模式建立高校管理模式SHCP[J].北京:化工高等教育,2007(5):(95-97)
[2]闵敏. 当前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安徽:科教文汇.2011(3):((173-174)
[3]梁松鹤,王雨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依据与价值探析[J].山东:中国成人教育.2013(6):(60-62)
[4]王晓侠.关于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与职业。2008(11):(47-48)
作者简介:姬喻波(1978—),男,重庆市沙坪坝,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15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