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美、村民富的有效途径,其开发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的塑造以及地方傳统文化的传承。本文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将江苏省江阴市美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本地乡村旅游和地方乡土文化资源情况的基础上,总结江阴市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果并分析现存问题,并着力于探索进一步融合发展的策略,寻求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美丽乡村;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3;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角下美丽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研究——以江阴市为例”(2020SJA0975)。
乡村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其中乡村文化是根本,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市场的融合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已被关注多年,我国乡村旅游也在近十年来由政策引导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自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文旅振兴乡村战略以来,“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布局不断升级,乡村层面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不断推进。
江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由无锡市代管的一座县级市。江阴乡镇经济发达,截至2019年,境内上市公司50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001.12亿元,是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江阴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是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江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楚国春申君的封地、吴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故乡;江阴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阴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富,已建成5个省级美丽乡村,11个无锡市级美丽乡村。
(一)江阴市地方文化资源
江阴市作为楚国春申君采邑、吴国季札封地和徐霞客故乡,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并广泛分布于下辖的各乡镇村内。
江阴境内文物遗存众多,祁头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南楼、龙爪墩崧泽文化遗址,璜塘土夅、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佘城、花山、望海墩、倪家巷、陶城夏商时代文化遗址等370余处遗址遗迹;江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年的战争留下了诸如黄山古炮台、兴国塔、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旧址等军事文化遗迹;江阴曾是江苏学政衙署所在地,学政文化和书院文化久负盛名,拥有南菁书院、暨阳书院等20多所书院;江阴音乐、美术、表演、手工以及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110项之多[2];江阴文化底蕴深厚,各行各业名人辈出,市内保存有徐霞客、刘氏兄弟、吴文藻冰心等名人故居,名人文化资源丰富;江阴历史上就因商港而闻名,乡镇企业发达,以华西村和海澜集团为代表的新农村产业文化别具特色。
(二)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江阴市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4年,江阴市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打造了包括利港镇球庄村在内的5个省级美丽乡村,南闸观西村等11个无锡市级美丽乡村;2017年出台了《江阴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试点方案》,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村庄配套设施,全面改善农村生态质量和环境面貌;2018年,印发了《江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江阴市乡村振兴五年规划(2018-2022年)》,落实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田园乡村应编制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一方面保留乡村原有形式,另一方面提升乡村人文、环境、娱乐、配套设施,同时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其中顾山红豆树坞等5家入选无锡市特色田园乡村首批试点村庄。
江阴市在规划建设中对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在乡村发展建设中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江南农耕文明,注意保护古镇、古村、古建筑和文化古迹。将乡村旅游开发与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抓住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文化节、庙会、非遗展演等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经多方努力,江阴涌现出了诸如华西村、双泾村、山泉村、红豆村等一批以美丽乡村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精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打造了以新桥镇和璜土镇为代表的文化特色小镇;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及发展政策,坚持保护和传承并举,一方面将地方特色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另一方面积极落实“传承人扶持”政策,并不断创新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来予以传承和弘扬。
虽然江阴市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地方文化和旅游产业开发的融合力度依然存在不足,特别是未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各乡镇文化旅游的特色不明显,知名品牌较少,知名度不够。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旅游特色不明显
地方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品牌塑造的核心要素[3]。近年来,江阴市各乡镇村落全面开展了环境整治、住房集中拆建等工作,使得农村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以江阴顾山镇红豆村、璜土镇璜土村为代表的乡镇,更是依托地方文化特色走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前列。但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地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丰度并不匹配,众多乡镇村虽然有了开发本地文化的意识,但是在特色提炼上远远不够,对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名人文化、军事文化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开发不足,已开发的项目也多停留在季节性参观游览的表面,且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千村一面”。
(二)缺乏文化旅游品牌和活动项目,知名度不够
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许多城市居民在过快的生活节奏和过大的生活压力驱使下,寻求短暂的逃离城市,其中生活节奏较慢的农村是他们的理想目的地之一。 大量现实和潜在的城市居民客源,让乡村看到了商机,纷纷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抢夺客源。作为无锡代管的縣级城市,江阴在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城市群内,其旅游资源和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均与周边苏州、无锡、常州等大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也缺少代表性的品牌活动项目。
