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羊放线菌病又被称为大颌病,它是由多种放线菌引起的一种多种动物感染的非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其中以牛羊发病率最高。该文主要分析了羊放线菌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
关键词:羊放线菌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74
0引言
羊放线菌病是羊养殖中发病率相对较低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常呈散发流行,虽然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但是会严重影响羊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随着羊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羊放线菌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很多养殖户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不注重构建完善的养殖方案,在羊养殖中,由于羊采食了大量带有芒刺或者质地坚硬的饲料,导致口腔黏膜损伤,使细菌从损伤的口腔黏膜侵人,造成發病。作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人员,应该重视本养殖场常见疫病的流行调查,并结合实际养殖情况针对性进行防控,降低该种疾病的发病率,避免给羊群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1发病经过
2018年3月22日,某养殖户养殖的绒山羊群中突然出现几头发病羊,发病初期患病羊的症状不是很严重,只是表现下颌肿大,没有引起养殖户的重视,几天后患病羊的下领肿大更为严重,进而形成几个单个或多个肿块,直径为2~30mm,触摸下颌部位和面部肿胀,明显有波动感,无热感,不具备疼痛。随着病情发展,肿胀部位的羊毛脱落,皮肤逐渐变薄。发现病情严重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养单独隔离养殖,并采用青霉素和链霉素治疗,但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呈现扩大蔓延的趋势。发病后养殖场并没有及时将病羊隔离,整个养殖场的养殖密度较大,不同年龄的羊混群养殖,同时,养殖场饲喂的饲料中存在大量芒刺,粗饲料质地坚硬。
2流行病学
羊放线菌病的致病原主要是林氏放线菌和牛放线菌。上述几种致病菌具有特殊的形态,没有荚膜,不能运动,不会形成芽孢,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的病菌能形成菌芝,但是不会生长出明显辐射状的菌丝。虽然放线菌对羊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但在自然条件下抵抗能力较弱,一般的消毒剂均能快速将此意杀死。放线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不仅在污染的土壤饮用水和饲料中广泛存在,还在动物的口腔、扁桃体、咽部、黏膜和皮肤等部位存在。
3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患病羊的下颌逐渐出现肿大,并在发病几天后肿大部位向面部和乳房蔓延,脸部和乳房出现大小数量不等的肿块,发病初期质地坚硬,随着病情进一步扩展,肿块逐渐变软并且具有波动感,用手触摸不具备疼痛感。部分肿块部位的羊毛脱落,皮肤显著变薄,肿块溃烂之后形成瘘管,并从中流出大量的脓性分泌物。发病后患病羊精神状态较好,能正常采食,但有部分患病羊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逐渐下降,反刍停止,体温不会明显升高。患病羊眼角膜潮红,身体稍稍明显。妊娠阶段的母羊感染该种致病菌后,腹部皮肤会出现脱毛、化脓、坏死、溃烂的症状,并从肿大部位流出大量脓汁形成瘘管[1]。乳房出现局限性或者结节性的弥漫性脓肿,用手触摸有热感,质地坚硬,有些患病羊的乳头出现坏死。轻轻挤压,没有坏死的乳头,能从中挤出大量浑浊的液体。有的患病羊乳房出现畸形病变,发病过程较为缓慢,最长的能持续1月以上。
4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羊肿大部位流出的渗出物,加人灭菌的生理盐水,充分搅拌后,能看到灭菌生理盐水中存在大量呈现硫磺颗粒的黄白色颗粒物[2]。用接种环小心挑取颗粒物放置在载玻片上,向其中滴加1滴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后,盖上盖波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中央存在大量交织状的菌丝,并向4周放射呈现菊花状。小心挑起采集到的病料制成涂片后,常规染色能看到菌丝体形态不一致,菌丝体末端显著膨大,呈现放射状,中央呈现革兰氏阳性染色外周呈现革兰氏阴性染色。将采集到的病料接种到血液琼脂平板和肉汤培养基中,37°C温度环境下,恒温培养4d,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出了细小不透明灰白色的致病菌菌落,直径大小为0.5~1mm,继续培养,几天后,菌落逐渐变成黄色,呈现纽扣状[3]。肉汤培养基培养3d后,在试管底部出现细小的绒毛状,灰白色的颗粒菌落表面存在菌膜。小心挑取培养物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能看到长短不一的多种形态的菌体,革兰氏阳性染色。结合上述检验结果,可判定致病原为放线菌。
5防治
