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播媒体作为对农宣传的重要阵地,在推动“三农”事业发展中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舆论宣传作用。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社教服务类节目《乡土乡情》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对《乡土乡情》进行叙述主题和叙述聚焦的分析,思考新时代对农广播社教类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對农广播 《乡土乡情》 叙事学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乡土乡情》是一档服务“三农”、以丰富农民生活为主旨的社教服务类节目,内容涉及乡村旅游、美食、文化等。《乡土乡情》宣传、解析党和国家的各项涉农政策措施,全面报道农业现代化建设,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生动展示新农村建设,满足新时代农民需求,丰富农村文化建设。
一、叙事学理论与对农广播节目《乡土乡情》的关系密不可分
发源于西方的叙事学理论,自20世纪诞生以来就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成为充满活力的叙事思潮。叙事学的概念由法国文艺理论家托罗多夫(T.Todorov)于1969年首次提出,其定义为“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叙事学研究的是:“从叙事意义上来说,所有叙述有哪些共同之处,以及是什么允许它们具有叙事意义上的区别。因此它不怎么关心特定小说或故事的历史以及它们的意义、美学价值,但很注意那些把叙事与其他重要系统相区别的特质,以及这些特质之形态。其主体不仅由实存的叙事构成。至于其首要任务,则在于细致说明被精确描述的那些手段,并理解它们的运作方式。”①
对农广播节目《乡土乡情》,与叙事学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树立同类节目典范,运用理论知识更好地生产节目,实现有效传播,扩大影响力;重在叙述与“讲故事”,将内容生动地传达给听众;通过叙事学理论对节目进行分析,有助于节目提升叙述方法与策略,更好地讲清事实、表达观点,与听众形成共情与共鸣。《乡土乡情》通过声音进行线性传播,它不同于电视节目,可以综合运用画面、声音等多元手法进行创作,而必须强化听觉体验效果,从而吸引听众。
二、叙述主题:传递“三农”信息 弘扬乡村文化
一个好的故事文本总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这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二者的交融可以使受众得到延绵不断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升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主题决定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为故事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基调。文学作品中,主题又称主题思想,是作者“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进而贯穿整部作品的思想基调”。广播电视叙事也就是节目“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在保证节目新鲜性和趣味性的同时,需兼具一个或多个内涵丰富的核心意义。《乡土乡情》的主题就是传递“三农”信息,弘扬乡村文化,进而启发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鼓励涉农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商机无限的广大农村地区,改变和优化传统农业生产结构。
通过对节目文本的分析,《乡土乡情》节目在素材的选择上,均以事实为基础,从人物、事件的真实经历中甄选材料,注重选择有故事性的素材内容。以下为《乡土乡情》节目自2018年7月2日(周一)至2019年1月11日(周五)共28周140期节目的文本分析统计,具体记录与分析如下:
(一)凸显民生本色:地域广、种类多
地域广。《乡土乡情》所选择报道的地域遍及全国,在所统计的节目主题中,横向从沿海延伸到内陆,纵向从省级到村级等各级行政区划单位。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广袤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风土人情的差异化表现,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省市范围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各具特色,故事发生地的差异性,使受众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使节目内容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
种类多。除了地域的选择范围广泛、还有内容详尽充实,其中“饮食”主题占据相当比例。丰富多样的饮食介绍验证了“美食永远是社教类节目的子母题”这一观点。“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地域广大造就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有以百姓饭桌上常见的果蔬肉类集合、根据时令推出的养生主题(如夏季除湿、养生枸杞)等,特别板块《名品堂》和《全国农产寻宝台》更进一步推介土特名优农副产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二)传播人文精神:讲格调、重文化
