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7-000-02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开设田径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以健身为主的田径教学模式,以期拓宽教学内容的选择面,开发多元教学合作,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普通高校 田径教学 健身 改革
200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纲要》倡导的开放式教学,给学生选课、选教师、选上课时间[1]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纳并采用,高校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选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然而,以往一直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的田径,却遭到了冷遇,很多学校因选修田径的学生人数较少而停止了田径选修课的开设。为此,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开设田径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旨在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
(一)普通高校因选修田径课的人数过少,正面临着保留还是取消该项目的艰难抉择
据调查,部分高校的田径选修班从未开过,原因是无人选修这个项目。北京市普通高校正常开设田径选项课的学校只占20%,而不开设田径选项课或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的学校占80%[2]。通过各高校网站进行查询,很难发现有开设田径课程的高校,只有极少数的学校仍然坚持开设,但同样面临是否继续开设田径选修课的艰难抉择。
(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田径教学内容一般设有短跑、中长跑、跨栏跑、跳远、跳高、铅球、标枪、铁饼等,实际上出于安全考虑,教学内容已被大大缩减。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中学就已经上过田径课,到大学来还是相同的项目,尤其对中长跑项目记忆“深刻”。而且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多年来以教学之名行训练之实,学生几乎已认为田径教学就是体能训练,谈虎色变,这种状况与新《纲要》背道而驰。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习过程枯燥
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追求所谓的正确技术,很多老师仍脱离不了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一味重复单个技术动作练习。由于侧重于技术的掌握,强调系统性的技术教学,这种较死板的田径课结构显得单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以发展身心为主的教育目的,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四)考核评价机制老套
考核评价多以量化指标为主,一刀切,不考虑学生实际,基础差的学生无论再努力,进步幅度有多大,但还是达不到标准,望而生畏,而基础好的学生很轻松就达到标准,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考完就丢,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普通高校开展田径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各高校都有1-2个标准田径场,这是高校场地的必备条件,而且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更是热闹非凡,停止开设田径教学必然导致场地器材的闲置。
(二)田径运动能全面地发展人的各项身体素质,是各项竞技运动的基础,这是无庸质疑的。它能有效促进地促进人体身体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同时,田径教学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等个性特征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三)田径运动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其不受场地、器材、年龄、性别、人数、季节、时间、气候等条件的限制的特点,在非常时期(如非典时期)显现出其特有的价值。
(四)开展田径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原理,对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普通高校应建立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
(一)重新认识田径教学在普通高校中的存在形态
新《纲要》的推出赋予了高校体育新的内涵,许多传统项目涌现出如三人篮球、花式篮球、五人制足球、大众健美操、搏击操等新的内容和形式,深受广大同学所喜爱。而田径教学还以原来的模样向学生传授技术、技能,消极应对时代的号召,使其在高校面对困境。因此,田径教学也应利用这次契机深化改革,不仅应该重新定位田径教学目标,而且要认真思考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机制等的转变,寻找在普通高校中的存在形态。一是充分挖掘田径运动在各项竞技运动的基础作用,作为其它各专项的体能课;二是结合校代表队日常训练以竞技课的形式存在;三是结合田径健身原理与方法以健身课的形式存在,并开展多元合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重任,而大多数学生并不适合参与竞技,他们更关心田径健身等实用的、有趣的部分。因此,以健身为主的田径教学才是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主要方面。
(二)教学内容的新选择
确立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以田径健身作为的主要内容后,田径课不见得就要非要教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背向滑步推铅球、800米等项目,可以广泛地选取其它项目的素材,扬弃不适合田径健身的内容,加以改造为己所用。如将田径竞技项目“软式化”后,改为健身走、跑、跳、投。也可引入户外运动的内容,以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柔韧为本,加以改造,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激发运动兴趣,促进运动强化,养成锻炼习惯。以此彻底摆脱田径教学的困局,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为学校田径运动竞赛提供广泛的项目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拓展教学模式,开发多元合作
在高校体育课程大目标的背景下,各项目的目标都一致,这为开展综合的、多元化合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例如进一步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将大学生喜欢的早晨、傍晚进行的健身走、跑等课外田径锻炼纳入课程体系,使田径教学生活化;与运动处方类合作,充分利用田径运动的基础和原理功能,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空间,使田径教学实用化;将竞技项目“软式化”,开展田径娱乐竞赛活动,使田径教学娱乐化;吸收户外运动的内容丰富自身,融入社会,使田径教学时尚化,给普通高校开展田径教学更多的支撑点。
(四)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3]。而不是单纯地以运动成绩作为指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扭转枯燥的教学过程,从而更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四、结语
普通高校需充分认识到田径教学的重要意义,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寻找田径课程重回高校体育课程的契机,建立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田径教学应广泛汲取教学素材,拓展教学合作形式,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使田径教学生活化、实用化、娱乐化、时尚化,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扭转田径教学的被动局面,为终身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学荣,谭明义.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3(1).
