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苍坡古村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古建筑历尽沧桑,在现代化进程中古村面临冲击正遭受灭顶之灾,尤其古建筑保护困难重重。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要坚持依法保护,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引导群众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要运用多种途径,搞好古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让人们永远地热爱家乡,留住乡愁。
【关键词】古村文化;传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一、概况
苍坡村位于岩头镇北面6公里,背靠笔架山,东对楠溪江,邻近诸永高速和仙清公路,交通便利。苍坡村现有880余户,2500余人。苍坡村的历史源流及旅游价值与楠溪江流域的地理风物密切相关。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但是苍坡村显然不是那种没有居民专供参观的博物馆或园林,而是村民在此世代生息繁衍的村落社区,只不过他们祖先的物质财富和生活设施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了。苍坡村确实有它自身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
据《苍坡宗谱》记载,五代后周(955年),李氏先祖李岑为了逃避战乱由福建迁居而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二)自成体系
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有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一般是一村一姓。苍坡村为李姓聚居地。是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规划严谨
苍坡村在村庄的布局构思上,非常注重蕴含文化的内涵。现今的苍坡村是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日规划设计的。街道设计成“八卦形”,以方形环状的鼓盘巷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开八条路,经村寨的八道门通向村外。同时以“文房四宝”作为指导思想进行布局,建长306米、宽2米的笔街对准村西的笔架山。挖两个方形水池命名为砚池,双池边沿各放置一块大石条,意为墨,方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白纸。其规划布局可谓独具心匠,寓意深远。
(四)建筑类型丰富
苍坡村的主要建筑物有:古民居、车门(寨门)、仁济庙、李氏宗祠、望兄亭、池塘、水月堂、一泉四井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其中5处古建筑被列入县文保单位,至今保存比较完好。苍坡七世祖李秋山建造的车门,为独特的半拱式飞檐木结构,被古建筑专家视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宋代建筑艺术珍品。1992年被列为省文保单位。
(五)建筑风格朴素
苍坡村的建筑不是采用雕梁画栋和贵重材料,而是就地取材,用卵石原木构筑房屋,用石材砌成院墙、寨墙、铺路和道坦等,显得朴素真实、自然明朗、野趣天然、和谐亲切。
二、问题
苍坡村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保存较好,值得后人庆幸。在人类社会以惊人速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在寻访乡土文化的遗迹上,感受苍坡村浓厚的人文气息。同时目睹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古村保护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意识性破坏
一是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环境污染。20世纪80年代以后,苍坡许多村民也学习到不少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对茅厕进行改造,历史所遗留的茅厕变成了抽水马桶。使用茅厕时,村民将排泄物用于肥料,由农作物自然消化。村民改厕以后,由于排水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排水直接污染楠溪江水质。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同时,随着游客的增加,白色污染等现代人为因素不断出现,造成生态环境难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二是村民要求建房心切,造成对古民居毁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亟待改善住房条件,他们与其它一般村的房子相比,心理极不平衡,千方百计急于盖新房。目前乡村住房正经历着空前迅速而彻底的改造,古村保护到了关键时刻,虽然政府并不允许在已开发的古村落中随意建造新房,可苍坡村的许多古民居已进行大量的改造,印上现代文明的痕迹,全村除东南方向的古建筑保护完好外,西北面的古建筑已注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传统意义上的古村已经变味了。
(二)自然性破坏
苍坡村是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因文保经费不足,领导和群众对其保护意识不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任其自生自灭,生存状况堪忧。苍坡村的古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电路陈旧,安全隐患严重,有些木质结构房子并没有配备防火设施。此外,雷击、虫蚁灾害也在侵蚀着历史文物,许多古屋因年久失修,自然毁损严重。村里笔街两旁的建筑物已经破旧不堪。西门几座非常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如今也已摇摇欲坠。
(三)建设性破坏
为了改善环境,上级有关部门“帮助”村里对两个砚池进行改造。先将水池内的淤泥进行清理,然后用混泥土进行浇灌,池底全面硬化之后,其负面效应渐渐显出。池底的许多自然喷泉被掩盖了,荷花和鱼的生存条件受到了限制,池内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天气炎热时还散发着浓浓的异味,村民怨声载道。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保护古村,延续古村文化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对策
时间的摧残,人为的破坏,使古村文化显得日益脆弱。面对现实,我们应当以强烈的危机感和高度的责任感,采取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确保古村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着重从三个方面去应对。
(一)要依法保护
古村保护必须以强有力的法律做后盾。永嘉对古村保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国家建设部到省、市、县都有明文规定,并建立了监督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人意。由于受经济利益渗透和影响,苍坡村有法不依现象比较严重,更多地是用人治方法去解决,法律权威的减弱导致村民对政府的抵触。对此,政府有关执法部门要增强执法力度,加强现场监督,搞好法制宣传,使村民自觉做到有法必依,照章办事。避免私搭乱建,拆了又建等违章现象的发生。同时、对村里如何防灾、防污染都必须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并按照规定落到实处。 (二)要以人为本
