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场不尽规范,甚至可能存在许多“灰色地带”的局面下,中小型中資企业面临的风险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在中国企业军团远征海外的历程中,欧美主流市场无疑是实力雄厚的中资企业首要关注的目标市场。但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海外之旅却通常始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是欧洲的一部分经济次发达的国家。从非洲大陆、拉美地区、南欧半岛到东南亚诸国,许多中小型中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早已经活跃于此。
先是从贸易做起,继而设厂进行本土化生产,然后开拓本土乃至周边国家市场——这是绝大多数中资企业因循的海外发展路径。同样的,在这些发展中市场上,中资企业也是从贸易做起。尽管经历过许多的波折,包括贸易环境的变化、汇率的波动及欺诈风险的存在,多数中资企业在海外贸易中仍斩获了相当的收益。但从单纯的贸易到大规模的本土投资,这是一个大的飞跃,而面临的经营环境也是更加的复杂。
一般而言,目前进入这些发展中市场的企业大多从事的是纺织、机械等中国的传统优势企业。在经过多年的贸易发展后,这些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资本实力进行海外扩张,同时也是为了解决中国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带来产能过剩问题。因而,这些企业多数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也正因此,这些企业在投资发展中市场时必然需要大规模地招募当地员工。这在一方面帮助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但另一方面,很可能因为当地劳工法规而受到严格的限制。稍有违规,就会面临当局严厉的处罚。对于处于异国市场的这些中资企业来说,这些处罚带来的打击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举例而言,在南非和波兰,工会的势力都非常强大。有一些中资企业就曾因对当地情况和劳工法律了解不够,一直拖延组建工会,致使工人罢工、企业停产事件不断。
其次,由于这些企业所处的是传统行业,这与当地的传统产业将形成直接竞争。相比当地的厂商来说,中资企业由于有过数十年的资本积累,资金实力较为雄厚。如果中资企业不顾当地厂商的反对,冒然实施降价等抢占市场份额的策略,也会招致当地厂商的报复,甚至导致社会问题,迫使当地政府出手干预。2004年发生在西班牙埃尔切的“烧鞋事件”就是这种矛盾极端激化的体现。
另外,这些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中资企业的目标市场有些并不仅是针对投资目的地,更是期望通过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避开欧美发达国家的关税壁垒,或者打通投资目的地所属的贸易区域。以非洲为例,许多中资纺织企业看中的就是非洲许多国家没有纺织品出口配额的限制,并给予了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期望由此打通进入欧美市场的渠道;而对于越南,许多中资企业期望通过在越南设厂,从而实现零关税进入其他东盟国家的市场。这种“借道”投资的办法有一定的可取性,可以避免中国与欧美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争端激化,但同时,如果投资目的国出现政策变化,这种“借道”的策略则可能失效,从而使企业战略陷入困境。
最后,对于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中资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投资目的国的政策变化。这种政策变化既可能是该国政治局势的稳定程度,也可能是该国政府对外资的态度,以及该国对特定资源与产业的特殊保护政策。如俄罗斯今年年中颁布的“零售业禁外令”,对许多中资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又如最近厄瓜多尔突然决定征收99%的石油暴利税,这对在当地进行了巨额投资的中石油和中石化无疑是晴天霹雳。而在非洲大陆,政局不稳、战争出现都会导致中资企业的投资严重受损,甚至血本无归。
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一般利润率比较高,如美国商务部曾做过调查,非洲的平均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达33%。但与这种高收益相伴随的往往也是较高的风险。在市场不尽规范,甚至可能存在许多“灰色地带”的局面下,中小型中资企业面临的风险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在短期内确实需要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与资金投入,但如果仔细权衡了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风险因素后,中资企业或许愿意重新考虑自己在全球市场中的布局。毕竟,进入主流市场获得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更稳定的预期收益,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显然利益远大于弊处。
在中国企业军团远征海外的历程中,欧美主流市场无疑是实力雄厚的中资企业首要关注的目标市场。但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海外之旅却通常始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是欧洲的一部分经济次发达的国家。从非洲大陆、拉美地区、南欧半岛到东南亚诸国,许多中小型中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早已经活跃于此。
先是从贸易做起,继而设厂进行本土化生产,然后开拓本土乃至周边国家市场——这是绝大多数中资企业因循的海外发展路径。同样的,在这些发展中市场上,中资企业也是从贸易做起。尽管经历过许多的波折,包括贸易环境的变化、汇率的波动及欺诈风险的存在,多数中资企业在海外贸易中仍斩获了相当的收益。但从单纯的贸易到大规模的本土投资,这是一个大的飞跃,而面临的经营环境也是更加的复杂。
一般而言,目前进入这些发展中市场的企业大多从事的是纺织、机械等中国的传统优势企业。在经过多年的贸易发展后,这些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资本实力进行海外扩张,同时也是为了解决中国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带来产能过剩问题。因而,这些企业多数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也正因此,这些企业在投资发展中市场时必然需要大规模地招募当地员工。这在一方面帮助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但另一方面,很可能因为当地劳工法规而受到严格的限制。稍有违规,就会面临当局严厉的处罚。对于处于异国市场的这些中资企业来说,这些处罚带来的打击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举例而言,在南非和波兰,工会的势力都非常强大。有一些中资企业就曾因对当地情况和劳工法律了解不够,一直拖延组建工会,致使工人罢工、企业停产事件不断。
其次,由于这些企业所处的是传统行业,这与当地的传统产业将形成直接竞争。相比当地的厂商来说,中资企业由于有过数十年的资本积累,资金实力较为雄厚。如果中资企业不顾当地厂商的反对,冒然实施降价等抢占市场份额的策略,也会招致当地厂商的报复,甚至导致社会问题,迫使当地政府出手干预。2004年发生在西班牙埃尔切的“烧鞋事件”就是这种矛盾极端激化的体现。
另外,这些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中资企业的目标市场有些并不仅是针对投资目的地,更是期望通过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避开欧美发达国家的关税壁垒,或者打通投资目的地所属的贸易区域。以非洲为例,许多中资纺织企业看中的就是非洲许多国家没有纺织品出口配额的限制,并给予了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期望由此打通进入欧美市场的渠道;而对于越南,许多中资企业期望通过在越南设厂,从而实现零关税进入其他东盟国家的市场。这种“借道”投资的办法有一定的可取性,可以避免中国与欧美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争端激化,但同时,如果投资目的国出现政策变化,这种“借道”的策略则可能失效,从而使企业战略陷入困境。
最后,对于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中资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投资目的国的政策变化。这种政策变化既可能是该国政治局势的稳定程度,也可能是该国政府对外资的态度,以及该国对特定资源与产业的特殊保护政策。如俄罗斯今年年中颁布的“零售业禁外令”,对许多中资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又如最近厄瓜多尔突然决定征收99%的石油暴利税,这对在当地进行了巨额投资的中石油和中石化无疑是晴天霹雳。而在非洲大陆,政局不稳、战争出现都会导致中资企业的投资严重受损,甚至血本无归。
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一般利润率比较高,如美国商务部曾做过调查,非洲的平均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达33%。但与这种高收益相伴随的往往也是较高的风险。在市场不尽规范,甚至可能存在许多“灰色地带”的局面下,中小型中资企业面临的风险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在短期内确实需要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与资金投入,但如果仔细权衡了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风险因素后,中资企业或许愿意重新考虑自己在全球市场中的布局。毕竟,进入主流市场获得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更稳定的预期收益,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显然利益远大于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