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康卖鸡调,是以南康镇当地白话演唱的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汉族民歌样式。历史上,南康卖鸡调在南康镇具有较高的传唱度,但随着历史发展、社会变迁,这一民俗文化的发展大不如前。本文通过对南康卖鸡调现存唱本的梳理,总结出其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为南康卖鸡调的进一步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南康镇 卖鸡调 唱本
引言
南康卖鸡调,又名“南康调”,是以南康镇当地方言演唱的特色民歌,主要分布在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合浦县常乐镇、石康镇、山口镇等白话方言地区,2015年被列入北海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南康卖鸡调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现在仍是南康镇当地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样式,但是针对南康卖鸡调的调查研究却很少,现存资料相对匮乏。
我国在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陆续发布了“保护非遗”的相关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融入中国当下的正式国家体制的一个概念[2]。南康卖鸡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受到相应的保护,得到良性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北海市南康镇为调查点,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南康卖鸡调文本进行较系统的梳理,探究其重要文化价值,以期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一、唱本简介
传说南康卖鸡调是源于一段凄美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鸡郎”和“调妹”,因爱人被恶霸强占、迫害,“鸡郎”便创作了“卖鸡调”走街串巷演唱,公诉恶霸的恶行,表达对爱人的深切怀恋——这是南康卖鸡调最原始的唱本唱词内容。随着历史发展,这一唱本现已无存,唱本的具体内容也无从考证,但是南康卖鸡调的创作者却结合新时代环境创作了一系列新作品。
现存南康卖鸡调唱本主要有《珠还神州》(1997年创作)、《认真贯彻〈实施纲要〉》(2005年7月创作)、《计划生育就是好》(2010年8月整理)、《喜看南康全国文明镇》(2016年5月创作)、《歌唱南康特色小镇》(2017年4月创作)、《斑鸠埇农民庆翻身》(2017年5月整理)、《粉仔回头金不换》(2017年7月创作),以上作品皆是由南康卖鸡调第二代传承人陈宜積创作。
《珠还神州》是1997年时,为庆祝香港回归,内容为歌颂促成香港顺利回归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表达祖国人民对于香港回归的激动与喜悦。当时,该本是陈宜積为参加南康镇“七一晚会”表演所作,后经南康镇供销社推荐,参加北海市供销社七一晚会并凭借其独特的唱腔及曲调、迎合时代的唱词得到观众一致好评,在晚会节目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珠还神州》的创作,是南康卖鸡调经“文化大革命”动乱之后,首次重新回归于百姓视野。
《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和《计划生育就是好》两本,分别是2005年和2010年以南康社区曲艺团为单位完成创作。在《认真贯彻〈实施纲要〉》中,歌词主要是歌颂特色社会,概述市场经济等重要制度,强调了《实施纲要》对于反腐、党建的重要意义。《计划生育就是好》则通过记述“王家”的故事,讲述“超生”不遵政策的恶果,从而强调“计划生育”的正确性。以上两本皆是由南康社区曲艺团为单位创作,表演者对歌曲唱法较为熟悉,传唱度较广,基本上仍保持歌曲一开始创作的唱法及旋律。
《喜看南康全国文明镇》和《歌唱南康特色小镇》两本,是南康曲艺团分别在2016年5月和2017年4月创作,两本的创作都是基于近年南康镇频获荣誉称号的背景。两本的歌词内容主要都是介绍南康当地民风民俗、风景名胜,记述小镇各方面的发展,反映百姓生活,抒发民众对新生活的喜悦之情。
《斑鸠埇农民庆翻身》是现存南康卖鸡调唱本中最原始的版本,其演唱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斑鸠埇”是指隶属南康镇的一个村落,歌词主要是迎合当时土地革命的大背景,围绕“打土豪分田地”一主题,通过哀述农民不易,控诉地主恶行,赞颂共产党,表达农民翻身的喜悦之情。据第二代传承人陈宜積述,《斑鸠埇农民庆翻身》是他最初根据南康卖鸡调时所听到的版本,即第一代南康卖鸡调传承人梁润田的唱本整理创作。