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对村民进行思想引导和宣传,弘扬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村观念,让保护文物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都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古村保护的关系。努力营造群策群力保护古村的良好氛围。夯实古村保护群众基础之目的。
同时要以人性化的理念把古村开发与村民利益结合起来。古村开发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村古”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重要风景资源。楠溪江畔散落着200多个历史文化村落,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苍坡村可谓是“全能村落”,是旅游的精品景点。去年,永嘉旅游投资集团对该村投资进行开发。村里的古民居、祠堂、古戏台、古亭、古桥等古建筑经修复后已全部对外开放,从苍坡—岩头—芙蓉的古村游已成为热线。但因分红问题农民有意见。根据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必须释放改革红利,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那么旅游与古村该如何融合?我建议实行统一售票,给村民一定比例分红是必要的。只有在村民渴望富裕的现实需求和古村落保护之间找到共鸣点,古韵村落才会永久地散发魅力。只要保护古村落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保护古建筑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将会提高。
(三)要创新途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是静态的怀旧,要在继承传统彰显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也可以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贴近时尚融入生活,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在我们身边和手中生生不息地鲜活传递。近年来永嘉县政府帮助苍坡村在开展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进生产性保护,增强保护和传承活力。把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楠溪江旅游结合起来。他们利用古书院、祠堂等公共设施和闲置民居,通过装修,办起了“文化礼堂”设立各式文化展馆:昆曲博物馆、永嘉学派馆,林曦明画馆,农村改革馆等。这些展馆可以说反映一种生活过程,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地方文化繁衍、汇聚和传承的表现,较好地把古代文明与现代元素融合展现,通过这些馆展示,让群众与文化遗产有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增加了文化氛围,加深了村民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古村更深刻的了解,激起了村民对古人的敬仰,丰富了文化生活。通过多种途径,让静态文化元素放慢了游人的脚步,动态的文化元素激起了人们对古村的兴趣,助推了古文化的传承,效果非常明显。我希望这些展馆越办越好。并且能运用更多的手段,更新途径,创造更好的平台,搞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并发扬光大。
古村文化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现代人抒怀过去、憧憬未来的生动教材。永嘉古村落(古建筑)是耕读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耕读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古村文化的现实留存。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产生冲击,古村保护面临着严峻困难。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全社会应更多地宽容古村文化的存在,用强烈的责任感来保护古村文化,使古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延续,使村民的生活青山绿水犹在,乡愁乡情不减。
作者简介:陈秀芬(1973-),女,永嘉县文化馆副馆长,主要研究群文管理。
【关键词】古村文化;传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一、概况
苍坡村位于岩头镇北面6公里,背靠笔架山,东对楠溪江,邻近诸永高速和仙清公路,交通便利。苍坡村现有880余户,2500余人。苍坡村的历史源流及旅游价值与楠溪江流域的地理风物密切相关。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但是苍坡村显然不是那种没有居民专供参观的博物馆或园林,而是村民在此世代生息繁衍的村落社区,只不过他们祖先的物质财富和生活设施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了。苍坡村确实有它自身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
据《苍坡宗谱》记载,五代后周(955年),李氏先祖李岑为了逃避战乱由福建迁居而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二)自成体系
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有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一般是一村一姓。苍坡村为李姓聚居地。是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规划严谨
苍坡村在村庄的布局构思上,非常注重蕴含文化的内涵。现今的苍坡村是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日规划设计的。街道设计成“八卦形”,以方形环状的鼓盘巷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开八条路,经村寨的八道门通向村外。同时以“文房四宝”作为指导思想进行布局,建长306米、宽2米的笔街对准村西的笔架山。挖两个方形水池命名为砚池,双池边沿各放置一块大石条,意为墨,方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白纸。其规划布局可谓独具心匠,寓意深远。
(四)建筑类型丰富
苍坡村的主要建筑物有:古民居、车门(寨门)、仁济庙、李氏宗祠、望兄亭、池塘、水月堂、一泉四井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其中5处古建筑被列入县文保单位,至今保存比较完好。苍坡七世祖李秋山建造的车门,为独特的半拱式飞檐木结构,被古建筑专家视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宋代建筑艺术珍品。1992年被列为省文保单位。
(五)建筑风格朴素
苍坡村的建筑不是采用雕梁画栋和贵重材料,而是就地取材,用卵石原木构筑房屋,用石材砌成院墙、寨墙、铺路和道坦等,显得朴素真实、自然明朗、野趣天然、和谐亲切。
二、问题
苍坡村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保存较好,值得后人庆幸。在人类社会以惊人速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在寻访乡土文化的遗迹上,感受苍坡村浓厚的人文气息。同时目睹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古村保护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意识性破坏