讲格调。对农广播的初衷就是从农民立场出发,展示农民的生活状态,以国家政策为积极导向,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乡土乡情》节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为“精准扶贫”助力发声。例如:2018年秋分时节,中国迎来首个农民丰收节,这一期间《乡土乡情》节目以安徽农村改革为主体,介绍地方特色。7月25日的节目重点介绍“美好乡村示范村”安徽含山胡厂村,讲述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8月20日的节目直播连线报道2018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暨第二届“一带一路”中国火锅产业峰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贵州省提出要让辣椒产业发展惠及更多贫困群众,助力脱贫攻坚,力争全面小康。2018年10月《乡土乡情》推出系列报道《美丽新疆》,“沙雅文明的温度”“像太阳一样的馕”“喀什!喀什!”等主题从美食、人文、地理等不同角度重点推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重文化。“一方乡土育乡蕴,一方乡音传乡情”是《乡土乡情》的节目宣传语,该节目皆在传递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人格的养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坦荡的性格、天性仁厚的性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高尚人格的形成。”②记住乡愁,寄托乡情,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乡土乡情》栏目从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出发,意将人、事、物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联系在一起,播撒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2018年7月26日,节目介绍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六月六”节日传统和民族文化。2018年12月末节目推出系列报道《乡野繁花秀山河》,其展现的是乡土文化,或书或画、或诗或文、或说或唱,这些凭着满腔的热爱和坚韧的毅力创作出的乡土文化,传递出文明乡风。 三、叙述聚焦:角色类型多样、动态变化明晰
《乡土乡情》节目所叙述的内容或话语来自主持人、记者、受访对象等,借由不同的视角展现节目内容的方方面面。这些角色在叙事学理论中称为“聚焦者”,“聚焦者”观察到的人物、事物等称之为“聚焦对象”。“聚焦”这一术语由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提出,而“叙述聚焦”,根据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Mieke Bal)的定义,“我将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視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③叙述可能来自几个不同聚焦主体的眼光,几个不同的聚焦者对不同但互相关联的对象聚焦。
(一)《乡土乡情》叙述聚焦类型分析
收听《乡土乡情》时,听众所听到的信息来自主持人、记者、受访群众等聚焦者的叙述,这些聚焦者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具体内容。热奈特从“视点”这个切口出发,更多考虑聚焦主体本身,将叙述聚焦类型分成三类: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
第一类,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无聚焦或零聚焦对于视点没有任何限制,也就是说,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没有看不到或感受不到所希望看到或感受到的任何东西”。④于是,托多罗夫用“叙述者大于叙述对象”来表示(叙述者所知道的,多于叙述对象)。在《乡土乡情》中,无聚焦叙事指的是主持人,作为节目进程的总体操控者,主持人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叙事结构,统领各个叙事组成部分,可以跨越多个具体故事,独立完成整段节目的叙述过程,体现出叙述者大于人物的特征。
第二类,内聚焦叙事。在叙事作品中,内聚焦叙事的聚焦者是讲述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中人物的自我。《乡土乡情》中叙事者体现为采访记者作为故事的参与者,了解本段报道的故事内容,他们恰当选取受访对象,体现出故事的个性色彩,表现出叙述者等于叙述人物的叙事学特征。例如:2019年1月3日的节目《乡野繁花秀山河——瓷韵光华》,本是由烧瓷艺人说出的话语,由记者转述表达:
相信您已经听出来了,这是王君子正在解释他总结提炼出的汝瓷的特点。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官窑之一……
故事结束,由记者的叙述表达主人公的情绪愿望:
站在满眼的天青色汝瓷中间,王君子显得淡定从容,他只想把那一抹天青色烧下去,让千年前的温润光华不褪、永续在乡土中国。
