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服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片面的注入,而是双方的讨论和研究。不是压下学生的坚强意志,而是增加对问题进一步的了解,以正确的知识来说服无知的盲动。”(徐特立)
在日常管理实践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整天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学生却东张西望,漠不关心;教师恨铁不成钢,“爱”生“怒”,学生却扭脖子瞪眼睛,或表情冷漠,一言不发……造成“说”而不“服”或越说越不服。结果就是教师把“说服”当成了“压服”,把“教育”当成了“打压”。
其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如果“直言不讳”地加以批评,或用教师的“威慑力”去“管制”“打压”,往往会给学生咄咄逼人的感觉,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即使从某种层面上教师的权威“压服”了学生,学生也只是“口服”而“心不服”,甚至是“压”而“不服”,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顽固坚持自己的错误,“破罐破摔”,和教师顶着干,师生关系日趋矛盾化、对立化。如何让自己的说服具有实效,能真正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改变学生、成就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讲究一些“说服”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发之于外。
[案例]
宋老师班上的小强一直是“学习尖子”,市里的几次数学竞赛他都夺得了第一名,渐渐地小强变得傲慢起来,常常看不起别人。课堂上,谁要是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他总是轻蔑地一笑,并且显示出极不耐烦的神情。宋老师好几次想当场点名批评他,后来改变了主意。
一次放学后,宋老师单独留下了他,并让他坐在身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学期我们学过多少形容人笑的词语?”他想了想说:“‘微笑’‘狂笑’‘冷笑’‘耻笑’‘讥笑’,还有‘哈哈大笑’‘皮笑肉不笑’……”宋老师接着说:“同学在读课文时,我发现你笑了,是吗?”他点了点头。宋老师又说:“你觉得用哪个词形容你当时的笑比较恰当?”他很敏感,脸红了,低声说:“‘讥笑’‘耻笑’。”宋老师追问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他答:“由于看不起而取笑人。”宋老师相机指明:“尊重别人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虚心才能让人取得更大的进步……”从此以后,小强常常主动帮助后进生学习,还多次被评为市“十佳”好少年。
[案例分析]
所谓“说服”,《教育百科辞典》中解释为:通过举例、讲清楚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或努力改变自己一些观点、信念,明辨是非和善恶,提高认识,从而指导行为实践的一种有效教育方法。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说服”需要利用恰当的语言智慧,通过技巧性的启发和引导,使用攻心的策略,让学生心悦诚服,并最终改变自己的行为实践。这一点在宋老师的精彩说服中得以充分显露。
仔细观察宋老师处理这件事的艺术,不难发现,她真正做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但凡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多会设置自我 “防护屏障”,当我们试图改变他们的时候,就要想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办法消除他们的防范心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你的说服智慧去感动他,化解学生心中的抗拒心理等,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因为所有有益的言论,要让学生真正接纳、领受才会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在以上案例中,宋老师饱含教师的真挚感情,在放学后单独留下了小强交谈,她的这一保护孩子自尊心的举动,首先在心理上就打动了小强,在此基础上,她始终坚持正面说服,没有丝毫强制性的压服,虽然好几次想当场点名批评小强,但后来均改变了主意。宋老师真切的关怀,激起了小强思想上的碰撞,提高了小强的自我觉悟,说服的效果显而易见。另外,宋老师还善于结合书本知识,扣住问题的关键,有步骤、有耐心地对小强进行诱导、启发、开导,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帮助小强对所犯错误进行深入剖析,让小强自己切身领悟到:取笑别人是不对的。在宋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小强分清了是非,并心悦诚服地产生了积极的行为反应:不仅认识了错误,改正了错误,还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认识错误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身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教师只要在恰当时机,关键的地方,抓住机遇用一点技巧,巧妙地掌握好说服的技巧、火候,把话说得委婉动听、和谐悦耳些,就可以使学生的航船调整方向,加足马力,驶向光明美好的明天。
先贤也曾有言:“要学生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这进一步阐明了“说服”的重要性。
的确,“说服”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宋老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所学词语入手,由情入理,坦诚交流,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隔阂,从而终止了小强的不良行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也只有像宋老师这样运用智慧的语言对学生所犯错误巧妙说服,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诲,也才能够真正引领学生走向人生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新北门校区)
