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曾连续上演了两幕“削藩”的好戏,两出戏的导演,一是建文帝,一是永乐帝。同样是“削藩”,结局却有天壤之别,建文帝“削藩”,激起“靖难之变”,结果江山易主;永乐帝“削藩”,从容不迫,众王俯首。
急功近利酿失败
1398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以皇太孙身份继承大统。但是,当时的诸王在皇帝面前以叔父之尊,多有不逊言行,建文帝对这种状况忧心忡忡。
一日,他问太常寺卿黄子澄如何解决诸藩王各拥重兵的问题,黄子澄就以汉朝平定“七国之乱”为对,提出削夺诸王的建议。建文帝闻之大喜,说:“我获得这个计谋,以后就没有烦恼了。”他把十分棘手的藩王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就决定了他在此后的“削藩”中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
当时,有燕、代、肃、辽、庆、宁、谷等诸王,强藩之首数燕王。建文帝采用黄子澄的意见,认为燕王久有准备,削夺很难成功,而周王与燕王是同母兄弟,手足情深,不如先削周王,翦除燕王手足,然后再削燕王就易如反掌。
既然要先除周王,马上就有人上告周王谋反。建文帝没有做任何调查,就逮捕了周王,将其流放云南。不久,又有人告发湘王等人谋反,建文帝又令将士包围王宫,湘王自焚而亡。随后,建文帝又找了其他原因,将几个藩王也一一废除。燕王朱棣当然不甘束手待毙,一直在积极准备起兵,网罗人才,并深挖地穴,日夜赶造军器。
当时在北方诸王中,能与燕王抗衡的就是宁王朱权和辽王朱植。建文帝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正统地位,争取二王的支持,以牵制、打击燕王。
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建文帝太心急了。他唯恐二王与燕王联合,使人急召朱权至京师。五王连续被削被禁,不能不使朱权怀疑此行凶多吉少,即使这样,朱权也还是去了。谁知,还没有等他到达京师,建文帝就下诏削其护卫军。这一举动,使本就是惊弓之鸟的宁王,被迫与朝廷决裂,投入燕王的怀抱。
燕王朱棣起兵后,建文帝才想起召辽王朱植入朝。朱植闻命,即刻渡海归朝,这一举动本身就已表明了他忠于朝廷的心迹。但是,建文帝一错再错,唯恐辽王与燕王联合,就将其改封荆州,这无疑解除了燕王的后顾之忧。
燕王起兵,战火弥漫了4个年头,建文帝“削藩”终成泡影,以失败告终。
有理有节取胜利
燕王朱棣是以藩王身份起兵夺取皇位的,当然深知藩王对皇权的巨大威胁,他即位后,也把“削藩”作为一件大事。
朱棣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充分认识到“削藩”的复杂性。他首先亮出的不是藩王的削夺者,而是藩王利益维护者的姿态。对被建文帝废掉的藩王,朱棣还将其全部复爵,并对他们大加赏赐,使得这些藩王喜出望外。
同时,朱棣又不动声色地将一些藩王改变封地。例如宁王,虽然帮助燕王有功,但朱棣对曾经“事成中分天下”的许诺矢口不提,宁王请改封苏州或杭州,均遭拒绝,最后改封到南昌。
改变封地,使那些对朱棣威胁较大的藩王,脱离了原来经营已久的地盘和军队。有的藩王尽管有奇谋,善用兵,但改封以后,也只能如虎落平阳。
还有一些藩王不懂朱棣的用心,把对他们的优待看成对藩王利益的真心维护,于是,他们自恃宗室之亲,得意忘形,骄纵不法,正好给永乐提供了“削藩”的机会。
复封后的齐王朱樽,其不受法规约束的消息传到朝廷,朱棣完全可以凭此将其废掉,但为了不致引起其他藩王的疑惧,竟然低三下四地赐书劝诫,希望齐王“涵养德性”,连续赐书劝谕了三次。朱樽仍然我行我素,朱棣于是就有了口实,下诏削去朱樽爵位,将其废为庶人。
不久,废除谷王朱橞也如出一辙。面对谷王的过失,朱棣还是引而不发,要诸王议其罪,一方面可以避免授人以柄,另一方面通过诸王议罪,又起到警告、教育诸王的作用。最后,一切已水到渠成,但朱棣为避免激化矛盾,还是没有开杀戒,只是将朱橞废为庶人。
岷、代、辽三王不愿随大流,就像齐王、谷王一样,因罪被革去护卫军。这样一来,宁王朱权从此不问政治,整天弹琴读书,周王也主动交出护卫官军,其余的小藩王也都俯首听命,奉制守法,不敢造次。