可以看出,内聚焦叙事的叙事者——采访记者参与故事本身,让报道内容更清晰可感,事实准确无误,使主人公的内心状态得以丰富地展示。而跳出故事之外,记者作为采访者,又让故事有层次、易理解。
第三类,外聚焦叙事。相当于“叙述者小于叙述对象”(叙述者说的,少于叙述对象所知道的)。“这是‘客观’的或‘行为主义’的叙事,称之为‘外视角’”⑤。外聚焦叙事中,聚焦者不参与叙事,完全置身于故事之外,聚焦者的眼光不具有穿透力,只停留在人物与事件层面。外聚焦叙事,在这里,聚焦者即叙述者,是受访对象,他们存在于故事之中,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并不知道自己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只是配合记者完成故事讲述,以亲身实践参与整个采访过程。如2018年12月4日节目介绍三峡的美食美景,“三峡人家”第一部分录音报道:
记者:南来北往的游客虽然喜好不同,但是关于三峡人家的感受,他们却出奇的一致。
游客: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
陈国梅:“当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他们就都认识我了,心里想着我是他的家人,我一来他们就来了。”人与猴的故事让来往的游客对生命对自然多了一种感悟。
这段录音报道中,受访对象的话语中多次出现第一人称“我”,其主观体验感受被采访记者所需,而游客自身并不知道自身的回答将起到什么作用,身处故事之中,是故事内容所需。
《乡土乡情》根据故事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叙述聚焦类型,将叙述表现得丰富可感,人物也更具立体形象,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期待。
(二)《乡土乡情》中聚焦者与聚焦对象间的动态关系
笔者通过分析140期节目文本发现,有些内容必须由主持人完成叙述,有些内容由主持人或采访对象叙述都可以,这体现了不同类型聚焦者与聚焦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有着多种表现形式。“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对象之间的联系。”⑥这种联系是叙事文本内容和故事部分的构成成分,以下说明《乡土乡情》中聚焦者与聚焦对象间的三类动态关系。
第一类,聚焦者与聚焦对象的结合关系。结合指的是人们在感情和行为等方面的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这里是聚焦者与聚焦对象结合,从而达到某种预期目标。聚焦者选择与什么样的聚焦对象结合,取决于聚焦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限制。在《乡土乡情》节目中体现为主持人作为聚焦者,与本期节目的主题作为聚焦对象相结合,从而体现本期节目主旨,达到预期目标。记者作为聚焦者,选择采访人物或事物作为聚焦对象,这是感情和行为的相互结合。确定哪一个人物为哪一个对象聚焦以及如何聚焦是重要的,聚焦者所关注的聚焦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是动态变化的,不一定是人物,可以是其他的客观对象,比如风景、事件等。因此,因主观理解程度、个人情绪不同,聚焦者的描述也有差异,聚焦者与聚焦对象之间就形成了动态关系。
第二类,聚焦者对聚焦对象的选择关系。选择关系体现为聚焦者对聚焦对象的选取,并且聚焦者对聚焦对象的选择处于主导地位。《乡土乡情》的聚焦者更多的是主持人和记者,他们主导聚焦对象的走位和分布。但这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聚焦对象是被动的被呈现出来,无法对聚焦者形成影响,实际上,《乡土乡情》的听众收听到的,是聚焦者的特定眼光下所呈现出的聚焦对象,在广播这一媒介形式中,听众对信息的需求即对聚焦对象的关注,往往超过了对于聚焦者的关注。
第三类,聚焦者向聚焦对象的转换关系。转换关系指的是改变、改换,从一种能量形式变成另一种能量形式。此处的转换关系表现为聚焦者也可能会成为聚焦对象,而聚焦对象也可能成为聚焦者。在《乡土乡情》节目中,聚焦对象即受访对象,有时也会成为聚焦者,代替主持人或记者说出其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例如:《乡土乡情》2018年7月27日的节目在推荐布依族刺绣时,采访了当地妇联主席杨再会。
杨再会:我们推行锦绣计划,就是为了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来发展我们的锦绣产业,能够真正使老百姓的贫困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报道中的聚焦对象是故事的主人公杨再会,从她口中说出了发扬刺绣艺术的必要性和责任担当,而这正是记者和主持人所想表达的,聚焦对象由此成为了聚焦者。
在作为人物的聚焦者与聚焦对象的聚焦互动中,充分展现了这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物的性格以及聚焦者本身的性格才得以表现出来。
四、结语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社教服务类节目《乡土乡情》是众多不同类型对农广播电视节目的缩影,它们始终在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农广播应“在创新中改变,在改变中坚持”,顺应媒介发展变化,服务对农政策需要,突出公益属性,坚守人文价值。
注释
①〔美〕杰拉德·普林斯 :《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②葛金平、李霞芬、赵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理论与其特征》,《课程教育研究》 ,2015 年第29期,第40页。