(三)点状发展,区域联动效应不足
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品牌和项目数量众多,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基于此,江阴市乡村文旅必须着力于提升自身竞争力。江阴的文化遗址和景点较多,地方文化种类丰富、特色明显,但其资源分布呈现单体式离散、点状特点,其开发也多是孤军奋战,以地方文化为主线和核心的整合性开发较少,地方政府和企业没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思维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差异化发展,导致江阴整体竞争力降低,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
(四)专业管理人才和年轻接待人员缺乏
专业管理人才和年轻接待人员缺乏是制约江阴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乡村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具有在创意设计、产品项目运营、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和熟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乡村文旅项目在运营过程中,也需要有高素质的服务接待人员。目前,江阴乡村文旅项目开发的主体一般是当地的农民或者村委,自身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接待人员;作为一个县级城市的江阴,虽然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受城市规模和知名度的影响,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大城市;各乡村年轻人往往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度不够,相较于留在乡村从事旅游接待工作,他们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
(一)区域联动布局,差异化发展
江阴虽是一个县级市,但其历史文化悠久,乡村旅游资源多姿多彩。东片区的顾山红豆文化、长泾古镇文化、华西和新桥新农村产业文化以及周庄的历史文化;南片区的霞客故居、悟空寺佛教文化及月城小戏;西片的高城墩遗址遗迹古文化、璜土胡子小镇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心区的滨江要塞军事文化、南门忠义街历史文化、国乐文化、祁头山遗址遗迹古文化等[4]。
由于江阴周边旅游目的地众多,其竞争力相比周边知名城市显得远远不够。若想做大做强本地乡村文旅产业,必须要以整体的视角谋划区域联动布局发展,避免给人“千村一面”的印象。
(二)挖掘文化内涵,塑造乡村文旅品牌
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主要来源于乡村的环境和氛围。在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力下,许多城市居民寻求逃离城市,亲近自然的机会,而乡村特别是城市周边的乡村成了首选目的地。一些大城市和城市群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好近郊乡村、特色小镇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除了乡村的自然环境外,乡土特色文化更是乡村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内涵,梳理文化与旅游资源赋存,将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特色文化相融合开发旅游项目及产品,塑造本地文旅品牌,致力于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服务。
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品牌内涵,并围绕核心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从环境布置、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配套、旅游项目和旅游文创商品的设计乃至到乡村内指示标识牌等都不脱离确定的文化主题,使旅游和文化真正的融合,为前来的旅游者提供既有良好生态又有本土文化内涵特色的旅游环境。
江阴是吴文化中的一支系,非物质文化非常丰富,拥有如江南丝竹、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本地民俗、传统医药及特种美食等在内的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10项。这些项目广泛分布在江阴的各个乡镇村,对这些“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应是江阴市乡村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三)设计开发根植于乡村文化的旅游产品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要与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紧密结合,体现出自身与其他地区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差异性,只有凸显了特色,有了差异才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也不例外。
乡村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康、养、学、闲、情、奇”十二大要素[5]。对于乡镇、村落来说,旅游开发一方面离不开自身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农村特有的农耕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在落实旅游者农耕文明体验方面,应保留乡村土味,让来访者真正做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穿农家衣、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而对于前来乡村寻找乡愁的旅游者,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项目满足他们“寻找儿时记忆”“重温孩提体验”以及“寻根父辈遗迹”的愿望;除此而外,还应该紧紧把握本地特色开发一些项目,如探寻古人类遗址、寻访家乡能人、探秘小戏之乡、新农村的前世与今生等。
当下,走马观花的旅游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更愿意去感受由不同文化而带来的体验,因此在乡村旅游活动的具体设计和运行中,需要考虑到游客参与体验,通过乡村风貌、乡村建筑、村民活动、基础设施、物品摆设、乡村饮食、民俗活动以及特色手工艺品等要素来物化文化、展示文化,并想办法将地方文化设计融入“吃住行游娱购”的各个环节,让游客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感受地方文化的差异和特色,从而对本地乡村旅游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正面宣传效果。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养
人的问题关系到乡村文旅项目的兴衰成败。江阴是一个县级市,虽然经济水平较高,但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名气依然不够,不仅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对本地的年轻人的吸引力也不足。因此,在江阴市美丽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应加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吸引周边乃至全国优秀文化旅游人才投身江阴乡村旅游发展中,特别是江阴籍高校毕业生应作为重点对象予以争取;其次,可以与本地及周边旅游院校、旅游专业合作,共同培养适合本地需求的文化旅游人才,同时着重培训本地村民参与旅游就业,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制度,全面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1] 史玉丁,李建军.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J].旅游学刊,2018(2):15-26.
[2] 葛建伟,周箭.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江阴地区非物质文化项目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5):56-57.
[3] 宋建军.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研究:以浙江衢州为例[J].当代农村财经,2019(6):19-25.
[4] 陆恒芹,赵爱民.江苏省江阴市地方文化特色与开发现状[J].长江技术经济,2019(12):4-6.
