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旅游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f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加、私家车数量的攀升,再加上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城市的喧闹与被污染的环境,想去清静的环境释放压力、寻求健康。城郊型森林公园凭借着有利的区位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為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基于休闲旅游背景,界定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范围,分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研究进展,阐述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最后以三门江森林公园为例,提出六种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构想,以期为其他城郊型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休闲旅游;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三门江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47-03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得到相应地增加,同时中国每年公共节假日已有115天,人们有了足够的闲暇时间,再加上私家车越来越普及,追求休闲的人群相应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喧闹与被污染的环境,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生理和心理处于亚健康的人群逐渐增多,人们的休闲需求更加迫切。中国旅游业发展正逐步由传统观光型转向个性化、多元化、特色化的休闲旅游类型,人们日益重视生活质量,更倾向于选择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休闲旅游产品。城郊型森林公园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环境资源,成为城镇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选择。因此,在休闲旅游视角下研究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对满足城镇居民休闲旅游需求和发展城郊森林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界定和研究进展
  (一)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界定
  城郊,即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城市市区和广大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地带,这个过渡带在景观生态学上称为边缘界面(Edge boundary surface)[1]。城市居民在城郊地带的休闲活动要比在城市和乡村更频繁活跃,不仅开发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还开发了新兴旅游产品。这种以城市居民为主、并拉动相当数量外来旅游者参与的游憩活动和支持这种活动的游憩设施和游憩土地利用,除部分地发生于城市内部空间,更多地推向城市郊区,出现了环绕城市外围、处于近城乡镇景观之中、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以周六前往、入住一宿、周日返回为出游方式,这些土地利用构成的游憩活动空间称为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2]。
  城郊型森林公园是指在城市郊区,以森林资源为条件,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独特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背景,具有一定规模且能为外来游客和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疗养、运动等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属于城郊旅游的组成部分,关于具体的范围界定,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研究的柳州市三门江森林公园所涉及的城郊是以城市为参照物的地理方位概念,位于环城游憩带上,距市中心20km以内。
  (二)城郊型森林公园研究进展
  在城郊型森林公园开发过程中,学术界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Kazanskaya(1977)分析了莫斯科城郊森林旅游区的植被休闲退化机制和植被对游憩压力的反映[3];Lisa(2000)分析了距离对瑞典人森林旅游的影响,发现超过40%的瑞典居民偏好选择小于1km的短程森林旅游[4];谢哲根、刘安兴(2002)论述了九大类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并作出了可持续的森林公园旅游产品规划 [5];章建斌、吴彩云(2005)从四方面途径研究了城郊森林公园生态功能的实现[6];李晓婧(2007)从新角度设计城郊森林公园旅游休闲产品体系,并设计了太保山森林公园旅游休闲产品[7];于冬璇、刘兴双(2011)从体验经济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城郊型森林旅游开发的理念,并以沈阳城郊型森林旅游为例,对其旅游开发提出了构想[8];许东、汤蕾(2011)以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分析了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的特点、发展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策略[9]。