③〔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④⑤⑥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1、92、108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林玉明)
【关键词】對农广播 《乡土乡情》 叙事学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乡土乡情》是一档服务“三农”、以丰富农民生活为主旨的社教服务类节目,内容涉及乡村旅游、美食、文化等。《乡土乡情》宣传、解析党和国家的各项涉农政策措施,全面报道农业现代化建设,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生动展示新农村建设,满足新时代农民需求,丰富农村文化建设。
一、叙事学理论与对农广播节目《乡土乡情》的关系密不可分
发源于西方的叙事学理论,自20世纪诞生以来就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成为充满活力的叙事思潮。叙事学的概念由法国文艺理论家托罗多夫(T.Todorov)于1969年首次提出,其定义为“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叙事学研究的是:“从叙事意义上来说,所有叙述有哪些共同之处,以及是什么允许它们具有叙事意义上的区别。因此它不怎么关心特定小说或故事的历史以及它们的意义、美学价值,但很注意那些把叙事与其他重要系统相区别的特质,以及这些特质之形态。其主体不仅由实存的叙事构成。至于其首要任务,则在于细致说明被精确描述的那些手段,并理解它们的运作方式。”①
对农广播节目《乡土乡情》,与叙事学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树立同类节目典范,运用理论知识更好地生产节目,实现有效传播,扩大影响力;重在叙述与“讲故事”,将内容生动地传达给听众;通过叙事学理论对节目进行分析,有助于节目提升叙述方法与策略,更好地讲清事实、表达观点,与听众形成共情与共鸣。《乡土乡情》通过声音进行线性传播,它不同于电视节目,可以综合运用画面、声音等多元手法进行创作,而必须强化听觉体验效果,从而吸引听众。
二、叙述主题:传递“三农”信息 弘扬乡村文化
一个好的故事文本总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这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二者的交融可以使受众得到延绵不断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升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主题决定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为故事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基调。文学作品中,主题又称主题思想,是作者“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进而贯穿整部作品的思想基调”。广播电视叙事也就是节目“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在保证节目新鲜性和趣味性的同时,需兼具一个或多个内涵丰富的核心意义。《乡土乡情》的主题就是传递“三农”信息,弘扬乡村文化,进而启发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鼓励涉农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商机无限的广大农村地区,改变和优化传统农业生产结构。
通过对节目文本的分析,《乡土乡情》节目在素材的选择上,均以事实为基础,从人物、事件的真实经历中甄选材料,注重选择有故事性的素材内容。以下为《乡土乡情》节目自2018年7月2日(周一)至2019年1月11日(周五)共28周140期节目的文本分析统计,具体记录与分析如下:
(一)凸显民生本色:地域广、种类多
地域广。《乡土乡情》所选择报道的地域遍及全国,在所统计的节目主题中,横向从沿海延伸到内陆,纵向从省级到村级等各级行政区划单位。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广袤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风土人情的差异化表现,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省市范围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各具特色,故事发生地的差异性,使受众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使节目内容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
种类多。除了地域的选择范围广泛、还有内容详尽充实,其中“饮食”主题占据相当比例。丰富多样的饮食介绍验证了“美食永远是社教类节目的子母题”这一观点。“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地域广大造就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有以百姓饭桌上常见的果蔬肉类集合、根据时令推出的养生主题(如夏季除湿、养生枸杞)等,特别板块《名品堂》和《全国农产寻宝台》更进一步推介土特名优农副产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二)传播人文精神:讲格调、重文化