《粉仔回头金不换》是现存南康卖鸡调作品中最新一版,也是南康卖鸡调为吸引更多观众做出的重大创新——“卖鸡调小品”。“粉仔”是南康当地方言词,即“瘾君子”,该本主要讲述了粉仔——“克白”在父母及婆婆的劝说下,改过自新戒毒成功,创业谋生的故事。
綜上所述,根据现存诸本的唱词内容,基本可分为政治宣传和反映百姓生活两大类,其中内容主要为政治宣传的有:《珠还神州》、《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和《计划生育就是好》,反映百姓生活的主要有:《斑鸠埇农民庆翻身》、《喜看南康全国文明镇》、《歌唱南康特色小镇》和《粉仔回头金不换》。值得关注的是,南康卖鸡调的每本创作基本都附有一些赞颂共产党和国家政治纲领的内容,可见其宣传教育特点鲜明。
二、艺术特点
通过分析南康卖鸡调唱本,可知南康卖鸡调的创作不是单一的照曲填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巧妙准确的叙事方式和贴近百姓的语言风格。
(一)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
《珠还神州》的创作是源于1997年香港回归,曲名借典“珠还合浦”,改作“珠还神州”,南康镇历史上曾隶属合浦,“珠还合浦”的典故在南康镇当地家喻户晓,这一典故的借用贴切表达了失地复回的喜悦之情,极大程度上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除此之外,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在南康卖鸡调诸唱本中也很常见,例如《珠还神州》中,“慈母狂抱失儿狂吻千片”的比喻,将祖国人民盼得香港回归的激动与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认真贯彻〈实施纲要〉》中“腐败使国民经济受折损,腐败把社会治安搞乱,腐败危及国民精神创造,腐败使党的光辉黯然,腐败离间了党群关系。”几句的排比设计,层层递进强调了“腐败”的危害,进而突出了“认真贯彻《实施纲要》”的重要性。除以上,“赋比兴”手法的使用也尤为巧妙,例如在《斑鸠埇农民庆翻身》中:“春日里东风吹,我精神兴奋就唱几句。未唱杨家将穆桂英挂帅,先唱南康公社有个斑鸠冲大队。”以“穆桂英”典故铺成作起,再借景抒情起兴开唱,设计巧妙灵活。 (二)巧妙准确的叙事方式
《计划生育就是好》一本,主要是通过“王家”和“李家”的故事对比,提倡“计划生育”,全本叙事简介,情节设置巧妙,对比明显,主旨情感也十分明确。除此,在《斑鸠埇农民庆翻身》中,也是通过叙事手法,讲述“林其焕”的悲惨遭遇,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表达“农民翻身”的喜悦之情,抒发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赞颂之情。“讲故事”的方式更容易被平民百姓所接受,唱本中叙事手法的设计,使得唱本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三)贴近百姓的语言风格
南康白话是北海市具有代表性的五大粤方言之一,使用南康白话演唱,是南康卖鸡调区别于其他民歌样式的最大特点。“方言词语”大量地存在于各唱本之中,以独特的形式记录当时人们的所感所想。例如:在《斑鸠埇农民庆翻身》一本中:“富有人家见也乍不见”,句中的“乍”在现代汉语中意为“忽然”,在南康白话中“乍”的语音表示“假装”之意。作者在唱本中所使用的“方言词”基本都是通过记音从而表意,字词的选用主要关注“语音”,尽量使用简单字。当下,普通话虽已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但是并未实现“人人会讲”、“人人会听”,南康卖鸡调作为地方性民歌,创于民间,唱于民间。这样一种贴近百姓,“人人可识”,“人人可记”的语言运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南康卖鸡调给观众带来的亲切感,同时有效促进了南康卖鸡调的推广。
综上所述,南康卖鸡调的唱本不是单纯的“依词写作”,其中不乏作者的匠心设计,每一本都是“用心而创”,这既是提升了南康卖鸡调的艺术魅力,又是为观众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其旨便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南康卖鸡调的传承与发展。
三、表演形态
由于历史原因,南康卖鸡调根遗失了部分唱本,但是“卖鸡调”的曲调却通过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至今,并且作为核心元素得以保存,其曲调基本为:
“曲调”是南康卖鸡调诸本中可直观的唯一不变的元素,正如传承人陈宜積所述:“一切皆可变,唯曲调不可变。”该调作为每本的开场,以锣鼓演奏,奏毕演员开唱。每小节演唱结束,又以锣古演奏以过场,同时演员以“啊”哼唱。随着唱本创作的丰富,主题的改变,经过创新,曲调已从最初“鸡郎”哭诉所用的凄凉哀婉的缓慢调子,通过加快节奏变得欢快、喜悦,但是其基本旋律仍保持不变,这样的调整更加适合当下的时代发展。
根据“鸡郎”走街串巷哀唱卖鸡调的故事传说,可知南康卖鸡调最初的表演是由一人在市井游走演唱,没有特定的服装道具,也没有伴奏乐器,甚至没有特定的表演地点。随着历史发展,南康卖鸡调出现了不同年代的唱本,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表演形态。
据传承人陈宜積口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康卖鸡调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袭长衫,手执折扇独唱,或伴有乐器演奏,对舞台基本没有要求,但已有固定的表演环境。这一表演形式,在整理后的《斑鸠埇农民庆翻身》一本的表演中,仍舊沿用。乐器上,主要有高胡、大胡、锣、鼓、木鱼、钹(吊钹、小钹)、秦琴相配合演奏。除此,通过唱本标记可知,在五六十年代的表演中,还设计观众与表演者的互动环节——“喊口号”,如在《用农民庆翻身》表现为“内场呼口号‘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这一设计增强了观众在表演过程中的参与感,但现在并未继续使用。
1997年创作本《珠还神州》,创新为以男女对唱为主的演唱形式,服装、道具上已不再要求着长衫、执折扇,而是更加倾向于现代化服饰——男士着西装,女士着连衣裙,乐器基本沿用五六十年代所使用的,但是该时期已有较正式的表演舞台,也出现了较固定的观众群体。以上表演形式后沿用至《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和《计划生育就是好》。
除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创新外,在《喜看南康全国文明镇》和《歌唱南康特色小镇》两本中,演员的服装呈现出更加现代化、礼仪化的特点——女士着舞台演出礼服,男士则是西装领结;除此,还添加了伴舞者,在演唱过程中使用小鼓、舞蹈扇等道具,配合舞台调度,极大程度地美化了舞台效果。伴奏乐器则结合实际情况,保留原有高胡、大胡、锣鼓、木鱼、钹(吊钹、小钹),添加了大提琴,并以扬琴代替秦琴。除此,通过借鉴快板的表演,《南康》两本都加入了对口快板“数来宝”的部分[4],是南康卖鸡调在二十一世纪的重大创新。
小品本《粉仔回头金不换》,在《南康》两本的创新基础上,加入现代小品元素,表演人数变为多人。小品本的创新,使人物对话和“南康卖鸡调”有机结合,对表演者服装及舞台效果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随着南康卖鸡调唱本的不断更新,其表演形态在不断丰富。“从无到有”、“从简到繁”是南康卖鸡调表演形态变化的特点,通过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南康卖鸡调创作者顺势而变,顺时而变所做出的努力,也可见南康卖鸡调仍旧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之中。
四、文化价值
南康卖鸡调作为一种存在已超过一百年的民俗文化,虽然未能一直保持高度活跃的状态,但是历时多年,它却依旧可以留存,并且在现代依旧葆有一定的生命力,这与其所蕴含的重要文化价值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承载社会功能
教化功能、轨范功能、维系功能和调节功能是民俗是主要社会功能[3],南康卖鸡调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通过其唱本即可见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例如《粉仔回头金不换》的创作,即是为了进行“戒毒、拒毒”、“自力更生”等价值观的宣传教化,而《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和《计划生育就是好》分别是在2005年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2010年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创作。以上两本,都是为响应国家政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也是为保持社会成员向心力、凝聚力所做的创作,这便是民俗维系功能的体现。除此之外,南康卖鸡调本身作为一种民歌样式,具有极强的娱乐功能,是百姓情感宣泄的良好渠道。
(二)宣传地域特色