就这样,朱棣顺利地解决了藩王威胁中央的严重问题,彻底打破了藩王拥兵自重的格局,使其再也掀不起危及皇朝的波澜。 ■
急功近利酿失败
1398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以皇太孙身份继承大统。但是,当时的诸王在皇帝面前以叔父之尊,多有不逊言行,建文帝对这种状况忧心忡忡。
一日,他问太常寺卿黄子澄如何解决诸藩王各拥重兵的问题,黄子澄就以汉朝平定“七国之乱”为对,提出削夺诸王的建议。建文帝闻之大喜,说:“我获得这个计谋,以后就没有烦恼了。”他把十分棘手的藩王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就决定了他在此后的“削藩”中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
当时,有燕、代、肃、辽、庆、宁、谷等诸王,强藩之首数燕王。建文帝采用黄子澄的意见,认为燕王久有准备,削夺很难成功,而周王与燕王是同母兄弟,手足情深,不如先削周王,翦除燕王手足,然后再削燕王就易如反掌。
既然要先除周王,马上就有人上告周王谋反。建文帝没有做任何调查,就逮捕了周王,将其流放云南。不久,又有人告发湘王等人谋反,建文帝又令将士包围王宫,湘王自焚而亡。随后,建文帝又找了其他原因,将几个藩王也一一废除。燕王朱棣当然不甘束手待毙,一直在积极准备起兵,网罗人才,并深挖地穴,日夜赶造军器。
当时在北方诸王中,能与燕王抗衡的就是宁王朱权和辽王朱植。建文帝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正统地位,争取二王的支持,以牵制、打击燕王。
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建文帝太心急了。他唯恐二王与燕王联合,使人急召朱权至京师。五王连续被削被禁,不能不使朱权怀疑此行凶多吉少,即使这样,朱权也还是去了。谁知,还没有等他到达京师,建文帝就下诏削其护卫军。这一举动,使本就是惊弓之鸟的宁王,被迫与朝廷决裂,投入燕王的怀抱。
燕王朱棣起兵后,建文帝才想起召辽王朱植入朝。朱植闻命,即刻渡海归朝,这一举动本身就已表明了他忠于朝廷的心迹。但是,建文帝一错再错,唯恐辽王与燕王联合,就将其改封荆州,这无疑解除了燕王的后顾之忧。
燕王起兵,战火弥漫了4个年头,建文帝“削藩”终成泡影,以失败告终。
有理有节取胜利
燕王朱棣是以藩王身份起兵夺取皇位的,当然深知藩王对皇权的巨大威胁,他即位后,也把“削藩”作为一件大事。
朱棣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充分认识到“削藩”的复杂性。他首先亮出的不是藩王的削夺者,而是藩王利益维护者的姿态。对被建文帝废掉的藩王,朱棣还将其全部复爵,并对他们大加赏赐,使得这些藩王喜出望外。
同时,朱棣又不动声色地将一些藩王改变封地。例如宁王,虽然帮助燕王有功,但朱棣对曾经“事成中分天下”的许诺矢口不提,宁王请改封苏州或杭州,均遭拒绝,最后改封到南昌。
改变封地,使那些对朱棣威胁较大的藩王,脱离了原来经营已久的地盘和军队。有的藩王尽管有奇谋,善用兵,但改封以后,也只能如虎落平阳。
还有一些藩王不懂朱棣的用心,把对他们的优待看成对藩王利益的真心维护,于是,他们自恃宗室之亲,得意忘形,骄纵不法,正好给永乐提供了“削藩”的机会。
复封后的齐王朱樽,其不受法规约束的消息传到朝廷,朱棣完全可以凭此将其废掉,但为了不致引起其他藩王的疑惧,竟然低三下四地赐书劝诫,希望齐王“涵养德性”,连续赐书劝谕了三次。朱樽仍然我行我素,朱棣于是就有了口实,下诏削去朱樽爵位,将其废为庶人。
不久,废除谷王朱橞也如出一辙。面对谷王的过失,朱棣还是引而不发,要诸王议其罪,一方面可以避免授人以柄,另一方面通过诸王议罪,又起到警告、教育诸王的作用。最后,一切已水到渠成,但朱棣为避免激化矛盾,还是没有开杀戒,只是将朱橞废为庶人。
岷、代、辽三王不愿随大流,就像齐王、谷王一样,因罪被革去护卫军。这样一来,宁王朱权从此不问政治,整天弹琴读书,周王也主动交出护卫官军,其余的小藩王也都俯首听命,奉制守法,不敢造次。
就这样,朱棣顺利地解决了藩王威胁中央的严重问题,彻底打破了藩王拥兵自重的格局,使其再也掀不起危及皇朝的波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