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⑴封建余毒尚未肃清;⑵心理成熟较晚;⑶代沟加深期盼情绪;⑷“恋爱”解脱压力;⑸极端反应的刺激;⑹生殖健康教育形而上学;⑺性教育上存在着误区;⑻成人社会的藏污纳垢;⑼女生成了“雾中花”;⑽情况复杂多样;⑾家庭氛围的影响。
关键词: 心理问题;原因
青春期女生问题成堆,我们认真调研,解读青春密码,总结出十大因素:
一、封建余毒尚未完全肃清
山区农村家庭大多需要“壮劳动力”,加之“传宗接代”、“男尊女卑”等封建陈旧观念根深蒂固,普遍认为“女子就是不如男”!
社会潜意识性别歧视仍较为严重。陈腐思想日积月累的熏染,大多数女生对自己的性别丧失信心,觉得低人一等,不如男生是天经地义,心安理得地让命运的摆布,不求上进。
二、青春期女生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12-13岁女生已具有全部成年女性生理特性,而思想意识可用8个半字概括: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半开放、半封闭、半顺从、半叛逆。
因此,她们的心理发展充满困惑:生理早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心灵开放和闭锁的矛盾;自我意识能力欠佳问题;社会适应不良问题;理想与现实矛盾问题及性心理问题等。矛盾与问题处理得当,可健康发展,顺利渡过青春期,反之则阻碍、延缓这一过程,甚至误入歧途。
三、“代沟”加深女生孤单、寂寞、等待、期盼的情绪
较多父母对女生表现的青春独立意向感到惊异和失望,只重学习,从不与之进行思想交流。即使“沟通”,也是没有感情交融的“伪沟通”。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女生或长期寄读学校,或是典型的隔代教育,“留守孩子”多;由于家庭破裂,“单亲孩子” 比例大。因为缺少亲情关爱,普遍存在着“感情饥渴”现象,她们“成长的烦恼”无处诉说。
四、应试教育造成女生精神压力大,以“恋爱”来寻求解脱
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校园生活后面,其实有许多孤独徘徊的心灵。拼命的学习、考试的压力、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批评、身体的烦恼、前途的渺茫,女生备感枯燥乏味、孤立无援,急需把对社会、家庭、学校的不满发泄以寻求解脱。
一旦出现宠爱自己的男生,尤其是甜言蜜语与细致入微的关怀,女生就会怦然心动,认为 “白马王子”来了,自己应象“灰姑娘”,穿上“水晶鞋”,与心爱之人共享快乐。
五、老师、家长对男女生交往的极端反应“刺激”恋爱之风蔓延
一是防范过度。老师呼吁立即采取果断措施,狠刹早恋这股邪风! “不象话,还没长圆便晓得眉来眼去谈情说爱,把班级搞得乌烟瘴气!”自以为是地乱下结论,弄得人人自危。
家长更怕女儿“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发现女孩在看似乎不怎么健康的书,就大惊失色,感觉她要变成“流氓”似地一脸的绝望。
二是放任自流。不少家长与老师认为青春期教育没有必要。顺其自然成为理由,奉行“革命靠自觉”。但社会飞速发展,花花世界诱惑无处不再,如果缺少正确引导,女生往往会迷失方向。
六、生殖健康教育形而上学
生殖健康教育形而上学:老师在“关键”知识点上躲躲闪闪,似乎以学生“弄不明白为已任”,挂上“免知异性秘密”的牌子,让科学知识带上“神秘面纱”,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原因:现实与观念问题。
①现实因素:中学生物课在升学考试中分值低,是“爹不亲、娘不爱、兄弟姐妹都说坏”的副科,专业教师感觉“入错行、生不逢时”,无“成就感、喜悦感”,工作敷衍。②观念问题:一是教唆论,讲了就是教坏她们。或自持“清高”不谈“低级下流”之事;或苦闷彷徨“最关键的细节到底该怎么讲?”。二是无师自通论,她们长大了自然会明白,现在何必提前启发?三是“封闭保险论”:认为男女之事,封闭才保险。四是“救急论”:万一有了“问题”再去解决也不迟。
七、在青少年性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六大误区
①青少年的“性教育”应越晚越好;
②“性教育”越早,发生性行为越早;
③“性教育”只是为了避免未婚先孕;
④目前“性息量”过剩,“性教育”是多此一举;
⑤家庭的“性教育”等同于“严加管教”;
⑥性教育被等同于“贞洁教育”。
在学校,性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要么提提口号而已,要么搞几个讲座装装门面。“鸵鸟教育法”大行其道,“犹抱琵琶半遮面”地粗略讲解,或干脆宣布“自学”。在家中,更谈不上科学教育:有的家长因出门在外或嫌弃女孩,放任不管;有的实行家长作风制,对女孩缺乏尊重,感情忽冷忽热;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封建思想浓厚,“谈性色变”。
父母对待“渐长成”的女儿不是防范过度,就是冷漠疏远。父亲们常说:“女是娘的罗裙带”,教育女儿是母亲的责任。母亲们说“女大不由娘”,对逆反期的女儿束手无策。
八、成人社会的藏污纳垢让女生无所适从
教育理论中的“社会习得”指孩子是看着成人背影长大的,成年人是否时刻都是“学习的榜样”?事实让人痛心:爱得死去活来的美女帅哥的故事、影视比比皆是。如何要求风华正茂的少女们正襟危坐、守身如玉?
