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既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要实现区域之间经济的和谐发展,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则为实现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这是一条不同于传统的、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赶超型经济发展之路,其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有效的产业干预和实施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关键词:经济和谐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跨梯度超越;产业干预;人力资本
经济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又要求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而这正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工业化阶段所遇到的两大难题。本文从新型工业化道路及跨梯度超越的角度来做一些探讨。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跨梯度超越的含义及其关系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与我国原有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主要特征在于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发展思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跨梯度超越则是相对于梯度理论而言的。梯度理论认为: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都是非均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生产力的空间推移,是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推移的,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推移。跨梯度超越的目的就在于打破这种产业演进的常规路径,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发展。从而缩小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区域间经济均衡和谐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跨梯度超越是有机统一的,或者说,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质上就是一种新型的跨梯度超越发展之路。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突破了西方传统的梯度推移理论的束缚,在产业结构的演进上坚持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从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看,大多数发达国家是按照传统工业化——现代工业化——后工业化路径前进的。在传统的工业化阶段又大致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技术加工业——信息化工业为主导的技术路径演进的,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工業化的成果为基础的。从我国人均GDP、工业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就业结构、工业结构等综合判断,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即重化工业阶段。按照传统的梯度推移理论,我国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发展的条件还不具备。然而,为了尽快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新的数字鸿沟,我们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力求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通,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工业化。显然,新型工业化道路突破了西方传统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演进路径。它选择的是一条与西方国家工业化完全不同的跨梯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它也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业化之路。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超越了传统的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赶超型经济增长战略,而实施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新型的赶超型经济增长战略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化没有突破原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一直走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除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外,还突出地表现在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条件下,实施以赶超为目的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国家依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说,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走的是一条以外延扩张为特征的赶超型经济增长道路,这条道路既是跨梯度的,又是粗放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其实质是转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以技术进步为先导的集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虽然是跨梯度的。但同时更是集约型的、内涵型的。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及跨梯度超越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能有效克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大量耗费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低梯度区)快速发展经济的愿望,以跨梯度超越的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理论和实践证明,新型工业化道路及跨梯度超越是可行的。
1、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要实现跨梯度超越,首先就要在某些技术及其相关产业上取得突破与超越,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突变。由于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有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产业路径与技术路径可以借鉴,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完全可以制定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本国国情以及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及其配套政策措施。从而避免由市场的盲目性而导致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大大缩短产业结构演变的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跨越。同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还可以通过开放政策。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用外部力量为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提供支持,并通过实施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跨越创造必要的、持久的社会、经济条件。其次,从经济和谐角度看,跨梯度超越本身就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另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还可以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经验教训,以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手段克服这种模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极大浪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与传统的技术相比。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三大优势:一是它属于一种基础性技术,一旦创造出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和利用,具有较高市场密集度;二是引进成本较低,它自身高效、快捷特征决定了其扩散速度快,应用成本低;三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盈利性较大。明显提高生产率。信息技术应用的这种方便性与高盈利性成为市场主体采纳信息技术的强大内在动力,而当今世界范围的信息化浪潮则为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完全可以以产业政策与市场自愿相结合的方式同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且使二者相得益彰。
3、根据迈达尔的累积因果论,梯度发 展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极化效应、扩展效应与回程效应,极化效应与回程效应会促进高梯度区的进一步发展,扩展效应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低梯度区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只要能实施适当的政策措施,强化扩展效应、弱化回程效应,就有可能获得巨大的发展机会。而且,当低梯度区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产生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的极化效应与回程效应,也就是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跨梯度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日本及东亚四小龙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同样证明了跨梯度超越的可行性。