南康镇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康卖鸡调作为当地特色民歌,在唱本创作上也对地域文化有所涉及。《喜看南康全国文明镇》和《歌唱南康特色小镇》两本很好地糅合南康镇地方文化,以民歌演唱的形式,推广当地的特色文化。通过歌曲传唱,将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宣传,既有利于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力,又有利于促进非当地民众对南康镇特色文化的了解。
(三)推动文化建设
2005年南康镇荣获国家首批全国文明镇称号,2016年10月,南康镇再获“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称号[5]。近年来,文化建设在南康镇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文化作为软实力,对推动城镇经济建设,增强城镇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南康卖鸡调历史悠久,又极具地方性特点,对于南康镇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从此,亦可见民俗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良性互动。
结语
南康卖鸡调作为南康镇当地的特色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现实的文化价值,证明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新的文化样式层出不穷,南康卖鸡调对百姓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康卖鸡调亟待社会的关注与保护。当代南康卖鸡调唱本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从侧面体现了南康卖鸡调百年间的历史发展,对于南康卖鸡调的现状及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苏远志.走近南康镇寻访“卖鸡调”[N].北海日报,2015-5-19.
[2]高丙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革命”的终结[J].开放时代,2013(05).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4]耿直.快板艺术继承发展分析[J].群文天地,2012(9).
[5]古韵南康[J/OL].北海旅游政务网,2017.3.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南康卖鸡调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710593093)。
关键词: 南康镇 卖鸡调 唱本
引言
南康卖鸡调,又名“南康调”,是以南康镇当地方言演唱的特色民歌,主要分布在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合浦县常乐镇、石康镇、山口镇等白话方言地区,2015年被列入北海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南康卖鸡调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现在仍是南康镇当地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样式,但是针对南康卖鸡调的调查研究却很少,现存资料相对匮乏。
我国在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陆续发布了“保护非遗”的相关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融入中国当下的正式国家体制的一个概念[2]。南康卖鸡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受到相应的保护,得到良性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北海市南康镇为调查点,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南康卖鸡调文本进行较系统的梳理,探究其重要文化价值,以期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一、唱本简介
传说南康卖鸡调是源于一段凄美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鸡郎”和“调妹”,因爱人被恶霸强占、迫害,“鸡郎”便创作了“卖鸡调”走街串巷演唱,公诉恶霸的恶行,表达对爱人的深切怀恋——这是南康卖鸡调最原始的唱本唱词内容。随着历史发展,这一唱本现已无存,唱本的具体内容也无从考证,但是南康卖鸡调的创作者却结合新时代环境创作了一系列新作品。