一是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环境污染。20世纪80年代以后,苍坡许多村民也学习到不少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对茅厕进行改造,历史所遗留的茅厕变成了抽水马桶。使用茅厕时,村民将排泄物用于肥料,由农作物自然消化。村民改厕以后,由于排水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排水直接污染楠溪江水质。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同时,随着游客的增加,白色污染等现代人为因素不断出现,造成生态环境难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二是村民要求建房心切,造成对古民居毁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亟待改善住房条件,他们与其它一般村的房子相比,心理极不平衡,千方百计急于盖新房。目前乡村住房正经历着空前迅速而彻底的改造,古村保护到了关键时刻,虽然政府并不允许在已开发的古村落中随意建造新房,可苍坡村的许多古民居已进行大量的改造,印上现代文明的痕迹,全村除东南方向的古建筑保护完好外,西北面的古建筑已注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传统意义上的古村已经变味了。
(二)自然性破坏
苍坡村是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因文保经费不足,领导和群众对其保护意识不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任其自生自灭,生存状况堪忧。苍坡村的古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电路陈旧,安全隐患严重,有些木质结构房子并没有配备防火设施。此外,雷击、虫蚁灾害也在侵蚀着历史文物,许多古屋因年久失修,自然毁损严重。村里笔街两旁的建筑物已经破旧不堪。西门几座非常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如今也已摇摇欲坠。
(三)建设性破坏
为了改善环境,上级有关部门“帮助”村里对两个砚池进行改造。先将水池内的淤泥进行清理,然后用混泥土进行浇灌,池底全面硬化之后,其负面效应渐渐显出。池底的许多自然喷泉被掩盖了,荷花和鱼的生存条件受到了限制,池内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天气炎热时还散发着浓浓的异味,村民怨声载道。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保护古村,延续古村文化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对策
时间的摧残,人为的破坏,使古村文化显得日益脆弱。面对现实,我们应当以强烈的危机感和高度的责任感,采取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确保古村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着重从三个方面去应对。
(一)要依法保护
古村保护必须以强有力的法律做后盾。永嘉对古村保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国家建设部到省、市、县都有明文规定,并建立了监督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人意。由于受经济利益渗透和影响,苍坡村有法不依现象比较严重,更多地是用人治方法去解决,法律权威的减弱导致村民对政府的抵触。对此,政府有关执法部门要增强执法力度,加强现场监督,搞好法制宣传,使村民自觉做到有法必依,照章办事。避免私搭乱建,拆了又建等违章现象的发生。同时、对村里如何防灾、防污染都必须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并按照规定落到实处。 (二)要以人为本
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对村民进行思想引导和宣传,弘扬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村观念,让保护文物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都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古村保护的关系。努力营造群策群力保护古村的良好氛围。夯实古村保护群众基础之目的。
同时要以人性化的理念把古村开发与村民利益结合起来。古村开发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村古”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重要风景资源。楠溪江畔散落着200多个历史文化村落,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苍坡村可谓是“全能村落”,是旅游的精品景点。去年,永嘉旅游投资集团对该村投资进行开发。村里的古民居、祠堂、古戏台、古亭、古桥等古建筑经修复后已全部对外开放,从苍坡—岩头—芙蓉的古村游已成为热线。但因分红问题农民有意见。根据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必须释放改革红利,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那么旅游与古村该如何融合?我建议实行统一售票,给村民一定比例分红是必要的。只有在村民渴望富裕的现实需求和古村落保护之间找到共鸣点,古韵村落才会永久地散发魅力。只要保护古村落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保护古建筑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将会提高。
(三)要创新途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是静态的怀旧,要在继承传统彰显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也可以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贴近时尚融入生活,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在我们身边和手中生生不息地鲜活传递。近年来永嘉县政府帮助苍坡村在开展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进生产性保护,增强保护和传承活力。把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楠溪江旅游结合起来。他们利用古书院、祠堂等公共设施和闲置民居,通过装修,办起了“文化礼堂”设立各式文化展馆:昆曲博物馆、永嘉学派馆,林曦明画馆,农村改革馆等。这些展馆可以说反映一种生活过程,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地方文化繁衍、汇聚和传承的表现,较好地把古代文明与现代元素融合展现,通过这些馆展示,让群众与文化遗产有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增加了文化氛围,加深了村民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古村更深刻的了解,激起了村民对古人的敬仰,丰富了文化生活。通过多种途径,让静态文化元素放慢了游人的脚步,动态的文化元素激起了人们对古村的兴趣,助推了古文化的传承,效果非常明显。我希望这些展馆越办越好。并且能运用更多的手段,更新途径,创造更好的平台,搞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并发扬光大。
古村文化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现代人抒怀过去、憧憬未来的生动教材。永嘉古村落(古建筑)是耕读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耕读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古村文化的现实留存。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产生冲击,古村保护面临着严峻困难。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全社会应更多地宽容古村文化的存在,用强烈的责任感来保护古村文化,使古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延续,使村民的生活青山绿水犹在,乡愁乡情不减。
作者简介:陈秀芬(1973-),女,永嘉县文化馆副馆长,主要研究群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