九、缺乏深度交流,女生成了“雾中花”
问题总是如出一辙,有惊人的相似。为何父母、老师对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女生内心挣扎和痛苦浑然不觉、一无所知?“出事”后总是“想不通”?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女生相对封闭,外表虽风平浪静,一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乖模样;内心却是波涛汹涌、苦闷彷徨,充满矛盾与忧伤。
二是父母、老师有意无意的忽略关注所谓“鸡毛蒜皮”的细节迹象,回避讨论敏感问题,似乎眼中只有分数名次的起伏升降。
十、早恋的类型及早恋女生的多种情况:复杂多样、形形色色
早恋是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较普遍的心理困扰,可分为:
自然型;中学生出现对异性的爱慕心理,进入“心理恋爱 ”,并未真正提出来。
逆反型:一些家长和老师见异性学生有来往,便不问青红皂白,将早恋帽子戴在两人头上,他们受不了训斥、同学的讥笑,只好“团结”起来形成真正的“恋爱”。
虚荣型:某些学生认为围着自己的异性朋友越多,越能显出自己的魅力或风度。
寄托型:心灵上有创伤,便寻求知音、精神寄托,“同病相怜”由同情向恋情转化。
成熟型:一般生活在民主、开放的家庭中,性格开朗、乐观。情感较同龄人成熟,能正确看待恋爱,但这类学生比较少。
早恋女生的情况:①性格外向、相貌出众;②喜爱文学、有文艺才华;③性格软弱、虚荣心强;④成绩较差、无奋斗目标;⑤缺少家庭温暖、老师关爱不足;⑥家庭情况不好、社会环境复杂。
十一、家庭氛围的好坏影响女生对待“性”的态度
父母感情好,女儿感受的是性与爱、爱情与婚姻的统一,从而使女生能够理智地把握情感和欲望,主动抵制婚前性行为。
父母感情差,女儿感受的是性与爱、爱情与婚姻的分离,尤其父母在“冷战”时,女孩很易在“性问题”上犯错误,在欲望趋使下发生婚前性行为。
诸多因素让女生内外交困,她们落落寡欢或变态乖张,自卑、自惭、自惑、自苦、自危,甚至自毁。
(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金课题)
关键词: 心理问题;原因
青春期女生问题成堆,我们认真调研,解读青春密码,总结出十大因素:
一、封建余毒尚未完全肃清
山区农村家庭大多需要“壮劳动力”,加之“传宗接代”、“男尊女卑”等封建陈旧观念根深蒂固,普遍认为“女子就是不如男”!
社会潜意识性别歧视仍较为严重。陈腐思想日积月累的熏染,大多数女生对自己的性别丧失信心,觉得低人一等,不如男生是天经地义,心安理得地让命运的摆布,不求上进。
二、青春期女生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12-13岁女生已具有全部成年女性生理特性,而思想意识可用8个半字概括: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半开放、半封闭、半顺从、半叛逆。
因此,她们的心理发展充满困惑:生理早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心灵开放和闭锁的矛盾;自我意识能力欠佳问题;社会适应不良问题;理想与现实矛盾问题及性心理问题等。矛盾与问题处理得当,可健康发展,顺利渡过青春期,反之则阻碍、延缓这一过程,甚至误入歧途。
三、“代沟”加深女生孤单、寂寞、等待、期盼的情绪
较多父母对女生表现的青春独立意向感到惊异和失望,只重学习,从不与之进行思想交流。即使“沟通”,也是没有感情交融的“伪沟通”。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女生或长期寄读学校,或是典型的隔代教育,“留守孩子”多;由于家庭破裂,“单亲孩子” 比例大。因为缺少亲情关爱,普遍存在着“感情饥渴”现象,她们“成长的烦恼”无处诉说。
四、应试教育造成女生精神压力大,以“恋爱”来寻求解脱
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校园生活后面,其实有许多孤独徘徊的心灵。拼命的学习、考试的压力、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批评、身体的烦恼、前途的渺茫,女生备感枯燥乏味、孤立无援,急需把对社会、家庭、学校的不满发泄以寻求解脱。
一旦出现宠爱自己的男生,尤其是甜言蜜语与细致入微的关怀,女生就会怦然心动,认为 “白马王子”来了,自己应象“灰姑娘”,穿上“水晶鞋”,与心爱之人共享快乐。
五、老师、家长对男女生交往的极端反应“刺激”恋爱之风蔓延
一是防范过度。老师呼吁立即采取果断措施,狠刹早恋这股邪风! “不象话,还没长圆便晓得眉来眼去谈情说爱,把班级搞得乌烟瘴气!”自以为是地乱下结论,弄得人人自危。
