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后, 我们会看鲁迅不一定看金庸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u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在今天的时代有点不合时宜、灰头灰脸,《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名作相继从课本里面被删。武侠作家金庸的作品则开始登堂入室,《雪山飞狐》《天龙八部》等被选入课本。人们不禁有疑问,难道金庸能代替鲁迅?
  金庸可以说创造了一个武侠小说的奇迹,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保守估计,金庸小说全球发行量超过了3亿册,有关的电影电视超过100多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阅读神话。
  对金庸的评价也是越来越高,登峰造极。王一川在重排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座次时,将金庸排到第4位。红学专家冯其庸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金庸是当代第一流的大小说家”。专门研究金庸的陈墨认为,“金庸的小说与《石头记》(《红楼梦》)同属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作品”。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认为金庸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胡文辉为严晓星《金庸识小录》作序:“对于伟大的作品,因其内涵的丰富性,总会有不同视界、不同专业的解读。对曹雪芹是如此,对金庸也应是如此。其实论知识和思想水平,相对于各自的时代,曹雪芹又何曾及得上金庸呢?”连曹雪芹都不如金庸了。
  冯其庸把金庸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提出了“金庸精神”,在《<金庸研究>叙》中说,“它也象征着金庸精神的胜利,金庸精神的发扬光大”。
  对金庸的研究,继“红学”之后,称之为“金学”,除中国大陆之外,有14所大学开设了“金学研究”学科。有人做过统计,所谓的“金学”研究专著不过几十本,而对鲁迅的研究可以说不计其数,可是从来没人说要有“鲁学”。学者王彬彬讽刺所谓“金学”云云,实在是“神魂颠倒,日夜不分后的一种胡说”。
  德国汉学家顾彬在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金庸在写作上代表的是一种退步。100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是不一定还会看金庸。”
  顾彬认为:“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就其形式的严谨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几乎无人能够与作者匹敌。”
  对于顾彬来讲,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并且代表着“中国的声音”。
  顾彬教授在广东汕头大学讲座中认为,金庸绝对不是一位现代作家,金庸作品现代性不足,娱乐性、故事性太强,并且情节雷同,看一部金庸小说就等同于看过他的所有作品。
  对金庸的评价历来有两个极端:一个吹在天上,一个踩在脚下。
  王朔直截了当地认为:“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
  金庸的创作主题一直标榜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是在王朔看来都是扯淡:“中国旧小说大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诲盗,这在金庸的小说中也看得很明显。金庸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说是罪犯,每一门派即为一伙匪帮。他们为私人恩怨互相仇杀倒也罢了,最不能忍受的是给他们的暴行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杀人这种事也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为了正义哪怕血流成河。金先生大约是纯为娱乐大众写的这类读物,若要你负起教化民众的大任你一定不肯,那又何必往一些角色脸上苦苦贴金?以你笔下那些人的小心眼兒,不扯千秋大义家国之恨,他们也打得起来。可能是我不懂,渴望正义也是大众娱乐的目的之一,但我觉得,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
  李敖直接认为,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全部都登不了大雅之堂,而且用了“不入流”三个字直接定性,连看都不愿意看,“臭鸡蛋闻一闻便行了,还用得着全吃吗?”
  李敖在《“武侠小说”,着镖!》《“三毛式伪善”和“金庸式伪善”》等文章中,质疑和批判了武侠小说以及金庸的价值,“它的格局多是一群妇人、孺子、跛子、瞎子,一些弱者或者有缺陷的人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秘笈或天书一部,然后突然侠身剑骨起来……他的结局多是弱胜强、小胜大、偶然胜长久、变数胜常数的套子,正好适合挫败者的口味,正好满足逃避现实者和弱者的自卑心灵。”它的最大问题在于助长了一种“集体的挫败情绪”。
  金庸本人对于武侠小说的地位也不自信,他曾在1969年的一次访谈中说,“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30年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国际研究讨论会闭幕式上,金庸也在一片盛赞中发表了演讲,他认为自己的小说“内容平凡,没有多大深刻意义,不值得劳动许多学者先生们来研讨。说到‘金学’,万万不敢当”。
  胡适在1959年的一次演讲中说道:“现在有许多报纸都刊武侠小说,许多人也看武侠小说,其实武侠小说实在是最下流的。”旧的武侠小说品位不高、诲淫诲盗、封建糟粕、忠孝节义、滥杀无辜,一直被文学界的人士所鄙视。金庸的贡献在于提高了武侠小说的品位和档次,提高了通俗文学在文坛的地位。
  金庸的小说绝不是有人说的文学革命,并没有超越出武侠小说的文学样式、观念和范围,缺乏文学的独创性。鲁迅的小说才是真正的文学革命,茅盾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的影响力正如有人所说的,20世纪的中国文坛被鲁迅先生一个伟大的身影所掩盖。
  武侠小说就是以消遣娱乐为主,金庸说过:“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可是金庸小说的精神内涵仍然在于儒家伦理的“忠”“孝”“节”“义”,再加以道家、佛家的东西。它并不为读者提供思考的能力,只提供暂时的安慰,意淫天下、做白日梦。要不怎么会有人说它是成年人的童话,也有人说是精神鸦片。王朔言之“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儿活得太累”。