  综观已有的论述,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研究成果多在生态功能、开发规划、存在问题等方面,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柳州市三门江森林公园为例,探讨休闲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原则和开发构想,以期对城郊型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城郊型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从供给者角度来看,是指森林公园经营者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基础上,以森林自然资源为依托,开发满足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者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设施、服务等,不仅仅是旅游几大要素的简单叠加,还包括森林公园当地社会、经济环境氛围、居民生活态度等的综合性产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满足旅游者的休闲需求时,应以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为基本准则,以不干扰公园周边居民民俗文化生活为宗旨,倡导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旅游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消费的全过程中。旅游产品项目建设中,应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景观环境,尽量少些人为景观和人造设施,项目建筑风格应与森林景观相协调,确保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为了公园内的旅游产品被更多的游客休闲享受,应该考虑环境容量,控制游客数量,让每个游客真正地回归自然、达到慢节奏和身心愉悦地休闲体验。所以,在休闲视角下,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应遵循生态性原则,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品可持续经营为目标,既要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并获得合理的利用,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10]。
  (二)体验性原则   现代旅游者走进森林公园不再满足静态观赏,更多地想融入大自然,参与其中,全身心地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互动性与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所以森林公园在开发休闲旅游产品时,挖掘森林文化内涵,深入分析和把握旅游者体验需求,使旅游者參与有意识地策划事件中,为旅游者提供集趣味性、娱乐性、体验性等为一体的动态旅游产品,充分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性。旅游者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感受了大自然气息,体验了当地文化,加深了旅游体验强度,提高了旅游体验质量,从而达到了身心愉悦、释放压力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旅游者在参与森林旅游活动时,与大自然进行了平等交流,深入地领悟了人与自然应该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三)个性化原则
  为了满足不同的旅游者不同的休闲需求,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开发适应市场客观需求的休闲旅游产品。例如中小学生喜欢科普休闲旅游产品,青年倾向于探险、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中老年追求保健休闲旅游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导向,以森林旅游资源为基础,合理开发适应不同类型旅游者的旅游产品。在森林公园划分不同的旅游产品区域,确定个性化的主题形象,使旅游者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设计,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突出本土化风格,选用当地的建筑形式,挖掘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等,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有地方性特色,难以被复制,比较接地气。针对传统的旅游产品,应加入创新性的元素和理念,艺术性地命名,使旅游者能够享受到个性化地回归自然的体验。
  三、三门江森林公园简介
  三门江森林公园位于柳州市城中区,东临柳江,西南毗邻柳州市都市商业中心鱼峰区,地缘优势明显,同时柳州市是广西交通枢纽,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立体交通网络,离南宁市约240公里,离桂林166公里,城际高铁开通后离两市均在约1小时车程范围内。公园处于柳江山水生活文化景观区,是百里柳江风情带重要节点,是柳州市“一心连两城”的绿心。公园地处广西中部弧形山脉东翼的大瑶山延伸的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气候带,温暖多雨,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夏冬干湿明显。
  通过实地考察,公园景观资源特征可以概括为:山水空间组合良好,公园依山傍水,清澈柳江蜿蜒迂回,两岸茂林修竹相映成趣;森林植被碧绿繁盛,公园内分布着桫椤树、古榕、相思树、柠檬桉等特色树种;环境气候清幽舒适,据监测资料表明,公园内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森林小气候明显,负氧离子浓度高,是一处理想的锻炼、疗养的好去处;生态生活相得益彰,公园现有朴实的农庄和林站,为游客搭建了简易的凉棚,修建了一部分登山游步道等游乐设施。
  四、三门江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三门江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破坏小,已开发的区域面积小,大部分区域还处于原生态,尚未被开发过,因此,在旅游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设计利用森林的休闲旅游产品和以森林环境为背景的森林旅游休闲产品。
  (一)观光体验类旅游产品