现存南康卖鸡调唱本主要有《珠还神州》(1997年创作)、《认真贯彻〈实施纲要〉》(2005年7月创作)、《计划生育就是好》(2010年8月整理)、《喜看南康全国文明镇》(2016年5月创作)、《歌唱南康特色小镇》(2017年4月创作)、《斑鸠埇农民庆翻身》(2017年5月整理)、《粉仔回头金不换》(2017年7月创作),以上作品皆是由南康卖鸡调第二代传承人陈宜積创作。
《珠还神州》是1997年时,为庆祝香港回归,内容为歌颂促成香港顺利回归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表达祖国人民对于香港回归的激动与喜悦。当时,该本是陈宜積为参加南康镇“七一晚会”表演所作,后经南康镇供销社推荐,参加北海市供销社七一晚会并凭借其独特的唱腔及曲调、迎合时代的唱词得到观众一致好评,在晚会节目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珠还神州》的创作,是南康卖鸡调经“文化大革命”动乱之后,首次重新回归于百姓视野。
《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和《计划生育就是好》两本,分别是2005年和2010年以南康社区曲艺团为单位完成创作。在《认真贯彻〈实施纲要〉》中,歌词主要是歌颂特色社会,概述市场经济等重要制度,强调了《实施纲要》对于反腐、党建的重要意义。《计划生育就是好》则通过记述“王家”的故事,讲述“超生”不遵政策的恶果,从而强调“计划生育”的正确性。以上两本皆是由南康社区曲艺团为单位创作,表演者对歌曲唱法较为熟悉,传唱度较广,基本上仍保持歌曲一开始创作的唱法及旋律。
《喜看南康全国文明镇》和《歌唱南康特色小镇》两本,是南康曲艺团分别在2016年5月和2017年4月创作,两本的创作都是基于近年南康镇频获荣誉称号的背景。两本的歌词内容主要都是介绍南康当地民风民俗、风景名胜,记述小镇各方面的发展,反映百姓生活,抒发民众对新生活的喜悦之情。
《斑鸠埇农民庆翻身》是现存南康卖鸡调唱本中最原始的版本,其演唱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斑鸠埇”是指隶属南康镇的一个村落,歌词主要是迎合当时土地革命的大背景,围绕“打土豪分田地”一主题,通过哀述农民不易,控诉地主恶行,赞颂共产党,表达农民翻身的喜悦之情。据第二代传承人陈宜積述,《斑鸠埇农民庆翻身》是他最初根据南康卖鸡调时所听到的版本,即第一代南康卖鸡调传承人梁润田的唱本整理创作。
《粉仔回头金不换》是现存南康卖鸡调作品中最新一版,也是南康卖鸡调为吸引更多观众做出的重大创新——“卖鸡调小品”。“粉仔”是南康当地方言词,即“瘾君子”,该本主要讲述了粉仔——“克白”在父母及婆婆的劝说下,改过自新戒毒成功,创业谋生的故事。
綜上所述,根据现存诸本的唱词内容,基本可分为政治宣传和反映百姓生活两大类,其中内容主要为政治宣传的有:《珠还神州》、《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和《计划生育就是好》,反映百姓生活的主要有:《斑鸠埇农民庆翻身》、《喜看南康全国文明镇》、《歌唱南康特色小镇》和《粉仔回头金不换》。值得关注的是,南康卖鸡调的每本创作基本都附有一些赞颂共产党和国家政治纲领的内容,可见其宣传教育特点鲜明。
二、艺术特点
通过分析南康卖鸡调唱本,可知南康卖鸡调的创作不是单一的照曲填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巧妙准确的叙事方式和贴近百姓的语言风格。
(一)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
《珠还神州》的创作是源于1997年香港回归,曲名借典“珠还合浦”,改作“珠还神州”,南康镇历史上曾隶属合浦,“珠还合浦”的典故在南康镇当地家喻户晓,这一典故的借用贴切表达了失地复回的喜悦之情,极大程度上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除此之外,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在南康卖鸡调诸唱本中也很常见,例如《珠还神州》中,“慈母狂抱失儿狂吻千片”的比喻,将祖国人民盼得香港回归的激动与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认真贯彻〈实施纲要〉》中“腐败使国民经济受折损,腐败把社会治安搞乱,腐败危及国民精神创造,腐败使党的光辉黯然,腐败离间了党群关系。”几句的排比设计,层层递进强调了“腐败”的危害,进而突出了“认真贯彻《实施纲要》”的重要性。除以上,“赋比兴”手法的使用也尤为巧妙,例如在《斑鸠埇农民庆翻身》中:“春日里东风吹,我精神兴奋就唱几句。未唱杨家将穆桂英挂帅,先唱南康公社有个斑鸠冲大队。”以“穆桂英”典故铺成作起,再借景抒情起兴开唱,设计巧妙灵活。 (二)巧妙准确的叙事方式
