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我”背后的日本浮世绘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ks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日本电影《告白》从凑佳苗的原作处女作,到导演中岛哲也的完美影像还原,都走向了违背日式电影一贯的温情审美。这种对于人物微妙情感的审视在中岛哲也冷淡的影像风格处理下愈加锥心蚀骨。尤其是采用“罗生门”式的多个“我”者叙事手法,全面而又深刻地描绘了一幅日本当代社会的众生相,在天真可爱温暖的背后,是戾气乖张的日式写实。
  [关键词] 《告白》 叙事手法 同事异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31
  从广告跨界电影圈,在《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及《帕高与魔法绘本》三则炫目的童话之后,渐已成为当代日本最受关注的视觉系导演的中岛哲也,其最新作品——《告白》再次颠覆了人们对他电影风格的固有认知:丢掉了往日绚烂斑斓的色彩表现,只给了一种颜色——清冷的蓝色,冷静制约的画面氛围营造倒颇有几分金基德的影子。更为难得的是,中岛哲也在恰当利用自己视觉长处下,开始磨练叙事功底,借用不同叙述人叙述故事的表现手法犹如《罗生门》,让观影人直面每个叙述人心里的罪恶和懦弱,这种“罗生门”式的多个“我”者叙事手法既丰富了影片内容,也深化了影片主题。
  《告白》改编自日本作家凑佳苗的同名处女作小说,在思想主题表达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比较忠实。原著小说使用了全第一人称的极端体裁,但导演并没有选择全知视点来进行戏剧化的处理,而是彻底发挥了原著以主观者角度各自表述的精华,再适度交叉补足,以书中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六个章节分别引出各自第一叙述人进行叙述(即告白),将发生在校园的这起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徐徐展开:作为单亲妈妈的森口悠子老师4岁女儿被害的真相一点一滴完整,围绕这件凶杀案的37个学生的众生相、前后2个班导以及2个杀人少年的家庭,不断敲打着观影人的内心。通过每个当事人以第一人称进行的叙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真实却异常残酷。这种叙事手法被称之为多个“我”或多个“我”者叙事,即指“那种虽然以人物‘我’作为影片本文的叙述人,但却并非画外或画内的‘我’那样由单独一个‘我’者视角贯穿到底;而是有好几个‘我’者视角,共同承担着本文的叙事”[1]。中岛哲也将这种叙事手法完美融进影片剧情结构之中,每个单独的告白段落可看成每个当事人的心里独白,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影片叙事上的最突出之处。
  影片在松隆子饰演的森口悠子老师的告别叙述中开场,她作为第一段落“神职者”的叙述人,从她自己的“我”的角度引发全片。表面上看她是因为爱女被害而向学生宣告复仇,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引出其他当事叙述人的引子。从这个引子开始借由不同当事人的口说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殉教者”篇中的少女C北原爱月、“慈爱者”篇中的少年B直树母亲的日记、“求道者”篇中的少年B直树的日记、“信奉者”篇中的少年A修哉的“遗书”和“传道者”篇中的森口老师打给修哉的电话。如果影片只是设置单一的“森口老师”的叙述视角,那么呈现在银幕上的只有森口贯穿全篇的自叙,而多达六位的不同的“我”者叙述则为影片结构披上了一层“复调”式的外衣。每个人的世界观成为众人的“审视”与“评说”[2],而这种“审视”与“评说”汇聚起来,通过这种多个“我”者的叙述方式,鲜明体现出了影片视角的多样性:影片中的多个“我”者围绕校园杀人事件展开叙述,而各自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叙述,这就必然形成对这一事件的不同讲述风貌,即所谓“同事异说”[3],并进而带来叙述上的差异性。处在事件漩涡中心的每个人因处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身份上,会给出不同的观察事物和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想法。随着每个人的告白进程,他们深埋心底的扭曲心理一点点被揭露,整个故事一点点被拼凑,掀开了人性底层最阴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学生的女老师(她无法接受残酷杀害她四岁女儿的学生在法律的保障下毫发无伤);从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A修哉(他得不到母爱,因而任意践踏他人的生命);胆小如鼠却犯下大错的自卑少年B直树(他想证明自己并非别人眼中胆怯无用的少年);一味溺爱儿子少年B直树的母亲(儿子犯下滔天大罪,她仍坚持儿子只是被不良同学带坏);品学兼优却阴暗无比的少女C北原爱月(她看清了人强悍背后的软弱,却再也找不到生命的意义[4])。是谁杀了年仅4岁的孩子,为什么杀害,杀人之后的被复仇又带来哪些蝴蝶效应,从自白叙述可以看到,这起杀人事件已经不仅仅是一起刑事案件那么简单,它牵涉出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更加复杂和深刻。这正是现代电影叙事及现代小说多采用多视角转换的叙述方式的内在原因。因为,多个“我”者叙事包含着数个“我”者独到的叙述眼光和独样的叙述神韵,又兼有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的自由度,全面而灵活,因而能达到一种主观中显示客观、对立中见出深度的叙述境界。
  正如前文提到,中岛导演没有选择全知视点的处理方式,这也是多个“我”者叙事方式特点之一:避免一个权威的“上帝”般的全知视角,每个叙述人都从自身出发,以局限性的人物视角来展开叙述,不可避免带上各自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但同时,尽管人物视角受到限制,但多个视角的叠加和转换,又使影片叙事范围上相当广阔。在影片中,随着告白的逐步深入和情节的逐步推进,观众能够感受到一股股寒意的逼近,世俗观念中的孩子眼中曾经以为纯洁无暇的世界被一片片剥落出它本来的狰狞面目,露出最赤裸最原始的欲望和残酷。它让观影人去思考,罪与罚、善与恶、复仇与救赎,什么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等等这些有关人性的深刻课题,并用何为法律,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与背景等这些社会问题不断重重敲击着观众的神经。导演无意对事件本身进行道义上的裁决,而是用摄影记下的冰冷目光凝视着日本下一代孩子的成长,校园里的犯罪和孩子们天真笑容掩盖下的阴暗面,以及在社会家庭以及现实压迫下扭曲的思想。这群无法体会生命价值的可贵性的孩子们用各种恐怖的行为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就如同德国电影《浪潮》中狂热的学生一样。玛丽