在日常管理实践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整天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学生却东张西望,漠不关心;教师恨铁不成钢,“爱”生“怒”,学生却扭脖子瞪眼睛,或表情冷漠,一言不发……造成“说”而不“服”或越说越不服。结果就是教师把“说服”当成了“压服”,把“教育”当成了“打压”。
其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如果“直言不讳”地加以批评,或用教师的“威慑力”去“管制”“打压”,往往会给学生咄咄逼人的感觉,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即使从某种层面上教师的权威“压服”了学生,学生也只是“口服”而“心不服”,甚至是“压”而“不服”,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顽固坚持自己的错误,“破罐破摔”,和教师顶着干,师生关系日趋矛盾化、对立化。如何让自己的说服具有实效,能真正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改变学生、成就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讲究一些“说服”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发之于外。
[案例]
宋老师班上的小强一直是“学习尖子”,市里的几次数学竞赛他都夺得了第一名,渐渐地小强变得傲慢起来,常常看不起别人。课堂上,谁要是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他总是轻蔑地一笑,并且显示出极不耐烦的神情。宋老师好几次想当场点名批评他,后来改变了主意。
一次放学后,宋老师单独留下了他,并让他坐在身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学期我们学过多少形容人笑的词语?”他想了想说:“‘微笑’‘狂笑’‘冷笑’‘耻笑’‘讥笑’,还有‘哈哈大笑’‘皮笑肉不笑’……”宋老师接着说:“同学在读课文时,我发现你笑了,是吗?”他点了点头。宋老师又说:“你觉得用哪个词形容你当时的笑比较恰当?”他很敏感,脸红了,低声说:“‘讥笑’‘耻笑’。”宋老师追问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他答:“由于看不起而取笑人。”宋老师相机指明:“尊重别人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虚心才能让人取得更大的进步……”从此以后,小强常常主动帮助后进生学习,还多次被评为市“十佳”好少年。
[案例分析]
所谓“说服”,《教育百科辞典》中解释为:通过举例、讲清楚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或努力改变自己一些观点、信念,明辨是非和善恶,提高认识,从而指导行为实践的一种有效教育方法。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说服”需要利用恰当的语言智慧,通过技巧性的启发和引导,使用攻心的策略,让学生心悦诚服,并最终改变自己的行为实践。这一点在宋老师的精彩说服中得以充分显露。
仔细观察宋老师处理这件事的艺术,不难发现,她真正做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但凡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多会设置自我 “防护屏障”,当我们试图改变他们的时候,就要想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办法消除他们的防范心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你的说服智慧去感动他,化解学生心中的抗拒心理等,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因为所有有益的言论,要让学生真正接纳、领受才会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在以上案例中,宋老师饱含教师的真挚感情,在放学后单独留下了小强交谈,她的这一保护孩子自尊心的举动,首先在心理上就打动了小强,在此基础上,她始终坚持正面说服,没有丝毫强制性的压服,虽然好几次想当场点名批评小强,但后来均改变了主意。宋老师真切的关怀,激起了小强思想上的碰撞,提高了小强的自我觉悟,说服的效果显而易见。另外,宋老师还善于结合书本知识,扣住问题的关键,有步骤、有耐心地对小强进行诱导、启发、开导,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帮助小强对所犯错误进行深入剖析,让小强自己切身领悟到:取笑别人是不对的。在宋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小强分清了是非,并心悦诚服地产生了积极的行为反应:不仅认识了错误,改正了错误,还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认识错误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身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教师只要在恰当时机,关键的地方,抓住机遇用一点技巧,巧妙地掌握好说服的技巧、火候,把话说得委婉动听、和谐悦耳些,就可以使学生的航船调整方向,加足马力,驶向光明美好的明天。
先贤也曾有言:“要学生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这进一步阐明了“说服”的重要性。
的确,“说服”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宋老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所学词语入手,由情入理,坦诚交流,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隔阂,从而终止了小强的不良行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也只有像宋老师这样运用智慧的语言对学生所犯错误巧妙说服,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诲,也才能够真正引领学生走向人生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新北门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