[2] 张华,张智新.北京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3]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2002.8.12.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开设田径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以健身为主的田径教学模式,以期拓宽教学内容的选择面,开发多元教学合作,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普通高校 田径教学 健身 改革
200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纲要》倡导的开放式教学,给学生选课、选教师、选上课时间[1]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纳并采用,高校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选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然而,以往一直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的田径,却遭到了冷遇,很多学校因选修田径的学生人数较少而停止了田径选修课的开设。为此,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开设田径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旨在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
(一)普通高校因选修田径课的人数过少,正面临着保留还是取消该项目的艰难抉择
据调查,部分高校的田径选修班从未开过,原因是无人选修这个项目。北京市普通高校正常开设田径选项课的学校只占20%,而不开设田径选项课或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的学校占80%[2]。通过各高校网站进行查询,很难发现有开设田径课程的高校,只有极少数的学校仍然坚持开设,但同样面临是否继续开设田径选修课的艰难抉择。
(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田径教学内容一般设有短跑、中长跑、跨栏跑、跳远、跳高、铅球、标枪、铁饼等,实际上出于安全考虑,教学内容已被大大缩减。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中学就已经上过田径课,到大学来还是相同的项目,尤其对中长跑项目记忆“深刻”。而且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多年来以教学之名行训练之实,学生几乎已认为田径教学就是体能训练,谈虎色变,这种状况与新《纲要》背道而驰。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习过程枯燥
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追求所谓的正确技术,很多老师仍脱离不了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一味重复单个技术动作练习。由于侧重于技术的掌握,强调系统性的技术教学,这种较死板的田径课结构显得单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以发展身心为主的教育目的,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四)考核评价机制老套
考核评价多以量化指标为主,一刀切,不考虑学生实际,基础差的学生无论再努力,进步幅度有多大,但还是达不到标准,望而生畏,而基础好的学生很轻松就达到标准,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考完就丢,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普通高校开展田径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各高校都有1-2个标准田径场,这是高校场地的必备条件,而且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更是热闹非凡,停止开设田径教学必然导致场地器材的闲置。
(二)田径运动能全面地发展人的各项身体素质,是各项竞技运动的基础,这是无庸质疑的。它能有效促进地促进人体身体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同时,田径教学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等个性特征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三)田径运动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其不受场地、器材、年龄、性别、人数、季节、时间、气候等条件的限制的特点,在非常时期(如非典时期)显现出其特有的价值。
(四)开展田径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原理,对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普通高校应建立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
(一)重新认识田径教学在普通高校中的存在形态
新《纲要》的推出赋予了高校体育新的内涵,许多传统项目涌现出如三人篮球、花式篮球、五人制足球、大众健美操、搏击操等新的内容和形式,深受广大同学所喜爱。而田径教学还以原来的模样向学生传授技术、技能,消极应对时代的号召,使其在高校面对困境。因此,田径教学也应利用这次契机深化改革,不仅应该重新定位田径教学目标,而且要认真思考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机制等的转变,寻找在普通高校中的存在形态。一是充分挖掘田径运动在各项竞技运动的基础作用,作为其它各专项的体能课;二是结合校代表队日常训练以竞技课的形式存在;三是结合田径健身原理与方法以健身课的形式存在,并开展多元合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重任,而大多数学生并不适合参与竞技,他们更关心田径健身等实用的、有趣的部分。因此,以健身为主的田径教学才是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主要方面。
(二)教学内容的新选择
确立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以田径健身作为的主要内容后,田径课不见得就要非要教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背向滑步推铅球、800米等项目,可以广泛地选取其它项目的素材,扬弃不适合田径健身的内容,加以改造为己所用。如将田径竞技项目“软式化”后,改为健身走、跑、跳、投。也可引入户外运动的内容,以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柔韧为本,加以改造,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激发运动兴趣,促进运动强化,养成锻炼习惯。以此彻底摆脱田径教学的困局,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为学校田径运动竞赛提供广泛的项目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拓展教学模式,开发多元合作
在高校体育课程大目标的背景下,各项目的目标都一致,这为开展综合的、多元化合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例如进一步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将大学生喜欢的早晨、傍晚进行的健身走、跑等课外田径锻炼纳入课程体系,使田径教学生活化;与运动处方类合作,充分利用田径运动的基础和原理功能,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空间,使田径教学实用化;将竞技项目“软式化”,开展田径娱乐竞赛活动,使田径教学娱乐化;吸收户外运动的内容丰富自身,融入社会,使田径教学时尚化,给普通高校开展田径教学更多的支撑点。
(四)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3]。而不是单纯地以运动成绩作为指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扭转枯燥的教学过程,从而更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四、结语
普通高校需充分认识到田径教学的重要意义,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寻找田径课程重回高校体育课程的契机,建立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田径教学应广泛汲取教学素材,拓展教学合作形式,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使田径教学生活化、实用化、娱乐化、时尚化,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扭转田径教学的被动局面,为终身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学荣,谭明义.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3(1).
[2] 张华,张智新.北京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3]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2002.8.12.