  森林公园观光体验类旅游产品是森林休闲旅游发展中最初级的旅游产品,也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旅游产品。此类旅游产品不仅仅是观光旅游,还增加了文化体验,是对观光旅游的一种延伸,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升华和丰富。观光休闲体验是三门江森林公园旅游产品中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所有游客的需求。
  三门江森林公园观光内容丰富,游客在观光游览栈道可揽柳江风姿和部分森林胜景,站在观星塔上,白天可以“一览众山小”,纵览森林公园的全貌,晚上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星,体验“皓月当空天上挂,满天星斗似可摘”的美景佳境。游赏佛教植物园,了解佛教经典中出现的树种,在民俗风情街欣赏特色民俗活动、品尝特色美食,在圆缘林亲手栽种植物,在百鸟园聆听悦耳的鸟鸣、体验亲手喂鸟的乐趣等。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身体与精神参与性,可以去品尝、倾听、咨询、抚触,参与到森林中的每一个部分,不是单纯地观光游赏,真正地达到身心愉悦的休闲境界。
  (二)康体养生类旅游产品
  森林以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环境、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功能对旅游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成为旅游者养生休闲的首选之地[11]。三门江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山野秀丽,畅旷清幽,人为干扰少,改造现有森林氧吧,游客在“森林医院”林间曲径和树下泉边散步休息,利用森林所散发的植物精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改善身体状况,增强运动能力,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在马尾松林内选择一片区域作花疗区,让游客在花疗浴场休闲健身。在密林山地中建设基础静修平台,简朴自然的静修带给游客超然世外的身心升华。在罗汉寺阿弥陀佛道场增设佛光调息养心殿堂中心,利用森林公园内的自然疗养因子,为游客提供一所健休处,起到修养身心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游客既能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又能矫治疾病、增强体质,即融养生与休闲于一体。
  (三)游憩娱乐类旅游产品
  森林赋予游憩娱乐以美好氛围,游憩娱乐赋予森林以丰富内容,所以将两者结合形成新的旅游项目,游客在游玩嬉戏中尽情放松,这是达到休闲旅游的最直接的途径。选择三门江森林公园内植被茂密的灌木林创设绿色迷宫世界,设置若干个绿篱墙用以改变迷宫各个路口的“通”与“不通”,使迷宫用多种方式改变原来的阵形,让游客得到常玩常新的无穷乐趣。在露营俱乐部开展时尚娱乐活动,看露天电影,开展自助烧烤活动,一起享受篝火晚会,参与民俗娱乐等等,置身于美丽的森林环境中,体验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所带来的乐趣。
  (四)运动休闲类旅游产品
  休闲方式中比较积极的是运动,通过运动休闲既能强身健体,还能舒缓压力。三门江森林公园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登山健身步道,串联景点,使线路涵盖森林绿地、沟谷、小溪等多种景观,丰富游客登山体验,使游客可以自由地步行,忘却疲劳和烦忧,恣意欣赏美景使得精神轻松愉快。开发森林自行车、森林汽车越野、漂流等活动,丰富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内容,吸引更多的中青年游客。   (五)生态科普类旅游产品
  科普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将科普教育元素注入森林休闲旅游中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现在環境问题日益突出,游客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科普教育,森林公园凭借其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成为了首选之地,在休闲中教育,在教育中休闲,集知识与休闲于一体。三门江森林公园将建设科普馆,采用先进媒体技术展示森林生态循环系统及植物生长过程,游客可以通过指示牌介绍用途及生态作用了解各种植物,同时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生态观测、植被调查、风光摄影等活动,融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
  (六)户外拓展类旅游产品
  户外拓展旅游的许多项目属于体育领域中极限运动的范畴,森林是户外拓展旅游者喜欢选择的目的地之一。三门江森林公园地形复杂,沟壑纵横,依据地形建设匹特博运动场,开展射弩场、丛林穿梭、密林野战等活动,游客可以体验动感刺激。惊险刺激的高空秋千,可以让游客尽情欢呼,尽情释放压力,享受欢快刺激的游乐体验。在冒险树类型公园里,游客能够通过悬空桥梁、网道、步道、木桶、泰山秋千、飞狐索道和其他趣味环节等方式进行树木间的探险,每个游客可以从不同的线路中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年龄的线路,甚至挑战难度更高的线路。
  参考文献:
  [1] 叶岱夫.对中国城郊旅游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城市问题,2000,(6):22-24.
  [2]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354-359.
  [3] Kazanskaya N S.Forests near Moscow as territories of mass recreation and tourism[J].Urban Ecology,1977,(4):371-395.
  [4] Lisa H,Peter F.On the distance to recreational forests in Swede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1):1-10.
  [5] 谢哲根,刘安兴.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3):72-75.
  [6] 章建斌,吴彩云.试论城郊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功能的实现[J].世界林业研究,2005,(1):73-77.