讲格调。对农广播的初衷就是从农民立场出发,展示农民的生活状态,以国家政策为积极导向,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乡土乡情》节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为“精准扶贫”助力发声。例如:2018年秋分时节,中国迎来首个农民丰收节,这一期间《乡土乡情》节目以安徽农村改革为主体,介绍地方特色。7月25日的节目重点介绍“美好乡村示范村”安徽含山胡厂村,讲述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8月20日的节目直播连线报道2018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暨第二届“一带一路”中国火锅产业峰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贵州省提出要让辣椒产业发展惠及更多贫困群众,助力脱贫攻坚,力争全面小康。2018年10月《乡土乡情》推出系列报道《美丽新疆》,“沙雅文明的温度”“像太阳一样的馕”“喀什!喀什!”等主题从美食、人文、地理等不同角度重点推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重文化。“一方乡土育乡蕴,一方乡音传乡情”是《乡土乡情》的节目宣传语,该节目皆在传递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人格的养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坦荡的性格、天性仁厚的性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高尚人格的形成。”②记住乡愁,寄托乡情,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乡土乡情》栏目从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出发,意将人、事、物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联系在一起,播撒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2018年7月26日,节目介绍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六月六”节日传统和民族文化。2018年12月末节目推出系列报道《乡野繁花秀山河》,其展现的是乡土文化,或书或画、或诗或文、或说或唱,这些凭着满腔的热爱和坚韧的毅力创作出的乡土文化,传递出文明乡风。 三、叙述聚焦:角色类型多样、动态变化明晰
《乡土乡情》节目所叙述的内容或话语来自主持人、记者、受访对象等,借由不同的视角展现节目内容的方方面面。这些角色在叙事学理论中称为“聚焦者”,“聚焦者”观察到的人物、事物等称之为“聚焦对象”。“聚焦”这一术语由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提出,而“叙述聚焦”,根据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Mieke Bal)的定义,“我将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視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③叙述可能来自几个不同聚焦主体的眼光,几个不同的聚焦者对不同但互相关联的对象聚焦。
(一)《乡土乡情》叙述聚焦类型分析
收听《乡土乡情》时,听众所听到的信息来自主持人、记者、受访群众等聚焦者的叙述,这些聚焦者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具体内容。热奈特从“视点”这个切口出发,更多考虑聚焦主体本身,将叙述聚焦类型分成三类: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
第一类,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无聚焦或零聚焦对于视点没有任何限制,也就是说,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没有看不到或感受不到所希望看到或感受到的任何东西”。④于是,托多罗夫用“叙述者大于叙述对象”来表示(叙述者所知道的,多于叙述对象)。在《乡土乡情》中,无聚焦叙事指的是主持人,作为节目进程的总体操控者,主持人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叙事结构,统领各个叙事组成部分,可以跨越多个具体故事,独立完成整段节目的叙述过程,体现出叙述者大于人物的特征。
第二类,内聚焦叙事。在叙事作品中,内聚焦叙事的聚焦者是讲述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中人物的自我。《乡土乡情》中叙事者体现为采访记者作为故事的参与者,了解本段报道的故事内容,他们恰当选取受访对象,体现出故事的个性色彩,表现出叙述者等于叙述人物的叙事学特征。例如:2019年1月3日的节目《乡野繁花秀山河——瓷韵光华》,本是由烧瓷艺人说出的话语,由记者转述表达:
相信您已经听出来了,这是王君子正在解释他总结提炼出的汝瓷的特点。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官窑之一……
故事结束,由记者的叙述表达主人公的情绪愿望:
站在满眼的天青色汝瓷中间,王君子显得淡定从容,他只想把那一抹天青色烧下去,让千年前的温润光华不褪、永续在乡土中国。
可以看出,内聚焦叙事的叙事者——采访记者参与故事本身,让报道内容更清晰可感,事实准确无误,使主人公的内心状态得以丰富地展示。而跳出故事之外,记者作为采访者,又让故事有层次、易理解。
