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来点新鲜的!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km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老师笑谈,如果初中三年每年都给孩子们换一个语文老师,语文课岂非年年都有新鲜感?待到初三,想来语文课总不至于面目可憎,沉闷乏味了。当年乍听此论,内心还是赞同为多的。今日有幸读到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不禁为自己当初的天真与浅薄汗颜。
  想当初,我们的出发点是多么美好,用新鲜感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还愁学不好语文?但是,于漪老师给了我当头一棒:“兴趣绝不能建筑在表面的乃至庸俗的刺激之上,兴趣的源泉在于动脑筋发现问题,自己寻求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兴趣的源泉,孜孜以求,挖掘不已,就能体验到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从而更加奋发学习。”
  想起一些轰轰烈烈的公开课,真为那些“表面的乃至庸俗的刺激”而脸红。有老师上《竹影》,在课堂上教学生折纸艺术的;有老师上《安塞腰鼓》,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现场表演江南儿童版“腰鼓”的;有老师上《吆喝》,让学生不伦不类嘻嘻哈哈学着吆喝的……凡此种种,不可谓不费力劳神,可惜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却“颗粒无收”。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知识本身就是新鲜的!可是学生却不无抱怨,语文课上讲的“写作要真情实感”“观察要仔细”“朗读课文要有感情”……反反复复,翻来覆去的几句话,不要说初一讲过,小学也早已是老生常谈了。
  保持对语文的新鲜感,到底路在何方?
  于漪老师娓娓道出了此中真谛:“比如讲‘观察’;如果在不同的课文教学中,不同的写作指导课上,变换说法,效果就好得多。如:对人、事、物,要‘识得真,勘得破’。如:‘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如:不仅要注意形貌,还要‘识得神气’。如:不仅要善于抓住对象的特征,还要把自己的感情交融其间,有独特的感受和发现,等等。实际上都在讲观察,只是说法不同,角度有所变化。学生有新鲜感,所学知识容易入耳人心。”
  于漪老师担心有的老师为新而新,又苦口婆心地叮咛:“以新奇的知识吸引学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这儿说的‘新奇’,不是指前所未有的知识,而是对学生的水平而言,学生过去没接触过的,一旦听到、学到,就有‘新奇’的感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钻研教材,洞悉文章的个性”。“课文各有特色,教学时把握特色,加以重点显示,就会一课一个样,学生有新鲜感,学起来兴趣倍增。”她又现身说法,向我们展示了自己关于四篇写景散文的四种不同教法:教《春》,于老师教出了描写的顺序、描写的角度、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教《海滨仲夏夜》,于老师教出了如何描写活动中的景物;教《香山红叶》,于老师教出了紧抓记游线索赏景说感受,还“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在《春》学习过程中懂得的分析方法独立分析,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教《济南的冬天》,于老师教出了如何抓“文眼”来读文章中作家选景之精妙,传情之动人。这样的语文课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琢磨、体会、领会语言文字运用之妙。这样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举一反三,在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引着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奇情境中挖掘宝藏,写作教学同样要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学有所得。于漪老师这样叮咛我们:“习作讲评不能形成凝固化的程式,教师对讲评材料的评论剖析不能与学生的理解在同一个平面上移动。如果二者之间基本可画等号,学生就不易激发起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她还为我们支招:“一般地说,学生对习作的优劣是有分辨能力的,问题在于对怎样优怎样劣,为何优为何劣说不出所以然,尤其是思想的深度、篇章的运筹、细微之处的处理等更不会评出个道道儿,学生未思未发的地方正是老师要挑明、点拨、阐发的所在。……有一定深度的讲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促使他们在较大幅度的智力区域内施展才智。”
  考虑到中学生获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需经过大量训练,而反反复复的训练往往让学生生厌。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于老师又手把手地教我们:“为了不炒冷饭,不让学生有嚼蜡之厌,同一个内容可结合不同类型的写作,选取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就上述的观察而言,可结合习作中游记的写法讨论观察的角度、观察点的移动;可结合说明文的习作训练观察的顺序;可结合散文的习作理解观察与想象的结合等等。”
  如果说语文教学艺术是地下丰富的宝藏,有待老师们辛勤地开采。那么于漪老师的这本《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无疑是已开采出来的巨大宝藏。它显现出的奇光异彩,有待我们细细读,反复学。
其他文献
