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列为国家战略。甘肃省目前经济、文化发展依然处于下游。辉煌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我们提出在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中立足实际、奋发有为的依据。
关键词 甘肃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大省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投资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政策、规划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涉及不同门类统筹与不同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一个持续不断投资才能向前推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大见成效的过程,立竿见影或者“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在文化建设中是不多见的。甘肃省境内的麦积山、敦煌莫高窟等重要的文化名胜,现代文化产品如《读者》杂志、舞剧《大梦敦煌》,都是经历几代人持续不断努力才成为精品的。
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省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依然处于全国下游。2010年甘肃省完成生产总值4100亿元,财政收入745亿元,财政支出146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同年全国GDP总量为397983亿元,财政收入83101.51亿元,财政支出89874.1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2011年甘肃区内生产总值5020亿元,财政收入933.6亿元,财政支出179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6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70元。同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财政收入103740亿元,财政支出108930亿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从2010、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看,甘肃省无论是经济总量、财政收支还是城乡居民收入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距离。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甘肃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都处于全国后位。
甘肃省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甘肃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储藏丰富、独具特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但是,就目前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特别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而言,甘肃省在全国、西部都处于后进位置,仍然是文化事业弱省和文化产业小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均显滞后,这是在文化大省建设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这就要求在文化大省建设中一定要立足甘肃实际。从《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公布以来,全省上下建设文化大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多年未曾有过的良好势头。但是必须看到有些地区在文化建设中推出了看似漂亮却脱离实现的口号式的政策与项目,这种浮躁心理与情绪,是文化大省建设的大敌。如果罔顾甘肃实际,提出一些不贴实际的设想,推出一些空中楼阁式的项目,那是十分有害的。
二、文化大省建设的使命感使我们必须奋发有为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甘肃文大省建设化问题,2011年11月,甘肃省委就文化大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作出部署,制定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要政策实施办法》,从财政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八个方面予以明确,相关部门和大多数地区也着手制定更为具体的推进细则,一系列政策制定出台,为建设文化大省建设指明了方向。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热爱、参与是强劲动力,灿烂辉煌的文化资源是奋发有为的资本,“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奋发有为的有力见证。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荣膺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陇剧《官鹅情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京剧《丝路花雨》、秦剧《百合花开》和电视剧《老柿子树》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演出”活动中,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应邀参加;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中,我省4台剧目入选,成为入选剧目最多的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间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最为明显。投资3000万元的“金城第一戏楼”投入使用、投资1.14亿元的黄河剧院开工建设、飞天文化产业大厦基本建成、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后续工程建设完成……,全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拥有“两馆”的目标,各级文化馆馆舍总面积达到11.2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到14.8万平方米,9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国家计划,总投资达到2.4亿元;1.6万多个行政村开辟了村级文化室,形成村级文化活动阵地。流动舞台车开到了村头、千台大戏送到了门口,文化惠民实实在在。首创于我省的农家书屋工程,目前总量突破1万个,全省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有了自己的“文化粮仓”。文化产业增加值由4.71亿元提高至2009年的13.17亿元,增长179.6%,年均增速35.9%。同时,加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积极组团参加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宣传推介等措施,大力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我省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13个,文化产业项目库中收集文化产业项目203个。“十一五”期间,我们还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队伍,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三、对加快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建议
1、立足实际,奋发有为。加快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文化建设的政策、制度,学习文化发达省份在推动文化发展中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甘肃省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2、必须积极引进域外资金、人才。甘肃省既缺乏资金也缺乏人才,应该把引进资金和人才作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文化创意园和文化企业为文化人才搭建平台,落实现有政策,制订新政策,使优秀文化人才能够在推动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中出成果。
3、必须树立大文化理念,全面推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发展。发展物质文化,就是要大力发展甘肃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服务惠民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统筹发展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饮食、服饰、建筑等,保护文化景观。发展制度文化,就是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培養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健康的礼仪习俗,使人与人、人与社会更加和谐。发展精神文化,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群众、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学雷锋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坚韧智慧、开明开放、求实创新、勇于争先”的新形象。”使群众、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与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相一致。
4、必须深入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并重,不断推出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集中研究力量,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努力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艺精品。“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报刊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印刷、文化旅游、动漫等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要打好文化资源富集牌,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东部历史文化利用展示基地、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兰白都市圈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创新基地,深入实施文化体制创新工程。”