《计划生育就是好》一本,主要是通过“王家”和“李家”的故事对比,提倡“计划生育”,全本叙事简介,情节设置巧妙,对比明显,主旨情感也十分明确。除此,在《斑鸠埇农民庆翻身》中,也是通过叙事手法,讲述“林其焕”的悲惨遭遇,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表达“农民翻身”的喜悦之情,抒发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赞颂之情。“讲故事”的方式更容易被平民百姓所接受,唱本中叙事手法的设计,使得唱本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三)贴近百姓的语言风格
南康白话是北海市具有代表性的五大粤方言之一,使用南康白话演唱,是南康卖鸡调区别于其他民歌样式的最大特点。“方言词语”大量地存在于各唱本之中,以独特的形式记录当时人们的所感所想。例如:在《斑鸠埇农民庆翻身》一本中:“富有人家见也乍不见”,句中的“乍”在现代汉语中意为“忽然”,在南康白话中“乍”的语音表示“假装”之意。作者在唱本中所使用的“方言词”基本都是通过记音从而表意,字词的选用主要关注“语音”,尽量使用简单字。当下,普通话虽已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但是并未实现“人人会讲”、“人人会听”,南康卖鸡调作为地方性民歌,创于民间,唱于民间。这样一种贴近百姓,“人人可识”,“人人可记”的语言运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南康卖鸡调给观众带来的亲切感,同时有效促进了南康卖鸡调的推广。
综上所述,南康卖鸡调的唱本不是单纯的“依词写作”,其中不乏作者的匠心设计,每一本都是“用心而创”,这既是提升了南康卖鸡调的艺术魅力,又是为观众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其旨便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南康卖鸡调的传承与发展。
三、表演形态
由于历史原因,南康卖鸡调根遗失了部分唱本,但是“卖鸡调”的曲调却通过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至今,并且作为核心元素得以保存,其曲调基本为:
“曲调”是南康卖鸡调诸本中可直观的唯一不变的元素,正如传承人陈宜積所述:“一切皆可变,唯曲调不可变。”该调作为每本的开场,以锣鼓演奏,奏毕演员开唱。每小节演唱结束,又以锣古演奏以过场,同时演员以“啊”哼唱。随着唱本创作的丰富,主题的改变,经过创新,曲调已从最初“鸡郎”哭诉所用的凄凉哀婉的缓慢调子,通过加快节奏变得欢快、喜悦,但是其基本旋律仍保持不变,这样的调整更加适合当下的时代发展。
根据“鸡郎”走街串巷哀唱卖鸡调的故事传说,可知南康卖鸡调最初的表演是由一人在市井游走演唱,没有特定的服装道具,也没有伴奏乐器,甚至没有特定的表演地点。随着历史发展,南康卖鸡调出现了不同年代的唱本,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表演形态。
据传承人陈宜積口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康卖鸡调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袭长衫,手执折扇独唱,或伴有乐器演奏,对舞台基本没有要求,但已有固定的表演环境。这一表演形式,在整理后的《斑鸠埇农民庆翻身》一本的表演中,仍舊沿用。乐器上,主要有高胡、大胡、锣、鼓、木鱼、钹(吊钹、小钹)、秦琴相配合演奏。除此,通过唱本标记可知,在五六十年代的表演中,还设计观众与表演者的互动环节——“喊口号”,如在《用农民庆翻身》表现为“内场呼口号‘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这一设计增强了观众在表演过程中的参与感,但现在并未继续使用。
1997年创作本《珠还神州》,创新为以男女对唱为主的演唱形式,服装、道具上已不再要求着长衫、执折扇,而是更加倾向于现代化服饰——男士着西装,女士着连衣裙,乐器基本沿用五六十年代所使用的,但是该时期已有较正式的表演舞台,也出现了较固定的观众群体。以上表演形式后沿用至《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和《计划生育就是好》。
除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创新外,在《喜看南康全国文明镇》和《歌唱南康特色小镇》两本中,演员的服装呈现出更加现代化、礼仪化的特点——女士着舞台演出礼服,男士则是西装领结;除此,还添加了伴舞者,在演唱过程中使用小鼓、舞蹈扇等道具,配合舞台调度,极大程度地美化了舞台效果。伴奏乐器则结合实际情况,保留原有高胡、大胡、锣鼓、木鱼、钹(吊钹、小钹),添加了大提琴,并以扬琴代替秦琴。除此,通过借鉴快板的表演,《南康》两本都加入了对口快板“数来宝”的部分[4],是南康卖鸡调在二十一世纪的重大创新。
小品本《粉仔回头金不换》,在《南康》两本的创新基础上,加入现代小品元素,表演人数变为多人。小品本的创新,使人物对话和“南康卖鸡调”有机结合,对表演者服装及舞台效果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随着南康卖鸡调唱本的不断更新,其表演形态在不断丰富。“从无到有”、“从简到繁”是南康卖鸡调表演形态变化的特点,通过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南康卖鸡调创作者顺势而变,顺时而变所做出的努力,也可见南康卖鸡调仍旧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之中。