  在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涵上,金庸无法与鲁迅相提并论。鲁迅是一个向旧世界宣战的战士,“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唤醒沉睡者、启蒙麻木者、鼓舞战斗者,去开创第三样时代。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在现代文坛上无人能超越。
  鲁迅才是真正的大侠,为国为民的大侠。内山完造说:“我认为,他是在日本古代武士的骨骼上长着中国肌肉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卓越的预言家。看着他平常的举止言谈,不知为什么,仿佛给人以日本古代武士的感觉,任何权势和金钱对于他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没有法子的,他是一个不轻易动感情的人。”
  在与池田大作的一次谈话中,金庸这样说:“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没有怀抱兴邦报国之志,说来惭愧,一直没有鲁迅先生、巴金先生那样伟大的动机。”
  鲁迅是精英文化的标志,金庸是通俗文学的代表,境界不同,各有千秋。
  侠之大者,鲁迅;俗之大者,金庸。鲁迅是不可替代的。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正如我藏不住爱你的喜悦,藏不住分离时的彷徨。  我就是这样坦然,你舍得伤,就伤。  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我,我不会留你,我知道你有你的理由;  如果有一天,你说还爱我,我会告诉你,其实我一直在等你;  如果有一天,我们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视你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  或许人一生可以爱很多次,然而总有一个人可以让我们笑得最灿烂,哭得最透彻,想得最深切
期刊
在人类历史的演化过程中,瘟疫时时与人相随。欧洲历史上更是暴发过多次,14世纪发生的“黑死病”更是让人难忘。由此缘故,西方作家写瘟疫的,当然不止加缪的《鼠疫》一本。比如“黑死病”猖獗的时代,便有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的《十日谈》,为西方文学史上的名著。此书的写作背景,至少按照作者交代,正是“黑死病”发生的那个世纪。薄伽丘讲的是七女三男为了避疫,躲进了一座山庄。为了消磨时光,各人讲故事度过了十天,于
期刊
《月落荒寺》以一段充满遗憾的男女情事为主线,以典雅的学院派笔触,细密勾勒出都市知识分子与时代同构又游离于外的种种众生相。同时又不断以华美的古典诗词穿插其中,营造出迷离惝恍、亦中亦西的间离效果,其情思蕴藉之处,精妙至于不可言說,是近年来长篇小说中难得的艺术佳构,也是作家躬身向内重新书写这个浮躁时代的再出发。  看完这部作品,我找来德彪西的《月落荒寺》,滴滴点点的钢琴声送来,没有欢快,没有暖意,让我首
期刊
1913年和1917年,李达怀抱实业救国理想,两次东渡日本学习理工科。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秘密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后,留日中国学生群情激愤,李达率留日学生救国团到北平请愿不遂。这次挫折让李达毅然放弃理工科学习,全力研读马克思主义。  1923年暑期,李达到上海与陈独秀商议国共合作问题。听到李达在国共合作方式上的意见与自己不一致,陈独秀暴跳如雷。受到这样的刺激后,李达愤
期刊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活得最美的女人,冠军一定非苏小小莫属。比她长得美的、出身好的,有才华、有名气的女人多的是;可是,却没有人比她更自我、更潇洒。  余秋雨在写西湖时就说过:苏小小要比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潇洒浪漫得多,和她相比,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太窘迫了,或为了个负心汉,或为了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活得太过沉重。而苏小小的洒脱超逸,使她成为1500多年来,“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
期刊
没有书籍的世界,不可想象。沏一壶老茶,品一卷好书,便是我最爱的美好时光。  我出生在鄂尔多斯,一个以“羊煤土气”(指养羊、煤炭、稀土、天然气)著称于世的地方,以前称作伊克昭盟,极度贫穷落后。  父亲在我七岁时罹患胃癌去世,家里因此欠债800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  那时候根本没钱去买书,就连课本、作业本的钱,也是靠母亲卖鸡蛋一分分凑出来的。但我对书的热情,并未因贫穷减退。  上初中时,有次在
期刊
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有一篇流传了上千年的《破窑赋》。如今读来,琅琅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代奇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天上有预测不到的风和云,人也会有早晚遇到的灾祸与喜事。蜈蚣有上百只足,但却不如蛇行走得好。  家鸡翅膀虽然很大,却不能像鸟一样飞行。马虽然能行走千里之遥,但没
期刊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来自热带海洋和极地大陆的气流在此交锋、融汇,使得武汉的植物中,既有四季苍翠的香樟、冬青,又有落叶的银杏、乌桕。郊野、公园,街头、巷尾,更是生长着黄荆、白檀、萝藦、苎麻、堇菜、菝葜、蓬蘽、山莓等丰富有趣的野生植物。  三十年前,我从古都西安来到江城武汉,众多的湖泊湿地,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让我爱上了这座城市。近年来,我利用零散
期刊
1947年出生的吕敬人已经70有余,曾经在上海的里弄和兄弟几个一同打闹的孩子,如今是业内备受尊敬的书籍设计师。老了的他更像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谈到喜欢的书时眼里满是希望与人分享的欣喜。讲到书籍设计时,他总是适时地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将设计理念娓娓道来。曾在清华美院与之共事的画家冯远一写道,他是学生们的“笑脸”爷爷,有着“地中海发型”和“万有引力胡须”。  吕敬人,1978年开始从事书籍设计工作,曾赴
期刊
袁枚是清代的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歸。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留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文学著作。袁枚在吃的方面极有研究,他“吃货”的名气,丝毫不亚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美食也有大辞典  辞官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