家长更怕女儿“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发现女孩在看似乎不怎么健康的书,就大惊失色,感觉她要变成“流氓”似地一脸的绝望。
二是放任自流。不少家长与老师认为青春期教育没有必要。顺其自然成为理由,奉行“革命靠自觉”。但社会飞速发展,花花世界诱惑无处不再,如果缺少正确引导,女生往往会迷失方向。
六、生殖健康教育形而上学
生殖健康教育形而上学:老师在“关键”知识点上躲躲闪闪,似乎以学生“弄不明白为已任”,挂上“免知异性秘密”的牌子,让科学知识带上“神秘面纱”,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原因:现实与观念问题。
①现实因素:中学生物课在升学考试中分值低,是“爹不亲、娘不爱、兄弟姐妹都说坏”的副科,专业教师感觉“入错行、生不逢时”,无“成就感、喜悦感”,工作敷衍。②观念问题:一是教唆论,讲了就是教坏她们。或自持“清高”不谈“低级下流”之事;或苦闷彷徨“最关键的细节到底该怎么讲?”。二是无师自通论,她们长大了自然会明白,现在何必提前启发?三是“封闭保险论”:认为男女之事,封闭才保险。四是“救急论”:万一有了“问题”再去解决也不迟。
七、在青少年性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六大误区
①青少年的“性教育”应越晚越好;
②“性教育”越早,发生性行为越早;
③“性教育”只是为了避免未婚先孕;
④目前“性息量”过剩,“性教育”是多此一举;
⑤家庭的“性教育”等同于“严加管教”;
⑥性教育被等同于“贞洁教育”。
在学校,性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要么提提口号而已,要么搞几个讲座装装门面。“鸵鸟教育法”大行其道,“犹抱琵琶半遮面”地粗略讲解,或干脆宣布“自学”。在家中,更谈不上科学教育:有的家长因出门在外或嫌弃女孩,放任不管;有的实行家长作风制,对女孩缺乏尊重,感情忽冷忽热;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封建思想浓厚,“谈性色变”。
父母对待“渐长成”的女儿不是防范过度,就是冷漠疏远。父亲们常说:“女是娘的罗裙带”,教育女儿是母亲的责任。母亲们说“女大不由娘”,对逆反期的女儿束手无策。
八、成人社会的藏污纳垢让女生无所适从
教育理论中的“社会习得”指孩子是看着成人背影长大的,成年人是否时刻都是“学习的榜样”?事实让人痛心:爱得死去活来的美女帅哥的故事、影视比比皆是。如何要求风华正茂的少女们正襟危坐、守身如玉?
九、缺乏深度交流,女生成了“雾中花”
问题总是如出一辙,有惊人的相似。为何父母、老师对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女生内心挣扎和痛苦浑然不觉、一无所知?“出事”后总是“想不通”?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女生相对封闭,外表虽风平浪静,一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乖模样;内心却是波涛汹涌、苦闷彷徨,充满矛盾与忧伤。
二是父母、老师有意无意的忽略关注所谓“鸡毛蒜皮”的细节迹象,回避讨论敏感问题,似乎眼中只有分数名次的起伏升降。
十、早恋的类型及早恋女生的多种情况:复杂多样、形形色色
早恋是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较普遍的心理困扰,可分为:
自然型;中学生出现对异性的爱慕心理,进入“心理恋爱 ”,并未真正提出来。
逆反型:一些家长和老师见异性学生有来往,便不问青红皂白,将早恋帽子戴在两人头上,他们受不了训斥、同学的讥笑,只好“团结”起来形成真正的“恋爱”。
虚荣型:某些学生认为围着自己的异性朋友越多,越能显出自己的魅力或风度。
寄托型:心灵上有创伤,便寻求知音、精神寄托,“同病相怜”由同情向恋情转化。
成熟型:一般生活在民主、开放的家庭中,性格开朗、乐观。情感较同龄人成熟,能正确看待恋爱,但这类学生比较少。
早恋女生的情况:①性格外向、相貌出众;②喜爱文学、有文艺才华;③性格软弱、虚荣心强;④成绩较差、无奋斗目标;⑤缺少家庭温暖、老师关爱不足;⑥家庭情况不好、社会环境复杂。
十一、家庭氛围的好坏影响女生对待“性”的态度
父母感情好,女儿感受的是性与爱、爱情与婚姻的统一,从而使女生能够理智地把握情感和欲望,主动抵制婚前性行为。
父母感情差,女儿感受的是性与爱、爱情与婚姻的分离,尤其父母在“冷战”时,女孩很易在“性问题”上犯错误,在欲望趋使下发生婚前性行为。
诸多因素让女生内外交困,她们落落寡欢或变态乖张,自卑、自惭、自惑、自苦、自危,甚至自毁。
(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金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