[5] 刘枭,丁智才.“福建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6(3):92-98.
关键词:文化自信;美丽乡村;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3;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角下美丽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研究——以江阴市为例”(2020SJA0975)。
引言
乡村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其中乡村文化是根本,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市场的融合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已被关注多年,我国乡村旅游也在近十年来由政策引导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自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文旅振兴乡村战略以来,“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布局不断升级,乡村层面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不断推进。
江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由无锡市代管的一座县级市。江阴乡镇经济发达,截至2019年,境内上市公司50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001.12亿元,是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江阴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是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江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楚国春申君的封地、吴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故乡;江阴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阴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富,已建成5个省级美丽乡村,11个无锡市级美丽乡村。
一、江阴市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江阴市地方文化资源
江阴市作为楚国春申君采邑、吴国季札封地和徐霞客故乡,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并广泛分布于下辖的各乡镇村内。
江阴境内文物遗存众多,祁头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南楼、龙爪墩崧泽文化遗址,璜塘土夅、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佘城、花山、望海墩、倪家巷、陶城夏商时代文化遗址等370余处遗址遗迹;江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年的战争留下了诸如黄山古炮台、兴国塔、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旧址等军事文化遗迹;江阴曾是江苏学政衙署所在地,学政文化和书院文化久负盛名,拥有南菁书院、暨阳书院等20多所书院;江阴音乐、美术、表演、手工以及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110项之多[2];江阴文化底蕴深厚,各行各业名人辈出,市内保存有徐霞客、刘氏兄弟、吴文藻冰心等名人故居,名人文化资源丰富;江阴历史上就因商港而闻名,乡镇企业发达,以华西村和海澜集团为代表的新农村产业文化别具特色。
(二)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江阴市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4年,江阴市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打造了包括利港镇球庄村在内的5个省级美丽乡村,南闸观西村等11个无锡市级美丽乡村;2017年出台了《江阴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试点方案》,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村庄配套设施,全面改善农村生态质量和环境面貌;2018年,印发了《江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江阴市乡村振兴五年规划(2018-2022年)》,落实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田园乡村应编制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一方面保留乡村原有形式,另一方面提升乡村人文、环境、娱乐、配套设施,同时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其中顾山红豆树坞等5家入选无锡市特色田园乡村首批试点村庄。
江阴市在规划建设中对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在乡村发展建设中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江南农耕文明,注意保护古镇、古村、古建筑和文化古迹。将乡村旅游开发与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抓住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文化节、庙会、非遗展演等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经多方努力,江阴涌现出了诸如华西村、双泾村、山泉村、红豆村等一批以美丽乡村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精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打造了以新桥镇和璜土镇为代表的文化特色小镇;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及发展政策,坚持保护和传承并举,一方面将地方特色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另一方面积极落实“传承人扶持”政策,并不断创新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来予以传承和弘扬。
二、江阴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江阴市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地方文化和旅游产业开发的融合力度依然存在不足,特别是未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各乡镇文化旅游的特色不明显,知名品牌较少,知名度不够。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旅游特色不明显
地方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品牌塑造的核心要素[3]。近年来,江阴市各乡镇村落全面开展了环境整治、住房集中拆建等工作,使得农村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以江阴顾山镇红豆村、璜土镇璜土村为代表的乡镇,更是依托地方文化特色走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前列。但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地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丰度并不匹配,众多乡镇村虽然有了开发本地文化的意识,但是在特色提炼上远远不够,对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名人文化、军事文化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开发不足,已开发的项目也多停留在季节性参观游览的表面,且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千村一面”。
(二)缺乏文化旅游品牌和活动项目,知名度不够
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许多城市居民在过快的生活节奏和过大的生活压力驱使下,寻求短暂的逃离城市,其中生活节奏较慢的农村是他们的理想目的地之一。 大量现实和潜在的城市居民客源,让乡村看到了商机,纷纷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抢夺客源。作为无锡代管的縣级城市,江阴在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城市群内,其旅游资源和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均与周边苏州、无锡、常州等大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也缺少代表性的品牌活动项目。