三、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的跨梯度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的关键在于政府实施有效的产业干预和超前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一)实施积极有效的政府产业干预
在所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后进国家或地区当中,政府的主动干预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政府的产业干预。这是因为,从跨越式发展模式本身看,它最大特征就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转换,并且这种跨越式转换还表现在:历次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更替是在相对低于所谓的标准结构所揭示的人均收入水平下发生的。而且各产业间的更替也并不是在产品和要素市场变换的共同影响下所自然演进的。在此情况下,政府就必须以产业激进发展的重要参与人,通过部分驾驭市场的方式致力于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增长。其主要手段便是制定并实施产业政策,使产业结构的演进在政府这一强制性组织的干预下大为缩短。从成功实施了赶超战略的日本及东亚四小龙的经验看,产业干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
1、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是政府产业干预有效性的前提。所谓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由于产业政策是直接引导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显然,产业政策合理与否,将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也就决定了政府产业干预的效果。日本及东亚四小龙的经验证明,制定具有前瞻性、协调性、科学性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关联性的产业政策是政府产业干预有效性的前提。
2、政府的主动产业干预不能妨碍生产要素在市场的作用下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是一部复杂而精良的机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任何其它的力量包括政府都不可能做到的。虽然产业政策部分地引导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但绝不是代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或阻碍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而是针对在资源分配方面出现的市场失败而采取的对策。因此,政府的产业干预不应妨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优化配置。事实上,很多学者在总结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时都明确指出,东亚国家之所以实现经济的成功跨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融合,东亚国家虽对产业部门和经济状况采取一定的干预,但并不排斥市场,而是在市场发育不完全或市场机制自发运行所需要的条件部分扭曲的情况下,主动地人为模拟市场。
3、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不能妨碍其导向产业的内部竞争。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机制,正因为有竞争机制,才使得市场中的主体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显然,产业政策在保护相关产业的同时。还必须鼓励产业内部的竞争。也就是说,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不能是僵化的、静态的,而是灵活的、动态的,即政府应充分利用其相關资源,按照绩效原则,引导、促进相关产业在竞争中快速、高效地发展。
(二)实施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人力资本,就是人类向其自身投资而获得的生产能力,是累积在人身上的资本。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也表明,教育兴、人力资本兴,然后才有经济兴、国力兴。后发国家一般都通过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先导的模式,优先在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上缩小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再缩小在经济上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最终实现对先进国家的经济追赶。美国对英国的追赶,日本对美国的追赶,韩国对欧美的追赶皆是如此。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梯度超越,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保证人力资本得到不断积累和提高。
经济和谐发展与否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及跨梯度超越的提出及其实践,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
关键词:经济和谐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跨梯度超越;产业干预;人力资本
经济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又要求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而这正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工业化阶段所遇到的两大难题。本文从新型工业化道路及跨梯度超越的角度来做一些探讨。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跨梯度超越的含义及其关系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与我国原有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主要特征在于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发展思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跨梯度超越则是相对于梯度理论而言的。梯度理论认为: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都是非均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生产力的空间推移,是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推移的,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推移。跨梯度超越的目的就在于打破这种产业演进的常规路径,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发展。从而缩小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区域间经济均衡和谐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跨梯度超越是有机统一的,或者说,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质上就是一种新型的跨梯度超越发展之路。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突破了西方传统的梯度推移理论的束缚,在产业结构的演进上坚持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从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看,大多数发达国家是按照传统工业化——现代工业化——后工业化路径前进的。在传统的工业化阶段又大致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技术加工业——信息化工业为主导的技术路径演进的,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工業化的成果为基础的。从我国人均GDP、工业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就业结构、工业结构等综合判断,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即重化工业阶段。按照传统的梯度推移理论,我国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发展的条件还不具备。然而,为了尽快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新的数字鸿沟,我们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力求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通,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工业化。显然,新型工业化道路突破了西方传统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演进路径。它选择的是一条与西方国家工业化完全不同的跨梯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它也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业化之路。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超越了传统的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赶超型经济增长战略,而实施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新型的赶超型经济增长战略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化没有突破原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一直走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除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外,还突出地表现在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条件下,实施以赶超为目的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国家依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说,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走的是一条以外延扩张为特征的赶超型经济增长道路,这条道路既是跨梯度的,又是粗放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其实质是转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以技术进步为先导的集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虽然是跨梯度的。但同时更是集约型的、内涵型的。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及跨梯度超越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能有效克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大量耗费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低梯度区)快速发展经济的愿望,以跨梯度超越的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理论和实践证明,新型工业化道路及跨梯度超越是可行的。