其他文献
【摘要】周杰伦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综观周杰伦的歌曲歌词,不难发现,其塑造的矛盾的自我形象与当下的青少年有某种心理契合。这个矛盾的“我”,一方面张扬个性,一方面又铭刻孤独。这种心理契合在接受美学、青少年心理学、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等各个层面具有合理性;由此,当下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或可获得更多的理解。  【关键词】  张扬个性 铭刻孤独 周杰伦 青少年 理契合    异军突起的青少年偶像——周杰伦
[摘要]目前,很多热播中的电视剧都会衍生下一代,往往导演,编剧抱着“龙生龙,凤生凤,父亲英雄儿好汉”的初衷大拍特拍,然而观众却不一定完全买帐,很多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续拍却少有人观看,成为落日的黄花,风光不在。  [关键词]品牌 续拍“姊妹篇” 收视率    长江后浪推前浪,电视剧一旦获得火爆收视率变成品牌后,不到一年,其续集甚至续集的续集就会忙不迭地“跳”到观众面前,另外有关联的或者没关联的“姊
【摘要】由生产力发展所带动的经济及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电影的制作也由此变得更具表现性和艺术性,由先进的制作技术带来的超越想像的真实感、虚拟现实等的使用,使电影的魅力得以最大的彰显,但站在艺术表现和技术参与边缘地带的艺术家们该以清醒睿智的头脑来利用数码科技进一步丰富艺术的表现。  【关键词】表现 超越真实 虚拟现实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都能从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找到契合点。
[摘要] 影片《大象》的创新,来自丹托意义上的技巧性极强的“矩阵排列”,更来自贴近个体生命和时代脉搏的深切呼吸。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大象》能够给予电影从业者如何摆脱“影响的焦虑”、寻找电影创新之路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 风格矩阵 生命呼吸 创新之路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9.017    我们不可以放弃探索,  终极的探索将是开始时的出发点,
【摘要】  在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作为消费品的一面日益凸现。作为商业消费品的影视作品在以其娱乐性迎合大众的同时将科学、道德、宗教文化以通俗的形式传播给大众。《神话》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  《神话》消费文化 影视文学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天真烂漫的幻想,表达了人类的美好愿望,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击碎了人类的这种梦境。乌
摘要 苏轼对人生虚无的体悟,颇近于佛老,但苏轼没有因此而走向一个更深的寂静。他的书法也没有因此呈现出如后世弘一法师笔下那种万象皆空的意象。相反的是苏轼书法动人之处正是其间的郁郁生气。苏轼笔下,总涌动着一种激情,即使是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苏轼的书法仍不乏神采。苏子不朽。他的不朽在于不遏,更在于他不遏后的超越。他对于人世万物的透彻理解,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最终都是走向一种超脱,何况于书法乎?  关
【摘要】人性的解剖和关怀是《V字仇杀队》多重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V字仇杀队》里,EVey和V的关系从最开始的单向接近到最后的互相依靠是一个微妙而漫长的过程,在影片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里凸显出了相互拯救的双重关系,并最终指向了拯救和无力拯救的主题。  【关键词】拯救 爱 身份 符号    《V字仇杀队》的主题是多方面的,但是人性的拯救——自救和互相拯救,是其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拯救不是单方面的,
摘要 影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目前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影视、电视数字艺术成为了一个非常受市场欢迎和学生喜爱的专业方向。在影视后期制作中After Effects(简称AE)是较为重要和使用广泛的技术标准。将它引入大学课堂,介绍AE的工作方式,并与创作软件进行平行编辑,这一切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无限创意。  关键词 After Effects 后期合成 创作 教学
[摘要] 一部电影作品是好是坏,有无感人的力量,其决定因素是影片通过视听元素所提供的银幕形象和思想内涵,但片名在其中也显示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沉默的羔羊》为例,不难看出,在整个编导构思的过程中,情节内容和电影片名紧密结合,既做到了鲜明,又有深刻的寓意和内涵,可谓电影优秀片名的典范。  [关键词] 圣经 佛洛依德 具象物 象征意味 电影片名 审美  doi:10.3969/j.issn.1002-
【摘要】历史传奇题材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题材,而以“木兰从军”为代表的历史传奇文本,由于自身蕴含了诸如本土性、时代性、召唤性等适宜于以电影表现的特质,更是备受历代电影人的关注并于银幕上被一再演绎。历史传奇题材影片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的几次商业浪潮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构成了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历史传奇 接受美学 民族性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