关键词 甘肃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大省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投资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政策、规划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涉及不同门类统筹与不同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一个持续不断投资才能向前推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大见成效的过程,立竿见影或者“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在文化建设中是不多见的。甘肃省境内的麦积山、敦煌莫高窟等重要的文化名胜,现代文化产品如《读者》杂志、舞剧《大梦敦煌》,都是经历几代人持续不断努力才成为精品的。
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省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依然处于全国下游。2010年甘肃省完成生产总值4100亿元,财政收入745亿元,财政支出146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同年全国GDP总量为397983亿元,财政收入83101.51亿元,财政支出89874.1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2011年甘肃区内生产总值5020亿元,财政收入933.6亿元,财政支出179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6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70元。同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财政收入103740亿元,财政支出108930亿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从2010、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看,甘肃省无论是经济总量、财政收支还是城乡居民收入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距离。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甘肃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都处于全国后位。
甘肃省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甘肃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储藏丰富、独具特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但是,就目前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特别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而言,甘肃省在全国、西部都处于后进位置,仍然是文化事业弱省和文化产业小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均显滞后,这是在文化大省建设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这就要求在文化大省建设中一定要立足甘肃实际。从《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公布以来,全省上下建设文化大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多年未曾有过的良好势头。但是必须看到有些地区在文化建设中推出了看似漂亮却脱离实现的口号式的政策与项目,这种浮躁心理与情绪,是文化大省建设的大敌。如果罔顾甘肃实际,提出一些不贴实际的设想,推出一些空中楼阁式的项目,那是十分有害的。
二、文化大省建设的使命感使我们必须奋发有为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甘肃文大省建设化问题,2011年11月,甘肃省委就文化大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作出部署,制定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要政策实施办法》,从财政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八个方面予以明确,相关部门和大多数地区也着手制定更为具体的推进细则,一系列政策制定出台,为建设文化大省建设指明了方向。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热爱、参与是强劲动力,灿烂辉煌的文化资源是奋发有为的资本,“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奋发有为的有力见证。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荣膺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陇剧《官鹅情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京剧《丝路花雨》、秦剧《百合花开》和电视剧《老柿子树》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演出”活动中,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应邀参加;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中,我省4台剧目入选,成为入选剧目最多的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间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最为明显。投资3000万元的“金城第一戏楼”投入使用、投资1.14亿元的黄河剧院开工建设、飞天文化产业大厦基本建成、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后续工程建设完成……,全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拥有“两馆”的目标,各级文化馆馆舍总面积达到11.2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到14.8万平方米,9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国家计划,总投资达到2.4亿元;1.6万多个行政村开辟了村级文化室,形成村级文化活动阵地。流动舞台车开到了村头、千台大戏送到了门口,文化惠民实实在在。首创于我省的农家书屋工程,目前总量突破1万个,全省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有了自己的“文化粮仓”。文化产业增加值由4.71亿元提高至2009年的13.17亿元,增长179.6%,年均增速35.9%。同时,加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积极组团参加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宣传推介等措施,大力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我省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13个,文化产业项目库中收集文化产业项目203个。“十一五”期间,我们还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队伍,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三、对加快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建议
1、立足实际,奋发有为。加快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文化建设的政策、制度,学习文化发达省份在推动文化发展中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甘肃省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2、必须积极引进域外资金、人才。甘肃省既缺乏资金也缺乏人才,应该把引进资金和人才作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文化创意园和文化企业为文化人才搭建平台,落实现有政策,制订新政策,使优秀文化人才能够在推动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中出成果。
3、必须树立大文化理念,全面推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发展。发展物质文化,就是要大力发展甘肃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服务惠民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统筹发展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饮食、服饰、建筑等,保护文化景观。发展制度文化,就是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培養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健康的礼仪习俗,使人与人、人与社会更加和谐。发展精神文化,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群众、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学雷锋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坚韧智慧、开明开放、求实创新、勇于争先”的新形象。”使群众、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与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相一致。
4、必须深入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并重,不断推出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集中研究力量,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努力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艺精品。“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报刊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印刷、文化旅游、动漫等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要打好文化资源富集牌,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东部历史文化利用展示基地、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兰白都市圈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创新基地,深入实施文化体制创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