羊放线菌病应该采用局部治疗和全身对症治疗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降低经济成本投入。对于脓肿较小的患病羊采用封闭治疗。选择使用头孢噻呋钠、0.5%的普鲁卡因,使用剂量分别为0.5g和5mL,混合后在脓肿周围分点注射,每天使用2次,连续使用4d。对于脓肿较大的,可以现在患病部位涂抹鱼石脂软膏,脓肿成熟后,用消毒过的手术刀在脓肿的最低位置横向切开1.5~2cm的切口,将浓汁挤出,然后使用灭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最后用蘸有碘酒的纱布填满创腔,注意切口外部保留2cm左右的纱布,这样能保证内部残余的浓汁流出,每天更换一次纱布,并对周围注射10%的碘仿醚,避免引起局部感染。全身治疗可以,只有注射10%的碘化钠溶液,每次20mL,每周使用1次,直到患病牛恢复健康。同时给予患病牛全身抗生素治疗,选择使用头孢塞夫钠0.5g,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200mL,混合后静脉注射,1次/d,连续使用5d为一个疗程。中药选择使用当归、生地、蒲公英、双花、连翘、赤芍、川芎、瓜蒌、龙胆草、山枝、甘草,使用剂量为15、6、30、12、6、6、6、6、12、6、10g,水煎服,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5d为1个疗程。通过采用局部和全身联合治疗的方法,养殖场的患病牛在治疗1周后恢复健康,症状消失,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在日常养殖中做好预防管理工作是防范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要保证整个养殖场卫生清洁,做好圈舍通风换气工作,合理搭配饲料,尤其是在冬春季节,应该增加多支青绿饲料的投喂量,并保障有充足的饮用水供给。做好圈舍通风换气工作合理搭配饲料,尤其是在冬春季节,应该增加多汁青绿饲料的投喂量,并保障有充足的饮用水供给。通过适当补充钙制剂和维生素以及其他微量元素能保护羊口腔黏膜完整。当出现发病情况后,应立即将患病羊单独隔离,并及时进行诊断,明确具体的致病原,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6结束语
羊放线菌病是一种危害比较严重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由于放线及广泛存在于污染的土壤、水源和禾本科牧草的盲刺中。在羊养殖中,保护羊的口腔黏膜完整,对预防该种疾病传播流行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日常养殖中,应构建完善的饲养管理机制,避免在低湿地带放牧,舍饲养殖的羊群,一定要控制好粗饲料的品质。在饲料投喂前,应对粗饲料进行适当的切碎和柔化处理,以免伤害羊群的口腔黏膜而引发发病。出现发病情况后,应立即将患病羊单独隔离,并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进行专业的诊治,采用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方案,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颖,陈志莹,吕仁洪,等.一起羊放线菌病的诊治[J].现代畜牧兽医,2007(8):45.
[2]刘小芳,崔国强、羊放线菌病的预防和治疗[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0,31(5):44.
[3]童琴英.羊放线菌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7(4):61-62.
关键词:羊放线菌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74
0引言
羊放线菌病是羊养殖中发病率相对较低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常呈散发流行,虽然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但是会严重影响羊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随着羊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羊放线菌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很多养殖户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不注重构建完善的养殖方案,在羊养殖中,由于羊采食了大量带有芒刺或者质地坚硬的饲料,导致口腔黏膜损伤,使细菌从损伤的口腔黏膜侵人,造成發病。作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人员,应该重视本养殖场常见疫病的流行调查,并结合实际养殖情况针对性进行防控,降低该种疾病的发病率,避免给羊群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1发病经过
2018年3月22日,某养殖户养殖的绒山羊群中突然出现几头发病羊,发病初期患病羊的症状不是很严重,只是表现下颌肿大,没有引起养殖户的重视,几天后患病羊的下领肿大更为严重,进而形成几个单个或多个肿块,直径为2~30mm,触摸下颌部位和面部肿胀,明显有波动感,无热感,不具备疼痛。随着病情发展,肿胀部位的羊毛脱落,皮肤逐渐变薄。发现病情严重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养单独隔离养殖,并采用青霉素和链霉素治疗,但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呈现扩大蔓延的趋势。发病后养殖场并没有及时将病羊隔离,整个养殖场的养殖密度较大,不同年龄的羊混群养殖,同时,养殖场饲喂的饲料中存在大量芒刺,粗饲料质地坚硬。
2流行病学
羊放线菌病的致病原主要是林氏放线菌和牛放线菌。上述几种致病菌具有特殊的形态,没有荚膜,不能运动,不会形成芽孢,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的病菌能形成菌芝,但是不会生长出明显辐射状的菌丝。虽然放线菌对羊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但在自然条件下抵抗能力较弱,一般的消毒剂均能快速将此意杀死。放线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不仅在污染的土壤饮用水和饲料中广泛存在,还在动物的口腔、扁桃体、咽部、黏膜和皮肤等部位存在。