1、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要实现跨梯度超越,首先就要在某些技术及其相关产业上取得突破与超越,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突变。由于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有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产业路径与技术路径可以借鉴,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完全可以制定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本国国情以及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及其配套政策措施。从而避免由市场的盲目性而导致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大大缩短产业结构演变的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跨越。同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还可以通过开放政策。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用外部力量为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提供支持,并通过实施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跨越创造必要的、持久的社会、经济条件。其次,从经济和谐角度看,跨梯度超越本身就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另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还可以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经验教训,以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手段克服这种模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极大浪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与传统的技术相比。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三大优势:一是它属于一种基础性技术,一旦创造出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和利用,具有较高市场密集度;二是引进成本较低,它自身高效、快捷特征决定了其扩散速度快,应用成本低;三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盈利性较大。明显提高生产率。信息技术应用的这种方便性与高盈利性成为市场主体采纳信息技术的强大内在动力,而当今世界范围的信息化浪潮则为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完全可以以产业政策与市场自愿相结合的方式同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且使二者相得益彰。
3、根据迈达尔的累积因果论,梯度发 展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极化效应、扩展效应与回程效应,极化效应与回程效应会促进高梯度区的进一步发展,扩展效应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低梯度区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只要能实施适当的政策措施,强化扩展效应、弱化回程效应,就有可能获得巨大的发展机会。而且,当低梯度区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产生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的极化效应与回程效应,也就是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跨梯度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日本及东亚四小龙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同样证明了跨梯度超越的可行性。
三、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的跨梯度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的关键在于政府实施有效的产业干预和超前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一)实施积极有效的政府产业干预
在所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后进国家或地区当中,政府的主动干预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政府的产业干预。这是因为,从跨越式发展模式本身看,它最大特征就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转换,并且这种跨越式转换还表现在:历次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更替是在相对低于所谓的标准结构所揭示的人均收入水平下发生的。而且各产业间的更替也并不是在产品和要素市场变换的共同影响下所自然演进的。在此情况下,政府就必须以产业激进发展的重要参与人,通过部分驾驭市场的方式致力于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增长。其主要手段便是制定并实施产业政策,使产业结构的演进在政府这一强制性组织的干预下大为缩短。从成功实施了赶超战略的日本及东亚四小龙的经验看,产业干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
1、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是政府产业干预有效性的前提。所谓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由于产业政策是直接引导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显然,产业政策合理与否,将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也就决定了政府产业干预的效果。日本及东亚四小龙的经验证明,制定具有前瞻性、协调性、科学性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关联性的产业政策是政府产业干预有效性的前提。
2、政府的主动产业干预不能妨碍生产要素在市场的作用下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是一部复杂而精良的机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任何其它的力量包括政府都不可能做到的。虽然产业政策部分地引导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但绝不是代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或阻碍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而是针对在资源分配方面出现的市场失败而采取的对策。因此,政府的产业干预不应妨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优化配置。事实上,很多学者在总结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时都明确指出,东亚国家之所以实现经济的成功跨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融合,东亚国家虽对产业部门和经济状况采取一定的干预,但并不排斥市场,而是在市场发育不完全或市场机制自发运行所需要的条件部分扭曲的情况下,主动地人为模拟市场。
3、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不能妨碍其导向产业的内部竞争。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机制,正因为有竞争机制,才使得市场中的主体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显然,产业政策在保护相关产业的同时。还必须鼓励产业内部的竞争。也就是说,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不能是僵化的、静态的,而是灵活的、动态的,即政府应充分利用其相關资源,按照绩效原则,引导、促进相关产业在竞争中快速、高效地发展。
(二)实施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人力资本,就是人类向其自身投资而获得的生产能力,是累积在人身上的资本。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也表明,教育兴、人力资本兴,然后才有经济兴、国力兴。后发国家一般都通过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先导的模式,优先在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上缩小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再缩小在经济上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最终实现对先进国家的经济追赶。美国对英国的追赶,日本对美国的追赶,韩国对欧美的追赶皆是如此。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梯度超越,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保证人力资本得到不断积累和提高。
经济和谐发展与否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及跨梯度超越的提出及其实践,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