(三)点状发展,区域联动效应不足
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品牌和项目数量众多,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基于此,江阴市乡村文旅必须着力于提升自身竞争力。江阴的文化遗址和景点较多,地方文化种类丰富、特色明显,但其资源分布呈现单体式离散、点状特点,其开发也多是孤军奋战,以地方文化为主线和核心的整合性开发较少,地方政府和企业没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思维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差异化发展,导致江阴整体竞争力降低,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
(四)专业管理人才和年轻接待人员缺乏
专业管理人才和年轻接待人员缺乏是制约江阴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乡村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具有在创意设计、产品项目运营、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和熟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乡村文旅项目在运营过程中,也需要有高素质的服务接待人员。目前,江阴乡村文旅项目开发的主体一般是当地的农民或者村委,自身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接待人员;作为一个县级城市的江阴,虽然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受城市规模和知名度的影响,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大城市;各乡村年轻人往往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度不够,相较于留在乡村从事旅游接待工作,他们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
三、江阴市美丽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区域联动布局,差异化发展
江阴虽是一个县级市,但其历史文化悠久,乡村旅游资源多姿多彩。东片区的顾山红豆文化、长泾古镇文化、华西和新桥新农村产业文化以及周庄的历史文化;南片区的霞客故居、悟空寺佛教文化及月城小戏;西片的高城墩遗址遗迹古文化、璜土胡子小镇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心区的滨江要塞军事文化、南门忠义街历史文化、国乐文化、祁头山遗址遗迹古文化等[4]。
由于江阴周边旅游目的地众多,其竞争力相比周边知名城市显得远远不够。若想做大做强本地乡村文旅产业,必须要以整体的视角谋划区域联动布局发展,避免给人“千村一面”的印象。
(二)挖掘文化内涵,塑造乡村文旅品牌
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主要来源于乡村的环境和氛围。在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力下,许多城市居民寻求逃离城市,亲近自然的机会,而乡村特别是城市周边的乡村成了首选目的地。一些大城市和城市群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好近郊乡村、特色小镇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除了乡村的自然环境外,乡土特色文化更是乡村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内涵,梳理文化与旅游资源赋存,将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特色文化相融合开发旅游项目及产品,塑造本地文旅品牌,致力于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服务。
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品牌内涵,并围绕核心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从环境布置、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配套、旅游项目和旅游文创商品的设计乃至到乡村内指示标识牌等都不脱离确定的文化主题,使旅游和文化真正的融合,为前来的旅游者提供既有良好生态又有本土文化内涵特色的旅游环境。
江阴是吴文化中的一支系,非物质文化非常丰富,拥有如江南丝竹、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本地民俗、传统医药及特种美食等在内的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10项。这些项目广泛分布在江阴的各个乡镇村,对这些“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应是江阴市乡村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三)设计开发根植于乡村文化的旅游产品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要与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紧密结合,体现出自身与其他地区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差异性,只有凸显了特色,有了差异才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也不例外。
乡村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康、养、学、闲、情、奇”十二大要素[5]。对于乡镇、村落来说,旅游开发一方面离不开自身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农村特有的农耕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在落实旅游者农耕文明体验方面,应保留乡村土味,让来访者真正做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穿农家衣、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而对于前来乡村寻找乡愁的旅游者,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项目满足他们“寻找儿时记忆”“重温孩提体验”以及“寻根父辈遗迹”的愿望;除此而外,还应该紧紧把握本地特色开发一些项目,如探寻古人类遗址、寻访家乡能人、探秘小戏之乡、新农村的前世与今生等。
当下,走马观花的旅游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更愿意去感受由不同文化而带来的体验,因此在乡村旅游活动的具体设计和运行中,需要考虑到游客参与体验,通过乡村风貌、乡村建筑、村民活动、基础设施、物品摆设、乡村饮食、民俗活动以及特色手工艺品等要素来物化文化、展示文化,并想办法将地方文化设计融入“吃住行游娱购”的各个环节,让游客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感受地方文化的差异和特色,从而对本地乡村旅游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正面宣传效果。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养
人的问题关系到乡村文旅项目的兴衰成败。江阴是一个县级市,虽然经济水平较高,但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名气依然不够,不仅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对本地的年轻人的吸引力也不足。因此,在江阴市美丽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应加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吸引周边乃至全国优秀文化旅游人才投身江阴乡村旅游发展中,特别是江阴籍高校毕业生应作为重点对象予以争取;其次,可以与本地及周边旅游院校、旅游专业合作,共同培养适合本地需求的文化旅游人才,同时着重培训本地村民参与旅游就业,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制度,全面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玉丁,李建军.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J].旅游学刊,2018(2):15-26.
[2] 葛建伟,周箭.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江阴地区非物质文化项目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5):56-57.
[3] 宋建军.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研究:以浙江衢州为例[J].当代农村财经,2019(6):19-25.
[4] 陆恒芹,赵爱民.江苏省江阴市地方文化特色与开发现状[J].长江技术经济,2019(12):4-6.
[5] 刘枭,丁智才.“福建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6(3):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