3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患病羊的下颌逐渐出现肿大,并在发病几天后肿大部位向面部和乳房蔓延,脸部和乳房出现大小数量不等的肿块,发病初期质地坚硬,随着病情进一步扩展,肿块逐渐变软并且具有波动感,用手触摸不具备疼痛感。部分肿块部位的羊毛脱落,皮肤显著变薄,肿块溃烂之后形成瘘管,并从中流出大量的脓性分泌物。发病后患病羊精神状态较好,能正常采食,但有部分患病羊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逐渐下降,反刍停止,体温不会明显升高。患病羊眼角膜潮红,身体稍稍明显。妊娠阶段的母羊感染该种致病菌后,腹部皮肤会出现脱毛、化脓、坏死、溃烂的症状,并从肿大部位流出大量脓汁形成瘘管[1]。乳房出现局限性或者结节性的弥漫性脓肿,用手触摸有热感,质地坚硬,有些患病羊的乳头出现坏死。轻轻挤压,没有坏死的乳头,能从中挤出大量浑浊的液体。有的患病羊乳房出现畸形病变,发病过程较为缓慢,最长的能持续1月以上。
4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羊肿大部位流出的渗出物,加人灭菌的生理盐水,充分搅拌后,能看到灭菌生理盐水中存在大量呈现硫磺颗粒的黄白色颗粒物[2]。用接种环小心挑取颗粒物放置在载玻片上,向其中滴加1滴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后,盖上盖波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中央存在大量交织状的菌丝,并向4周放射呈现菊花状。小心挑起采集到的病料制成涂片后,常规染色能看到菌丝体形态不一致,菌丝体末端显著膨大,呈现放射状,中央呈现革兰氏阳性染色外周呈现革兰氏阴性染色。将采集到的病料接种到血液琼脂平板和肉汤培养基中,37°C温度环境下,恒温培养4d,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出了细小不透明灰白色的致病菌菌落,直径大小为0.5~1mm,继续培养,几天后,菌落逐渐变成黄色,呈现纽扣状[3]。肉汤培养基培养3d后,在试管底部出现细小的绒毛状,灰白色的颗粒菌落表面存在菌膜。小心挑取培养物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能看到长短不一的多种形态的菌体,革兰氏阳性染色。结合上述检验结果,可判定致病原为放线菌。
5防治
羊放线菌病应该采用局部治疗和全身对症治疗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降低经济成本投入。对于脓肿较小的患病羊采用封闭治疗。选择使用头孢噻呋钠、0.5%的普鲁卡因,使用剂量分别为0.5g和5mL,混合后在脓肿周围分点注射,每天使用2次,连续使用4d。对于脓肿较大的,可以现在患病部位涂抹鱼石脂软膏,脓肿成熟后,用消毒过的手术刀在脓肿的最低位置横向切开1.5~2cm的切口,将浓汁挤出,然后使用灭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最后用蘸有碘酒的纱布填满创腔,注意切口外部保留2cm左右的纱布,这样能保证内部残余的浓汁流出,每天更换一次纱布,并对周围注射10%的碘仿醚,避免引起局部感染。全身治疗可以,只有注射10%的碘化钠溶液,每次20mL,每周使用1次,直到患病牛恢复健康。同时给予患病牛全身抗生素治疗,选择使用头孢塞夫钠0.5g,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200mL,混合后静脉注射,1次/d,连续使用5d为一个疗程。中药选择使用当归、生地、蒲公英、双花、连翘、赤芍、川芎、瓜蒌、龙胆草、山枝、甘草,使用剂量为15、6、30、12、6、6、6、6、12、6、10g,水煎服,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5d为1个疗程。通过采用局部和全身联合治疗的方法,养殖场的患病牛在治疗1周后恢复健康,症状消失,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在日常养殖中做好预防管理工作是防范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要保证整个养殖场卫生清洁,做好圈舍通风换气工作,合理搭配饲料,尤其是在冬春季节,应该增加多支青绿饲料的投喂量,并保障有充足的饮用水供给。做好圈舍通风换气工作合理搭配饲料,尤其是在冬春季节,应该增加多汁青绿饲料的投喂量,并保障有充足的饮用水供给。通过适当补充钙制剂和维生素以及其他微量元素能保护羊口腔黏膜完整。当出现发病情况后,应立即将患病羊单独隔离,并及时进行诊断,明确具体的致病原,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6结束语
羊放线菌病是一种危害比较严重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由于放线及广泛存在于污染的土壤、水源和禾本科牧草的盲刺中。在羊养殖中,保护羊的口腔黏膜完整,对预防该种疾病传播流行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日常养殖中,应构建完善的饲养管理机制,避免在低湿地带放牧,舍饲养殖的羊群,一定要控制好粗饲料的品质。在饲料投喂前,应对粗饲料进行适当的切碎和柔化处理,以免伤害羊群的口腔黏膜而引发发病。出现发病情况后,应立即将患病羊单独隔离,并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进行专业的诊治,采用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方案,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颖,陈志莹,吕仁洪,等.一起羊放线菌病的诊治[J].现代畜牧兽医,2007(8):45.
[2]刘小芳,崔国强、羊放线菌病的预防和治疗[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0,31(5):44.
[3]童琴英.羊放线菌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7(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