  [7] 李晓婧.城郊森林公园旅游休闲产品开发研究——以太保山森林公园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8] 于冬璇,刘兴双.体验经济视角下城郊型森林旅游开发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1,(2):21-26.
  [9] 许东,汤蕾.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策略研究——以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9).
  [10] 罗金华.基于绿色营销理论的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方法[J].林业经济问题,2008,(4):344-348.
  [11] 刘水良,吴吉林,袁正新.湖南省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179-181.
  [责任编辑 王玉妹]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心区人口高度聚集,城市空间布局高度密集,导致了室外通风不良、热舒适度低等城市微气候问题。
  城市微气候的形成除了受到宏观气候因素的影响,还与城市形态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街区是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不同形态及界面的街区,其内部空间的热传递特征必然不同,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微气候特征。街区尺度的微气候是整个城市微气候的有机组成,从改善城市微气候的角度出发,良好的街区形态设计能够改善通风状况、调节室外气温,缓解城市微气候问题。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平原城市中心区
摘 要:电子商务专业近几年迅速发展,但却出现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旺、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显然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問题。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结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及人才培养现状,系统探讨电子商务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的产学研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0
期刊
高校校园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单元的特殊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高校师生开展教学和科研的物质载体。日渐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使得师生对校园开放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的因素的重视也使得主观性空间感受成为校园开放空间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而建筑学传统研究从静态和宏观的视角对开放空间进行分析,在空间感知研究中已呈现出不足。
  论文以格式塔感知理论为基础,以武汉高校为例对高校校园开放空间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影响高校校园开放空间感知的相关因素及感知的多重内涵,并综合两方面归纳出基于路径视角下高校校园开放空
摘 要:湖南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地区,离不开金融政策扶持。考察湘西州金融业服务实践,分析金融扶持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金融扶持武陵山片区区域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全面推动湖南武陵山片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金融扶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65-04  一、湖南武陵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措施的实施,学生公寓党组织的建设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如何适应新形势,切实加强学生公寓党组织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结合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公寓第五党支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通过强化学生公寓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公寓党支部工作机制;通过积极参与文明示范
期刊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上海市正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办公楼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载体,对其区位分布研究显得至关重要。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以矢量化的上海市虹口区地图数据为基础资料,利用ArcGIS计算出虹口区办公楼的空间可达性,进而说明在自然条件均匀的地区(上海市中心城区),
期刊
摘 要:《小企业会计准则》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小企业业务简单带来的会计处理问题,不仅简化了核算,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做出的简化调整,在财务报告组成上,未强制要求小企业对外提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在报表内容上,针对发生可能性很小的业务,删减了25个科目等。从财务报表方面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
期刊
摘 要:以Q市“王子”事件为起点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风险治理理论对政府、媒体与公众在信息沟通中的角色进行分析,提出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公众和媒体三个方面存在的诸如政府忽视群众意见、主流媒体角色缺位等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并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个视角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风险治理;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媒体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12-0
期刊
摘 要:美国政府管制改革经管制启动、管制泛滥、管制理性回归三个阶段,经验可归纳为法律制定、绩效评估、市场主导、关注社会、渐进改革五个维度。而行政审批被包含于政府管制,且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纵向进程中取得优异成绩,但与国外横向比较下存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通过研究美国之政府管制改革历程及其路径,为中国改革提供参考借鉴和探索框架,对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所裨益。  关键词:美
期刊
近些年来,我国对自然文化遗迹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对地质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地质遗迹的保护、研究、开发也开始迅速地发展。地质公园作为一种对地质遗迹开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对地质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推进了地质学科普的进程。
  地质遗迹博物馆是地质公园博物馆的一种重要类型,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地质公园博物馆,地质遗迹博物馆能够对地质遗迹进行更直观地研究和观赏,是地质学研究的天然基地和地质科普教育的第一现场。随着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不断完善,地质遗迹博物馆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纵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