虽非出自书香门第,但每每回顾多年的健康成长轨迹,不得不感慨自己有幸深受古朴家风的影响。“莫贪分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这是我家的家训。  由于“文革”期间家谱失传,如今已弄不清楚樊家的哪一辈先人为了生存从山东来到了东北。我对家族的认识与记忆是从曾祖父开始的,尽管我从没见过老人家。听老人讲,曾祖父年轻时从如今的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灌水镇单枪匹马来到多年后我出生的凤城市爱阳镇潘家村小荒沟,小荒沟地广人稀,
王文,一个在中国做过多年教师,现在又在美国当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空中飞人,想用自己多年的经历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教育。    轻松背后的繁重    “轻松,是很多到美国上中学的中国学生的错觉”,王文说,“中国学生只把课堂学习看成学习。习惯于完成那些老师布置的任务。”在美国。一个孩子想考大学,他需要做的准备不点儿不比中国孩子少。  美国的高中要上4年,9年级~12年级。从上高中那天起,每个准备上大学的孩
集体教学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的关键方面。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不仅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条件,还可迁移促进其他类型活动的设计。[1]  一、教学设计的从粗到细  加涅(Gagne)等人研究发现,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明显优于新手教师。[2]专家教师的教学计划更为简洁,只是突出地包括了课程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相反,新教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课
毕业就教一年级,尽管教了好几轮,因为初出茅庐,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看见教材,而看不见人),所以一直觉得人教版小学语文第2册第2单元的首篇课文《识字2》,是一篇非常简单的识字课文。直至有一点教学经验,经受一点人生历炼的今天,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这篇简单的课文不只是单纯字词的范例,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彰显着人本主义大语文的情怀。  这篇文章其实是根据清代李毓秀所作的蒙学规范《弟子规
抚远。从第一次来,这里就有两个东西让我产生回味,一个吃不够,一个看不够,它们都带着大自然的神奇符号,吃不够的是大马哈,看不够的是塔头墩。  中国的最东端抚远,有“中国大马哈鱼之乡”美称,得天赐,抚远正处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江交汇处,大马哈鱼这种有着神秘生存之道的鱼类,不知被自然界怎样的一种力量牵引着,不论多难多远,它们也要回到这里,回到故乡。  第一次在抚远吃到大马哈鱼,就听到了当地版的大马哈鱼类
专家简介  庄辉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控制乙型肝炎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肝炎联盟公共卫生学专家。  7月28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一个主题是:这就是肝炎,了解它,面对它。在此,我特别想强调一下丙型肝炎(丙肝),因为相对乙型肝炎(乙肝)来讲,大家对丙肝的了解更加不够。  
生活实例  一位慢性乙肝患者,除了有关指标时有异常外,身体没有什么特别不适。但他自己非常留心相关医学知识,在几家医院看病治疗,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抗病毒,用联苯双酯、益肝灵等保肝降酶,用中成药抗肝纤维化,另外还服用维生素、氨基酸、虫草制剂等保健品,并三番五次要求我给他开中药汤剂与膏方。    生活中,像这样希望用药多多益善的肝病患者并不少见。照理,是药三分毒,用药“少而精”适合于任何人,但为什么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作文下有效评语,则是这一环节中的点睛之笔。精妙的作文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写作的热情。  那么,怎样的评语才能成为习作教学的点睛之笔,能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精彩呢?我认为,为了提高作文评语的有效性,教师批改作文时要充满人文关怀,运用富有朝气、具有亲和力、又带有创造性的语言,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
在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每单元的“读读背背”练习中均安排了成语的积累。这些成语既考虑了与单元课文内容相链接,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教材编写要求的综合性、整体性、开放性。成语简约、精练、含蓄,如果教学时仅满足于在熟读其音义的基础上期待学生正确运用,其结果也就只能是事倍功半。丰富的生活积累是兑换语意的存折,苏教版教材在成语编排上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成语教学中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加
生活实例  王老伯今年75岁,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只有轻微的高血压,十多年来一直服用硝苯地平,血压控制良好。可是最近一两个月,王老伯眼睛有时会莫名其妙疼痛,看东西也变得模糊。在老伴催促下,他去医院眼科就诊,检查双眼正常。医生详细询问他的服药情况指出,长期服用硝苯地平,有可能引发眼部不适。王老伯疑惑:这治疗高血压的药,怎么会影响眼睛呢?今后,还可以吃硝苯地平吗?  硝苯地平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