第三类,外聚焦叙事。相当于“叙述者小于叙述对象”(叙述者说的,少于叙述对象所知道的)。“这是‘客观’的或‘行为主义’的叙事,称之为‘外视角’”⑤。外聚焦叙事中,聚焦者不参与叙事,完全置身于故事之外,聚焦者的眼光不具有穿透力,只停留在人物与事件层面。外聚焦叙事,在这里,聚焦者即叙述者,是受访对象,他们存在于故事之中,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并不知道自己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只是配合记者完成故事讲述,以亲身实践参与整个采访过程。如2018年12月4日节目介绍三峡的美食美景,“三峡人家”第一部分录音报道:
记者:南来北往的游客虽然喜好不同,但是关于三峡人家的感受,他们却出奇的一致。
游客: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
陈国梅:“当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他们就都认识我了,心里想着我是他的家人,我一来他们就来了。”人与猴的故事让来往的游客对生命对自然多了一种感悟。
这段录音报道中,受访对象的话语中多次出现第一人称“我”,其主观体验感受被采访记者所需,而游客自身并不知道自身的回答将起到什么作用,身处故事之中,是故事内容所需。
《乡土乡情》根据故事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叙述聚焦类型,将叙述表现得丰富可感,人物也更具立体形象,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期待。
(二)《乡土乡情》中聚焦者与聚焦对象间的动态关系
笔者通过分析140期节目文本发现,有些内容必须由主持人完成叙述,有些内容由主持人或采访对象叙述都可以,这体现了不同类型聚焦者与聚焦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有着多种表现形式。“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对象之间的联系。”⑥这种联系是叙事文本内容和故事部分的构成成分,以下说明《乡土乡情》中聚焦者与聚焦对象间的三类动态关系。
第一类,聚焦者与聚焦对象的结合关系。结合指的是人们在感情和行为等方面的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这里是聚焦者与聚焦对象结合,从而达到某种预期目标。聚焦者选择与什么样的聚焦对象结合,取决于聚焦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限制。在《乡土乡情》节目中体现为主持人作为聚焦者,与本期节目的主题作为聚焦对象相结合,从而体现本期节目主旨,达到预期目标。记者作为聚焦者,选择采访人物或事物作为聚焦对象,这是感情和行为的相互结合。确定哪一个人物为哪一个对象聚焦以及如何聚焦是重要的,聚焦者所关注的聚焦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是动态变化的,不一定是人物,可以是其他的客观对象,比如风景、事件等。因此,因主观理解程度、个人情绪不同,聚焦者的描述也有差异,聚焦者与聚焦对象之间就形成了动态关系。
第二类,聚焦者对聚焦对象的选择关系。选择关系体现为聚焦者对聚焦对象的选取,并且聚焦者对聚焦对象的选择处于主导地位。《乡土乡情》的聚焦者更多的是主持人和记者,他们主导聚焦对象的走位和分布。但这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聚焦对象是被动的被呈现出来,无法对聚焦者形成影响,实际上,《乡土乡情》的听众收听到的,是聚焦者的特定眼光下所呈现出的聚焦对象,在广播这一媒介形式中,听众对信息的需求即对聚焦对象的关注,往往超过了对于聚焦者的关注。
第三类,聚焦者向聚焦对象的转换关系。转换关系指的是改变、改换,从一种能量形式变成另一种能量形式。此处的转换关系表现为聚焦者也可能会成为聚焦对象,而聚焦对象也可能成为聚焦者。在《乡土乡情》节目中,聚焦对象即受访对象,有时也会成为聚焦者,代替主持人或记者说出其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例如:《乡土乡情》2018年7月27日的节目在推荐布依族刺绣时,采访了当地妇联主席杨再会。
杨再会:我们推行锦绣计划,就是为了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来发展我们的锦绣产业,能够真正使老百姓的贫困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报道中的聚焦对象是故事的主人公杨再会,从她口中说出了发扬刺绣艺术的必要性和责任担当,而这正是记者和主持人所想表达的,聚焦对象由此成为了聚焦者。
在作为人物的聚焦者与聚焦对象的聚焦互动中,充分展现了这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物的性格以及聚焦者本身的性格才得以表现出来。
四、结语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社教服务类节目《乡土乡情》是众多不同类型对农广播电视节目的缩影,它们始终在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农广播应“在创新中改变,在改变中坚持”,顺应媒介发展变化,服务对农政策需要,突出公益属性,坚守人文价值。
注释
①〔美〕杰拉德·普林斯 :《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②葛金平、李霞芬、赵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理论与其特征》,《课程教育研究》 ,2015 年第29期,第40页。
③〔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④⑤⑥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1、92、108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