四、文化价值
南康卖鸡调作为一种存在已超过一百年的民俗文化,虽然未能一直保持高度活跃的状态,但是历时多年,它却依旧可以留存,并且在现代依旧葆有一定的生命力,这与其所蕴含的重要文化价值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承载社会功能
教化功能、轨范功能、维系功能和调节功能是民俗是主要社会功能[3],南康卖鸡调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通过其唱本即可见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例如《粉仔回头金不换》的创作,即是为了进行“戒毒、拒毒”、“自力更生”等价值观的宣传教化,而《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和《计划生育就是好》分别是在2005年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2010年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创作。以上两本,都是为响应国家政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也是为保持社会成员向心力、凝聚力所做的创作,这便是民俗维系功能的体现。除此之外,南康卖鸡调本身作为一种民歌样式,具有极强的娱乐功能,是百姓情感宣泄的良好渠道。
(二)宣传地域特色
南康镇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康卖鸡调作为当地特色民歌,在唱本创作上也对地域文化有所涉及。《喜看南康全国文明镇》和《歌唱南康特色小镇》两本很好地糅合南康镇地方文化,以民歌演唱的形式,推广当地的特色文化。通过歌曲传唱,将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宣传,既有利于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力,又有利于促进非当地民众对南康镇特色文化的了解。
(三)推动文化建设
2005年南康镇荣获国家首批全国文明镇称号,2016年10月,南康镇再获“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称号[5]。近年来,文化建设在南康镇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文化作为软实力,对推动城镇经济建设,增强城镇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南康卖鸡调历史悠久,又极具地方性特点,对于南康镇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从此,亦可见民俗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良性互动。
结语
南康卖鸡调作为南康镇当地的特色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现实的文化价值,证明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新的文化样式层出不穷,南康卖鸡调对百姓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康卖鸡调亟待社会的关注与保护。当代南康卖鸡调唱本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从侧面体现了南康卖鸡调百年间的历史发展,对于南康卖鸡调的现状及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苏远志.走近南康镇寻访“卖鸡调”[N].北海日报,2015-5-19.
[2]高丙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革命”的终结[J].开放时代,2013(05).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4]耿直.快板艺术继承发展分析[J].群文天地,2012(9).
[5]古韵南康[J/OL].北海旅游政务网,2017.3.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南康卖鸡调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71059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